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伦理学教学论文(共3篇)范文

伦理学教学论文(共3篇)范文

时间:2022-06-23 03:41:44

伦理学教学论文(共3篇)

第一篇:贫困生资助主体的伦理学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中政府责任的伦理分析

1.公正原则美国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德性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如果它不真实,就必须予以拒绝或修正;同样,各种法律和制度,无论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如果它们不公正,就必须加以改变或废除。”教育体系及其内部的大学生贫困救助体系属于罗尔斯意义上的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之划分方式。公正是基本精神,也是现代教育得以发展的保障。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救助应当贯彻公平的原则,杜绝因地域、性别、经济状况而形成差异。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现象,这种现象对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传染效应”。大学生内部分化严重,经济地位上的差别造成了大学生内部的矛盾与张力。通过制度设计与伦理关怀的方式体现出政府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怀,是政府重要的公共职能,也是政府行政伦理的实现路径。作为高校院校贫困生救助的伦理主体,政府最为基本的伦理责任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救助制度,保证贫困生救助的力度与效果。

2.差异性原则关注到人的差异,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贫困生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差异性来源:(1)家庭背景的差别。很多贫困生来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2)性别差异。在贫困生群体,男生与女生存在性别差异,很多男生处于“爱面子”的考虑并为及时地纳入到大学生贫困救助体系;(3)救助的程度差异。大学贫困生在贫困程度上存在差别,存在基本贫困、较为贫困以及极端贫困等不同情形。政府在展开救助的时候不能一刀切,而是应当体现出层次性、差别性原则,尊重照顾对象的差异性,保证有针对性,合理地施加伦理关怀。西方德性论,强调对于具体个体的特殊照料,主张政府在关照社会成员的时候应当体现出被照料对象个体的具体特征,而不是把社会成员看做是笼统的和一体的。

3.公共性原则政府是承担公共性的社会职能的权力机构,作为高职学院大学生贫困治理的责任主体,理应体现出承担公共职能,发挥公共性品质的伦理责任。公共性原则,不仅仅是一项执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原则,也是一项伦理原则。它意味着政府应当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项亟需关照的社会群体,以公共精神与公共品质予以照料,履行公共职责,发挥公共价值。公共行政管理,不仅关涉到专业技术,而且是道德努力的一种形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城邦)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3]目前,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领域的出现,政府职能需要进行公共性的转型,能够将最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利益予以合理的尊重与有效地保护。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是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只有政府发挥出公共职能,给高校贫困生最大限度的照料,才能真正地实现作为伦理主体应有的公共责任。

二、贫困大学生资助中社会主体的伦理责任

以中国社会组织的为例,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有50.6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7.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3万个,基金会3713个,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社会组织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已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主要承接者、社会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及农业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8.2万人,比上年增长13.5%。“在国家和家庭之间,社会组织构成了一个市民空间,包括工会、农会、商会、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环保组织、教育工会、慈善组织、宗教团体、同学会、家长协会、居民组织、职业团体、兴趣团队等,形成了巨大的参与网络”。它们在今后的我国公共社会中将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将会在大学生扶贫与救助过程中担负巨大的伦理职责。

1.社会关爱与政府应尽的责任不同,社会主体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关怀主要不是出于责任,而是对于对“他者”的关爱。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所谓爱,一般说来,就是意识到我和别一个人的统一,使我不专为自己而孤立起来”。诺丁斯的关爱伦理学将关爱视为人的天性;休谟将伦理学的基础诉诸人的关爱,认为人性的基础是同情;阿玛蒂亚森主张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弱势群体施加关爱。社会是高校贫困生救助的重要力量,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这种责任主体是特殊的,它不具有道义上的必然性,但却具有伦理上的关怀性。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出关怀的伦理义务,以同情、关爱、照顾作为基本品质惠及到高校贫困生群体。在日渐公共化的现代社会,社会组织将会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救助任务,关爱等基本德性将构成社会第三部门在贫困大学生资助中的伦理形态。

2.奉献原则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社会主体的出现与时下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分不开。在社会慈善事业日渐发展的当下,人们将奉献作为现代社会对他人的重要品格。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出现需要社会成员具备公益品质与公共精神。人们在奉献中获得人的本质,这源于人本质上是依赖性的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人类天然地相互依赖,慈善事业体现出对于他人的关心与风险,不仅关系到一个人做正确的行动,而且关系到她正确地感觉。因为当社会主体展开慈善救助的时候,它们常常会“伴随着品德的愉悦感”。高职院校贫困生是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关怀尽管并不是社会主体应尽的义务范畴,但社会应当倡导积极行善的机制,通过社会化的力量拓展高校贫困生救助的渠道。这样,既分担了各方扶贫主体的压力,又紧跟当今社会的公共转型的趋势。

3.尊重原则在以陌生人为交往群体的现代社会,社会各方毕竟是“他者”与“局外人”,在市场经济“金钱之上”、“工具理性”作为判断标准之下,极容易引起对他人的冷漠与排斥。这样的情形十分常见,特别是随着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救助性机构的不断完善,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不能抱有人格上的鄙视或漠视,而是要充分尊重救助对象的人格尊严,不能使救助对象边缘化、耻辱化、对象化,不能实际维持(或制造)一个最低收入阶层,而是要使救助者享有必要的尊严。大学生贫困的社会救助是一项神圣的伦理事件,在此过程中尽管存在经济地位的差异,但每个人都是道德上平等的个体,应当体现出对于他人伦理上的尊重。

三、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救助的个人伦理品格

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伦理问题。作为伦理问题,诊治贫困需要多元社会主体联动起来承担起伦理责任,同时需要大学生自身具有相应的伦理品质进行自我解救。经济上的外在支持只能暂时性地应对策略,坚毅的伦理品质才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脱贫最为彻底的保证。

1.诚实守信诚信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人来说,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现代人来说,诚信是取得社会信任的根源。经济与道德伦理主体的两个基本内容方面,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道德上的冷血。高职院校大学生尽管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在伦理层面可以做到“富足”。诚信作为基本的伦理原则应该贯穿于整个贫困救助体系之中。对于高校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这种诚信的品质最基本地体现:(1)如实地汇报自己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特别是贫困状况,不应弄虚作假,为了获得国家的大学生扶贫政策,而欺骗、隐瞒自己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2)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具备诚实守信的伦理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好公民,不能因为经济上的贫乏就成为道德上的弱势群体。诚信是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重要的伦理品质。马克思说过:“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个体应当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伦理品质上的“强人”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2.自立美国启蒙思想家爱默生在《自立》中指出:“一个完人是那生活在人群中间,而又能极其和蔼可亲地保持寂寞的独立的人。”自立是一个人面对自我的能力,更是走向社会、面对他人的品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当个体是自足的时候,才会以强有力的力量与坚韧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大学生人穷志不穷,贫穷不是不努力的理由。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自立完全能够消除贫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体现在他们就读的是高职类、技术类的学校,所学专业都能成为一技之长,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并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赚取外快等。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大一期间有近50%的学生在外兼职。这些贫困生以各种形式的兼职、自我创业的活动中,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善了自己的经济条件,而且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增强了个人的自信心。一个自立的人是最稳定的人,也是最强大的人。

3.自强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项心理问题。世界银行在2000年的贫困调查报告指出:贫困是一种痛苦。穷人要承受来自食物缺乏的肉体痛苦,还要承受作为社会边缘和缺乏参与机会而带来的屈辱和心理上的痛苦,以及承受被迫做出某种取舍而带来的道义上的痛苦。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上表现为:“自卑自闭,离群索居;过度自尊,敏感多疑;抑郁和焦虑攻击和冷漠。”个人心理上的成熟与强大才能真正地战胜贫困,而是要做到心态上的完满与和谐。事实上,相比较经济上的贫困,心理上的自卑可能是高校贫困生最难克服的伦理障碍。他们自卑并不是简单贫困的结果,往往也因为致贫原因本身难以言说或启齿。对于个人来说,摒弃自卑走向自强乃至自信是自我救赎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我脱贫的重要因素。从贫困问题来说,真正地摆脱还是依赖大学生自己,因为经济问题完全能以各种主体的经济救助实现,但心态问题缺失更多地需要个人的自我调适。

作者:郑荣伟高美娟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第二篇:生命伦理学教学改革

一、课程安排

主要参考教材是翟晓梅、邱仁宗主编的《生命伦理学导论》。授课对象为我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学生人数100人以下。课时16学时,以多媒体授课为主。

二、课程内容

伴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上课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之前的上课内容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辅助生殖、器官移植、安乐死、临终关怀、脑死亡、转基因及食品安全等。结合近几年的科技发展,其中已经引发广泛讨论的最新技术,如2012年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的“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神经科学、纳米技术等不断添加进教学内容中。并且考虑到我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中,会用到大量陆生、水生生物作为实验材料,所以动物伦理在上课过程中也会有所介绍。针对生命伦理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特点,热点问题较多,但本课程的课时有限。因此,计划每学期第一次课绪论(2个学时)介绍结束后,列出目前生命伦理学上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课堂调查学生兴趣的内容,以此安排后面的14个课时的课程内容,加强教学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

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选修学生的专业很多,有会计、金融、食品科学、包装、电器、海洋生物、生物技术等,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而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学科,讲解清楚每种生物技术的特点是学生理解该技术引发伦理问题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复杂、高深的生命科学技术。并且通过案例法、提问等方式,调动起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兴趣。比如在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时,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同学们有多少人了解基因。然后告诉他们其实基因离我们很近,比如,热播的美容产品广告词“基因决定肌底”,我们食用的大豆油、玉米油很多都是转基因农作物加工而成,这样的介绍总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再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讲解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的基因组就是全部的遗传信息,是一条很长的基因链,一个个片段就是一个个基因,在体内发挥着生物学作用。在之前,大家对基因的研究就像是小猫钓鱼,钓上来那个基因就研究哪一个,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把人类所有的基因片段通过撒网,全部捕上来然后再逐个研究他们的功能。如此的讲解,几乎所有的学生就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就更易于理解由此引发的伦理争论。我校网络教学平台(EOL平台)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网络施教环境,并提供了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在生命伦理学的授课过程中,借助该平台进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调查问卷、作业布置的上传,极大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比如,在每个学期中,利用该平台设计调查问卷针对选课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此也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考核方式

以论文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时选修课常规采用的方式,也将是生命伦理学选修课采取的主要方式。但作为选修课,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由于课堂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学生可以任意选取感兴趣的视频或领域发表自己观点,也可以写课后布置的命题论文。在论文评分上主要从其选题、构思以及内容上进行评分,并根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这也符合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针对生命伦理学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上适应科学发展,反映时代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各专业学生对生命科学和相应的伦理问题的理解,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拓宽教学空间。灵活的考核方式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作者:王晓杰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第三篇:伦理学体育教学研究

一、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正是培养学生具备必备的规则意识的良好时机,这也是伦理学视野下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能够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前提,正是因为如此,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入了很多有趣的民间游戏教学。民间游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迎合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好动的特点,很多游戏在玩法和规则上都可以不断突破创新,例如跳皮筋,可以是3个人玩也可以是更多人玩,可以是一根皮筋也可以是多根皮筋,且任何一种玩法及组合都能够有其独有的特点及乐趣。此外,民间游戏有着很强的随意性,无论是游戏的组织和游戏的取材以及参与游戏的人数,民间游戏确实有着一定的基本规则,然而,这种规则又是极容易被变更的,规则很多时候更是随着参与的人数及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正是基于民间游戏的这些特性,在游戏展开中能够很好地给学生渗透相关的规则意识。

例如在组织扔沙包的游戏中,首先有必要根据现场人数来决定游戏的场地及模式,是用一条皮筋还是用多条,是一次一个人跳还是一个多个人跳等,这些规则一旦制订学生就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来执行,任何破坏规则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太强的规则意识,很多时候会有违规的倾向或者表现,并且他们意识不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规则进行强调,要督促学生严守规则、规范游戏,对于违规的行为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可触犯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规则意识在学生心里不断深化。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体育精神的最直接显现,也是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的精神。意志品质的具备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从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就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起到很大帮助。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很多体育活动中展开,在通过实际运动过程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同时,教师也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明白当自己不断咬紧牙关克服眼前的困难时,久而久之自己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挑战与超越自我。

在“跳绳比多”的游戏中,我会展开相应的跳绳比赛活动,比赛时间设置为一分钟,看看在规定时间内谁跳得最多。大部分学生刚刚开始都会跳得很快,越到后来节奏也越来越慢,不少学生到最后都出现跳不动的状况。这时,我会不断给学生鼓励,让他们继续坚持,告诉他们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最后这几秒。这些鼓励的话语在学生的体能及意志力迅速下降时是会有很好的激励作用的,能够让学生不断克服眼前的困难,不断朝着更高的记录也是更好的自己迈进。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很有帮助的,正是通过这些平时的日常训练,才能够让学生的意志品质一点点得到磨炼,进而让他们具备更好的体育精神。

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逐渐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学生各方面道德品质的塑造,无论是合作意识的具备、规范意识的形成,还是意志品质的加强,这些都是体育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伦理学视野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的素养。

作者:王娟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伦理学教学论文(共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lxjblllw/64720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