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批创思维下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范文

批创思维下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2-03-15 09:36:50

批创思维下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一些高校开始关注逻辑学教学改革,美国和加拿大纷纷实施以培养批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计划。在批创思维视域下,推动我国逻辑学通识课程改革,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具有较强思维能力人才为目标,在逻辑学通识课程中增加批创思维相关内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组建专门从事批创逻辑思维通识课程的教师队伍;打通教育壁垒,统筹规划,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批创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逻辑学;通识课程;逻辑学教学;批创思维

近年来,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而事实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

一、批创思维

“批创思维”一词源于英文术语“criticalandcreativethinking”,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指: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中山大学熊明辉教授指出,如果仅仅把这一英文术语翻译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或者仅仅翻译为“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似乎都不能准确表达其英文含义。因此,他主张将该术语翻译为“批创思维”,这种译法是最符合其英文术语的本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界对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已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1998年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此宣言中明确表明,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立态度,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仁川宣言》提出了教育2030年行动纲领,其目标之一就是要确保所有人能够开发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2015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也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思维方式的创新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没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创业。批创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能引发新的或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它们的有效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引发新观点的产生,而批判性思维则检测这些观点的缺失。这两种思维方式对有效解决问题而言都是必要的。”[1]二者相辅相成。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现代逻辑的符号化和形式演绎思想是逻辑学研究及授课的主流方向,一些西方学者对此表示不满,使得批创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这种思潮的理论先导首先要数比尔兹利1950年出版的《实践逻辑》。当时演绎逻辑的占主导地位,几年后,此书再版时不得不放弃“逻辑”之名,更名为《有条理思维》。不可否认,这是当代批创思维运动的理论先导。还有另外两本理论著作对推动批创思维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佩雷尔曼与奥布莱希特提泰卡于1958年用法文出版的《论证论:一种修辞学》。1969年,英译本出版,命名为《新修辞学:一种论证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被批创思维学界称之为佩雷尔曼新修辞学。1958年,另一本有影响的著作图尔敏《论证的使用》出版。在这本书中,图尔敏提出法学是一种概括化的逻辑,实践推理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他借鉴法律论证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前提——结论式”的论证模式,即“图尔敏模型”。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一些高校开始关注逻辑学教学改革,美国和加拿大纷纷实施以培养批创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计划,并推出一系列相关课程,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非形式逻辑和论证写作训练,等等。虽然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培养目标却近乎一致,都强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

二、以逻辑为核心的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指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范围内所普遍进行的关于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内容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和公民意识的熏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2]它教给人们运用理性思辨、探索真理、参与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3]24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自十九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4]相比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谷,二十一世纪近二十年来,以逻辑学为核心的通识课程颇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一些高校积极开设了逻辑学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以自然语言为基础,涉及基本的意义理论和推理论证等技能,受众较多,几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需求。其主要的理念是强调通过一定的训练,养成以逻辑理性为基础的良好思维能力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完成他们相应专业的学习和训练。[5]然而,逻辑通识课程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逻辑通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逻辑学作为面向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门通识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很多高校并不具备开设逻辑学及相关通识课程的条件。而能够开设逻辑学通识课程的高校,由于受课时限制(通识选修课通常在32学时左右)在选择内容时为完成教学任务,多以讲授逻辑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课程仅仅局限于传统逻辑部分,即以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为核心的传统命题逻辑。这就使得逻辑学的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兴趣,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其次,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未能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有部分高校在不断推进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加入了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内容,但是却未能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只是某种必要的理性能力训练,未深入到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逻辑通识教育往往作为高校的全校选修课进行开设,选课学生来自各个学院,他们的学科背景复杂,学习需求大相径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逻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难度。[5]另外,还存在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即前半部分课程讲授传统逻辑的内容,后半部分讲授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二者并没有完全的有机结合。这也使得人们对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存在误解,以逻辑论证为主体的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或者推广力度不够,或者成为了抽象、空洞和难懂的课程。再次,缺乏专门从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专任教师队伍。很多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并不是出于对通识课程的热爱和建设,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考核的课时量。这也是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事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也都是从事逻辑学专业研究的专任教师,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脱节。繁重的课时压力和科研压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敷衍的现象,没有过多精力更新教学内容、研究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三、批创思维视域下的逻辑学通识课程改革措施

首先,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具有较强思维能力人才为目标,在逻辑学通识课程中增加批创思维相关内容。目前,从全国高校开设逻辑学通识课程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高校增加了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但是做到与逻辑学真正融合的并不多,在逻辑学通识课程中增加批创思维的就更少了。中山大学熊明辉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可观的教学效果,推动了我国逻辑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中山大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前面已经介绍了批创思维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逻辑学作为专门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课程,更要与时俱进,紧跟国际教学改革前沿,不应该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分而论之,恰恰更应该在课程中真正融入批创思维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逻辑学课程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其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组建专门从事批创逻辑思维通识课程的教师队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略有好转。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是人,因此,打造一批专门致力于通识课程建设的专家学者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强有力的方法。在从事专业研究的教师队伍中,分流出专门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团队。针对逻辑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举办批创思维课程培训,开展批创思维与逻辑思维融合教学案例讨论,组织教师相互观摩教学,打造通识课教师职业发展平台,从而培养出一批致力于通识课程建设的专业队伍。针对这部分教师,可以参考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等相关规则,制定出倾向于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评价晋升机制。再次,打通教育壁垒,统筹规划,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批创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教育并不意味着仅仅在大学开设逻辑课程,而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教育。“所谓逻辑教育,其实就是逻辑思维的综合培养过程,是在多门学科(课程)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抽象和具体的融合,使人们的逻辑思维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6]因此,“梳理学校各门课程、各个教育环节与逻辑思维训练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上,实施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不仅是一个教育策略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的规划问题”。[7]2007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增添了《科学思维常识》作为选修教材,近年来的高考改革政策也越来越突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创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全部指望高校开设一二门通识教育课程,而应该打通教育壁垒,穿插于整个教育体系,尤其应该有意识的在中小学生语文、数学等相关课程中增加批创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内容,使得思维培养和思维训练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与大学逻辑学通识课程衔接,从而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武宏志.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教育教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益宇.论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3]加里•R•卡比,杰弗里•R•古德帕斯特.思维[M].韩广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郭佳宏,高东平.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逻辑素质训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9).

[6]林燕,孟建伟.逻辑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应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作者:于宇 付丽娟 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批创思维下逻辑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jxgslw/7297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