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留守儿童”问题及治理对策范文

“留守儿童”问题及治理对策范文

时间:2022-05-05 03:31:20

“留守儿童”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关键词:

治理理论;农村留守儿童;治理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相关研究回顾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农村人口也成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体。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因素人为地分隔了城市与农村,使农村人口的流动难以举家迁徙,由此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为阅读方便,文内留守儿童不加双引号)。据统计,中国现有6100万留守儿童,有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的孩子占4.3%,近260万。另外,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联系一次的有1519万[1]。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一般只能与祖辈或者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此必然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诸多学习成长问题。近年来这些问题越演越烈,留守儿童问题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研究相对较少,在webofscience上搜索关键词thekidsleftbehind发现只有19篇论文,其中3篇是中国学者的论文。由于国外留守儿童产生与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与中国定义明显不一样,他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在移民过程中未被父母带走而遗弃在家乡的孩子。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国外学者对其心理发展、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了相应关注。美国学者O’Hare.WP于1984年在《KIDSCOUNT:identifyingandhelpingAmerica’smostvulnerable》的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家庭缺陷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使他们遇到不良结果的风险几率增大,其中一点就是成为“留守儿童”[2]。MarthaGivaudan在研究中得出结论:早期情感联系对婴幼儿的成长与福祉至关重要。为了婴儿和儿童的发展潜力需要花时间照顾,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以保护他们免受忽视或暴力[3]。中国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常年去城市打工造成,这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由于中国现存留守儿童基数大,产生的问题十分突出。国内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在近10年来增长十分迅速,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主题检索CNKI数据库发现,从2002-2004年三年间只有20篇,但是到2005年猛增到108篇,截至2015年10月,CNKI可查到主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文献共有9932篇。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越发突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两个方面。从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研究看,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问题成为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段成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总体研究,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为人口规模大且增长迅速,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西藏、青海和陕西等经济欠发达且处于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在留守儿童中男孩所占比例较女孩更大,高于全部农村儿童的性别比。周宗奎指出,由于在学校教育方面,乡镇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办学条件差,教育机制的失衡导致教师的负担重,让留守儿童很难在学校得到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在学校教育力量不足的同时,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陷。李志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教育胜任力结构,并调查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胜任力水平,提出了借助学校教育力量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胜任力的对策建议。由于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势必产生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于此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周宗奎、谢玉兰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赖、监管教育的不当、社会关爱的缺乏,以及同伴的影响,都造成了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周宗奎、赵景欣在研究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留守儿童对同伴的拒绝直接增加了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以及孤独感。王东宇的研究表明,在长期的留守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敏感、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容易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此外,在安全方面,大部分学者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叶敬忠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群体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较高,同时缺乏监护人及时的处理与关心;郭少榕指出在留守儿童中女童相对于留守男童更加弱势,对留守女童的教育意识更为薄弱,受到侵害的危险系数也相对更大。

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对策研究。李蔚波认为应该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完善留守儿童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儿童权益不受侵害。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周宗奎指出应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制度,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提供夏令营等学习活动机会。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上,吴帆认为应当加强留守家庭的能力建设,提升家庭对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与支持,增加留守家庭内部的亲子互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增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权益,为孩子提供最直接有力的支持。张荻金在文章中总结保障留守儿童的切身安全要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建立监护人的监督法律制度,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的监督职责,督促监护人落实其责任,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责任无法落实到位的情况,切实保护孩子的权益。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个单一角度进行探讨,解决对策往往比较单一,系统性不够。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农村留守儿童(本文认为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社会治理理论探讨有效治理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对策,作者深入到陕西省某镇中心小学(该校有700名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达到70%)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学校领导、班主任、教育局主管领导共40余人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走访调研和座谈;对重庆市石柱、酉阳、彭水等区县留守儿童关于家庭、父母等方面的作文200余篇进行了深入的文献分析。从调研和文献分析看,当前父母在外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现象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学习成长必须借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方能有效完成。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同时都面临着严峻的教育问题,但是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明显比非留守儿童存在更为不利的影响。1.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特殊帮扶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支持,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无法在家有效完成,由此逐步形成与非留守儿童学业上的差距。按理,学校教育给予这部分儿童特殊的学业指导,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然而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师资缺乏,根本无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有效帮扶,使得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日积月累,难以解决。根据对A镇中心小学调查,学校700多名学生只有20位科任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量十分饱和,几乎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予特殊关注。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条件艰苦,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励,教师更是无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提升。2.隔代监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由于隔代监护人学历低,知识文化水平差,缺乏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因此隔代监护人无法有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实地调查发现,69%的留守儿童在家完全没有人辅导学习,仅5%左右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隔代监护人的学业辅导。访谈中,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自己没读过书,孩子学习的事情什么都不懂,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管住小孩的吃穿,而且现在的小孩很调皮,自己根本管不住。稍微有点文化的隔代监护人表示:小孩在小学低年级时还勉强可以辅导学习,但进入高年级后,英语等课程的增加,自己完全无力辅导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松懈与成绩问题逐渐产生。

(二)品行塑造环境堪忧品行一般指人的行为品德,品行的塑造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品行塑造方面主要表现出两大问题。1.良好行为习惯与高尚情趣养成问题调查发现,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具有管教能力的父母在身边,生活习惯不良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问题明显更加突出。在业余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良兴趣的比例偏高。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将打电子游戏作为日常娱乐活动的占比为30%,看电视的孩子占比为28%。在访谈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在被问及自己的兴趣时,回答都是玩、打游戏、玩电脑等,鲜有关于未来的畅想与远大抱负。例如一名留守儿童在日记中写到:“有一次,我回家后就拿出手机玩游戏,奶奶看见后生气地夺过手机,把手机藏了起来。我非常愤怒,一次又一次地辱骂奶奶。”由此可以发现,由于对留守儿童的游戏和电视内容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电视和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等内容对留守儿童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2.家庭关于品德培养的缺失,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疏于照顾,而隔代监护人在品德教育上的无能或者忽视,对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品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往往不足。实地调查发现,有些隔代监护人在孩子面前不注重日常生活用语,容易使得孩子养成“出口成脏”的坏习惯;有的隔代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孩子娇生惯养缺乏自主能力。甚至也有隔代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疏于管教,而由于社会诱惑的增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沾染上沉迷游戏、吸毒、等恶习,最后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统计资料发现,2013年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2015年6月10日,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个小镇上,两姐妹被镇上12岁的留守儿童投毒致死;2014年2月18日,14岁的留守儿童用刀刺死了来网吧找他的父亲[4]。

(三)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疏导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众多问题中最明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引导和关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1.农村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孤寂、焦虑、自卑、敏感等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爱说话,害怕与人交流,交往能力差。例如有留守儿童在其日记中反映,当父母离开后,自己必须独自忍受孤独,常常感到无助和悲哀,十分缺乏安全感。同时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存在难以融入同龄集体的经历,他们在表现得不够自信的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内心异常敏感但是却不懂如何有效地和家长老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得家长与老师的有效疏导与开解。2.父母及隔代监护人缺乏心理辅导能力由于心理知识的普及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隔代监护人对心理问题普遍陌生,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缺少关心,也不知如何关心,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辅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身处外地,平时只能通过电话偶尔询问一下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很少关注;一些父母一年只与子女通过一次电话,甚至在电话中对孩子的学习都不过问,更谈不上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一名留守儿童在日志中写到:“妈妈外出打工后,我感觉我已经不再需要妈妈了,别人回家都有可口的饭菜而我只能自己做饭,我好恨我的妈妈……初中后我不再叫妈妈了,我和她的电话交流也已经很少很少了。”2.学校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专业心理辅导农村学校偶尔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安全、卫生和学习,基本没有真正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因此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在一名留守儿童的日记中写到:“我每天要早起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没有时间吃早饭,身体不舒服就胡思乱想,怀疑自己得了大病,导致我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老师对此不能理解,每次都批评我,严重打击了我的自尊心……我认为世界都否定了我,所有人都讨厌我。”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名留守儿童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却得不到老师的理解与帮助,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也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由于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更是无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知识培训,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

(四)学校缺乏有效安全管理,家庭监管与农村社区监管缺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隐患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主要由学校、家庭、社区监管以及留守儿童的自我监管,每一个监管环节缺一不可,如果缺失或者不力必然导致安全问题。1.校园内部缺乏安全管理学校里的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处理,而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其胆小软弱懦弱缺乏安全感,以及其他孩子对留守儿童的歧视,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欺负。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有被欺负的经历,被欺负之后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在访谈中某留守儿童的奶奶说孩子身上有伤,从来都不告诉她受伤原因,找到学校方面也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欺负事件仍频频发生。其次,农村很多中心小学地处镇上,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住家较远,上下学过程中需要校车接送,而学校对于非官方的“黑校车”采取放任态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学校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心小学一般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专题课程和发放安全教育书籍。对于安全教育,学校一般选择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老师进行,而班主任老师所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其科学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3.家庭监管的功能缺失当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足时需要由家庭方面进行补充完善,由于监护人对于安全认知不到位,容易造成儿童缺乏最基础最必要的安全保障,致使危险情况下留守儿童的自救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差。据相关调查显示,只有56%的监护人会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34%的监护人只是有时关注,甚至有8%的监护人表示不关注,隔代教育的监护盲区使得留守儿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5]。例如贵州某山村的四个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外公外婆没有能力照顾孩子,因此独自留守在家中无人看管而导致喝农药身亡[6]。同时农村家庭相较于城市家庭对于儿童的保护能力更弱,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隔代的弱势群体老年人居多。当不法分子侵入家中进行窃取财产或暴力活动时,老人根本无法保护到幼小的儿童。4.农村社区监督的匮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他们的安全面临着各方面的威胁,因此社区监管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衔接真空地带的有力保障。但是农村的社区对于留守儿童的看护主要是以互助的形式存在,缺乏实质性的措施。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治理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问题都很突出,而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单独从学校或者家庭寻找解决对策,都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必须采用系统思维,从多角度全方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盈利性组织例如慈善机构、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壮大,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治理理论开始兴起,它帮助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拓宽视野。为此,本研究拟从治理理论视角探索解决之道。

(一)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强调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目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等各类组织、各类人员均应有效参与[7]。治理理论允许政府以外的组织参与到治理体系之中,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允许多个治理中心并存,主体之间的责任界限模糊化,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作、促进与竞争,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同时建立良性的治理网络体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公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由来已久,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单个政府主体能够解决,还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出完整的治理体系。

(二)具体对策

1.政府层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力和资源优势,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更好的环境条件,搭建更好的教育平台。首先,政府要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解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例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的全覆盖,以更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生活问题,使其具备良好的城市生活条件,在制度上没有把留守农村儿童带在身边生活的障碍。其次,政府要出台相应制度以促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随父母进城就学。农村孩子进城要享有优质教育,就必然面临入学门槛高和教育成本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针对这部分农村儿童推行就近入学的政策。政府可以研究给与有就学子女的农民工每人每月一定额度的补贴,以便减少其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的压力;针对不便跟随父母就学的留守儿童,政府可以对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提倡实行带薪探亲假的政策,同时对于推行该政策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或进行补贴。同时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农民就近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第三,国家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近900亿元,占同年GPD总量的0.14%,农村教育投入比重仍待提高。政府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使农村学校能够配备更充足的师资,有更好的教育设备等条件,以便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切实弥补其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第四,政府牵头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平台。建议农村基层政府建立留守儿童救助平台,通过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资金对切实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化解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第五,优化农村地区师资配置,提升农村地区师资待遇。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教师编制,确保学校师资充足、结构合理。同时要切实提升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加大政策的吸引力,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六,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尽管国家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基层各种教育考评中仍然存在分数至上的现象,学校升学率排名落后的学校要通报校长,层层压力加码下来,一线教师必然更多抓教学任务,精力更多聚焦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对于成绩不好、性格孤僻的儿童则关注较少,导致的结果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塑造往往得不到重视。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切实落实好素质教育,形成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合力。

2.学校层面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具有特殊的教育场所和资源,在留守儿童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推行在校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积极解决留守儿童吃、住、学习、娱乐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趣味性文体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性情。例如针对暑期无人监管以及监管困难的留守儿童,集中在学校创办暑期爱心夏令营,改善其在家的放羊式学习生活方式,减少其面临意外伤害发生的几率,学校在暑期夏令营中要保障留守儿童的食宿安全,开展学习辅导、兴趣小组以及社会拓展训练等等,以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二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构建心理疏导平台。留守儿童都处在可塑性很强的阶段,老师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关注成绩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注重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给予性格孤僻的孩子以关爱和温暖。为此,学校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要分期分批组织现有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此外,应在农村各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抚慰和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三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学校应当建立多功能休息室,配置有图书、电脑、电话,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一样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且可以通过电话与网络与远在外地的父母联络。有的学校,坚持让教师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用书信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密切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并且在感受亲情温暖的同时提升阅读写作水平,十分值得赞赏。

3.社会层面社会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对儿童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净化的社会环境、互帮互助的友邻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为此要努力发挥社会资源作用。首先,社区要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文件档案,为帮扶留守儿童创造基础条件。社区应建立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档案,了解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基本状况,为其更好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障、教育助学、亲情关怀、生产帮扶等多项服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社区应建立邻里互助平台,以解决部分留守儿童日常监护缺失的问题。通过构建邻里互助机制,开展“爱心邻居”活动,鼓励社会中有条件、有爱心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家长”作用,帮助管护留守儿童,从而达到留守儿童困难帮扶、课业辅导、情感陪伴等多种形式互助关爱目的。第三,社区要积极创建留守儿童监护公益组织,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中,发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关爱、监护的合力作用。一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创立的各种爱心社公益组织,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第四,社会要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要从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二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

4.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的最基础单位,是留守儿童情感的主要寄托之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发挥着直接作用。为此,要鼓励留守儿童父母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近入学。父母是与留守儿童关系最为亲密的人,任何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的关爱都不能替代父母对于孩子们成长的作用,因此留守儿童随同父母在打工地就近入学才是解决留守问题的根本方法。要促使留守儿童监护人努力提升监护素质,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子女交给隔代监护人,而是必须把子女交给具有培养教育能力的监护人,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和养的关系问题。对于监护胜任素质不够的监护人,必须借助多方力量提升监护素质,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随时补位,以最大限度消除对留守儿童教育上可能留下的隐患。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父母,必须主动与学校、孩子、社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交流。通过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沟通以此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更好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与子女保持频繁联系让其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消除留守儿童对父母可能产生的不理解与怨恨情绪,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张帮辉 李为 单位: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留守儿童”问题及治理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setlw/69281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