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思考(5篇)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思考(5篇)范文

时间:2022-03-08 03:31: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思考(5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辅导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等特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金沙县六个乡镇的2971名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后测比较发现,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一是要强化政府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要发挥家庭的核心功能,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三是要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关键词:金沙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团体辅导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因受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城市承载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导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与家庭生活严重分离,并随之产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未成年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有关留守儿童的具体界定众说纷纭,存在不同争议。基于前人研究,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1年及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一、研究背景

根据2013年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之多,占农村儿童的37.7%。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0-5岁)2342万,义务教育阶段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的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重庆、四川和江西等省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超过50%,广西和贵州等省份的留守儿童占比超过40%”。

目前,贵州省共有0至14岁留守儿童105.7万人。根据毕节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6月全市排查出在校留守儿童达26万多人,约占贵州省的1/4,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1191万人。留守儿童因无法获得像正常孩子一样的家庭教育和情感关怀,在学习、生活、品德和行为方面都出现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熊磊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比较普遍,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逆反心理严重。”李晓芸等认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多数为祖父母或亲戚,他们本身年龄偏大、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责任心,与留守儿童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郭文娇等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教育部等5部委于2013年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视察期间提出要关心留守儿童;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留守儿童帮扶,逐年减少留守儿童群体存量,每县每年减少人数不低于10%。本研究旨在对金沙县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施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干预。同时在心理咨询室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一般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中小学生心理特征及需求等方面对一线学校和老师进行指导,为学校培养本土心理辅导教师。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金沙县位于贵州西北部,总人口67.8万人,有留守儿童21319人。其中,0-5周岁6137人,6-15周岁15182人;男童11237人,女童10082人。

(一)研究对象

1.前测2015年11月,课题组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金沙县具有代表性的6个乡镇的中小学校各1所,每所学校抽取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各2-3个班级学生作为前测对象,共发放问卷3200份,收回问卷3101份,回收率96.9%,有效问卷2971,有效率95.8%(效度量表得分≥8视为无效问卷),被试平均年龄12.05岁。其中,男生1562人,女生1409人;汉族学生2730人,少数民族学生241人;留守儿童1286人,非留守儿童1685人;小学生1727人(其中,四年级487人、五年级618人、六年级622人),初中生1244人(其中,七年级620人、八年级285人、九年级339人)。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不少研究均证实了团体辅导这一重要的教育途径在改善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团体辅导在小学生孤独感、初中生学业成绩、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2016年4月至6月,我们选取金沙县岩孔和禹谟2个乡镇的4所中小学共75名留守儿童作为团体辅导对象,课题组成员间周五下午前往4所学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2个月共辅导8次,每所学校安排1名教师跟班观摩学习。

3.后测2016年6月17日,在8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根据前测所选择的班级,随即对参加辅导的4所学校学生进行后测,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77份(其中,对照班级602份,辅导班级75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651份(效度量表得分≥8视为无效问卷),有效率96.2%。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使用日本铃木清等编制,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测量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共有100道是非题,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视为异常,8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之和为总焦虑倾向得分,测量总分≥65分为高焦虑水平。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使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教师问卷)”对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96.8%。

(三)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

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研究,并对前测和教师问卷的分析,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最终确定自我意识、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学业问题、亲子关系、压力应对、面向未来应对分离等八个模块作为团体辅导的主题,并设计出每一主题的辅导实施方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前测数据分析

1.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测验结果表明,测验总分均值为37.10,说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以总得分≥65分界定,农村中小学生中焦虑情绪较严重者占1.7%,为低焦虑群体,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各个内容量表上,以得分≥8分界定,阳性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其中,1882人存在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3.6%,居阳性检出率首位。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前者测验总分显著高于后者,这符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假设,也与多数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内容量表上差异显著,而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上差异极其显著,前者得分明显高于后者。

3.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农村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男生的测验总分显著低于女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堪忧。此外,除了在孤独倾向上男女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内容量表,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4.不同民族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对不同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t检验发现,无论是测验总分,还是各内容量表,农村中小学生不同民族间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均不显著。

(二)后测数据分析

1.心理问题后测检出率从后测结果看,与前测结果基本一致。测验总分的均值为36.50,未超出正常焦虑总分,是一个低焦虑群体。以总得分≥65分界定,焦虑情绪较严重者占3.5%。在各内容量表上,以得分≥8分界定,各分量表阳性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和过敏焦虑。其中,302人存在学习焦虑症状,占总人数的52.5%,居阳性检出率首位,与前测吻合。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后测比较从后测结果表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依然好于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前者总分高于后者,分别是37.94和35.55。此外,在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内容量表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得分高于后者。3.不同民族心理健康状况后测比较通过对不同民族间心理健康状况的t检验发现,无论是测验总分,还是各内容量表,和前测结果保持一致,差异均不显著。

(三)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后测比较分析

我们选择了团体辅导班级的50名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取50名未进行团体辅导的留守儿童作为控制组,将两组在前测和后测的总分及8个内容量表的得分相减,得出增值,对两组增值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对50名留守儿童而言,是团体辅导活动,而非前测后测、自然成熟或练习效应等原因有效促进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具体而言,实验组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等3个内容量表上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团体辅导活动在这3个方面对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其他内容量表上,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也发现,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控制组差异不显著(P>0.05),这与实验组控制组的前测后测增值分数的t检验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同质团体让成员找到了共同的经历、感受、体验,有共同的讨论话题,在团体中得到心理支持、理解和接纳。两个月的团体辅导活动,使留守儿童有机会学习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认识自我的方法、社会交往的技能、宣泄负性情绪的途径,感受到被接纳、认可、鼓励和支持。

四、结论

(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个别问题突出本研究的前测和后测显示,金沙县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上总分的平均分分别为37.10和36.50,是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低焦虑群体,说明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7%和3.5%,与全国其他省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各内容量表上,阳性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存在学习焦虑症状的学生,前测后测分别占53.6%和52.5%,均居阳性检出率首位,应引起高度重视。而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等阳性检出率均在20%左右,也非常值得关注。该类表现较明显的特点是:(1)自责:易自卑,缺乏自信心,常把失误、过错归咎于自己;(2)过敏:敏感,容易为小事而烦恼;(3)身体症状:头晕、呼吸困难、冒虚汗、失眠等症状。

(二)除民族变量外,其他变量差异显著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因无法获得正常孩子一样的家庭教育和情感关怀,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品德和行为养成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普遍存在孤僻、人际交往困难、性格与行为偏差等。

2.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通过上述表3《农村中小学生不同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测验总分和内容量表得分均表明,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堪忧。

3.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这种不显著说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处于同等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团体辅导对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

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测后测比较分析证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测验总分和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三个内容量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团体辅导有效促进了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降低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感受到的焦虑感,学会控制情绪冲动,缓解情绪压力,增强自制力等。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国内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或策略,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如季彩君认为:“只有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等各界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为,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才能改变过去补救式、被动式、短效式的解决方式为预防式、干预式和长效式的解决方式,真正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研究结合金沙县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1.做好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的伴生物。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先解决农民工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应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区,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就业,实现亲子团聚。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责任机制,统一协调

政府各部门应逐步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逐步在乡(镇)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服务中心与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留守儿童普查工作,督促村委会、居委会、学校、留守儿童家长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统一协调教育、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的工作,实现资源整合利用。

3.提供政策、资金和师资支持,推进农村寄宿制

学校建设寄宿制办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留守儿童教育要求、情感需求及归属感需求,由教师或专职工作人员起到部分代替父母职能的作用,便于给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地方政府应将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规划,重点建设。

4.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农村中小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生态

地方政府应依法加强对学校附近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经营场所的监管,坚决取缔中小学校周围200米以内的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为学校教育创建良好的周边环境。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教育专门机构

建议将心理健康教师纳入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同时,应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招聘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打通职称晋级通道,解决编制问题,为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挥家庭核心功能,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季彩君认为:“留守家庭无疑是留守儿童失去关爱的地方,但家庭同样也应该是留守儿童拾回关爱的地方。”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摒弃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和“读书无用论”消极观念,注重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沟通模式,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主动与学校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品行等方面的情况,并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三)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1.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创新。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

2.注重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建设和谐校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不仅在精神上要作好师生的向导,更要通过一面面墙、一幅幅画、一个个字、一次次活动等具体形式来承载。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活动,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呵护与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消除自卑闭锁、盲目反抗、寂寞空虚等不良情绪体验,树立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也可通过学科渗透、专题讲座或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等,聘任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教师,或招募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心理咨询室或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的形式切实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问题。

4.建设家长课堂或父母学堂等教育平台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指导他们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了解其子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优良品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方面入手,各方面形成合力,建立基层政府、学校、家庭、邻里相互配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北京: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13.

[2]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3]李晓芸,殷振华.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J].学术探索,2012(8):52-55.

[4]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81-85.

[5]季彩君.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研究-以苏中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李舒波;赵占锋;张建勇;张静;吴荻;胡世艳;崔鸣迪;崔民日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第二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这些孩子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在学习、生活、心理、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家长、学校和政府必须共同关注并加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关键词:甘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了世代耕耘的土地,特别是偏僻边远山区的农民更是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变成了农民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留给年迈的父母甚至亲戚,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在生活、学习、性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的现实问题。

(一)生活无助,负担过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离开老家,丢下子女外出打工,其主要原因便是家庭经济收入低,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虽然能依靠打工挣到点儿钱,但他们的付出与收入仍然是不平衡状态,有时即使挣到的钱也不能够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经济生活方面极节俭,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儿童时期正是身体生长发育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处在这一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这些留守儿童在稍有点儿力气的时候就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中去,即便不是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许多零碎的家务劳动。过早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和学习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关爱缺乏,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大多是隔代的祖父母,有的甚至是年迈的残疾人。他们一般在家中都是以多个角色存在的,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一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繁重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没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教育这些儿童,加之他们大多数是隔代老人,对留守儿童多有溺爱心态,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有所缺失,过于溺爱,百依百顺。久而久之,部分留守儿童便养成了任性放纵的性格,甚至沾染了严重的吃喝玩乐、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三)心态畸形,行为失常

由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回家的次数很少,长期与子女分离或缺乏联系,无法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动态和变化,往往把对子女亲情的缺失用简单的物质来弥补。这就导致子女和家长的沟通障碍日益加深,部分儿童更对家长怀有怨恨之心。另外,监护人都是隔代的爷爷奶奶甚至是亲戚或朋友,他们通常是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常常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在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部分儿童产生了“情感饥渴”:顽皮任性,不善与人交往;神经过敏,行为偏激,冲动逆反,情感冷淡;心理障碍,自闭厌世等。

二、改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鉴于农村留守儿童们在生活、学习、性格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给家庭、学校、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长期从教于偏僻农村的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儿童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认为,改变留守儿童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各种活动,定期家校联系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开展大走访活动,并且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班主任要引导家长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心胜于教育”、“陪伴胜于说教”的道理。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时,应向孩子说明其原因,并教会他们真诚地表达思念之情。比如,平时多打电话,问寒问暖;关心鼓励,尽量在电话里不要给予批评指责;发现问题要冷静,以情动情。

(二)争取政策引导,发展地方经济

政府强化统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机会就近就业。这样,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深深体会到浓浓的父母之爱,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提升教师素养,加强爱心教育

作为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懂得爱的升华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多站在这些留守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以心灵碰撞心灵,以灵魂启迪灵魂,以精神感化精神。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从细节人手,把每个留守儿童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当这些留守儿童有违规违纪行为时,教师不能在公众场合点名指责和批评,更不能把它推向法律政治的高度,而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平和宽容、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以恰当、科学、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和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去认识、改正,自立自强。农村留守儿童虽然在行为、学习、生活、心理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他们也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和成长,而是要极力呼吁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并加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贾建铎,曲文祺,阿利热合买提.语文教学与管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85.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4:94.

作者:贾建铎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坪学校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交往能力提升

[摘要]在新时期下有效提升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相关概念,接着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 交往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选择到城市打工,进而形成了一大批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远离自己的双亲,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障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成为了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相关概念概述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的父母远离故土,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在养家糊口的同时却牺牲了与孩子相处的宝贵时间。与城市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一般都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教育生活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与父母的相处,其大部分都十分敏感且自卑,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而人际交往能力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心理学领域,交往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联系。

二、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有效提升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交往能力的途径一般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其中学校方面应该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留守儿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留守儿童,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一般情况下,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情况、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氛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行为方式、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个性方式。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之后,后续对于留守儿童的辅导教育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第二,学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寄宿制度。目前有很多的留守儿童都采取学校寄宿的方式,周末或者节假日才回家,剩余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因此,针对于此,当地政府应该参与到学校寄宿制度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过程中,为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提供便利、健康的寄宿制度。在这种良性的氛围中,留守学生的学习自信得以全面激发,进而产生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并且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情况建立“代管家长”制度。一般情况下,学校可以将本校的留守儿童做一个数量上和家庭情况上的统计。统计之后将这些留守儿童平均分给各个教师,让这些教师弥补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需求和渴望,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心。除了关注他们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身体还有心理健康。虽然说代管家长不能真正代替自己的双亲,但是这个角色的介入对于留守儿童交往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社会参与对留守儿童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交往能力较弱的现象,社会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点,以弥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缺失。他们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少双亲的关怀,对于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十分的陌生。因此,各地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让社会工作者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去。这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留守儿童在交往的过程中克服恐惧或者是自卑的心理,健康阳光地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健康地逐步成长。

第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该给予其更多的情感关注。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其一年能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可谓是少之又少,对于有的留守儿童而言其父母无疑是他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而言,不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与自己的子女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对于自己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交往障碍给予密切的关注,对于其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协助学校和教师进行快速及时的解决。留守儿童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中的大部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交往能力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障碍。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成为了一个时代关注的焦点,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能够让孩子的整个人生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海玲.优势视角下团体工作提高留守初中生交往能力之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王艺璇.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改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孙广新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杜集中学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问题探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石泉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期间石泉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建议:加强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的落实;切实尊重和爱护留守儿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保障机制;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护;思考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新目标:“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石泉县作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动态监测联系点”,在新目标、新理念及新要求下先行先试,创新出更为有效的乡村社会留守儿童治理模式,为破解中国农村6100万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探路。

一、石泉县留守儿童工作背景及基本情况

石泉县是安康市所辖的一个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1个镇,140个行政村,21个社区,总人口18.2万。“2015年石泉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3万人中有留守儿童5500人,约占在校生的40.4%。”近年来,石泉县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强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劳务经济成为石泉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与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一样,农村儿童、老人和妇女的“三留守”问题成为劳务经济的并发症,为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难题。石泉县党委和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切入点。自2007年以来,探索出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机制,受到中央、省、市高度关注,被专家称为‘石泉模式’”,曾获“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现在仍是“全国留守儿童工作动态监测联系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为石泉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天。

(一)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曾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石泉县坚持扶贫先扶智,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全县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省级基础教育双高双普、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教育强县”的创建工作中,纳入到全县“三五”精准扶贫战略规划中。从2013年起,石泉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从学前三年到高中(包括职业高中)阶段的十五年免费教育,保障了所有留守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整合各种救助政策,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生贫困学生的助学体系。

(二)实现留守儿童校内外教育管护无缝对接

1.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校园、家园、乐园”。石泉县各学校把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拓展与延伸。从2007年以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在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建立起了26个留守儿童成长中心,统一配置生活、文体娱乐、卫生保健、亲情接待、心理咨询等设施,配有专职的生活管理和心理辅导教师。实施了蛋奶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通了亲情电话、网上视频等亲子沟通方式,设有心理健康热线、QQ群、知心姐姐信箱等,让所有留守儿童在校都能吃得放心、营养,生活得舒心,真正把学校建成留守儿童的家园和乐园。

2.推进留守儿童社区活动中心、校外活动中心等校外阵地建设。依托村(社区)活动阵地和“妇女儿童之家”,建立了7个社区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和17个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和需求,配备体育器材、图书、娱乐设备等,以社区工作者和“五老”等志愿者相结合开展日常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可靠、管理有序的校外活动场所。

(三)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队伍,形成教育合力

石泉县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管护网络。第一,建立了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骨干队伍。各学校组建了责任心强、有爱心的专业辅导教师队伍。第二,建立了家长队伍。依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组织了全县党员、干部、教师等共计2447人,开展了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担任家长,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和生活抚育的缺位。第三,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在全干部职工中招募了300余名志愿者,利用节假日走进学校、社区和家庭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心理抚慰、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第四,推动了留守儿童工作专家团队建设。聘请陕西师范大学儿童问题专家组作为石泉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指导部门,不断提高留守儿童工作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石泉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目前,石泉县留守儿童工作在县级层面暂时走在前列,对石泉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意义。同时,媒体的关注、荣誉的取得、全国留守儿童监测联系点的建立、专家团队的调研对促进石泉县留守儿童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保护、关爱、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监护责任的法律问题;如何真正做到尊重留守儿童、做到精准关爱;如何不让一名留守儿童处于监管真空地带;如何形成社会合力提升关爱效果;如何规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风险;如何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等。三、对“十三五”期间石泉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问题的思考(一)加强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的落实1.强化父母监护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父母是儿童第一监护法定责任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大力宣传《宪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教育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2.强化社会监护监督作用。发挥社区、村、镇基层组织、学校、社会的监护监督作用。对监护主体责任履行不力的家庭给予干预,确保儿童权益。对虐待、遗弃孩子的家长追究其法律责任。3.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引导留守儿童父母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通过培训、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其现代家庭教育管理能力。

(二)切实尊重和爱护留守儿童

1.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维护其合法权益。建议在对留守儿童的报道、调研、帮扶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意愿,保护孩子的自尊和隐私,维护孩子的肖像权等合法权益,杜绝将留守儿童问题化、歧视化。

2.创新关爱服务方式,实施精准关爱。关爱留守儿童固然需要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志愿团体等协同合作,但协同合作的前提是要把关爱服务的供给与留守儿童的需求精准对接起来,实现“精准关爱”。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丰富关爱服务内容,实施精准关爱是尊重、呵护儿童、整合关爱物资、优化救助结构、提高关爱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留守儿童的获得感、提升幸福感的需要。

3.开列负面清单,实施绿色关爱。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背景下,要规避留守儿童工作可能出现的意外,降低风险。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规定出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人员、关爱帮扶人员的禁止行为,确保对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关爱、帮扶,在过程和行为上合法、合情、合理、合适,尊重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做到安全、健康。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保障机制

《意见》的出台可以说是留守儿童工作经验的集大成和顶层设计,从实践层面应推进各项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1.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正是因为流动,才有留守,留守儿童的身份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精准摸底、精准分类、监测动态是实现对留守儿童精准施策的前提。“精准摸底,建立留守儿童完备的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精准分类,按留守儿童的需求大致分类,要特别关注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动态管理,避免造成留守儿童监管出现真空地带。

2.建立信息共享、务实高效的关爱服务工作机制。只有信息共享,各部门沟通衔接自如,才能实现留守儿童的需求与关爱服务的供给有效对接,才能提高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效率。留守儿童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之间,社区(镇村)之间以及与民政、扶贫、妇联等部门之间等要实现留守儿童信息资源共享,沟通衔接顺畅,统筹安排,整合资源,使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志愿团体、爱心人士,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根据留守儿童的需求实现精准关爱。

3.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经费、基金和保险制度。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必不可少的是留守儿童的阵地建设、设施功能完备、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因此,留守儿童经费、基金、保险的保障是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必要条件。比如,可适当从留守儿童工作经费中对留守儿童专兼职教师给予津贴补贴,对工作特别突出的家长给予奖励等,从留守儿童基金中对特别贫困、特殊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救助等。建立留守儿童保险制度是预防和化解留守儿童工作不可避免的风险。

4.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法律援助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法律顾问、法律援助机构,调解处理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保护、关爱、帮扶工作中由于职责权限不清,行为不当而造成的违法、违规的纠纷问题,以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使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爱心人士个体对留守儿童实现安全、健康的绿色关爱。5.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回访制度。加强留守儿童工作调研团队建设,对留守儿童进行回访,目的是进一步跟进研究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规律,为破解留守儿童社会治理难题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撑。

(四)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意见》指出:要从源头上改变“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去乡”的无奈现实,实现“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的目标。作为劳动力流出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这也是发展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的源泉。石泉县在这方面正在探索,如石泉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出了“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石泉”发展战略,在今年“三个六”脱贫攻坚战略中,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大力开展“三业”(即产业、创业、就业)脱贫。这些措施都是摆脱贫困、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守护住乡土社会传统的根本性途径。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重要意义的社会工作,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标本兼治,促进留守儿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人文化发展,让留守儿童家庭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DB/OL].

[2]中共石泉县委办公室,石泉县人民政府.2015年石泉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经验材料.

作者:王英 单位:中共石泉县委党校

第五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与出路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某乡镇初中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总结该群体的成长现状和困境,在此基础上,基于农村留守儿童视角,探索导致该群体成长困境的原因。父母不恰当的抚养方式和观念、代沟、孩子脆弱的自尊心等问题已经从生理上、心理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亟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都得到飞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迁移就业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家庭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缓解了我国一直以来的农村贫困的尖锐问题。但同时随着政策限制、观念影响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该群体人数已达到6103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近四成。一方面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和问题也日益尖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爱和母爱关怀、临时监护人只管吃住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困难重重,在思想上、行为上产生严重的校园、社会安全问题,更影响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成为当前家庭、学校、社会需要携手解决的重大课题。

1研究对象

界定中央教科所定义的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任意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很多学者给出了各不相同的定义,段成荣(2013)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农村地区父母双方长期出外工作或单方长时间外出的,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负责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江丽华(2016)认为该群体应小于16周岁;陶然(2011)则认为应小于14周岁。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遵循中央教科所的定义。

2调查设计及概述

为全面、准确获取研究数据,较好的尊重和保护同学们的自尊和隐私,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访谈等方式展开调查。问卷围绕基四个模块,对武冈市某初中164名留守儿童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8份。将回收的问卷通过网络问卷平台输入并导出,将结果通过SPSS进行信度系数检验,Cronbach'sAlpha和基于标准化项的系数均大于0.7,表明问卷信度良好。

3基于某中学的实证

3.1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时态

(1)学习成绩较差,自甘落后。该校农村留守儿童占总数65.9%,但各班级成绩前十名中,留守儿童总计仅有19人,仅占31.7%,而前五名的仅有7人,仅占23.3%。从三个年级层面对比,高年级农村留守儿童与低年级相比更为突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处于竞争劣势。此外,全校范围内极大比例的翘课、迟到、早退等问题均产生于该群体。

(2)生活习惯不好,自律能力差。初中阶段的他们大都即将进入青春期或正处于青春期,杜绝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但是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40.5%表示自己吸烟;13.3%经常喝酒;46.2%坦言经常甚至通宵打网络游戏,生活习惯已经成为影响他们学业上、生理上成长的巨大障碍。

(3)性格暴躁不稳定,抵触情绪大。缺少正确合理的关爱、加之青春期逆反心理,使得他们不仅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拒绝接受师长和亲人们的教诲,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不能很好控制,往往最终拳脚相加,造成打架斗殴问题,且不听老师、监护人的批评,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情况发生。

(4)对家庭不满,不愿与父母交流。29.1%表示不能接受父母离家打工,42.4%表示可以理解父母为改善生活外出打工,但不能接受他们将自己抛弃在老家,而仅28.5%的留守儿童完全理解父母为生计背井离乡。在与父母联系方面,仅20.9%表示经常通过电话主动与父母交流,38%表示较少主动与父母交流,41.1%则几乎不会主动与父母交流。

3.2留守儿童视角下困境原因

(1)父母恰恰造成最严重的伤害。父母外出闯荡,目的大都是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正因此,很多父母心存愧疚,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层面需求,却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需求,给他们造成更大伤害。“我始终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下,(父母)生下了我又不管我,他们眼里只有钱!”(初三年级李同学)“每次他们给我打电话要问的都是‘学习成绩怎么样?’‘钱花在什么地方了?’‘有没有听老师和爷爷的话?’我真的是受够了!”(初二年级赵同学)

(2)隔代的代沟造成情感空虚。很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隔代人的交集甚少,虽然给予自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又怎能真正替代父母,成为自己情感上、心灵上的依靠呢?“他们(爷爷奶奶)什么都不懂,只供我穿衣吃饭,所有的事情、烦恼都得我自己一个人,连一个可以交流的人都没有。”(初三年级孙同学)

(3)“被忽视”加剧自卑。在很多留守儿童的潜意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冷落、忽视甚至是抛弃的,正是由于这种意识的存在,使得他们对周边的人、事表现得异常敏感,久而久之,就会更加坚定的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是可悲的。“我学习成绩不好,所以爷爷奶奶只喜欢我哥哥不喜欢我,在学校里老师也不喜欢我。”(初一年级王同学)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出路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都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的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正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困难,帮助他们找到健康成长的出路,绝不是通过家庭、学校或是政府中任何一方的努力可以解决的,必须搭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家庭和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的综合机制。政府是引领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调整教育资源的重要保障,应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如放宽中小学入学的户籍限制,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社会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吸收更多人关注这一群体问题的同时,应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分配,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充分的学习机会、公正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两方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成长困难的主体,学校在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应更多注重思想教育,并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庭中,不管是外出打工的父母,还是监护人,都应该转变观念,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强化“爱”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3):37-39.

[2]江立华,符平.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4.

[3]陶然.流动还是留守: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与影响因素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11(6):37-44.

作者:肖艳1;夏卫国1;曾湘姣2单位:1、武冈市龙溪中学2、贵州师范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思考(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setlw/70289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