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对策范文

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2-04-16 09:56:50

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对策

摘要:双导师制对教育硕士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形成及职业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提高教育硕士等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双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了目前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实施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为促进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导师制;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实施现状;对策

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1],更侧重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社会需要的、特定的高层次职业性人才[2]。教育硕士学位属于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3]。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突出以某个学科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以教学实践为主,培养探索课堂的教学方法方式,涉及更多学科的知识及其应用[4]。生物学不仅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实验操作性还非常强,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从事生物教学的难度。教师职业要求具有“双专业性”特点,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科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管齐下[5],现行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施行的双导师制恰好与教育硕士的培养初衷不谋而合。双导师制为每位教育硕士研究生配备两类指导教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校外导师结合自身职业特点和教学实践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位导师相互配合,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指导[6]。

一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双导师制实施现状

当前,各培养单位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全力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策略[7]。虽然“双导师制”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没有关于具体学科、具体专业的实施标准和规范细化的培养方案,使得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8],致使一些培养单位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指导作用,学生没有获得有效的校内外导师的指导,而导师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教学实践优势。以陕西师范大学2015、2016届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培养为例,校内导师一般为动、植物学或细胞生物学等分支学科中科研能力突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所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学位论文指导;校外导师主要选派来自西安中学、爱知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教学质量好的学校的优秀一线生物教师担任,每个教育硕士同时由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同一个导师同期可指导1~3名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学制2年,第1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2学期学生进行历时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会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外指导教师,而在实习单位也会安排具体的指导教师;第3、4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筹备、撰写和答辩工作,同时学生也会在此期间求职择业。学生在校两年时间,将会同时受到校、内外导师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都会受到良好的指导和训练,为毕业后的具体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交流更为密切,往往疏忽了与校外导师的交流;而在实习期结束后,其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系又会逐渐减少;返校后学生主要进入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与校外导师的联系也较为有限,各阶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具有延续性,学生所获指导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使得学生无法有效地将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如此一来,违背了学科教学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双导师制设立的初衷,造成了师资配备的缺陷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学生获得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双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剖析

(一)建立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双导师的遴选标准双导师遴选遵循严格的考察标准是“双导师制”顺利推行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学科教学(生物)校内导师的选拔多基于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由于近年来教育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学科教学专业导师人数有限,更多的是从动植物学、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非学科教学专业的导师中进行选择。因此,相当一部分校内导师并未直接从事学科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匮乏、精力有限,使得校内导师的遴选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格来说,对于校内导师的遴选不仅仅要考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应该考虑其是否具有指导教育硕士的经历和经验,或者能够对导师上岗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而对于校外导师的遴选不仅要关注其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应考察校外导师的责任意识和进行教育硕士培养的意愿,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到校外导师所在单位的行政事务与教学任务是否允许其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二)促进校内外导师分工合作校内外导师的工作环境不同,工作内容大相径庭,校内导师对中小学教学现状一知半解,校外导师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科知识认知的动态把握,加之学生与校内外导师交流的效率不高、形式受限,可能造成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分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如此培养出来的教育硕士对自身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没有一个清晰具体的认识。因此,高校主导的驱动力应进一步加强,尽快制订出台一些推动校内外导师合作的具体管理办法,使得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在学科教学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指导作用。

(三)推行双导师制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双导师制”是校内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联合指导,一定程度上存在导师分工不清,责任不明,对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加之目前对于校内外导师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致使双导师制的实施效率不高,甚至流于形式。一方面,非学科教学校内导师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任务;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多为中学一线教师,课程任务重,与学生沟通的精力和时间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学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机制,量化具体的考核指标,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和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双导师制对教育硕士的积极指导作用提供切实保障。此外,也建议加大对校内外导师管理的经费投入,推行合理的奖惩措施,激发校内外导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双导师制推行的效率。

(四)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方案,助力双导师制有效推行课程是教育硕士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实施形式,事关教育硕士的培养机制与培养目标的实现[9]。目前,一些高校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区分度不够,无法体现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相应的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无法与“双导师制”相适应,大大削减了“双导师制”在日常教学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主动性与创新性。生物学科教学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更是有其特殊性,更加注重实操性,学科知识换新的速度较快,更需要校内外导师随时根据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因此,为了更加适应对于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学科教学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必须要有针对性,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与时俱进,建立具有生物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三结语

各学科教学专业教育硕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是衡量现代师范类高校教育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教学实践更是影响着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10]。双导师制能将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从校内到校外,从理论到实践,促进专业型教育硕士的不断成长。虽然目前双导师制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但其对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养成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各培养单位应及时查找不足,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优势,有效提升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更加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EB/OL].

[2]袁本涛,李莞荷,王顶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探究——基于分类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56-61.

[3]陈兴文,赵丕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报,2015,(5):558-561.

[4]邵光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87-91.

[5]李焘,屈新运,苏海涛.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建设管理现状与评析[J].价值工程,2018(18):288-290

[6]刘丹.“双导师制”对教育硕士教师专业养成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6):28-30.

[7]张凤莲.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双导师制”的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9(1):74-76.

[8]郭小娜.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

[9]燕慧.近二十年来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99-102.

[10]林文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18(1):74,80.

[11]马晓川.高校交叉学科教学中的细胞培养课程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7,4(07):108-110.

[12]罗晓霞,夏占峰,王建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52):57-59.

作者:屈新运 秦苗苗 高天娥 高悦 李焘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sslw/7322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