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04 10:51:09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一、留守儿童的研究

与留守儿童概念类似的研究多见于西方学者关于“寄养”、“隔代教养”、“亲戚抚养”、“非亲戚抚养”的儿童研究中(DubowitzH,FeigelmanS,ZuravinS,TepperV,DavidsonN,LichensteinR,1992;DubowitzH,SawyerRJ,1994;Tarren-SweeneyM,HazellP,2006;IngallC,2006)。Billing等对美国的一项全国性普查发现,由亲戚抚养的未成年人比由父母抚养者检测出更多的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和身体健康问题(Billing,2002)。亲戚抚养的儿童在情绪与行为问题以及学习和学校适应方面比父母抚养者的问题更多(SmithGC,PalmieriPA,2009)。非亲戚抚养的儿童比亲戚抚养者和父母抚养者更可能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HalfonN,MendoncaA,BerkowitzG,1995)。寄养条件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学业方面的问题(GarlandAF,LandsverkJL,HoughRL,Ellis-MacLeodE,1996)。然而,国外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留守儿童现象并不能等同,在西方,亲子分离的原因大多是父母在抚养功能上存在问题(身体和心理疾病、违法、物质依赖、虐待等)。中国的留守儿童多是由于劳动力迁移、工作或家庭经济状况需要而产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较高,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和社会支持、社会行为、学业与校园关系、生活与家庭关系、人格等方面。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留守经历对儿童有较大负面影响。随着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并没有因此而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什么同样处于不利环境,有些留守儿童能发展良好,另一些却适应不良?许多研究者引入了心理弹性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二、心理弹性理论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理论基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Block在1950年提出了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第一次使resiliency(心理弹性)这个概念进入心理学界的视野。而美国心理学家Rutter和Garmezy等人在21世纪70年代对resiliency(心理弹性)的关注则为以后心理弹性的广泛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直到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查阅大量心理弹性的研究文献,可将其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着重从发展结果来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产生发展顺利、适应较好等结果的现象。(2)能力性定义:把心理弹性看成是个体的能力、品质,能让个体承受较大的破坏性环境变化,并产生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反应,更快地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3)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

2、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李志凯(2009)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总量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这三方面,女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刘巧兰等(2011)也同样发现性别是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之一,留守儿童中女生心理弹性的内部特质维度高于男生。王淑芳(2010)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和年级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也有研究者认为男生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优于女生,如张胜红(2011)、蒋玉红等(2013)。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童秋萍(2009),骆鹏程(2007)。年级:王淑芳(2010)认为初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高于初三留守儿童。胡会丽(2009)发现初二的心理弹性得分在三个年级中最低,初一和初三则没有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如童秋萍(2009),骆鹏程(2007)。父母外出情况:王淑芳(2010)认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显著高于母亲或父母双方外出;父母外出2年以下留守儿童显著高于父母外出2年以上的;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显著高于一个月以上联系一次的。李永鑫等(2007)认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其次为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父母在外时间的长度成反比,和与父母团聚次数成正比。其它变量:蒋玉红等(2013)认为独生子女心理弹性发展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谭水桃等(2009)研究结果与之相反。(2)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骆鹏程(2007),李永鑫、骆鹏程等(2009)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儿童的人格特征差异角度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人格的大多数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敏感性、兴奋性、忧虑性及紧张性和心理弹性呈负相关,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聪慧性、轻松性及敢为性和心理弹性呈正相关。乐观进取的人格特质(自尊)、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心理弹性重要的保护因子。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许松芽(2010)、骆鹏程(2007)的研究都认为,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弹性。李志凯(2009),李永鑫、骆鹏程等(2009)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支持利用度的相关性最高。(4)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楚艳平等(2013)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心理弹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梁慧(2011)也认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内控归因及努力归因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胡会丽(2009)则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一般自我效能感团体辅导训练,提高了被干预者的心理弹性。(5)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其它相关因素刘巧兰等(2011)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学业表现呈现正相关关系。唐开聪(2012)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起重要作用,正面积极的教养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弹性。王淑芳(2010)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母亲依恋、朋友依恋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的留守儿童研究相比,以心理弹性理论为视角的研究不再将留守儿童视为一个笼统的整体,并将其与非留守儿童对立起来,而是更重视留守儿童内部的分化,更积极地看待留守儿童的发展成长。研究重心也从纯粹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逐渐转移到挖掘和寻找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试图提高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减少留守给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日渐关注,但研究仍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关注范围也较为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方法比较单一,一些被试可能会隐匿一些真实想法,问卷编制也未必能很好地体现个体差异,可能会给调查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试着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社会调查和档案研究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更深入地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机制,为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发展。第二,由于时间、经费、精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当前研究多为横向研究,缺乏发展性,具有片段性、分离性的特点。横向研究容易夸大或缩小一些关键因素的作用,也容易忽略了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希望能用发展的、连续的视角来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为不同时期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实证依据。第三,大多数研究对象都是在校留守儿童,而忽视了辍学留守儿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选用更全面的被试类型,扩大取样范围,增大取样代表性,提高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和科学性。第四,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与危害性因素做出了较有深度的探索,但理论的研究终究是为实践服务的,我们依然缺乏有可行性的、值得推广的干预方案。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如何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如何促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这就需要研究者从更加积极的角度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理论促使研究者从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转移到寻找保护性因素上来,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适应能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颜雅琴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setlw/6651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