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人文与科学教育联合的构思范文

院校人文与科学教育联合的构思范文

时间:2022-03-27 04:03:00

院校人文与科学教育联合的构思

学生自身对全面教育的渴望和追求不够

大学的学习是不同于高中的,老师的讲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大部分知识的习得还是要靠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进入大学,随着专业的分流,每个学生都进入了某一领域的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可能与高中开设的课程完全不同。一些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自己的专业中,从而忽视了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们可能只接受科学教育,也可能只接受人文教育,没有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渴望,也没有提自身综合素养的意识。

社会价值取向的干扰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21世纪,对科学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了大学的培养任务。因此,不少学生认为科学技术是真才实学,人文社科是“空头理论”,以致不注意伦理道德和文化礼仪的修养,不讲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的基础文明,而时时表现出利己、享乐、无知和鄙俗。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我们重科技轻人文的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影响了教育观,导致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突出科学教育,强调书本知识,却忽视了情感体验和心灵的沟通。而社会对人才指向性的需要,也干扰了学生选择性的学习,学生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只学习与岗位相关的知识。

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缺乏全面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在过分强调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专业化要求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表现出文理分离的倾向。

很多老师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内涵缺乏认识。而老师是高校教育的开拓者和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和观念是要影响学生的,所以对于人文学科的老师,让他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难以想象的。相反对于理工科的老师,让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也是比较困难的。可想而知,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并不能得到全面完整的教育,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所以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也成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完全融合

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学校既重视人文教育,也重视科学教育,但是并没有将二者彻底的融合起来,这类现象在综合性大学表现较为突出。读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学校为其设置的课程是围绕专业核心来的,这些课程教授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除此之外就是学生必学的公共课程,如公共英语、计算机、政治、体育。在某些大学,这些公共课程一般在学生大一、大二学年开设,每周课时也就大约为2—3节,但关于历史、德育、文学、社会学、这些人文学科的开设几乎是空白的,学生陈丹怡孙卫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考们甚至不关心国家时事,不知道历史,不懂得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没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甚至没有基本的流畅的表达能力。

与之相反,那些文科专业的学生虽然有强烈的爱国情操,懂得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也重温历史,放眼世界,但是由于大学课程缺少理工学科的开设,如生物、物理、经济、制造等科目,这些学生在面对生活时动手能力差,缺乏基本的常识,不了解自然和生物的规律,在竞争激烈、现代化快速的社会,难以成为社会即刻需要的可用人才,所以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往往十分艰难。

促进我国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建议

(一)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理念

1.构建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所获得素质大多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中而获得,通过教育的洗礼,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对于人文教育的定位,社会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观点认为通过人文教育,学生掌握了哲学、历史、美学、文艺等各方面的知识,那么人文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文教育是种空洞的教育,对于人的实际能力的锻炼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两种看法都是狭隘的,决不能夸大人文教育的功效也不能低估它的作用,因为要求学生既会文学哲史,又能数理化,还能吹拉弹唱,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能普及的。

大学生通过教育,其实需要的更多是头脑自由、视野开阔、独立自主和自然发展,人文教育讲求的是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例如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对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时间就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这种评价多了,通过现实生活的提炼,便会形稳定的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学生的人格也在教育中逐渐完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给人文教育定位,人文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人文教育又是万万不能的,尤其是在大学的教育中,人文教育需要被重视也需要被合理的发挥其作用。

2.人文与科学融合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重新安排,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学会做事就是学会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是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它们的内容来看,其实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后的产物。“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只有牢固树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才能成为人类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才能造就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在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方面的作用。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众多教育改革的首选对策。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院系的作用。如今,我国的许多非综合性理工科院校都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成立相关院系,不仅丰富了学科布局,而且通过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学术活动、学科交叉等各方面都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院系和专业是开展人文教育的组织保证,人文院系的教学活动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塑造、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专业与教学计划调整。应正确理解融合的涵义,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加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互相渗透,赋予素质教育以全新的融合内涵。通过专业和学科的调整,合理构建专业和学科结构,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重点突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在课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加强各个专业教育计划中的综合性课程比例,纠正片面追求专业化的倾向。

3.提高专业任课教师的人文修养和科学修养。无论人文社科专业教师还是理工科专业教师都面临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任务。专业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哲学、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的基本知识,必须在道德与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情感与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责任感等方面,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态度与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加强自我修养。通过教师自身表现出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人文和科学精神在学校形成浓郁的人文与科学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当适当安排学校教师接受跨专业、跨学科的进修,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掌握与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及判断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而逐渐完成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按照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重新设计与构建实践平台的教学工作是提高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的重要措施。

(三)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一个观点,人应当受到全面的教育,这不仅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即使当今的社会价值取向偏向于适用型的科学技术人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大学教育的理想,就必须要求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观念,明确地把现代大学教育目标规定为人格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要超越现行的功利教育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不仅使学生有齐备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寻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完全融合的途径,使这两个方面在教育内容上有一致性,在思想上融为一体。

(四)改革高校教学体制,使融合手段具有创新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一些体制也是造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寸步难行的原因。这就需要高校尝试教学体制的改革,包括专业院系的设置,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尝试开放式和讨论式的课堂教育实验,改革传统的学习方法,用创新的方法学习创新课程,以创新的思维指导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实际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树立人人都是创新人的观念。[14]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教育派生出来的两条支脉,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他们同源共生,共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更是缺一不可的,并且不能失去平衡发展的天平,而忽视其中的一个。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对科学精神的塑造,重视两种教育在学生身上的融合。

作者:陈丹怡孙卫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院校人文与科学教育联合的构思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kjlw/61701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