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2-08-15 05:09:3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水平等。本文从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针对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实践课学科特点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不高。近几年来,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准备,专家学者们出版了许多教育理论丛书,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但是对一线教师来说,却似乎触动不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着原来的套路教学。同样在许多学校,课程改革是校长和主任们的事,学校课程怎么安排,教师就怎么去上,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指导思想是什么,许多教师并不清楚;课程的内容如何来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改变,许多教师也心中没底,他们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工程,仅仅有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热情是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因此,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每个教师都行动起来。

2.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滞后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目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如果教育者本身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推行素质教育就困难重重。事实上,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理念滞后于中小学教师,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更滞后于中小学。

3.学生的兴趣爱好游离于锻炼效果。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因此在选择体育课的锻炼项目时,大多数学生怕苦怕累、避重就轻,一味求异,追求刺激。当体育课所设置的运动项目无法满足兴趣和爱好时,或只要运动负荷稍微大一点,一些学生就消极对待,得过且过。

4.体育课程改革一味求新求异。许多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公共体育课的课改要求和评价上,过分追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求新求异而游离体育教学的根本。

5.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或“淡化运动技术,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成为改革的时尚口号。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种判断是不科学的,它会造成种种的误导。实际上,这两者不是对应的关系。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内容,而健康第一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理由说淡化了竞技运动就能实现健康第一。竞技运动包含高水平和大众竞技两个层次,作为大众竞技,它保持着竞技性和健身性,它从来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试想,如果要把竞技运动从学校体育中排除出去,体育教学的内容就所剩无几了。但有人错误地认为,竞技就只有高水平的选手竞技,无视大众竞技的客观存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是通过教师和学生选择后的必要技术,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把高水平的运动技术照搬到学校体育中来,那些高难度、高强度、高精度的技术并不是一般学生所要选择的内容,但是由此提出淡化技术是不适当的,因为还有更多的基础性的、娱乐性的技术,既是发展学生身体的有效手段,同时又能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供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淡化一切技术呢?当前,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师受到淡化运动技术的误导,忽视了运动技术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让学生玩起来就可以了,用活动课的形式来代替一切有教师参与、有教学计划的正规课程,这不是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方向。

二、明确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

公共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育实践类课程。其特点应该反映这类课程的性质,并区别于其他相近课程的特征,同时又与以获得优异成绩为目标的运动训练有所区别。只有以此为依据来表述体育实践类课程的主要特点,才能揭示该类课程的特殊规律,并指导教学实践。

1.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各类文化课主要通过思维活动,以一般的认知过程来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体育课程则主要通过身体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因此,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区别于文化类课程的显著特点。体育实践类课程与以夺标取胜为目标的运动训练类课程有较大的区别。目前,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体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竞技运动的项目作为分类体系的,主要是以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目标。

2.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学习确实是离不开认知,不论是身体认知过程(技能掌握)还是一般的认知过程(概念掌握),它们均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但是,要是把高校公共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相比较,由于体育课有直接的经验体验与身体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因此,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也是其他文化课所无法比拟的。

3.反映“科学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文化课的重要特征。因为只有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4.反映“人文性”的特点——身体、心理、社会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健康第一”不仅是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这和过去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提法有很大区别,因为“健康第一”的提法不仅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三、加速教师的素质提升,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顺利完成角色行为和教育方式的转变

1.加强校本培训。就是从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出发,对教师进行培训。这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学校能认识到教师与新课程是共生、共建的关系,二者共同促进;二是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教师能言传身教,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火种。

2.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的氛围一旦形成,教师自觉地寻求现代教育理论支撑就成为必然,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就可以不知不觉完成对旧我的超越。

四、正本清源,汲取传统体育教学精华,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我们要努力从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轨道上来。但是,这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体育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可以明确地指出,运动技术和身心协调发展是不相对应的,前者表现了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同时又是体育学科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载体。体育教学离不开技术,正是各种技术被掌握、各种技术上的困难被克服,才造就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最大乐趣。体育学习的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能学习;体育知识的掌握,从本质说它不单是思维逻辑的认知,而是身体的认知。身体认知的结果,最为明显的表达是技术的掌握。而身体认知的提高,正是思维逻辑认知的基础和起点。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技术与技能的学习不仅在体育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在整个教育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的现代教育理念,也要弘扬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融合中西,才能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环境,保证改革健康发展。新晨: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jxlw/55367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