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功利诉求教育学论文范文

功利诉求教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0 03:38:55

功利诉求教育学论文

一、教育学的学科特征

1.结构松散。

因其包罗万象,难免结构混沌、支离破碎。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如上所述,随着不同划分标准的转移,其分类的结构也就随之加以改变。严格来说,教育学是一个学科群的总称,或者称之为教育事业,或为教育科学。这样的结构既是教育学的优点又是缺点。优点在于教育学学科因结构松散而使其研究的范围宽广,研究的对象丰富多彩,研究的方法五花八门,研究的意义也随之博大精深;缺点在于教育学学科关联的内容易不着边际,往往“僭越”本分;同时,也易为其他学科所“蚕食”与“鲸吞”,久而久之,人们对其个性化的印象越发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起它。结构松散的教育学缺失“聚焦”的力量,其学科专业性往往不够明显,易为学术之外的力量所侵扰,特别是外在的行政力量或社会“闲散人员”倾向性地“误入其间”,进而消解其学科鲜明的立场,稀释其学术纯度,影响其学术声誉。

2.潜力巨大。

有人认为教育学学科存在三大困难,即学科内容本身缺少内在逻辑性,教育学的综合性与跨学科性,教育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决定了学科的不成熟性。其实,恰恰相反,笔者看来,教育学的这种“不成熟性”是先天的,是由其上述内容广泛、结构松散的特点决定的,并非人为的,其“不成熟性”倒是其学科优势所在,无优劣高下之分,其学科意义由此而生。教育学因其关联的知识范围广阔,学科结构牵连的专业知识“回旋余地”大,其学科意义也随之扩大。无论是研究对象、学科流派,还是研究范围、构成要素,都关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哲学观、政治立场、人生态度,小至语言学习、经济发展思路、个人营养结构的平衡等,无所不及。简直就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既倾心实践又关注理论;既牵涉家国大事,又联系生活小事;既关联政治、经济、文化,又心系体能、卫生与保健等等。鉴于学科内容广阔,关涉领域众多,教育学的学术使命必然重大,人们的期望也随之殷切。学科内容广泛决定了教育学学科结构相对支离破碎,关涉的知识点“凌乱不堪”,研究的任务十分艰巨;学科内容丰富多彩,预示着教育学“学脉”发达,更主要的是,教育学是一项育人的事业,是“人学”。缘于此,教育学担负的学术责任重大。

二、教育学的功利诉求

教育学学科特征中蕴含着学术责任的内容。如前所述,教育学关联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关系国计民生,其功利诉求显而易见。

1.教育学的政治理想

教育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其政治抱负一直存在,古代少数人垄断教育资源,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或“教育系统是用来控制人的”。近代以来,随着民权意识的诞生与国家观念的增强,教育普及逐渐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昭示教育在民族发展与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在当代,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甚至有人大声疾呼,摆脱“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途径当首选教育。无论是古代少数人垄断的教育,还是近代社会的教育普及,抑或当代教育改革的潮流,都表明教育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公立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民主社会一般民众的教育需求,即向大众传授知识,帮助他(她)们理解公民义务的必要性。单就教育在当代的政治地位而言,各国都在制定自己的教育决策与战略方针,并随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国家甚至连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都要进行政治宏观干预与全国统一安排。教育学的政治理想就是使教育服务于本国政治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甚至跨越国界,惠及全人类的进步,推动整个世界的良性发展。人们熟悉的流行语———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也好,科教兴国、科教立国也罢,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表明:教育在社会政治目标的达成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各国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就是其教育政治理想的明确反映与集中浓缩。

2.教育学的经济追求

现代社会政治理想的达成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对该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古代社会行业中的师徒制,近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教育,当代社会中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莫不有利于个体谋生、就业及进步,莫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当代教育学学科中的分支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做出量的计算。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当代,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体现在人的身上,可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前文所述的教育兴国、教育立国等方面的社会流行语就内含教育的经济考量,从战略上折射出教育学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教育学的文化崇尚宽泛地说,教育学属于文化之列,二者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狭义而言,一方面,教育传承知识,把前人创造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继承与发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教育创造文化,今人站在先人与“巨人”的肩膀上,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整合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立足现实,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创造出崭新的文化。在传承与创造中,潜移默化地煅造出教育的文化品格,无论是教育者、学习者,还是教育内容,都一同浸泡在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中,并在这种氛围中创造出属于人的高贵、人之为人的风骨———文化品味、文化气息、文化风格等。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在试图滋润、助推一种富有精神气息的“未完成”的人。人的独特、人的高贵、人的尊严由此而生。同时,教育在促进科学研究,推动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方面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此外,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教育还能够促进国际交往与文化交流,为古今中外的文化融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一并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教育应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影响到社会组织和他们生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

4.教育学的育人担当

教育学的政治理想、经济追求和文化崇尚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即教育学的育人担当。教书育人离不开教育学对人的设计,离不开教育学对人的培养。人的培养自然离不开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端正的行为举止的滋润。无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还是培养治国人才,都离不开个体品性的培养。即便是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也深知人品的培养需要教育,统治秩序的维护需要个体奴性品质的支撑,即使这种品质培养与教育教化带有欺骗性或奴役性,也与教育的功能密不可分。今天,面对民主、自由、平等精神普遍深植人心的大潮,求真、向善、趋美已获得全社会的认同,在此情形下,教育的育人品性不仅有利于每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社会共同体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整个人类的和平共处。如果说教育学的政治理想、经济追求和文化崇尚是其宏观上的功利诉求,那么教育学的育人品性则是其微观的入世期盼,关乎每一个人———无论从事的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某个具体工作或上述三者中的兼职,都离不开教育学对个体德性陶冶的学术追求。

三、教育学的理想境界

如果说教育学的功利诉求是其“入世”的人间表征,那么教育学“出世”的特质就是其自由的梦想。

1.独立思考的养成

教育与教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不局限于外在的功利追求,重在培养个体独立思考的习惯与思维探索的乐趣。探索与追问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结出的最为璀璨的花朵,与创造力的开掘、真理的探究、智慧的追寻紧密相依,而与形而下的功利追求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是其超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由教育锻造而成的独立思考具有间接的世俗功用———“无用而大用”。个体独立思考的养成有利于社会思想的繁荣,有利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热烈探究,有利于培植人类创造精神家园的动力,有利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进步。独立思考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自由的追寻。人天生是自由的,但他(她)须时时克服逃避自由的欲望,须将自由当作其毕生的使命来努力追求。独立思考个体的养成是人类理性追求与自由探索过程中不竭的动力源泉,有利于人类哲学精神的形成。不幸的是,思想自由从未成为过教育系统的指导原则。因此,成了教育学一直以来为之努力的梦想。

2.哲学精神的锻造

哲学的历程意味着个体的独立思考,每个人独立的哲学思考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自由梦想所营造的氛围在于对真理的探索与理性的发展。哲学从来都离不开独立思考,这是哲学怀疑与批判不竭的动力源泉:怀疑与批判从来就是理性的表征,是人类逻辑思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根本所在,“从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锋中构建真理”。[9]哲学是人类一种乡愁的精神冲动,是人类智慧突进的智力游戏。无论是苏格拉底的“催产术”,亚里士多德的“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抑或中国古人“吾日三省吾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都离不开哲学智慧。这是人类无我的超然的“无意识的冲动”,在怀疑与批判中创造文化,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大发展。思想自由促进智慧的提升,智慧的提升又为社会繁荣打下了基础,还能消除因贫困与饥饿而产生的犯罪行为。[5]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哲学可被看作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理论。

3.美育人生的企盼

美学教育能够促进人情感领域的发展。如果说教育学的功利诉求与其独立思考的追寻及哲学精神的锻造企求的是真与善,那么教育学对美的追求则是融合并超越真与善的境界。通常,基础教育理想追求的是德、智、体的指标,智育多指狭义上的言语智力与数理智力,甚至只是考试能力;高等教育中的美育虽以特长的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专业教育形式表现出来,仍然偏重的是学科知识或相关的实用技能,相应地就会对美育的精神陶养及超越的功利诉求、具有普遍性的美感关注不足。同时,即便在美育学术专业中,也多数停留在学科素养的训练上,而匮乏普遍性的艺术熏陶及美感教育。当然,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传统的德、智、体、美诸育中,美的元素也会渗透其间,在潜移默化中达致审美的效果,而非纯功利性的指标。但这远远不够,需要彻底摆脱感性的缠绕,避免美育专业过于“入世”的旨向,应朝着功利与“出世”兼备的目标进发。美育人生的企盼与哲学精神的锻造大体是一致的。哲学有点近似于艺术,真正的艺术总是世界性、超越性的、纯粹个性化的。[8]这是一种自由学术教育,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同理,普通大众也应接受审美方面的教育,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粗俗才能得以进化,品味才能得以培养,文明才能成为可能。真、善、美的追寻虽与独立思考的养成、哲学精神的锻造、美育人生的企盼不尽一致,但它们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向自由王国的进发。

4.自由境界的向往

自由意味着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中,对于个体的基本需要和衍生兴趣以及期待的充分、顺畅、全面的满足。教育学的功利诉求是人类走向自由境界的物质基础,教育学的理想境界既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必然,又是人性高贵的彰显。一方面,教育学的政治理想、经济追求、文化崇尚及育人品性中弥散着正当的世俗功利追求,但这种入世追求中无疑也渗透着学术自由探讨的因子,潜移默化,潜滋暗长。另一方面,教育学对个体独立思考的关注,对哲学精神的垂青,对美育人生的倾慕,必然引发脱俗与超然的张扬。这种出世追求中同样也离不开学术功利追求的奠基与衬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藉于此,上述两类学术探讨逐渐合流成一种崇高的理想———自由王国。自由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保障了人类精神之花的盛放,……它能带来灵感、创造性以及对旧观念的批判精神,从而孕育新的知识、新的艺术以及更高的道德水准。自由对于社会忠诚的培养以及群体团结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带来的是自发的选择而不是压迫。除非是建立在智慧的原创性、群体的整合性以及对于理想的投入性之上,否则自由不可能真正存在。就此而言,教育学与哲学智慧找到了会通之处,即在对真、善、美的追寻中,达到宁静致远、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结语

教育学不仅要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的功利追求,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教育学更要进行理论奠基,进行人性的理想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建构,教育要实现人格完善与智慧提升的统一。

作者:汤广全王坤庆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科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功利诉求教育学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xlw/6660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