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课程改革的思考(共3篇)范文

课程改革的思考(共3篇)范文

时间:2022-02-24 05:30:21

课程改革的思考(共3篇)

(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及使用误区

(一)重知识灌输,轻知识建构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人与某一特定刺激形成的一种情景与行为的暂时神经联系,在这一学习理论指导下,将学习外化为对一个个刺激信息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呈现出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倾向,固守“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在课程价值上,把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到极点。其弊病在于忽视了课程中人的因素,使课程变成知识的灌输行为,使学生生活远离现实,变得抽象和枯燥无味。教育评价单一,往往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学成为了围绕提高学生对知识记忆或学生考试成绩的活动。为提高教学成绩,教师们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地重复劳动,为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倍感欣慰,即使学生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和变化也会因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宽慰。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把教师作为客体来考察“它”与课程的“匹配”或“适宜”,而不是从作为主体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的角度去研究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他们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而课程的实施得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在人们看来,好的课程实施者,就是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专家的思想,并忠实的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传统教学将师生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学成为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过度强化,忽视强化的消极作用

斯金纳在《沃尔登第二》中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试图建立一种以强化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在斯金纳看来,强化的恰当使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观点的背后同样蕴含了强化的双刃剑作用的思想:如果不能恰当使用强化就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消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强化的不当使用会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认为强化不当仅仅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起到消极的作用。其实,强化对学优生和学困生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多次的失败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由塞利格曼首先提出,是指当人或动物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检视今天的学校教育,我们发现今天的学校教育到处充满了竞争,成功者占少数,失败者占多数。学校成了多数学生的牢笼,他们不断的遭受学业评价的“电击”却无法逃出。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严重者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学优生受到了学习成绩的积极强化,他们在一次次考试中胜利而归。但背后往往是他们挑灯夜读的身影,他们为了保持自己在班级中的名次不敢有任何懈怠,沉溺于无数次的练习之中。这种刻苦诚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但是作为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是,那么多的练习都是必要吗?实际上,大量的练习会在多方面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首先,从学习效果上来说,大量的练习是没有必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过度练习是有效的,但过多了就无效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并不是与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成正比,达到一次熟练程度以后,过多的练习不会有额外的效果。其次,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过度练习占用了学生可用以发展的时间。当学生花费时间去做大量的练习题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丧失了把这些时间用来发展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机会。如果安排合理,学生用这些时间进行阅读与探究,对于他们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都将大有裨益。最后,从人生观的培养来说,竞争性的学校教育会使学优生形成错误的成功观。学优生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之后愈来愈重视学业成绩的高低。他们将考试的成绩视作生命中重要的事件,无法容忍自己在学业中的失败,抗挫折能力较差,经常会因一两次的失败一蹶不振。他们也会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判断人之尊卑,以自己的优异成绩为荣,贬低学业失败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单一,方式机械

在传统教育观念及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学的目标被定位于学科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上,学科考试成绩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获得好的评价,学校及教师将课堂灌输知识,强化训练作为提高学科考试成绩的法宝。学习成为围绕学科考试而进行的课堂知识灌输与课后知识强化训练的活动。现实基础教育中,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中小学及教师将增加课堂教学时间、强化知识训练、增加考试检查次数作为提高教学成绩的教学不二法则。教学成为学生围绕知识学习的“强化训练场”。我们以行为主义理论考察今天的教育,就会发现强化遍布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场所、每一段时间。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一个课堂到另一个课堂不断的接受各类考试、测验,不断地接受教师给予的反馈。这些考试、测验、批评与表扬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强化刺激。那些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接受正强化的学生越来越爱学习,那些在学校教育中总是遭遇失败的学生越来越讨厌学习。因此我们看到,在一个班级中学习优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学习差的也是那几个学生。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了下一次的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学习不好的学生因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而放弃了学习。学生“努力学”与“不学习”其实有着共同的原因,那就是这两种学习行为都是学校教育中各种强化的结果。尽管让家长承认自己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是失败者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当孩子不努力学习、不愿意学习时最有可能的情况或许就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及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现实情况才能更好的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下对行为主义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及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些改革要求教师对行为主义理论重新审视,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以实现该理论对教育教学促进的最佳效果。

(一)正确认识行为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其优势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行为反应间通过偿试错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虽然早期的古典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联系,但后期行为主义理论认识到早期理论的不足,认为刺激与反应间并非简单机械的联结,而是学习者通过主观能动性而建立的一种联结。行为主义理论对封闭具有固定答案的科学知识的掌握确实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开放的、非唯一答案的知识学习并非是一剂良方。因此,简单机械地运用行为主义一种理论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并非都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行为主义理论提出的“代币法”行为矫正的策略。代币法是在学生表现出我们所期望行为的时候可以获得代用货币,他们可以用所获得的代用货币购买背景强化物,如小小的款待、免费阅读或打饭时可以优先等。科学运用代币法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和矫正不良行为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差异,正确使用强化物,提高强化促进学习的效果

学生的差异性,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一元化理论不能实现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强化物方面,表扬与奖励的效果优于批评与惩罚。在反馈方式上,学差生应以鼓励为主,学优生则以鞭策为主。对于学差生而言,他们可能无法及时掌握课堂授课中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鼓励、适当的提示,问题的难度亦应有所考虑。对于优秀生而言,不管是学习成绩的强化还是教师的表扬都会增加学生的努力程度,而不会大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对于知识的探究。因此对于学优生则应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不应轻易表扬他们。在作业布置上,学差生应以简单内容为主,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练习,学优生应以复杂内容为主,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尽管我们反对在教育中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然而学差生在统一的课堂学习中往往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内容,练习是必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给他们布置相应的练习题目,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避免他们在长年的学校学习中掉队。对于学优生而言,他们会为下一次的“高分”主动练习,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应避免这种形式的时间的浪费。给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扩展性的阅读材料、给他们设置合理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形式的作业是提高他们能力的更好的手段。当儿童在学校学业中出现困难时,家长如何接受自己的孩子的现状;当自己的孩子学习出色的时候,家长又能否放手让他们去探究更多的知识,这些对家长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根据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学处置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在差异教育的实施中,家长和教师的协作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的合理的教学处置与家长的全力配合相结合,才会真正改变目前学优生过度强化训练学习、学差生不愿甚至抵制学习的现状,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适当过度学习,避免过度学习负作用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的效果最好;超过150%进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度学习、过度强化训练的状况。学生成天被置于学校编织的知识训练的“牢笼”中,学生成天被课堂、学科知识、作业考试囚困。这样做的目的也只为学生升学考试能提高分数,而当这一目的不能实现时,师生都为自己已经尽力而宽慰自己。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确被置于之外,我们又将如何弥补?因此,正确认识过度学习,正确把握过度学习的度,避免过度学习对学生发展产生的负作用,在促进教学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本质使然。

作者:吕静杨丽宏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

(二)

一、物流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保守落后,学科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开办物流专业时间较短,在物流专业理念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办学者没有认清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而是用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当然,也包括物流专业。我国当前的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而是单纯为了“学”而“教”,本应该为社会物流岗位培养职业人才的物流教学活动因缺乏实践教学而与社会需求具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物流专业又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仅仅注重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知识的学习,如法律、商贸、关税等。

(二)师资队伍不足,对新课程体系的适应能力弱

物流这一概念被介绍到中国不过三十余年,而物流专业兴起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因此物流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一门比较年轻的专业,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势头迅猛,但其教学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专业教师没有物流实践的经历,由于课程设置需要,很多教师从其他相关、相近的专业转入物流专业。这些半路出家的教师既不了解物流教学规律,又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上只能是通过教材现“学”现“卖”,并没有做到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严重的是,他们将教授其他理论知识的思路带到物流课堂中来,完全违反了物流专业注重实践的规律。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比较稚嫩的物流专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可以说,解决物流专业的师资问题是迫不及待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多,教材存在严重缺陷

由于我国开展物流专业起步晚,从办学理念到教材编写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几年来,我国虽然借鉴国外的相关教材,编辑出版了一定数量的物流专业教材,但适合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材并不多见。有的虽注明是高职院校专用物流教材,却与本科院校物流专业的教材大同小异,缺乏技能性、实用性。此外,不同课程教材的内容交叉重复也是常见现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物课改前沿流专业实训教材的编写者缺少对物流企业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物流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系统分析,缺少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因而所编的实训教材存在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实践性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编纂并使用合适的高职物流专业教材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物流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合格的物流人才。物流专业学生没有进入企业进行足够的实践锻炼,所学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有的学校没有建立物流实训室,即使有,其功能也很不健全。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少通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更多地直观了解物流活动。在德国,物流专业教学活动每周的实践时间为三到四天,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专业的实践一直采用最后一年实习的方式。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学实习,校方基本采用放任式,并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即在联系实习企业的过程中,学校基本不出面,而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很少派教师全程指导监督,实习一年过程中,仅有教师抽查,而有的完全没有抽查。因此,对于自律性较弱的学生来说,一年的教学实践就相当于一年假期。实践学习之后,学生拿着所谓的由实习企业盖章的实习表到校拿学历证书。因此,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目前基本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

(五)考试方法传统单一,难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形势

众所周知,各种职业培训的质量是由最后的公平公正、客观规范的考核作为保证的。在德国,物流专业考试的机构不是学校,而是德国工商协会。考试的形式有笔试、口试,讨论、现象模拟等;考试的内容包括与物流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如社会学、经济学等。我国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考试方式还是沿用基础教育中的笔试形式。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应该以考查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因而也要以这一目的设定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基础教育中以能力测验为目的的笔试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不会为企业挑选合适的物流人才提供凭借,同时,也不会为出类拔萃的学生提供展示自身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德国物流专业的考试形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的考试方法,以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物流专业的内容上,应加强对物流理论的研究,以物流学科和专业的定位寻找理论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同时,改变孤立地进行教授物流课程这种学科本位思想。在新时代,人才不仅要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能适应时展变化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就不仅要教授学生专门的知识,还要加大通识教育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迁移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保证。在我国尚显稚嫩的职业教育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因为高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所以就需要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在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仅仅进行理论教学,注定这种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在面临物流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今天,学校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让教师去学习,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学校的物流专业的发展。

(三)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解决好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

我国的物流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就目前现行的物流专业活动来说,教学实践活动的缺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明确物流实践的必要性,然后,在每周的教学活动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相应的科目进行教学,科目的选择上不仅要突出教学的职业性,还要注意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最后,在教材上,编写人员要在借鉴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一套内容相互衔接的教材。

(四)贯彻工学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

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把“工作”与“学习”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密切关联、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工学结合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依托物流行业企业开展,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发挥学校人才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可把实训基地设在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高职物流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作用。

(五)改革评价制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质量

考核和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式。对高职的考核一定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职业特点进行,即要抓住应用型人才标准这一关键。对高职物流专业的理论及综合素质考查时,一定要重视当前被忽视的实践能力的考查。只有对实践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查,才能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实践活动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作者:张广敬单位: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三)

一、当前理工科高职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数学课程“起点偏低”

目前,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除了必修课程外,在理科、文科选修系列中也出现了与高等数学内容重复的部分,如“导数”、“定积分”、“概率统计”以及“空间向量”等内容。虽然没有涉及较深的理论,但学生通过机械的练习已经掌握了部分基本的计算能力,给学生造成了“学过”的印象,再次学习的时候就失去了新鲜感,进而失去了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因而变相造成了高职数学“起点偏低”的现象。

(二)高职数学课程过分偏重工具性

目前,理工科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将高等数学定位于服务专业课程,能够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数学计算问题,侧重于机械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对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方法体现得不够,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同样也使得学生失去培养数学素养、质疑与创造能力的机会。在以工具课为指导下的数学课程教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特定范围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是过分强调其工具性,强调数学教学的中间部分,而忽视了作为前期的建模与后期的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认识学习数学具体该用到何处,同样也与原先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高职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不足

目前,一些理工科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对高等数学提出分模块教学,如“1+x”,1为一元函数微积分,x根据专业需要挑选相关的数学内容。这种选择是基于高等数学原有知识的简单分割,无法在教学中达到按照专业需求分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应用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进一步设计教学方法,达到同一知识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学,使得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得到自己相应学科的需求,进而规避无谓的重难点的叠加,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厌烦感。

(四)高职数学课程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未能体现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充分利用了数学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目前,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了数学向各科学领域的渗透,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蓬勃发展。这种渗透与交叉融合催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科学领域,进入到目前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领域。但是,现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却因课时、教材编排等原因,无法体现这种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

二、理工科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理工科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应根据自身特点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要考虑到理工科高职院校自身所设置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多样性需求,并根据专业课程调整需求科学制定高等数学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学生,改革的措施和实施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三)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特点

要符合目前理工科高职院校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特点,如对理论内容接受较慢,普遍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等,课程设计要有系统性与针对性,也就是要考虑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

(四)注重数学素质的培养

要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育,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体会高等数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并能够利用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五)联系数学知识的渗透

突出高等数学知识应用性的同时,加强数学知识背景的讲解,并在例题中进行创新,能够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三、理工科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模式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理工科高职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数学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模式的规划设计。

(一)三个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拓展知识学习阶段、综合知识应用阶段)

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以及简单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强调以实例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连续、离散、随机三种数学变量的产生与应用领域,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初步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与认识。

2.拓展知识学习阶段:包括数学建模选修课程、数学兴趣小组讨论以及数学应用专题讲座等。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巩固在第一阶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不同形式介绍不同的数学分支以及这些数学分支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同时,鼓励学生多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发现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联系,达到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目的。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乐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并能掌握一些数学应用方法。

3.综合知识应用阶段: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类活动、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并尽量与各自专业知识相结合,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能够改进一些专业知识中的方法。

(二)三个层次(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培养“仿造、仿创、创造”三个层次的人才)

1.第一个层次“仿造”,即通过以实例方式引入基础知识后,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内容,明确这些知识的应用范围,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想起对应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2.第二个层次“仿创”,即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对比不同实际问题的背景找到其共通点,利用一个学科的知识解决另一个学科的实际问题。

3.第三个层次“创造”,即不再满足于知识的迁移,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利用共通点来解决另一个学科的实际问题,而是掌握了建模的思路和方法,直接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标准和解决方案,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算法构造→计算应用”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是一个更高的数学应用层次,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充分利用层次,也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四、理工科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明确数学课程在理工科高职院校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高职高专数学教学的任务,一方面是为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数学基础。因此,数学课程是理工科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不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承担着思维模式、数学文化、数学素质的教育任务,即使学生在毕业后忘却数学知识,其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仍然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其兼具工具性、实用性与文化性。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特点,适应专业需求和学生的自身需求,不仅在内容讲解上注重层次的划分,也要注重培养目标的层次,使得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去学数学,懂得学习的目标,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至于对学生要求过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实际,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改变以往数学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引入专业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例题,尤其注重跨学科元素的引入,一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另一方面,在讲解中渗透极限思想、微分思想、积分思想以及微元法、数学建模等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一要重视工具价值取向,二要重视文化价值取向,特别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当今教育主旋律的时候,寻求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路径必须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四)课堂教学与评价方式多元化

课堂教学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拘泥于课堂问与答、讲与听的形式,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小课题的分组讨论,尊重学生的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自豪感。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拓展课堂,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可以“分段式考试”,增加考试次数与少数开卷的形式,实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知识能力全面考查式”,以小论文加面试答辩形式作为卷面考查的补充,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在最终评价中体现。

(五)以教学改革研究的方式稳妥推进数学课程改革

通过课题研究,科学描述数学课程新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收集、整理一批新的应用目前高职数学课程所涉及的应用案例,同时与相关专业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制定适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方案。通过立项改革,研制课程实验资源,加强教学平台建设,编写出版体现建模思维、计算思维特点,满足分层次教学所需要的教材。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改革并总结改革的经验,组织教师培训,逐步推进课程改革。

五、理工科高职数学课程改革保障

(一)理工科高职院校教学主管部门与相关专业支持

作为教学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明确数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协调基础教学部门与相关专业能够进行长期合作,根据专业课程的调整,实时进行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二)数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

作为数学课程教学实施的数学教学团队,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内部定期交流研究成果,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方法与经验。努力转变教学观念,逐步树立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思想,以案例诠释数学的具体应用。接受教学理念的更新,逐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如数学建模培训。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学生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在课堂接受理论教学的同时,需要按照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在课下主动去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锻炼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作者:殷文明李辉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课程改革的思考(共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kcgglw/63931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