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教学课堂随文练笔探讨范文

语文教学课堂随文练笔探讨范文

时间:2022-01-18 08:49:10

语文教学课堂随文练笔探讨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文练笔能有效促进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教学中可通过续写、补写、改写、仿写等方式,开展具有实效性、精准性而又环环相扣的练笔,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对此,教师可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随文练笔的主要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语文教学;随文练笔;写作

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它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把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随文练笔选材角度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实际,且紧紧围绕阅读教学,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素养的提高,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更是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可谓一举多得。

一、挖掘悬念情节,抓好续写

教材中部分文章在某些地方表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阅读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能抓住这些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计情境,延伸场景,续写相关内容,能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得到升华,而且想象力和表达力也会得到系统性、全面性地强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设置小练笔,作为学生续写的起始点,让学生有话可讲,有情可抒。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中,桑娜抱回已经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惴惴不安、七上八下:自己家已入不敷出,再添两张嘴,不知道丈夫会不会埋怨自己?会不会揍自己啊?没想到善良的丈夫和她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催促桑娜赶紧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桑娜家已经养育了5个孩子,贫困潦倒,家徒四壁,现在又收养了两个孩子,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规律和人物特征进行续写:不久的一天,家里闯进来一个流浪汉,衣衫褴褛,奄奄一息,桑娜和丈夫见他可怜,便分给他一些黑面包和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10多天后,桑娜正在家中洗衣服,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登门。桑娜疑惑地问:“先生,您找谁?”“女士,你不认识我了?我就是那天到你家要饭的人。那天出海遇到暴风雨,船翻了,我流落至此,多谢你们一家收留了我,给我吃的。这些钱是我对你们的报答。”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把一袋钱放在桑娜面前。桑娜把沾着肥皂沫的手在旧围裙上抹了抹,急忙说:“先生,这钱我不能要。”那个人放下钱袋便急匆匆走了,桑娜紧赶慢赶也没追上。桑娜一家用这笔钱过上了好日子,还经常接济帮助那些贫苦的人们。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类似留有想象余地的课文,引导学生植根于文本,放飞想象于课文之外。以上习作,描述了桑娜一家再次救助了一名遭遇海难的男子,与文章中桑娜一家善良乐于助人的秉性高度一致。而习作结尾,桑娜一家的仁爱本性得到了回报,全家过上了幸福生活,也符合“圆满祥和”的大众心理期盼。学生习作中,用了大量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如:把沾着肥皂沫的手在旧围裙上抹了抹、紧赶慢赶也没追上……既突出了人物性格特色,也营造了故事氛围。学生的续写大胆地“脱胎”创新、创造,生动而富有美好愿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展示出他们五彩斑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一以贯之,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可不断激发学生想象活力,挖掘自身潜能。

二、补充空白语言,抓好补写

空白语言就是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了某种需要时常在文章的部分环节中留下的“空缺”。小学语文教材采用的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中都留有些许“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读者留出了延伸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结局的空间,让读者根据这些意犹未尽的信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的精妙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巧“挖”训练素材,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将生活积淀和想象空间充分融合与优化,对文本“空白”进行扩充和填补,把含蓄的地方凸显出来,把简练的地方具体化,把隐性的因素展现出来,使意蕴在字里行间中充分表露、彰显。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文字中,只有诸葛亮和周瑜的语言,没有两人的任何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揣测和想象诸葛亮与周瑜对话时的心理活动、神态表情,加上提示语。学生分别补充了明知故问、脱口而出、心中暗喜、笑了笑、迫不及待、将计就计、试探、胸有成竹、一本正经、信心十足等词汇,生动地刻画出周瑜欲陷害诸葛亮的生动场景。通过如上补写“空白”让学生更充分地体味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或直或曲的流露,更好地理解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特点,加深了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个性和才干的认识;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深深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的人物特点。再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4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文章的第12自然段对父亲救助的过程进行了细节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浑身都是血迹。但,父亲和儿子共同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是和你在一起!”一直坚定地支撑着他,最终取得成功。父亲拼命营救儿子的36小时,儿子的情况交代却是空白。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废墟下的儿子》为题开展随文练笔。想象深埋在废墟下的儿子阿曼达面临怎样的绝境?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段补写内容要求学生紧紧抓住阿曼达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描写,要刻画出阿曼达面对绝境中的顽强、坚守和对生命的渴望,与课文结束部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交相呼应,定格下父亲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勇毅身躯。“补白”是学生对“空白”内容的再创作,也是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这种练笔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无缝亲近”。教师要加强顶层设计、把脉方向,引导学生充分拓展想象的羽翼,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更加生动、鲜活、灵性地描述和说明某个对象。正如以《废墟下的儿子》为题开展的随文练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浓浓的情谊。坦然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不放弃、不抛弃的父子形象一步步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镌刻于学生的脑海中。在补写过程中,教师也欣慰地看到,通过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能一点一滴、按部就班地提高学生理解作者意图、积累好词好句、运用语言文字、谋篇布局的能力,学生的文学素养日渐改善,同时也聚集了能量、增添了信心。

三、延伸思想内涵,抓好改写

根据课文特点,教师可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写训练,调整课文情节安排、结构、体裁、语体等。改写式练笔既可以改写文章的形式,也可以改写文章的内容,不拘泥于形式。一般有四种转换形式:1.改变语体,文言文改成白话文;2.改变结构,顺序改成倒叙;3.改变文体,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4.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等。改写应注意三方面问题:1.认真领悟原文思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故事内涵;2.改写文既要符合作者的宗旨和意图,又应体现改写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创新;3.改写文既要保持原文的精彩之处,又应符合新体裁、新写法的要求。如部教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辛弃疾的词把读者带到江南的一座小茅草屋,屋旁是青青绿草和涓涓小溪。屋内,一对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的老夫妻边喝酒边谈笑风生;屋外,大儿子在豆田里除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憨稚之态令人怜爱。诗人以极其简练的笔触白描式地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场景,一家五口各具情态,充分展示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词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词改为现代文。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翻译”,而是要紧扣原文,刻画出优美温馨的环境,老夫妻的神态、动作、语言,三个儿子的动作、心理,尤其是小儿子那憨态可掬的模样。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发散性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动作神态等,必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和整体把握,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创作欲,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灵动而有光彩,这是写作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再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教师引领学生用蟋蟀的口吻拟人化地介绍其住宅特点。学生习作:嗨,大家好!我是大名鼎鼎的歌唱家———蟋蟀先生。我的歌声闻名遐迩,但是你们知道吗?我还是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今天带领大家参观一下我的别墅吧!大家都知道,其他昆虫的公寓大都是临时隐蔽之所,随遇而安,弃去毫不可惜!而我的别墅从选址和建设,都是经过谨慎考察、精心打造的。我的别墅一般选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这样即使遇到下雨,晴天后也会很快晒干;别墅大门四周种植着茂密的青草,对我的住宅能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进入大门,修有一条倾斜的隧道直通我的卧室,隧道长最多不过30厘米、宽1厘米。对了,在距离别墅大门约20厘米的地方是我的演出舞台,平坦而清洁,我经常在这里举办小提琴音乐会。经过如上改写,涵盖了原文内容,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通过尝试新颖别致的改写,一方面学生对课文的框架结构、说明顺序等要素了然于胸,另一方面锻炼了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四、依托美篇资源,抓好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就是例子示范,“反三”就是仿照“例子”训练,练就灵活运用的技能。仿写句子和文章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待到稍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仿写能力,便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挑战、开展更深入的创新实践。此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抽取课文精彩片段,带领学生加强仿写。如文中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达方法等,都是学生练习作文科学而有效的训练项目,教师不仅要充分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更要让学生在仿写中掌握如上表达方法,积淀写作潜能。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啊?学生习作:“你看,它把白色给了蒲公英,白白的冠毛像一个个降落伞,飘呀飘呀,飘过绿地草原,飘过丛林湖泊,飘过崇山峻岭。”学生的仿写既有“仿”的印记,又有“创”的内涵。在仿写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味了诗歌之美,体验了审美之悦,体会了创作之趣。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孩子们的童年应当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情趣的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品评起来都是有味道的。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段:“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段文字以物喻人,只要目标专一而非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向着更加开阔的水域破浪前行,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找到通达“对岸”的道路。学生习作:“一棵小树弱不禁风,但千万棵小树肩并肩,手拉手,就会形成百亩森林。如果我们也能像小树那样,团结携手共同面对困难,必将无往而不胜。”学生的模仿练习可以从易到难,从写一个色彩鲜明的句子、一段清楚连贯的对话开始;从扶到放,从机械模仿、生搬硬造到触类旁通、妙笔生花,最终落笔成文自有神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活经验和阅读的积累,并在模仿练习中二次创作,学生的观察、领悟能力定会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五、借助文中插图,抓好描写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插图色彩鲜亮、形象逼真、丰富多彩,用好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第二幅插图是闰土在庭院里给“我”讲新鲜事。可以利用这幅图来作随文练笔,刻画细节。学生作品:傍晚时分,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鲁迅坐在小竹凳上,双手托着下巴,津津有味地听着闰土在讲新鲜事。只见闰土一脸兴奋,紫色的圆脸上洋溢着微笑,一边说一边比划:“我们这里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是不算偷的……”身边的小花狗吐着红红的小舌头,瞪大了眼睛凝视着闰土,似乎也被闰土的故事吸引住了。鲁迅听得入神,只见他仅坐着竹凳的一角,身子前倾,手托着下颚,脸上露出羡慕和渴望的神态。对于利用插图的阅读教学,其重点在于教师要睿智地从课文插图中指出“关键节点”,并根据该节点谋划出精准化的结合点和突破口,从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丰碑》一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模仿军需长手的姿势,想象一下军需长的心境。那不仅仅是向战友借火柴点烟,更多是鼓励战友要坚定信心、砥砺拼搏,要坚信征途漫漫,唯有攻坚克难,光辉的未来等待着他们去开拓、去挑战。课文插图在文章阅读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教师要合理运用插图,力求教学设计最优化、效果最大化。六、结语“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随文练笔有大乾坤。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课文深度对话的产物,是学生内心体验与作者理解感受的“碰撞”。这种实践既基于文章,又跨域文章。“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俯身耕耘,充分发掘教材资源,精准寻找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设计符合学生习作实际的“主攻点”,开展具有实效性、精准性而又环环相扣的练笔,课堂练笔就能彰显其独有的魅力,演奏出语文课堂上一曲璀璨亮丽的“和弦”!

作者:王敏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语文教学课堂随文练笔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ktjxlw/7528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