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范文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范文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近十几年来,浙江抓住机遇,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年,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在校生86.8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奠定了高等教育大省的地位。未来一个时期,浙江要实现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需要尽快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通过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从“补偿性增长”向“适应性增长”并努力向“战略性增长”的方向转变。在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中,层次结构与科类结构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具体运作方式的综合体现,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优化层次结构与科类结构无疑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1浙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结构的依据和归宿,一是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二是教育自身的本质和规律。”[1]科学发展观和“文化大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向型经济纵深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等,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应调整,这种调整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外延扩张以及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等的不断优化。

1.1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是一种纵向结构。2008年,浙江普通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在校生比例为4.13%、53.79%、42.08%,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2]。根据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合理的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塔型”结构,既专科是塔基,本科是塔身,研究生是塔顶。由此可见,浙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研究生教育所占的比重较低,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逐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本科教育所在比重较大,扩张速度过快,不仅向下挤占专科教育资源(主要是生源),短期内向上又多数不具备升格的能力;三是专科教育所占比重偏低,社会的关注点都在本科以上,专科教育备受冷落,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空间受到影响。

1.2科类结构

科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科类教育的构成情况,是一种横向结构,具体分为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两个层次。由表1可知[3]:第一,学科结构全面,覆盖11个大类,国家专业目录内一级学科设置比例高达97.2%,这与浙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相协调,但是理工类与人文社会类发展比例失调。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文社会学科类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目前人文社会类所占比重偏低的情况将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第二,专业布点广,设置较全,除去目录外专业数53个,实际设置目录内专业数198个,占比79.5%,但同时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过细、口径过窄等问题。对浙江30所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状况调查发现,28所设有“英语”专业,26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3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21所设有“市场营销”、“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新开设的大多是投入不大、短平快性质的学科专业,一些热门专业和通用性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较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和应用专业发展不够。

2优化浙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的对策思考

2.1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梯度合理、职责明晰

首先,纵深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层次结构的重心。纵向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指增加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浙江研究生毕业生数、招生数及在校生数的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和协作机制,大量培养浙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深入发展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创新,改革单一培养模式,推动现有研究生培养机构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培养,构筑教育系统内外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其次,合理定位,分清职责,形成梯度合理的层次结构。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划分不同层次,各层次的高校合理定位,明确职责,强化自身特色。浙江高校可划分为四个层次:①研究型大学,如浙江大学。此类大学办学条件优越,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位居国内一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②教学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办学历史较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较雄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较强。“学术性”和“应用性”两方面兼顾,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存,但侧重于本科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如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③教学型大学。此类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这类大学是浙江高等教育的主体,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嘉兴学院等属于这类高校。④技能型院校,即高职高专院校。这类高校具有专业设置灵活、岗位针对性强、学制短等特点,能有效地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的低重心高等教育,培养地方所需的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

第三,以分层次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目前高校中盲目攀比,争相进行办学层次升格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心求大求全,专科想升本科,本科争设硕士点、博士点,争“名分”,追“正统”。这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不分层次的“一刀切”、评价指标量化等有很大关系,对所有高校不分层次用同一个量化指标进行评价排序刺激了高校互相攀比、积极“跑点”。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促进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共同发展。[4]

2.2优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与需求适应、改造与发展并举

科类结构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基础。一般认为,科类结构的调整就是指学科专业的新增和缩减,因此,调整与需求的适应性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新增学科专业与需求的适应性。由于高等教育周期较长的特点,使得学科专业的设置与需求往往会不协调,一般表现为滞后性。因此,学科专业的设置应适当超前,这样等学生培养出来以后才能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和同步。第二,缩减学科专业与需求的适应性。对社会需求不旺盛的学科专业应缩减,学科专业需求的旺盛与否可以通过相关的指标来衡量,具体指标包括生源报考录取情况、学科专业就业情况、毕业生工资市场价格等。

科类结构的改造与发展并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科类要综合化。调整学科结构,形成门类齐全、适应社会发展的的学科结构。由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不少学科打破单一的学科隶属关系,走向综合化,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已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淡化专业界限。第二,改造长线专业。这里所谓的长线专业,主要是需要长期进行教育投资的专业,包括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基础学科专业,如数学、物理学、哲学、经济学、历史性等,另一类是曾一时成为热点但因大量招生造成近期需求饱和的新办专业。对于前一类长线专业应当从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式、改造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专业内涵优化。对后一类长线专业则应当通过控制招生规模、拓宽专业口径等方式加以优化。第三,保护优势专业。优势专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师资、设备等教学力量优势的专业,另一种是具有地方资源、支柱产业等经济力量优势的专业。对前一类专业中的基础学科专业应当予以保护,并采取按理论型、应用型分流培养的办法。对后一类专业要走“外延式为主,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办出地方特色。对既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又具有师资力量优势的专业,则应大力发展,以学科群体建设为支撑,努力办成该地区的重点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第四,优先发展紧缺专业和应用型专业。加快紧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经济紧缺人才,主要是金融、外贸、法律等领域的专门人才,生物科学、环境保护、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以及高新产业所需的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所需的专业,加大与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力度,重点发展电子、化工、医药、文化等面向浙江支柱产业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