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道路自信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道路自信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02 10:35:39

道路自信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脉络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实际出发,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也历经艰辛和曲折,但这些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辟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三项重要决策,其一,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其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三,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由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而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出现在了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党的十三大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整个报告立论的基础,加以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全面阐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重要理论基石。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上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大会正式文件不仅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大会还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后,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概括,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形成。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七大之后。党的十八大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发展,其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其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三、提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

二、分析“信仰教育”的机理和模式

分析“信仰教育”的机理和模式,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关键在“信”上,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前提即要分析并把握信仰教育的机理和模式。首先,要弄清信仰教育的内涵。信仰教育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集团把其所确立和遵奉的信仰通过教育、影响确立为受教育者信仰的精神实践活动。通过信仰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确立一定的信仰并予以遵奉和指导其言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特色道路”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从而通过信仰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使大学生自觉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要把握信仰教育的模式。任建东《信仰教育何以可能》中提出了信仰教育的三种模式,即经验-习染、教育-督导、权威-强制。经验—习染是在教育对象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作用,在无意识状态中所完成其信仰的过程和方式。实际上个体的存在不能脱离社会条件和社会存在,同样信仰的养成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但经验-习染模式因其缺乏内在的超越性、完成的缓慢性和目标的非定向性,因此,信仰教育更需要第二种模式,即教育-督导模式。从教育-督导完成机制的过程来看,它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理想的设置(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义理的论证(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第三,规范的引导(如何成为这样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即在这样三个环节中完成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既需要遵循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又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更要遵循信仰教育、信仰形成的内在生成机制。

三、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大学生“道路自信”教育的关键所在。遵循信仰教育的三个环节,“概论”课从理想的设置(培养什么样的人)、义理的论证(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规范的引导(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首先,在理想的设置上确定“概论”课教学目标。“概论”课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侧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可见,“概论”课在价值取向及意识形态上与“三个自信”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其次,在义理的论证上整合“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概论”课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全面、最系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门课程,为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教育,我们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特点、教材重点难点来进行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形成专题教学,以专题形成问题,再导致成为话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向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笔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成四个小专题:如第二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2学时);第三章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2学时);第四章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基本经验(2学时);第八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经验(2学时)。每章设立一个专题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逻辑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概论”课的主题和主线,主题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线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理论成果之一。最后,在规范的引导上创新“概论”课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概论”中采取了“大班制授课+小组型研讨+个别化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大班进行专题教学,以10人一小组进行研讨,研讨中组织学生围绕“概论”课所涉及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学生困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生关注的专业问题展开研讨,并充分利用课外学时,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以解决他们自身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小组型研讨和个别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拓展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在小组研讨的主题选取上,笔者事先向学生调研征集题目,了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专业特点,再由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讨论的主题和副题。比如,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小组讨论中,设立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及基本经验,副题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项来设定,比如篮球专项学生拟定的题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篮球的未来发展;网球专项学生拟定的题目是:中国网球的特色发展道路———李娜退役之后的中国网球。这种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兴趣结合、与“概论”课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小组研讨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课下的“小组型研讨+个别化教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现实表现,并对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引导,把教学与学生的修养践行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仰教育”。

作者:张磊单位:沈阳体育学院马列教研室

被举报文档标题:道路自信的教育教学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jxlw/6648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