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探讨范文

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探讨范文

时间:2022-07-19 09:19:40

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探讨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经济发展新动力不仅需要大批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员承接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迁移和应用。承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当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常态。

关键词:新常态;职业教育;教育管理;改革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而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后,已进入稳步发展的内涵式改革与建设阶段。但其模式优势和存在感趋弱并存,内涵建设成为其薄弱环节,整体质量提升有待加强[1]。如何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内在的管理、改革与创新,从社会需求引导入手,强化对社会需求的积极服务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理应重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关系。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革所引发的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助推作用。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处在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虽已具规模,随着培养规模持续扩大,教育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与反思中也已初具特色,但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带来的社会需求,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自我定位不清,产、教、研、学之间矛盾突出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高职一直将自己囿于只培养技术工人的思维中不得自拔。在高等教育的大框架内,对比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定位没有自信。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高职自身的定位不清。高职的定位不清,自我贬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还是在科研上的弱势现象。基础理论、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不是高职院校科研的强项,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决定了高职教育不能一味效仿和追求本科院校的科研模式。这也决定了其产教研学的定位应以突出应用型研究为重点,强调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积极解决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强调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体现其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高职的教学、科研、转化、产出都应该有高职自己鲜明的特色,而不仅仅是本科的“压缩饼干”,应立足于自身特色,以围绕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关研究为主线来进行。正是因为高职教育管理没有从行业需求出发,自我定位不清,导致了产、教、研、学之间无法真正凸显出高职的特点。教学不能从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出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科研无法强调技术工艺传承性和直接生产技术的应用性,从而无法真正转化为实际的产出,服务于经济发展;学生则困顿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缺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迁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发展亟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这四者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显得日益突出。

2行政化管理僵化、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下很多的高职院校在管理方面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行政化的管理主要借助于较为成熟的规章制度,较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行为模式。对学生、教师的约束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诉求不能仅停留在正常教学上,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也不能仅仅流于浅表性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生产转化、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不能简单地用定量性考核和刻板严格的规程标准来度量。同时在“双创”背景下,包括高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内都认为创新只是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做的事情,非一般的学生可以参与甚至有人认为,创新体现的是人的智力表征,高学历高层次的教育才会有高创新高创业。而高职教育只要在当前的框架范围内保障正常教学就好,无须去负担更多教学之外的事情,且这样的创新创业在考核绩效等指标上无法量化,削弱了创新的积极性。行政性管理所努力构建的这种所谓的现代化的管理框架所带来的束缚极大地挫败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阻抑了个人发展,在背离“人本管理”,抑制人性发展的同时,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3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内涵的培养

一直以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始终是高职院校的任务和使命。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任务较之于本科更为繁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多强调高职教育应围绕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锻炼,而在学生的内涵培养诸如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方面较为忽视。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都极为重视专业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和对接,很多专业将行业需求、社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订单班培养等形式转化为专业课程归入课程体系中。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仅通过通识课程或者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来加以培养和锻炼,这实际上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生硬地割裂开来。重视和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而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首先作为高等教育所应该承载的对人的培养的人文内涵、思想和德性的锤炼,无法达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机统一。这样势必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合格,而其人文素养和内涵缺失,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最终无法符合社会对于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需求。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国家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地深化与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应当适时而变,顺应改革。片面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程度,忽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人才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显然不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深入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新路径是当下积极探索和建设职业教育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1突出高职应用型科研特色,促进技术技能转化,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应当正确认清产教研学四者之间的关系,突出高职科研的应用型特色,将科研、教学、生产产出、互学创新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从社会需求出发,反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区别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科研既不应强调和追求“高、精、尖”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创造性研究,也不适合以学术为中心的基础理论研究[2]。高职的科研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来正确定位,从社会与地方区域经济需求入手,围绕高职各学校专业发展实际,结合区域行业的需求动态,关注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变化,建立合理有效完备的产教研学的运行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技能转化,提升其在技术、科技与服务区域经济上的贡献度。同时,还应当加大区域合作企业的参与度,平衡企业需求和办学目标,积极助推校企合作,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引入行业核心技能技术,做到教学培训与技术研发并重,使企业和学校在分享各自优势资源的同时,做到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技术技能转化与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和引用的双赢。企业和社会在参与学校的应用技术研究、共享优势资源的同时,客观上有利于创新校企合作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突出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有效地融入到区域产业集群,参与区域产学合作,实现优势共享,既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和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又为人才的输出创造路径,提升社会服务层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仁爱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就应该通过“科技成果的推广、生产技术的服务、科技咨询和技术开发等积极推进社会服务工作。”

2破除固化行政管理,强调“人本管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固化的行政管理

通过定量化的考核对师生产生最为直接的约束,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则为整个教学管理做了一个等级、层次严格的框架。在这一框架内,严格、固化的约束机制将整个教育管理固化在其设计的既定轨道中运行。而教育应当是面向未来的,它应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存在的,固化的行政管理仅能满足当下的常规教学,显然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只有破除现有的固化管理,强调“人本管理”,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为师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来激励师生的主动求知、大胆钻研,才能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的发挥。当前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必须突出自身质量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的新阶段[3]。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应该是系统化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育人才主动思考、分析求证、积极探索、大胆开拓的科学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探索,运用创新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获取新成果的能力。长期固化的行政化管理和严格教条的约束机制,造成了我国当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缺失,教师主体指导缺位、学生创新意识和理念欠缺,创新实践环境缺乏。因而只有对现有教育管理进行深刻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念的引导,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带动创业、就业,来增强学生的内创发展动能,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这也是高职教育基于当下社会需求关注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3构建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长效性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育与锻炼,使之能兼具高职教育所应具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特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内涵培养和建设。重视内涵培养,就应当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知识技能体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深层次的梳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要走出传统重知识强技能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高职教育的价值导向。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为铺垫,也需要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支撑,同时更应该有人文素养的积淀。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就是凝聚在工作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职业操守和品格,它不仅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和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技能型人才长远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当前的社会需求下,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为契合社会发展所需,高等职业教育就应该认真审视自身在对学生内涵培养环节上的不足和缺漏,引起重视并积极加强引导,以提高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基础,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涯规划,着眼于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让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和提升以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顶层设计,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培养,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和素养有效融合,并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逐渐构建以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素养全面发展的、更加契合当下社会需求发展的长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学习的同时,逐步认识和理解职业精神,通过职业精神和素养的内化,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实践和工作中自主地践行职业精神,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职业人。

三、结束语

基于社会需求引导下,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积极探索当前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对实现高职新常态下的新目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也对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面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更高要求,只有将高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同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并契合时展在管理方面适时做出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可适性,才能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助推力,从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觉醒力和行动力,实现高职教育新常态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2017.

[2]王晓红,严颖.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6(23).

[3]高志研.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51124(14).

作者:黄晶晶1,2 单位:1.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新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gllw/71652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