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升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才能建议范文

提升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才能建议范文

时间:2022-06-26 02:11:25

提升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才能建议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跨文化交际作为联系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纽带功能愈发显著。从文化学上说,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就是跨文化交际[1]。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使其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由于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际前沿,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当务之急。目前,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阐释不少,但实证研究不多。王振亚[2(]1990)、钟华[3(]2001)、高永晨[4(]2006)等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对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但相关研究在研究生层面鲜有开展。本研究旨在调查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了解其能力内部的具体结构特点,发现不足,探讨对策,以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测评维度

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5]。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内容广泛,所包含的要素很多,不同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Chen和Starosta[6]认为,由于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产生误解和分歧。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取决于三个要素,即能否在情感层面上拥有积极的情感;能否在认知层面上正确认识不同的文化和文化间的差异;能否在行为层面上采用合适的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技巧。从人际间跨文化沟通的角度,Lustig和Koester[7]66-71提出跨文化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语境,得体与有效,知识、动机和行动。首先,跨文化能力具有语境性,对交际者跨文化能力的评判不能独立于语境之外。其次,跨文化能力要求人们行为得体、有效并达到期望的结果。最后,跨文化能力需要人们有足够的知识、适合的动机和有技能的行动。“知识”包括交际者对文化与交际的总体信息的认知和多元文化中具体国家文化信息的认知,其中也包括对本国文化信息的了解。“动机”指人们对跨文化交际所持有的情感联想,其中包括对交际对方的态度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态度与认识,知识储备,行为技能等是实现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的关键。从外语教育出发,在Samovar,Poter及Byram等研究的基础上,张红玲[8]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态度、知识和行为三个层面。文化能力的测评内容也可按照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她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所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指对某一具体文化群体的看法和接受程度。“知识”包括本族文化与外国文化知识,语境知识,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知识,以及有助于了解文化与文化学习本质、掌握跨文化交际普遍规律的知识。比较而言,外语教学更加关注具体文化的宏观与微观知识的测评,即某一文化的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宏观知识和该文化的社交礼仪、生活习俗、价值观等微观知识的考查。“技能”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也就是文化知识和态度在行为层面的表现。由于三个测评层面分别涉及情感、认知和行为,其测评的手法必然有所不同。以上学者的论述虽不尽相同,但从本质上说,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应该具有正确的认识、充足的知识和恰当的行为表现。因此,本研究将依据上述学者的相关阐释,从认识、知识和行为三个层面建立测量维度、编制测评内容、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受试对象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样本取自两个英语学分选修班级。85名学生来自农学、植保、资环、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公共管理、渔业、生命科学等学科专业,样本覆盖面较广,基本上能够反映目前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2)能力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3)应采取何种对策?

(二)测量工具与评分

本研究测量工具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主要了解学生个体接触中西方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情况。第二部分为测评问卷。“认识”维度有三项内容,10个论断,20分。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调查学生对每一论断的态度。得分越高,认识越好。“行为”维度有两项内容,20题,20分。主要考查学生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表现是否得体。“知识”维度主要测试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以宏观知识为主,共18题,20分。其中,“中国文化”一项要求尽量用英语答题,以便于同时考查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问卷设计参考了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外语教学文献,本世纪出版的外语文化类教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测评问卷以无记名形式,随堂发放,35分钟完成,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2份。问卷正式实施前,进行了试点评估以提高问卷的效度。实施中,首先声明问卷只用于科研并对问卷各部分的要求进行了说明和强调,以确保问卷结果的信度。数据统计与分析借助SPSS17.0。

三、结果与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总体水平

根据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全体受试者的均分为35.988(见表1),占满分值60分的百分比为59.98%。说明受试者已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总体水平不高。根据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受试者在认识、知识和行为上的均分分别为14.707、10.683和10.598分(见表2)。其中,认识维度的均分最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检验结果:F值为81.624,相伴概率为0.000,说明3个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见表3),结果发现:认识维度与知识维度和行为维度之间的概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显著水平(Sig.<0.05),这说明认识维度与其它两个维度的均分之间的差非常明显,受试者的认识水平远远高于其知识的掌握和行为能力。具体结构特点分析如下:

1.“认识”维度

良好的认识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受试者在异国文化及异国交往,文化学习,跨文化交际三项认识的均分为6.518(均值后4.889)、5.104和3.085(见表2),说明受试者能正确看待异国文化、正确对待跨文化交往,具有非常好的双向平等交流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但对跨文化交际的宏观认识还不充分。例如,48.8%的受试者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跨越母语文化和英美文化进行交际”,不认同这一论断的只有17.1%。受试者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中英或者中美之间的交际,说明其多元文化意识还有待加强。

2.“知识”维度

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可以使交际者深入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使其跨文化交际更有质量和深度。受试者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两项均分为4.66和6.024,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见表4)。说明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好,但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而受试者的英美文化知识还比较薄弱。例如,对“清教传统(PuritanBeliefs)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的认识,如果受试者了解美国文化中的宗教因素,那么对美国主流文化“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WASP)”就不会陌生,对个人主义这一美国价值观的核心也就比较易于理解了。正因为受试者英美文化知识欠缺,这道题的得分率只有26.8%。此外,尽管在认识上有87.8%的受试者赞同“应该学习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但测试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均分却只有2.10,说明受试者的表达能力非常缺乏,测试结果也再次验证了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3.“行为”维度

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的行为不仅显示出对交际对方的尊重,也可以避免交际双方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受试者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项均分为6.622和3.976,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4)显示受试者的非语言能力显著低于其语言能力。受试者对英美国家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习惯缺乏了解,因而在一些特定的跨文化情境中不知道如何得体地进行交际,对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容易产生误读。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且更为频繁。在美国,白人儿童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听人讲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示专注和诚意,而在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太多的眼神接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有关“眼神接触(EyeContact)”的这道非语言交际题目,受试者的得分率为48%。

(三)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信息

学生个体接触中西方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信息反馈表明:第一,受试者现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进行学术交流”和“通过各种考试”,“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和“未来工作中的跨文化交流”不在前三位之列。这表明受试者目前会专注于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课程,还没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动机。第二,经常关注和浏览“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书刊、留意“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受试者分别只占总体的4.9%、34.1%、13.4%和17.1%,选修过“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分别为10人、4人、2人和0人。这说明受试者缺乏对英语文化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文化知识的主动积累。第三,76.8%的受试者有机会接触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但认为“口语水平”、“听力水平”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妨碍其积极主动交往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受试者有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但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可能会妨碍其主动交际。以上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映证了受试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维度上存在的不足。

四、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水平不高,能力发展不均衡:认识水平远远高于其知识的掌握和行为能力。在认识维度上,对异国文化和交往、对文化学习已有相当的认识,但对跨文化交际宏观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和实践动力;在知识维度上,对中国文化的掌握要好于英美文化,但整体上知识储备不足,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还非常欠缺;在行为维度上,具有一定的语言行为能力,但非语言行为能力显著落后,行为技能有待加强。因而,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高。针对目前的状况,在教学中应强化研究生的交际意识、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一)强化交际意识

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任何人都已无法决择是否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处或工作,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该怎样与他们相处或共事[7]2。而这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此,国际教育应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使其主动学习和掌握跨文化知识,逐步提高国际交往能力。

(二)完善知识结构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保障。国际化这一概念具有两个重要的核心特质:它一方面是国家间的活动,另一方面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即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和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9]。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知识、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知识的人,才能加深文化理解,客观、全面、正确地审视各国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平等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研究生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应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将现有的“英美文化概况”课程扩展为“英语国家文化概况”,从而完善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使其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知识,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通过系统地学习,由浅入深地获得文化体验,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最终超越特定的文化,发展文化创造力,实现文化创新。

(三)提高实践技能

行为技能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认识和知识只有转换成技能才有实际意义,而跨文化交际实践课程则可以承担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训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熟悉具体语境中的交际规范,通过有关文化误解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习惯和技能。与此同时,学校要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创造条件鼓励研究生多与外国人接触和交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0]。结语加强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对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从中发现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结构特点与不足,为进一步探索提高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路径提供了依据。当然,本次调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调查内容虽经过仔细斟酌和精心设计,但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内容宽泛,受调查时间和可操作性等的限制,本次调查难免会有不足;其次,如果样本量再大些,调查结果则更具代表性。

被举报文档标题:提升研究生跨文化交际才能建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zylw/60432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