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究高职教育教学(6篇)范文

探究高职教育教学(6篇)范文

时间:2022-02-28 04:27:37

探究高职教育教学(6篇)

第一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选。在反思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功能基础上增加学生课堂动态教学管理功能。借助过程管理的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和过程改进四阶段思想,对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展学生课堂教学管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宏观层面介绍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动态教学管理意义基础上,从微观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做了深度解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不但带来高职教学授课方式的转变,也给传统的班级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冲击,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改变传统班级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如,毛金芬等人[1]认为以QQ或学生管理软件为平台,开展高职班级管理,具有实时化、亲情化及高效化优点;李积云[2]利用QQ网络交流技术具有上述优点以外,也带了价值观冲击,传播暴力、诱发不道德行为等遗憾;何陶[3]认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手机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使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必须做响应的变革,利用新媒体技术管理班级,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不落后时代的要求;同样,李红波[4]也同样认为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引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要求各级教育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以来,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平台开展教学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已得到职业教育界认可。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室上课能够做到一人一台机器,可以随时和任课教师互动交流,提升学习质量,但也给班级管理带来冲击,如,原来学生上课的教室供一个班级独享,班主任可以随时观察学生出勤和上课状态,便于班级集中管理,而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班级的分散化、距离班主任办公室远等缺陷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利影响。怎样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进行高职院校班级课堂教学管理也就成为各高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和班主任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意义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同媒体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由此可见,目前高职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功能就是开展课程教学,而没有将班级日常上课出勤等教学管理问题纳入其中,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化教学二元化。二元化的结果一是资源浪费,学校需要设置学生教学日常管理软件平台和教学信息软件平台;二是不利于学生整体化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向上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反而下降,传统的班级管理也从日常生活管理、思想品德教育向包含学生日常学习在内的全天候整体化管理转变。课堂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任课教师事情,也需要班主任等日常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实施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高职院校班级教学日常管理消解了二元化带来的弊端。班主任等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借助教学资源库实施监控学生出勤、学习情况。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库和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实时互动的同时,也可以与班主任进行互动,及时反映自己上课思想动态;避免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面对面的尴尬局面,从心理学角度,任课教师上课时,不愿意其他人打扰,如果班主任或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室检查学生上课出勤、上课注意力时,班主任实际上是管理学生而去的,但不可避免地要与任课教室面对面,这就造成好像对任课教师不信任的假象,班主任通过教学资源库管理学生则可以避免这种假象的发生;减轻班主任工作精力、提高管理效率。高职院校班主任要管理几个班级,如果班主任到教室观察学生出勤、学习情况,需要走遍自己管理班级的教室,这就消耗了班主任精力,不利于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借助教学资源库,班主任可以进入所有班级管理空间,对自己所管理的所有班级进行同时监督管理。

二、管理平台

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展学生管理,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具有教学和管理两项功能,这就要对原只有教学功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进行升级,增加学生管理平台。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等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学校授权的账号、密码登录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学生与任课教师共享学习空间,此空间是原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教学空间,体现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功能。管理空间是班主任等管理人员与学生共享的空间,是新增加的对学生实时管理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个与自己课程相关的单一空间,而对于班主任等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复合空间,复合性体现了满足班主任同时管理几个班级的要求。管理空间具有上课签到、判断题及班主任互动功能,此空间与学习空间从课程角度不同的是:学习空间也具有习题部分,当然也包括判断题,但考核空间仅仅有判断题,只有全部判断正确了,在管理空间上学生才能向班主任显示上课签到成功。此外,为了避免考核时,学生遇到的判断题一样,管理空间的判断题是管理空间软件随机挑选的。管理空间的学生与班主任互动功能体现了人性化班级管理,学生可以通过管理空间的互动功能,向班主任课堂上请假,如学生上课过程中身体不适,学生可以及时向老师请假。

三、过程管理

(一)过程管理理论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是质量管理大师休哈特在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杨帆等人[5]将过程管理思想用于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明显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过程管理理论不但可以用于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质量,也可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二)班级过程管理

根据过程管理理论,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平台,开展高职院校班级课堂教学管理也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过程策划:主要在每学期开学时,班主任或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度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进行班级课堂管理的意义和实施办法,班主任等人与学生达成共识,让学生理解开展课堂班级管理的意义和参与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科与班主任等人互动网络操作办法。过程实施:主要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空间的班级管理丰富资源,由班主任等人与学生互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班主任等人利用管理空间可以检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在管理空间没有出现的学生,一定是没有来上课,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督促学生抓紧时间来上课。过程监测:班主任等人可以通过管理空间,询问学生本次课此时在学习什么内容,促进、提醒学生学习,下课时,学生通过完成管理空间随机出现的判断题,向班主任显示本次课上课成功。否则,管理空间仍不承认学生以来上课,班主任通过管理空间考核结果,可以当下也可事后给出学生是否出勤结论。传统的学生上课出勤管理时,班主任发现没有来上课的学生,通过电话等方式督促学生进入教室即可,至于学生上课是否真正的有效学习,是任课教室的事情,这就造成了学生出工不出力的班级管理弊端,利用管理空间对学生是否上课出勤进行判断,学生只有完成了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才能通过管理空间的出勤考核,为此增加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班级管理质量。过程改进:尽管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对高职院校班级课堂教学管理有一些优势。但它终究是一个网络空间的管理方式,如果没有班主任和学生的面对面互动交流,也不能实现班级高质量管理,班主任等管理人员与学生长期不面对面交流,也丧失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不利于学生情感上的成熟。过程改进阶段也就是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阶段,在此阶段,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或学生个人方式,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对一个时期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提出改进策略。

四、学习质量分析

(一)教学管理人员角色转变作用

随着人们对传统传授教学法弊端的反思,新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建构主义教学法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导教学法。该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性。在没有班主任等教学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管理的情况下,任课教师既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者,也是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者。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一般任课教师很难完成上述两个角色任务,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班主任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参与学生课堂学习纪律管理,把任课教师从课堂教学纪律管理责任解脱出来,让任课教师注意课程知识讲解,可以增加任课教师的知识传授质量。在这个层面意义上,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已在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上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纪律管理,这也体现了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到班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班级过程管理思想,也符合过程管理理论。

(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作用

由于高职院校班主任同时管理几个班级,班主任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一般班主任对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通过学生出勤情况和期末考试结果途径进行的,缺乏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了解。每个学生都希望班主任对自己有个积极向上的评价,以便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特别是涉及入党、奖学金评比权也在班主任手里,学生从个人角度也需要班主任给予自己关注。班主任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可以动态、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学生为了赢得班主任的好评,也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这样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管理空间考核作用

管理空间对学生出勤的考核是通过判断题回答是否正确客观进行的。学生想通过管理空间的出勤考核,必须要正确地完成判断题解答任务。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课堂学习效果,他也就不能通过出勤考核。为了通过管理空间的出勤考核,学生也要认真学习。这样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对的人需要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形成是全方位的,并不能仅仅通过正式教学习得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展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学生参与管理过程,也是学生信息素养养成过程。为此,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进行班级管理,也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总之,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进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体现了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过程性,即可最大化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资源,也可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减少班主任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毛金芬,凌鉴宇.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模式[J].时代经贸.2016,(3):52-54.

[2]李积云.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3):154-154.

[3]何陶.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路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3):209-209.

[4]李红波.信息化管理在民办高职院校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6,(10):99-99.

[5].杨帆,李惠先.基于过程管理的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2):7.

作者:陈燕;黄小燕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对高职教育教学考核工作的几点探讨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载体。高校唯有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根据上级的有关部署,结合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完成顶层设计、做好资源配置,根据相关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并严格对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方可实现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工作[1],其他工作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的,而教学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目前普遍推行的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中,教学工作顶层设计、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辅助、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监控与评价等工作一般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承担,因而必须认真思考影响教学工作的多种因素,系统、全面地构建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方可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工作,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

一、考核的原则

1、分层考核,以评促教在教学工作的规划与实施中,各部门的职责及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或方法进行考核。而是要根据其职责和工作特点,针对教学实施分层分类考核,方可得到较为理想的考核结果,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材料。

2、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教学工作应当是人人参与的,有直接参与者,如教师和学生;也有辅助者,如教辅人员,因而教学工作应该围绕着以促进人的进步来组织和实施。对于管理者,应能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提高执行能力。对于实施者如教师,应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自觉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参与者如学生,应能使其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依托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依靠行业和企业提供的技术、设备、职业标准等开展教学。实践证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企合作应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根本,教学工作的组织与考核必须有企业的参与。

4、定量定性,统筹兼顾定量考核是加强学院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3]。由于部分工作的情况不同,不能全部都作定量考核。因此在定量考核的基础上,还应对这部分工作或其考核结果进行定性考核分析,并将定量考核结果与定性考核结果有机结合。

5、与时俱进,服务产业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直接服务于区域产业。当区域产业转型或升级时必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教学工作不仅要根据产业需求形势的变化也要考虑学校的现实基础,统筹兼顾并适时动态调整方向和内容,方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紧贴产业的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考核的对象

1、教学工作组织实施部门校级职能部门。主要是指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督导室等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承担教学的宏观工作。主要考查其对全校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否合理;上级对职业教育的部署、学校贯彻上级的意见、产教融合的要求等要素是否有效融进教学工作中;考查其指导、组织、协调与监控的职责是否到位;能否做好导向,整合好资源服务教学,有效地调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等。院系及公共课教学部门,主要是指具体实施教学工作的部门。主要考核其是否能真正贯彻落实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部署,是否能根据学校的总计划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用人市场的新要求合理、有效地制定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强有力地支撑学校的总体计划;考核其是否能按计划、按要求有步骤去实施教学工作实现预期的成效。

2、教学工作辅助部门教学工作辅助部门主要是指教学设备管理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为教学工作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辅助教学工作。主要考查其能否根据教学计划及需求合理整合并调配资源服务教学;考核其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

3、参与教学工作的个人教师层面。考核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是否与时俱进,其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是否按教学规范的要求对学生管教管导,各类教学材料完备齐全,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管理人员层面。考核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服务教学工作的意识和态度,在教学工作的实施中是否能很好地起到指导、监督、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三、考核的主要内容

1、体制与机制考核各级教学部门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否明确。现有的体制机制是否能奖惩分明,有效地调动全员参与或协助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是否能保障教学的各项工作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2、规范化与常态化考核各级教学部门的各项工作是否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开展,相关的教学过程材料或结果材料是否规范制作并整齐收集归档。

3、实施与监控过程考核各级教学部门是否能按预定的计划和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工作,是否能严格按照标准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整顿或及时的处理解决。

4、质量与效率考核各级教学部门的工作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效,是否对全校的教学工作实现了有效的支撑。尤其是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满意度和评价是否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是否有明显的提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可对其效率进行考核与评价。

5、特色与创新考核各级教学部门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中,能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特色、亮点的改革或创新之处,并能形成学习或借鉴的模式,适合进行推广应用。

四、考核的方式

1、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可分为事前考核、事中考核和事后考核三个阶段。事前考核是指在教学工作组织实施前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计划是否合理,可操作性是否强。事中考核是指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实施的规范性、实施的进度等。事后考核是指教学工作完成后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质量。目标考核。可分为期中考核与期终考核。期中考核是指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已进行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中期目标,通常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期终考核是指教学工作全部完成后进行的考核,主要是全面考察其量化目标是否全部实现。

2、现场考核与访谈考核现场考核。指深入课堂、实习(实践)、管理办公室等教学一线进行的考核,从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访谈考核。指对涉及教学工作的人员如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企业代表等人员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进行的考核。第三方考核。为避免更多的人为因素干扰,保证教学工作的客观评价,校方还可委托非本校内的校外第三方机构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五、结束语

教学工作考核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与时俱进,根据出现的各类问题结合各种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以体现真实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梁钰,赵蕾.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方法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21):256.

[2]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6-98

[3]梅霞.两级管理模式下系部教学工作考核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8-31.

作者:黄云奇 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浅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

摘要:职业教育既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起点,也是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折射,是一种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职业教育的投影。从2016年到2017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2016年的表述是“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的表述是“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衬了现阶段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其实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并不缺乏优秀的匠人和经典的“匠人精神”、“匠人文化”。庖丁、鲁班、李春、张衡、黄道婆等无数工匠们以执著专注的敬业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写下辉煌的史篇。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论述者很多,但不是本文论及的重点,本文主要关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系。

1工匠精神培养的起点和主体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大国工匠”还有很大差距,但前者肯定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具备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的培养路径无外乎这样三种: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如果树立“大职教观”,把企业培训和社会培养也视为教育的一部分,那么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工匠精神的摇篮,职业学校无疑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当然这里所指的职业学校包含各类从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校)。一些职教优秀的国家,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盛行,工业产品质量精湛,风靡全球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如工业产品、工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通过职业教育这个平台和抓手,唤醒久违的工匠精神,是一条主渠道。

2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匠精神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是核心问题了。立德树人被确定为高职教育的第一目标也是根本目标,其次就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由此可见,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工匠精神强调“德艺双馨”、“技德兼备”、“一流的工匠,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优秀的工匠,不仅技术技能高超,而且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而这些正是高职教育的终极要求。虽然短短3年的高职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国工匠,但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将敬畏写入学生的人生信条,将专注刻进学生的理想信念之中,将执着融入师生血液,持续强化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将锻造学生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提

高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实践精神,优秀的工匠一定是在广阔深厚的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因此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一定是以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前提。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主线,而不是以知识培养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最大的特征。根据技能训练的复杂程度,从基本技能入手,构建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训练体系,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参照物,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演练和模拟训练,这就是高职教育的脉络。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例,其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有园林设计员、园林施工员、预算员、花艺设计员、苗圃管理员等。单就园林设计员这一岗位而言,基本技能包括植物识别与应用、素描、色彩应用等;单项技能包括CAD制图、PS制图、SKUP制图、园林建筑设计等;综合技能包括园林成套方案图的设计与制作、园林施工图的绘制等。按照这一体系,在高职学习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实习—综合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运用工学结合的原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工匠。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保障

(1)建设实训条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常新的话题。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来说,实训条件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启动了“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一些省市启动了“卓越校建设”、“优质校建设”等计划,一些省市落实了对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充足,实训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由于建设周期较长,建设经费有限,实训场地受限等原因,各专业实训条件全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仍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况且随着技术进步,实训条件的更新速度加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训条件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训条件建设应是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总之,实训条件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最基础保障,建设方法有自建、校企共建、校校联合共建、政府建设学校使用等多种途径。

(2)探索现代学徒制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秉承了传统学徒制中“师带徒”的特点,师傅不仅传授徒弟技艺,而且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师傅以其高超的技艺和人格魅力影响徒弟的思想和言行。师带徒这种“超小班”的教学形式当然是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最理想的方式了。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几年来,一些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以下几点可资借鉴:①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种形式,遴选优秀的企业和技德兼修的师傅是关键和开端;②一带一或一带多(不超5人)是最合适的组织形式;③学校可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一方面可减少学校的实训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学习企业文化;④学校、企业、师傅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生得到多岗位、多技能、全方位锻炼;⑤学校和企业应贯彻工学交替的二元学习机制,三年学习期内,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学习和工作,毕业后学生可自主择业,学生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权利。以上几点是现代学徒制教育区别于普通的实习实训之所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核心在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内容和技能考核的方式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在企业中长时间从事简单、枯燥的劳动,让学生爱岗敬业,在生产实践中掌握高技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工匠”,就需要学校和企业有明确的合作章程,共同制定人才标准、学习内容和考核方法等。

(3)严格实习过程管理。优秀的工匠和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在严格的实践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因此高职院校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才能培养出优异的实践人才。一些高职院校让学生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变成了自主择岗式、放任式实习,且疏于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些学校由参观实习、演示实习代替了生产实习和体验实习;一些学校实习工位不足,只能安排少数岗位实习;还有一些学校借实习之名长时间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或非专业活动,这些都是违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应该得到迅速制止和更正。严格实习过程管理,首先应该区分实习性质,编写各项目的实习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编写完整的实习实训教学文件如实习手册等;其次应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场地准备,材料工具准备,教师配备等;第三是加强实习各环节的检查监督,如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报告、实习日志、作品保存记录,做好留痕管理,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最后是加强实习效果的考核,改革考核方法,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侧重于技能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总之,不管是教学实习,还是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都须进行周密组织,严格部署,以集中管理,集中的项目化考核为主,分散实习,分散管理为辅,不可对学生放任自流。

(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众所周知,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是培养工匠精神和技能人才最可行的教学模式,在此思想指引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成就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直观性教学、体验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方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任务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信息化教学、模拟训练和生产性实训、工作室教学、以赛促练等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强有力的手段和方法。如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注重推广体验式教学,一场场特殊的“婚礼秀”、“招投标答疑会”、“商品推介会”等,经常在校园内举办,学生在多角色的扮演中获得了真实感,掌握了技能;又如我校的园林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都成立了教师工作室,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技术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和质的飞跃,这种举措可以理解为校园内工匠精神培育的升级版。总之,课堂教学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打造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4]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5]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作者:张文颖;马维鸽;岳丹;李芬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提升电力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探讨

摘要: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力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合格人才,先后举办了多项赛事,通过这些竞赛对各院校的教育教学有着明显促进作用。结合“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大型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大赛”,对我院参赛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赛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技能操作水平、意志品质和榜样示范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会促进教师队伍的提升。这些成功的经验是今后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火电机组;集控运行;能力提升;技能大赛

0引言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大型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了300MW组第一名与第二名,获得了600MW组第一名,三组六名选手获得一等奖,本次竞赛是我院参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学院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和创先争优的热情,努力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卓越名片,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院全面发展。

1赛事简介

“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大型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技术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大型赛事,从2014年开始举办,2017年是本项大赛的第四届,承办单位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赞助商为北京博努力仿真有限公司,比赛分两个组别,为300MW汽包炉机组和600MW直流炉机组,前三届计算的是个人成绩,第四届计算的小组成绩,小组分为主值班员和辅助值班员,竞赛内容分为理论和仿真操作,理论100题,折算20分,操作题16个,由4个事故处理、4个参数调整、6个设备启动和2个危险点分析组合而成,分值130分,我院选手操作题获得129分,为竞赛最高分值。本次竞赛共有18所院校通过层层选拔,派出110名选手参加,每一位同学都是精心准备,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

2竞赛对于教育教学的提升

本次竞赛取得了我院学生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开创了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树立了教师的教学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总结本次参赛过程,有以下几点对于教育教学效果有显著提升。

2.1通过选拔队员促进学生学习,提升理论学习热情

本次竞赛从三月份开始选拔,先是自愿报名,一开始报名人数为35人,约占本专业总学生数的三分之一,然后进行动员,通过动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下发了教练组编制的题库,每两周进行一次测试,统计成绩并分析总结(如表一),从成绩可以看出,大家成绩提升很快,大学生虽然不用月考,但是只要有考试还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采用考试考查环节。

2.2通过集训使得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发生质的飞跃我们机房资源有限,平时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就利用暑假机房的空闲来进行集训,本次集训是竞赛前集训的重点,教练组制定的计划是每天两个故障加两个参数调整题目。同学们上仿真课由于时间限制,事故基本没有练习,一开始特别不适应,事故处理基本不得分,而集训结束后达到了事故处理题基本不扣分,心态上也能够从容不迫应对事故题,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升。为了更加贴近实际生产,教练组准备了多本电厂的生产规程,故障必须按照规程来练习,仿真机不能实现的操作口述完成,对于每一步都要明白原因,不能只会做,还要去探索这样操作的原因。同时针对电厂的事故特点,要善于归纳和总结,例如哪些设备会引起RB动作?如果分开看故障有送风机A/B,引风机A/B,一次风机A/B,给水泵A/B等,但是虽然现象各有不同,RB处理的要点是一样的,这些就可以归为一类故障来练习,统称RB故障。还有锅炉的四管泄漏,加热器可以简单分为高加和低加,制粉系统处理等,这样分类后电厂常见事故处理题看起来有几百种,而处理只有十几类,高效率集训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不断的完善和推广本次集训经验,达到以赛促学、学赛结合、整体提高的目标。

2.3竞赛锻炼了队员的意志品质

按照教育部要求,大学生应该人人成才、全面发展,而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面对漫长的参赛前集训的时候,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是难得的品质。整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减少队员,但是随着集训的深入,慢慢的有部分同学退出,尤其是暑假要留下来集训只剩9人,最后比赛前三天有一位同学退出,是自然淘汰到只剩8位同学参赛,因此,竞赛考查的不仅是学习技术技能,更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想培养好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开始学生大部分都是盲从的来报名,很多都是宿舍组团来的,而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盲从的同学坚持不下去了,这就要求指导老师要做好树立目标的工作,然后鼓励每一位同学设定自己的目标,目标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是为了奖金,有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有的是为了荣誉,有的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定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当学生学习懈怠、疲倦的时候,要告诉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4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力量

本次竞赛取得了成绩,但是比赛参赛队员人数有限,要想实现以赛促学,就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要大力宣传,宣传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站、自媒体、朋友圈、喜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要新要实。其次要加强奖励工作,完善奖励制度,奖励的形式可以奖金、荣誉、加分等,用榜样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学习,比学赶超。还要加强就业工作,参赛选手的就业如果能优先,对大学生学习的促进将会很大的,因此,本次比赛结束后,老师带领获奖选手到各大发电厂进行了技能展示,许多电厂对此表现出高度肯定,并表示愿意接收获奖选手。

2.5教师队伍得到提升

为了更好地准备竞赛,指导教师的要求就非常高,要想带好队伍,首先要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要理论结合实际,不能纯讲理论,竞赛是严格依照生产现场来设定的。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把理论和实际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指导教师还得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观察学生的动态,关心学生的生活,要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纪律人。拥有良好的心理知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改进创新

虽然本次竞赛取得成功,但是对于学生的提高还是有一些欠缺,主要原因是很多同学没有参与其中,觉得竞赛是精英教学,是部分尖子生的事情,如何把竞赛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广泛参与的竞赛呢?应该举办国赛、省赛、校赛相通的竞赛体制,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尤其是校级赛事,可以要求每一位都参与当中,感受竞赛文化、学习竞赛知识。今年我院成功承办了江西省“振兴杯”竞赛,参与人数28人,很多同学说,虽然没有拿到成绩,但是收获很大。而校赛可以扩大参与范围,降低获奖条件。这样将能更好地形成以赛促学、赛学结合,人人学习的良好校园文化,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4结束语

刚刚结束的报告指出,我国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体系,这就要求高校要不断改进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采用竞赛的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黄志明;黄建荣;熊婷婷 单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互联网对现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冲击,得到了高职教育目标、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进行调整的方向。根据“互联网+”时代新的教与学理论,探讨“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得出了教育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教学设计新理念、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对教学评价创新也做了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0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对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中,信息化技术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分析互联网对现行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冲击入手,依据“互联网+”时代新的教与学理论,通过教育教学目标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重构以及教学评价创新,探讨“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互联网对现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冲击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相应的,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与培养目标相匹配,显示出鲜明的“应用”特征。

1.1对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萌发出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一部分,“互联网+”与教育改革的整合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互联网+教育”是指使用云计算,研究和分析,物联网、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个体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的服务模式。这种教育服务的理念和组织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网络教育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技术和教育融合和创新的特点。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与教育紧密相连,“智能”重塑教育形态的力量,当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迅速应对新技术技能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当前的社会现实,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互联网+”时代更加注重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未来不是简单的技术“蓝领”,而是“银领”的“关键能力”。因此,教育应注重职业发展,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核心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和培养,复合能力、复合专业、复合资质、复合型课程作为重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新模式培养人才。“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为学习者提供非常实际的硬技能,使他们能够迅速就业且适应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要为学习者提供宽泛的软技能,能够支撑包括硬技能的其他技能的学习。硬技能是学生拥有岗位就业的“敲门砖”,而软技能的培养,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可保证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而不至于被淘汰。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教育形态,以培养具有职业操守、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型应用人才。

1.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1)“互联网+”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互联网丰富的知识信息与高效的检索方式,使学生可方便的汲取自己想学的各种知识。笔者问卷调查表明,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应用仍然有近六成是在游戏娱乐等方面,如图1。学生使用互联网应用排前三位的是搜索信息(包括学习)70.06%、游戏娱乐58.95%、聊天交友55.86%。“互联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强调“学”的主体,充分体现社交分享。传统课堂空间将向社交媒体空间转型,24小时社交媒体的在线分享将成为常态课堂。互联网使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和授予者、课堂作为学生求知主渠道的传统地位被有力撼动乃至打破。

(2)互联网海量资源更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主要有资源共享(65.12%)、课堂教育地域延伸化(55.86)、上课时间自由化(47.53%)(如图2)。“互联网+”时代,云平台、大数据、海量存储的网络共享课程,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4]、微课程[5]等。学生对基于web网页形式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和基于教师课堂实录型的讲授型网络课程的结合非常感兴趣(48.46%)学生既愿意自主学习也希望能聆听教师的讲授,同时主要对课程视频的时间希望在10-20分钟之间(44.44%)。

1.3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1)“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教学转化互联网容纳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主要就是陈述性知识,学生可根据课程的要求,自行从网上学到课程的知识点,而且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延伸阅读。因此,教师教授的重点就是如何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即将“是什么”的百科全书型知识转化成“怎么办”的能力型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和拓展陈述性知识的前提下,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6],从而使知识得到有效应用。

(2)“单一武断性”向“探讨质疑性”教学转化互联网浩瀚鲜活的知识信息,使学生拓宽了视野,感受到了科技和知识的千变万化和纷繁复杂,进而形成了对某一所谓的定论多元化的思考和质疑,因此,“单一武断性”的教学方式失去了合理性,教师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和学生一起搞清楚“所以然”,“探讨质疑”将会赢得更多赞同的意见和观点,“单一武断性”向“探讨质疑性”教学转化,也将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理论

基于互联网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冲击,目前已经诞生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教与学理论,共同指导“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教与学。一种是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另一种是新建构主义理论。关联主义学习可预测并描述“互联网+”时代知识与学习的变化,并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就是连通多个知识建构、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4]。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充分顾及到学习的趋势以及技术技能的培养与网络的联结。新构建主义理论是针对“互联网+”时代知识碎片化和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学习者在努力理解时,积极致力于创造性知识、创造性学习。新构建主义理论不单纯是一种学习理论,更是一种新的思维的创新,通过包容性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这两种教与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符合“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3“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3.1教育教学目标的优化

“互联网+”时代,知识急速更新,更加强调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为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应基于学习者需求的移动教学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出能在互联网环境的支持下有实践能力、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实现由人才由技能型“蓝领”向具备“关键能力”的“银领”的转换。笔者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化,优化教育教学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职教育应以“用户思维”为核心。教育对象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整个知识传播的中心,高职教育应以“学生”需要为核心进行教育体系的重新设置,强化教学设计中的交互行为。二是加强多学科的组合性建设。按照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使连通多个知识建构、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化,职业能力的显著特征是知识、素质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加强多类学科的资源组合性建设与创新,注重基于工程实践的微教学单元的创作开发,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三是重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由原来以培养“岗位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提升为培养既具备“岗位技能”又具备“前沿技术和集成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新“技术技能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技术”、“技能”、“素质”同步有效提升。四是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引领未来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技术技能只是人才发展的基础,创新力才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构建创新思维训练体系,以拓展学生的技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人才具有取之不竭的成长动力。

3.2教学模式的重构

(1)教学设计理念高职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视频、虚拟仿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带来的混合式学习、泛在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实现“如何教”到“如何学”的转变。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二是从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互联网+教育不仅仅在突破地域局限,更可以实现时间的“倒流”。三是由强调“学会”到强调“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等解决重难点问题,还能营造信息化教与学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以实现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重构结合高职教育理实一体课程的特点,依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依托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可划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在任务阶段的工作是确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在线教学,评估学习效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实施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传统课堂学习将会被转移到课堂之外。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吸收的内化,教师需要设计好的探索性问题或培训项目,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的理解。本节课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常见问题,开展基于项目的培训的讨论,以探索性问题为基础,面对面的互动进行评价。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验和成就的错误和教训,不仅反映出帮助教师调整思想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总之,提高整个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理论教学任务分配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实践研究,总结了课后反思,教学模式的理论反映了真实的教学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3.3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估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充分运用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过程的全纪录、教学效果的全反馈、教学活动的全监控。强化过程评价。把形成性评价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评价指标多元化,扩大教学评价的参与面,提高教学评价的数据可信度由上可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除了要求教师有线上专业融合能力,更要有线下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主观感受、教学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实践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要更多地体现基于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等特征,这些特征综合起来,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4结论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要调整创新,其关键是在充分理解新技术背景下对高职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带来冲击的基础上,利用新理论新理念,以“用户思维”为核心,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此目标为引领,重点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借助于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视频、虚拟仿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重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4):1-5+42.

[2]熊祖涛,卢晨怡.“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途径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6(16):41-44

[3]刘长生,刘新桥,黎湖广.以翻转课堂来推动未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37.

[4]刘宏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和作为[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7):30-34.

[5]张蔚蓝.未来的职业教育会是什么模样——基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分析与畅想[N].《中国教育报》,2013-01-12(5).

[6]俞仲文.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6-1-19.[7]高靓,陈少远.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薄弱环节[DB/OL]

[8]周稽裘.职教发展进入攻坚与转型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5-12-3,(5)

[9]周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2015-12-23.

[10]丁琬懿.大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EB/OL]爱微帮—新校长传媒html,2015-07-10.

作者:谢新;刘晓 单位: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综合素质培养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面临较大冲击。这不仅体现在落后的教育思想上,更在教育模式的呈现上略显的单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开展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人才综合素养培养需求明显不相符。因此,高职院校围绕以人才综合素养构建角度出发,加强教育教学模式探究亦属于必然之势。鉴于此,本文着重就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在学生综合素养建设方面的完善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社会就人才素质需求的转变,由传统理论型人才的培养,逐渐转化为当今社会理、实结合背景下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社会这一人才需求的转变,促使高职教育迎来了教育领域的春天。为高职生赢得了更加充分的就业与发展空间,这对于高职院校实现深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也面临着被迫改革的趋向。高职院校务必要根据目前人才市场新需求,丰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高职教育的深入研究,旨在希望能够研究出集理论与实践功能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完善性的教育体系理论引导下,高职院校才能更加精准地开展课程设计,以及授课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秦江涛等人就综合素养培养理念在高职教育体系创新中的实践应用展开了相关表述。在他所诠释的观点中,加强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建设,是决定高职生实现良好就业的必胜法宝。同时,陈志杰等人认为构建全新型教育模式的重要路径,便是院校与同专业领域企业建立合作。以便为高职生提供理、实结合的素质培养环境,最终实现高职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性提高。而白帼瑛则就“体验式”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陈志杰观点一样,白帼瑛同样就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深度的认可。笔者根据众多学者就高职教育发表的言论和学术研究,总结得出目前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即高职院校需要就学生的个性化建设需求,在原有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丰富实践性项目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要涉及专业上的教育,还要加强高职生德育教育,职能素养教育。此外,高职院校不能除了就教学模式在创新深度加以扩展,还要致力于创新广度上的深入研究。从而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构建更加灵活、多样性的学习环境。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几种模式研究

(一)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育,是最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受应试思想支配,利用公式化语言就专业知识进行硬性灌输。教师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问题逐一细化,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只需木讷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专业知识,而对于自身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创新建设并未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长期处在被动地状态下接受课堂知识,对于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丧失意识,从而沦为知识接纳的机器。逐渐地,高职生将丧失了技能创新与实践的潜能,此种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高职院校办学、教学原始初衷。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重新架构课堂教学结构,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在调整课堂气氛时,充分彰显学本思想,时刻为围绕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激发为教学初衷,展开高效率,高素质的专业课堂教学。以便学生能够重拾学生主观观念,在自我效能意识的带动下,促使学生获得专业层次上的素质提升。

(二)情景式教学

该种教学手段,主要指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帮助学习者完成专业知识的直观感知,记忆和内化。笔者通过生活现象的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便是投身于第一生产环境的工人,能够拥有与专家一样的技术技能。比如机械修理工,对于精密机械构造,以及维修方面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其实并不比专家少。笔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趣味生活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实践能够激发个体的思维意识。促使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而情景教学则是依赖于这一生活现象所创设的新式教学手段,根据特定情境将文字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用作情境创建的主要依据。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直观的体验。

(三)以赛促学

竞赛是激发个体学习动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职校生专业能力建设的重点路径。随着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加大,各种规模的专业技能竞赛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全面遵循“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进,以赛促建”原则。积极鼓励院校师生共同参与到专业技能大赛参赛活动中,促使师生之间能够共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步与提高。学生以各种竞赛为平台,自主搜集有关比赛资源,优化比赛能力自主建设。以便自身在参与比赛项目中能够稳定发挥,在比赛中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同时,各种竞赛活动的推出,为高职院校明确课程改革方向,优化教学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四)综合能力

教学高职院校开展办学、教学活动的初衷,主要为了向社会各个生产领域培养和输送更多有价值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开展课程设定之前,首先要就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给需求加以掌握。并依此为依照展开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因为只要围绕以市场人才需求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未来的真实就业与发展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教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院校学生的个性化素养更加健全,更是促进我国全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获得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宏观角度讲,综合能力教学,促进了全能型人才培养进度,从而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三、基于综合素质培养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构建相关思考

(一)职业教育

相较于常规教育,职业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健全的知识技能体系。企业的职业类型根据不同工作职能分为不同种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售后等各个环节。院校围绕以企业的职业类型展开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促使学生就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形成清楚地思想认知。高职生在掌握基础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企业综合性生产、管理素养的整体性建设。同时,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实现全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因此,院校应加强这一教育领域的重视与创新。

(二)整体教育

整体性教育,主要是将理论,实践,情感等串联到一起所形成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除了要就一些专业性的理论课程加以构建。还要涉及到一些实践性质的专业课程贯穿,以便学生能够在理、实结合的课堂环境下,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除此之外,适当的情感渗透教育,对于高职生的素质建设也很有帮助。教师在展开专业课程授课时,联系生活实际,就未来就业中可能涉及到的情感感知,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加强思想教育。在整体性的教学体系培养环境下,高职生所获得的自身素养更具有全面性。

(三)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是实施新时期全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路径,这一教学体制的贯彻和落实,为高职院校优化自身办学、教学条件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校企联合体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诠释,分别是课程结构设计,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实训环境完善。首先,企业的参与,为院校开展课程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了主导方向。院校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与管理现状,以及各项生产及工艺需求,重新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比如,BTEC,MES,CBE课程均是在校企联合背景下所衍生出的全新专业课程。其次,院校力邀企业优秀生产作业人士莅临校园,就院校师生的专业技能展开素质培训。就专业市场当今的发展形势,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展开渗透。以便院校师生能够及时掌握专业市场最新发展动态,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与更新。最后,院校可以利用企业构建更加完善性的实训环境,以便高职生能够依托良好的实训平台,实现自身实践技能的迅速提高。企业为高职生开展绿色实训通道,为高职生深入企业生产环境创造有利机会。以便高职生通过参观企业真实作业情境,跟随企业第一生产线的专业师傅完成实践技能掌握。而企业需要专门为实践学生创建合理的管理机制与薪酬体制,从而显著激发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动态调整教育教学计划

无论是就市场的发展状态,还是就高职生的学习状态而言均不是静止存在的。首先,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专业市场的发展动向,并根据其具体发展规模以及人才需求,合理调整教育模式,从而保障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实际人资管理标准相一致。其次,依据高职生学习状态调整学习计划。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学生掌握和内化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与之对应的,高职生在强大基础知识储备下,所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也会相较于初始学习阶段有一定的晋升。因此,院校所要做的,便是根据企业发展大环境,和高职生个体学习状态,定期调整办学教学计划。

(五)关联教育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是持续性的,且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所呈现的连贯性较强。因此,高职院校若想全面践行新时期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知识整合,提高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目前教育教学创新的重点环节。院校需要就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建设路径展开深入分析,在进行阶段性的教学策略制定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各个阶段教学功效的串联。只有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完整,这对于其在未来的工作领域展现出超高的专业水准与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分类标准通常是根据课程功能,属性进行分门别类。高职院校将同一教育属性,不同内容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制定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模块。并围绕高职生不同领域的素养建设要求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通常,针对高职生开展的教学模块,主要分为三大点。一是知识模块,就高职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技能进行系统培训,通过模块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二是能力模块,主要侧重于实践课程部分的整合与模块构建。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此模块的专项教学。学生通过特定项目的分析,探究,总结,获得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品格模块。主要针对高职生当前在品格,道德层面上的素质缺失展开系统性培养。经过三大模块的综合教学,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推动高职生综合素养的建设进程。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性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点基地,其教育体系建设与完善情况,关系到我国全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进程,更决定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人才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体现。因此,要想为高职生赢得更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所要做的便是,根据高职生个性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发展动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高职生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专业性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

参考文献:

[1]魏华.浅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7(27):170-171.

[2]秦江涛,黄文祥.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25):1.

[3]陈志杰,苏江.校企合作模式与强化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102-103.

[4]白帼瑛.关于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导入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8):161-162.

作者:段红允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探究高职教育教学(6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jxlw/71184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