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对精准扶贫的哲学反思范文

对精准扶贫的哲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2-07-19 09:11:44

对精准扶贫的哲学反思

【摘要】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观;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群众观。从哲学视角探寻精准扶贫的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的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内涵,对克服认识和实践中的片面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哲学;思考

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第一民生工程,如今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习立足于中国扶贫实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当前,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从哲学视角全面把握精准扶贫思想,对如期脱贫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观

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扶贫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奋斗,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彼此有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采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而精准扶贫正是在“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下立足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下提出来的。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扶贫问题并为之做出努力。只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贫困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等问题,政府主要是通过救济来扶贫。但到了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之后,我国就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工作,此后,扶贫模式先后经历了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新世纪整村推进扶贫以及精准扶贫模式。而扶贫对象也在不断的精细化,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大片瞄准转向贫困县,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将592个贫困县确立为主要扶贫对象。在当时贫困人口规模较大,并且分布很广的情况下,以区域为基本瞄准单位不仅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还能够节约管理成本。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县为瞄准单位的精准性下降并且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2001年政府又将瞄准对象转向12.8万个贫困村,进一步瞄小扶贫单位来提高扶贫的准确性。而2013年精准扶贫的正式提出,使贫困对象转向特定的贫困群体,进一步精细化了扶贫单位。通过扶贫,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使7亿多农村人口成功脱贫。我国也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大力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意识的促进资源的再分配与共享。而当下,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也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远。

2、实事求是:弱鸟可望先飞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对我们坚持和更好的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1]而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更加要做到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1988年9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在闽东九县调研时随感《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观点,而这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结论。习针对宁德比较贫困的特点,一再强调要大胆改革和开放,不要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目前很贫困的闽东虽然是一只“弱鸟”,但“弱鸟”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2]贫困地区“硬”是少了些,所以必要讲究“软”实力。只要敢闯、敢实验、敢为天下先,具备鸿鹄之志,就能使弱鸟羽翼丰满,弱鸟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中国式扶贫”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历史大考。而“弱鸟先飞”的思想在大力扶贫的今天同样适用,让贫困地区全部摘下贫帽的任务十分艰巨,而扶贫首先要扶志,要使贫困者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转变“等靠要”的思想,从而依靠自身的能力彻底走出贫困。其次,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还要实事求是,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式创新扶贫手段。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正是精准扶贫思想付诸实践的成功案例。十八洞村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湘西深山老林,人均耕地只有八分多,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00多元。之前,对贫困户的扶贫全靠扶贫工作队的“输血”,贫困者持有“等靠要”的思想,不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造血”。但自从2014年年初,县委扶贫工作队进村一户一策帮助村民发展脱贫产业之后,十八洞村先后办起了以苗家特色为主要资源的特色旅游、猕猴桃基地、劳务经济和电子商务产业,并且,扶贫工作队又推行“能人带动模式”,立足当地水草肥美的特点,带领大家发展养殖业。通过多种产业的带动发展,农民的收益大大增加了,而脱贫致富的劲头也越来越足。在2016年底,全村都实现了脱贫。所以说,立足现实,弱鸟先飞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观

1、抓住主要矛盾:“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我国自1986年开始成立专门性减贫工作机构并对农村贫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除。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所瞄准的扶贫单位和扶贫方式不够精细,并且主要依靠政府把有限的扶贫资源输送给贫困地区。在输送的过程中,本应该惠及大众的有限资源往往会被政治上或经济上占优势的群体所占有,以至于出现“扶富不扶贫”的现象。[3]这就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扶贫成本的增高以及扶贫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输血式”扶贫容易养成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没有真正实现脱贫,造成返贫现象严重,达不到脱贫的目的。所以,立足现实,为了解决还剩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我国就必须转变扶贫方式,在扶贫实践中应注意抓住重点和抓住关键。过去,贫困人口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因此,我们在扶贫时,首先确定贫困县,然后将相关资源集中到这些地区。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富裕的地区也有贫困户,贫困的地区也有富裕户。并且,不同村庄不同农户的贫困原因以及贫困程度各不相同。此时,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已经不能满足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要求,所以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将贫困群体精确到户精确到人,全面分析致贫原因,对贫困者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才能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并到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靶向治疗2015年6月18号,在贵州召开座谈会时说道,“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听不同的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提出精准扶贫的新要求,就是要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进而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摆脱贫困。习的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精准识别,即“扶持谁”的问题,这里的识别就不是简单的以收入低下作为贫困者致贫的唯一原因,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识别到户,把每一个贫困者致贫原因以及贫困程度分析清楚,找出致贫的关键因素。第二,“谁来扶”的问题,即“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4]第三,精准帮扶,即“怎么扶”的问题,精准帮扶是建立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之上,针对贫困者的贫困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为此,需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5]

三、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群众观

1、不忘初心:坚持群众路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6]这一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而今天,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正是党执政为民并不断巩固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忘贫困群众的体现。走好群众路线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法宝。从当前中国贫困问题的实际出发,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广大农村、深入到广大贫困地区才能真正的了解民情并体察民意。领导干部也只有深入到扶贫攻坚的第一线,才能够找到摆脱贫困与谋求发展之路。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群众路线始终贯穿于精准扶贫的思想之中。不管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还是精准管理等都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只有深入广大农村、农户进行调查,才能充分了解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以及贫困程度,进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调动全社会的大参与,找准路子摆脱贫困。在深入农村、农户的调查过程中,也要求党员干部们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充分了解民意、听广大群众的声音、为人民谋福利。如此,才能在摆脱贫困的路上越走越远。

2、攻坚之战主力军:劳动者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极大的落后于富裕地区,而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消灭贫困,实施精准扶贫,大力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所以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首先要扶的就是人,就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精准扶贫”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内含生产力标准。国家规定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是2013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家庭和人口。而要想提高人均纯收入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精准扶贫所要瞄准的对象。要想真正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扶的就是人。多年以来,扶贫工作都过分的强调物质手段,而忽略了扶精神层面。单纯的为贫困地区提供钱财物的帮助,只能暂时性的解决问题,但难以持久。所以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应做到智慧扶贫,帮助贫困者树立正确的做事态度、教授贫困者科学知识、培养贫困者的创业以及打造特色产业的能力。如此,才能够使贫困者转变“等靠要”的思想,真正的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意识到自己才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习立足于扶贫开发的实际情况,适时的提出了扶贫方式应该由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并且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远。而当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全面梳理精准扶贫的理论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理论体系,对于2020年全面摆脱贫困并建成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习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08.

[4][5]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作者:王小慧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对精准扶贫的哲学反思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zxlw/71652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