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教育管理探析(5篇)范文

高校教育管理探析(5篇)范文

时间:2022-04-16 09:02:10

高校教育管理探析(5篇)

第一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与教育管理创新

摘要: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及学习情况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基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提出教育管理的创新对策,以期能够不断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营造和谐与美好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教育管理

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特点,高校管理活动中需要基于学生的特点加以针对性管理,采取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育管理创新方式,真正发挥教育与管理的价值,才能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提升其重视程度。但是结合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际的管理效果却不够理想。文章将基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加以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分析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理念、地区差异的不同,致使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特殊性特点,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而言因为生活地区环境、文化习俗差异等,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如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多具有自由、散漫的特点,壮族学生则性格比较豪迈、洒脱,不拘小节等。

(二)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信仰而言各个少数民族其民族信仰具有差异性特点,我国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文化思想、民族信仰具有差异性特点。[1]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影响下,学生的个人信仰也会有所不同。

(三)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言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差异。[2]少数民族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一定差异。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的普通话交流能力相对较少,多应用地方民族语言交流。[3]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难以与其他学生应用民族语言交流,其个人交往与互动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存在自卑感等问题。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对策分析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及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等方式开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一)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需要加以重点关注。[4]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积极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学习特点等,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比如在教学指导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语速,进而照顾少数民族大学生。或者可以采用多民族语言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如后勤管理方面,高校可以基于本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口味餐厅等。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二)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检验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效果的标准,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否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活动。学习是学生重要的任务,故而高校需要在积极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彰显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色化管理,体现高校管理的价值。比如高校可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际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需要基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现存的心理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积极表述自己的想法,且受到正确的引导。同时,高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等,完善心理咨询环境。良好的心理教育指导活动能够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均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加热爱生活,充分感受校园学习与生活的美好。

(三)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

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管理,在尊重并理解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教育与管理活动,切实发挥教育与管理的价值。比如首先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倾听其讲述民族的魅力、家乡的风景等,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其次需要引入多样性教育方式,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育方式融入其中,且可以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讲解等,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亲切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责任担当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营造有利的教育空间,加强高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结。建立家庭与学校的信息沟通制度,畅通信息沟通与反馈的渠道;优化社会环境,加强高校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维护少数民族大学生作风正派、勇于担当的社会形象,这样才能起到净化心灵的良好教育效果。还应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舆论环境。加强社会、高校与网络教育之间的互动,高校整体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教育管理体系,教育只有以德为首,才能应运而生。

三、结语

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及学习情况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在实际的教育管理活动中,需要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设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及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等,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更好地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为其未来的健康成长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彰显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宇峰,兰俏梅.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以丽水学院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卓越实验班教育管理模式为例[J].学理论,2017(8):186-188.

[2]王立敏,尹秀军,宋成华,刘亲,罗跃英.民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讨———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4):159-161.

[3]周慧.浅析非民族类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72-73.

[4]孙倩,严建骏,陈晨子.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交往特点及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67-69.

作者:孟凡婷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途径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基地,做好学生的人文关怀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人格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涉及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并且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更具实效性。本文将简要论述高校人文关怀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并指出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路径,旨在促进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路径

引言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好人文关怀是实现学生核心价值的方式,同时也是关心和尊重学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稳定保障,人们对于思想和精神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应更重视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社会各领域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重视人文关怀的落实发展,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随着人文关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牢固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1.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应落实在具体的内容之中,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对大学生的关爱以及管理。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知识的教育,通过长久以来人类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格、气质以及文化素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学生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包括身心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是高校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自觉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感,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储备,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发展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道德品质教育

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和教育是高校加强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时应以道德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学生的道德信念教育,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目标。3.行为规范教育高校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内容,具体表现在高校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教育,通过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实现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首先,高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从思想观念的教育开始,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等,通过思想观念教育活动,渗透高校人文关怀教育。其次,高校在学生的学习管理内容包括端正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等,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向正确的引导,实现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职能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文关怀是科学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类自身,并且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首先,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高校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目标。加强人文关怀是指在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坚持从人性化的角度理解、关爱和尊重学生,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科学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其次,高校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职能,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提高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首先高校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力度,将提高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例如高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其次,高校加大人关怀的力度对于贫困学生将提供更多的帮助,例如增设奖助学金等,注重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学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将切实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教育学生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前提条件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首先,在大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认可学生的发展,并且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及独立人格。在学生日常教育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内在要求。其次,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融入人文关怀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2.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的身心向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是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作为宣传先进政治理论、培养大学生品格的阵地,应用健康有效的心理疏导去感染学生,通过教育和心理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教育管理中切实体现人文关怀,积极发挥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双向作用。其次,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并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其心理变化,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有效帮助,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

3.完善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

高校完善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能够提高人文关怀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明确人文关怀教育的意义,科学系统的人文关怀评价体系能够帮助高校教育管理者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在构建人文关怀评价体系时要做到科学合理,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有效,评价环节可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等环节,从而保证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在评价过程中将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系统的进行整理,通过高效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加强高校的人文关怀力度,并创新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内容和理念,从而促进人文关怀教育体系评价制度的完善。在人文关怀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坚持三方面的原则,即方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方案和体系,通过构建学生教育管理中科学的人文关怀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语

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加强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力度,重视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的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力度,将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职能。因此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通过完善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人文关怀的效率和质量,时刻把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宗群.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渗透[J].求知导刊,2015(16):85.

[2]胡凯娟.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34-35.

[3]王东丽.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2:3-5.

[4]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金宜洛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浅谈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民办高校是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需求的探究中,为提高教育保障,社会环境对教育的认知始终保持在公立学教育上,而忽略了民办学校的基础教育的职能发挥。我们应加强推动民办高校的发展,促进教育体系稳步、平衡发展。

关键词:社会需求;民办高校;教育管理

1前言

教育体系针对社会发展背景,结合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在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性,特对民办高校的特点,指出了改进策略。以满足教育管理者,在深入民办高校的改革中,完善各项保障问题。

2基于社会需求的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意义

民办学校的办学特点越来越符合、贴近大众群体的教育需求,民办高校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体系所关注的要点[3]。推进社会教育需求的层次性与民办高校的针对性有效结合,促使教育体系的多元化空间和谐发展。填补了教育市场的空白,确保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教育需求协同共进。

3基于社会需求的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现状

结合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现民办高校的办学权责存在内部分配不均的现象,这样导致很多权力在无法实行的情况下,使职能部门失去管理方向。严重阻碍了办学自主权力的有效发挥,失去民办教学特点的市场补充意义。很多参与教育的民众,对民办高校结业后期的社会认可度问题,产生质疑的声音比较繁杂。这样导致民办高校在教育体系中,失去了应有的教育角色。为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体系的完善性,加大扶持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完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4基于社会需求的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问题

4.1师资力量与同行业水平存在失衡现象

民办高校的设立,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资金方面存在匮乏的现象,使得师资力量不能迎合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公立高校的福利待遇相比,民办高校在人力、物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很难将教育管理空间提升。同时,管理者缺乏经验与创新理念,在人员调动与岗位调整上,未对教学周期进行分析预评估,缺乏对学生需求的考量与重视,导致部分教师为此,对前途的发展失去信心。在社会需求出现不同的机遇时,教师的选择平台就会发生变迁,破坏了教育资源的稳定性。而学生的学习状态,落后于同等公立高校的学习水平。在学生的教育结构上,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与公办高校的教学水平失去可比性。

4.2教育资源与共享高度不充足

部分教育资源的界定,使民办高校存在一种无法与优越资源接轨的态势中,民办学校需要承担很大压力来迎合社会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引进新的教学技术和外界合作教学中,因为资源的不饱和,导致教育结构无法满足学生的升学任务,致使增加教育难度,教学目标分散。民办高校的教育设施、试验设备、文体器材等教学物资,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完善。仅凭单方的资源提取,不能满足民办高校的教学标准。社会资金方式的收集,仅仅是学生学费的缴纳,但是在财务的分配上,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与教育设施无关。教育机构组织的参与度不高,致使民办高校办学存在质量与效益风险的双重问题。教育机制在民办学校的界定上,存在不完善的因素,导致民办高校在收费的履行与实际教育分配上,缺失很多教育资源保障。

4.3管理体系、观念转化缺乏融合性

教学模式的松散,教育目标不完善,不能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使民办高校成为社会教育机构的一个收容所。导致一些对学习理念产生模糊的需求者,到民办学校完成学习目标,失去学习目标的清晰度。使社会对民办学校产生一种落后人才培训机构的看法。致使民办高校无法在教育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化信息反馈,从教育综合指标的角度衡量,无法把教育人才的重任托付给民办教学。民办高校的初级建设阶段,很多模式都是在摸索中,由于理念体系中很多传统的方式,导致教师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程度的障碍。然而,观念的转化仍处于靠外界督导的模式中,不能自主独立地达到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水平在教育体系中的有效循环。不能引入科学的、全面的、先进的教育管理体系,是导致教学目标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程度,很难以相融合的状态去开展教学体系,使得各科、各部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传递和落实职责处在低模式的协调中。

5基于社会需求的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5.1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

民办教学在社会教育机构的占据比例、职能发挥的认知上需要增强。在社会传播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方向得以重新调整。在教育资源上,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在标准的稳固办学前提下,发挥民办学校对社会教育空白的有力填补。在政策与经济的扶持上,相关机构帮助并提供民办高校一些咨询、协作渠道,确保民办学校在与信息时代的教育体系发展中保持与时俱进。同时,积极推动非盈利学校联盟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理念。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起到信息共享目标。促使民办学校的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引进新的扶持政策,对师资力量的建立也提供了保障性措施。逐渐建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规范化管理教育场所。加大高校发挥二级院校的优质教育职能,增强民办高校的管理规范制度,提升办学竞争力,促进民办高校获取更多的基础支援。加强对教师信心的稳固性,吸取外界信息资源,开展教师内部学习平台及评比指标,将教师的积极性发扬在对学生知识的服务教学中。通过对教师内部评比的办法,可以将教师的优势与劣势很好的发扬与规避,促使民办高校在教育机构体系中,承担应有的教育规模与办学资质。

5.2教育资源平台共享

民办高校的教师很难有出去培训再教育、再学习的机会。无法在新时代的熏陶下,把新鲜的学习理念传递给学生。应在教育机构的共享平台中,将培训再教育资源有效地结合民办学校的师资情况,让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机会。促使民办教师得到与公立教师同等的教育空间。在师资力量达到稳固的前提下,学生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的学习收获。促使教学目标在升学的框架下,实现更多的落实指标。提升师资队伍对教学指标的完成有着重要作用,教学理念要一切以学生为核心,从根本上改进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教师在福利待遇上的补充,以达到教师资质的稳固提升。确保学生在民办学校的教育中得到核心价值的学习理念。很多教育经费的缴纳需要一个动态的活动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承担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需要突显层次感。在资源平台上,铺建一个先进的学习理念与稳定的发展空间,促使教师在不同的特殊环境下,感受到引导性的教学理念与可实践性的实践平台,成为替代传统教学方式的常态教学,引导在教学方案中,得到教育高度的实现。提高自身教学理念的搭建,将升华的教育资源成为公众资源平台,充分完善自身的教学资质,引进外界各教育资源的循环模式,将有效的平台共享建立在绿色的民办高校中。

5.3完善内部管理流程

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效率上,对于管理层需要加大掌控力度。对于教学目标,在新概念不受传统教学方法约束的同时,要深化各部门的职责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目标,在整体教学统筹的规划下得以实现。首先要逐步完成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方法,融入到全面的教育体系管理目标中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的可实践性要突出指导性原则。可操作性在客观性与教育规范双重标准化的同时,加强自身队伍的资质培养。资源管理模式要具有共享性、转变性、协作性。引入科学合理的机制体系后,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使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模式。民办高校的文化氛围需要突显层次感,采用信息化和管理手段,使学生在优质的校风氛围中,感受到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明确的升学目标。民办学校是高等教育机构,但是要摒弃,民办高校是公办学校资源补充的社会杂音。加强教师自身学习能力,吸取外界知识,观念的转化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通过内部的管理模式与外界的宏观理论,整合教学新生观念。信息管理的丰富性,需要充分融合在教育观念改进的视野中。寻求多方支持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断深化自身发展空间,借鉴国际化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心智与情操,加大双向交流平台,建设民办高校的实体经济与资源整合的探索路径。提高与拓展资源渠道平台,以兼容、开放的形式,将技术型教育经验成为生态的教育统筹配置。落实民办教学的灵活性,在内部管控的完善中增强民办学校人才供给的协调发展。

6总结

民办高校的教育体系应符合社会需求,在教育市场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将教学目标与时事政策相结合,把民办高校应有的补充作用发挥出来。积极弥补自身不足带来的教学弊端,充分发挥教育体系空白的补充优势,让民办教学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爱香.基于社会需求的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12).

[2]宋小敏.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47-48.

[3]万月.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机制创新[J].未来英才,2017,(16).

作者:李晓兵

第四篇:工会干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必备素质研究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工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工会干部应该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有所提升,具备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所需要的职业素质,以期达到助力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素质

1引言

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赋予了工会组织新的责任,新的使命。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能否完成好、实现好这一历史使命。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工会干部应具备以下素质。

2深入理解和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素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强大的真理力量。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迎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实施新举措的历史关键期,高校工会建设和发展也在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全面提高工会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完成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1)要做到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今后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广大高校工会干部应该认真研读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做到研读内容、深入内涵、全面领会。(2)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在工作实际中要坚决全面的贯彻落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到工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工会干部只有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在工作中宣传、引导教职工贯彻落实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更好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组织。

3适应新情况和新内容的业务素质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工会工作涉及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诸多方面,例如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关乎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干部需要具备探索工会工作新思路的能力,具备解决工会工作新问题的能力,具备开展工会工作新局面的能力。(1)丰富和创新工作内容的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工会干部的工作要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工会干部要创新思路,在常规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开阔自身视野,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各项技能,使工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充满吸引力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工会职能。(2)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掌握新媒体技术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工作的基础。在“互联网+”的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新时期,要求工会干部的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创新工作所需要的建设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维护新媒体的能力。工会干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模式开展各项工作,增强自身网络知识学习,增强工会工作的影响力。

4服务和关怀教职工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一方面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追求工作不断完善的精神动力。(1)提升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人文素养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指人文知识即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素养比如文学、史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涵养,二是指人文精神即主体依赖于丰富的人文知识所形成的处理人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规范。高校工会干部应该具备高素质的人文素养,将自身的这种素养彰显于对教职工的服务和关怀中,在工作中做到尊重教职工、理解教职工、维护教职工,把人文素养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体现在帮助关怀教职工上,体现在维护教职工权益上。人文素质化育于人,塑造人的气质,气质升华为精神,它使人崇高,使人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人产生不断进取和为人类服务的动力。(2)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工会工作中的“以人为本”是以教职工的基本需求和教职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中心开展的。以人为本,服务好、管理好、引导好广大教职工是工会干部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在工作中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的个性特点和个人诉求,关怀每一位教职工的所需所求,维护每一位教职工的个人需求,是工会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

5结语

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工会干部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前提也是保障。广大工会干部要从思想深处坚定不移地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新时代赋予了高校工会工作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工会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工会干部应当迎面而上乘势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高等学校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心力。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高校工会干部应以关怀、爱护、体谅等高尚品质服务于教职工,使“职工之家”真正成为教职工的心灵归宿。

参考文献

[1]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吴国平主编.教师人文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作者:耿聪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工会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探究

摘要: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受到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关于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和调节的解释,强调各种认知活动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内部自我调节功能,从理论上解读个体行为变化规律及外界可能采取的引导措施。社会学习理论为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提供了方法启示和创新依据,是提高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社会学习理论;机制

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富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大学生中的先进群体、中坚力量。中央16号文件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探索当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把青年学生党员凝聚到党的队伍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来,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是当前高校各级党组织着力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素质特征及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当今的大学生党员出生成长于和平年代,享受着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他们身上也带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年轻、积极进取、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充满正义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因受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显得思想迷茫、政治信仰模糊、角色意识不清。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素质呈现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1.1思想上入党参差不齐

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就是党员的政治素养如何。高校学生党员经过入学一定时期的培养与考察,实现了组织上入党。往往有的党员一旦入党后,对组织学习、党内活动等持应付态度,功利思想冒头,放松党性锻炼,自我思想改造意识缺失。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尚未系统入心,自身的理想信念尚未坚定、党性修养尚未固着之时,实现组织上入党后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得自己思想上与普通学生无异。

1.2行动上入党平庸无力

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是一时起意,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是一生的坚守。当前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处于波动阶段,自身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对错误思想观念的抵御力差,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而急功近利地入党,表面做表率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的党员表现出的先锋模范带头的表象是因组织要求、组织需要而去应差式地行动,“先进性”流于表面和形式,群众意识和奉献精神淡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缺失。部分学生党员把党员身份看成是一种荣誉和炫耀的资本,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积极带头作用反而腐蚀了党内风气,影响党在青年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高校作为学生党员重要的培养和发展基地,各级基层党组织已经打破了“重发展、轻教育”的状况,意识到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直致力于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采取了一些有效做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与高校党建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思想缺乏理论支撑与创新

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丰富的形式开展。基于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论,挖掘出符合学生党员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与机制,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教育方法没有基于党员的思想和学习实际,活动的形式创新应该邀请学生党员参与设计,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4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法缺乏监管与指导

一方面,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党务工作者因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成效不显著,一味地将此归咎为学生党员是成年人,其思想和认知已经“定型”,即使投入再多精力也不易出成效,对其可行性产生怀疑而忽视、应付这项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监管和评议机制不完善。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得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趋于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

2社会学习理论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启示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关于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和调节的解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从认知和行为联合发挥作用上去看待社会学习,强调在行为习得过程中各种认知活动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内部自我调节功能,使得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变。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首先从行为的起因、先行的决定因素、后继的决定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发生的,即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主张人的学习行为起因于由反应结果引起的学习和从示范过程中学习两种情况。“凭借观察学习以简化获得过程,对于发展和生存都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人会在既没有个人经验也没有可能的反应结果做解释的情况下适当地行事。班杜拉认为因为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示范过程而学会的。“人们从观察别人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场合中就作为一个行动的向导。”观察学习理论提示: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人在操作行动之前,会以一种近似的形式向榜样去学习做些什么。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选树可敬可亲的学生党员榜样作为原型。先行的诱因和反应的结果调节着人的行动,社会学习理论的自我效能认知理论,认识到人的认知功能在行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人并不单纯是对外部影响的反映者。他们选择着、组织着并转变着作用于他们的刺激物。他们会凭借自我生成的诱因及结果对他们自己的行为施加某种影响。”班杜拉认为,在决定某个具体动作的各种因素中也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自我指导、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影响,认知过程在行为的获得和保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人各种形式的认知表象都会为其行动提供诱因,而通过目标的确立和自我强化的中介影响所发挥的动机作用是关键。人的思维对非凡的高级认知能力可以使人在思维中解决大多数问题,而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逻辑验证思维这四种方式对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设置应当循序而渐进,且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研究先行的、后继的以及认知调节系统对行为的影响和决定作用的基础上,班杜拉提出人的心理机能是由认知(P)、行为(B)和环境(E)三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结、不断交互作用所决定的交互决定理论。“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才创造了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又以交互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由行为产生的经验,也可以部分地决定一个人将会成为什么样子,以及能做些什么,这些反过来又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这些相互依赖的因素所产生的相对影响,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有时环境因素对行为产生强大的强制作用,有时人本身的因素就成为事态发展的重要调节者。人们通常认为人受环境条件的支配,但是交互决定理论说明,“人在对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及后继结果的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是能为自己的目的设置各种条件的。”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规范组织引导,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并创设学生党员成长的外部环境。

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构建

优质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类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努力探索出有效、规范、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社会学习理论能从理论上解读个体行为养成的心理机制,并从理论上解读解释了个体行为变化规律及外界有可能采取的引导措施。社会学习理论成为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用其去构建教育机制,对于个体行为的养成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以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选树优秀学生党员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并不先天地具有各种行为技能,人是通过直接经验或者通过观察学习行为技能。班杜拉把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称为由反映结果引起的学习,把通过观察学习称为从示范过程中的学习。“人们很少在他们从未看到别人行为的自然条件下学习行为”,班杜拉更倾向于观察学习即从示范过程中的学习。观察学习的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动机四个完整过程首先对示范物自身的显著性、功能价值、情感诱发力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选树优秀党员榜样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而选树的榜样的代表性与先进性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的学习效果。“人们在操作行为之前,至少可以以一种近似的形式向榜样学习做些什么。”因此,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是要注意选树优秀学生党员榜样。在学生党员群体中,优秀党员的行为所呈现出来的功能价值,决定大多数学生党员会观察这些优秀典型的行为。那些具有优秀特征的典型常常被人猎取,而缺乏优秀特征的典型常常被人忽视。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总结和挖掘优秀学生党员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平时,党支部还要注意发挥党支部的作用,通过主题活动选树优秀学生党员榜样,这在党建工作的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重视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自身素质提升与专业化建设。高校一般建有班级党支部、年级党支部,有的建有师生联合党支部,这些支部书记多数由学生党员担任,或由辅导员兼任。他们或是年轻、入党时间短自身政治素养有待提高,或是因承担其他管理与行政事务而对支部工作投入的经历时间不足。往往只是学生入党程序上的组织者,思想引领工作做得乏力。因此,必须建设一支政治理论素养和党务工作知识过硬的党务工作队伍,选出思想政治素养好,个人综合素质高,具有榜样力量,热爱党务工作的身边典型,带领学生党员成长、成熟。

3.2以关注个体成长为动力,提升学生党员落实党员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班杜拉主张外界的示范行为和个体直接经验的影响对行为的重要影响,同时主张人不单纯是外部影响的反应者,也看重自我调节过程在个体行为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决定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中也包括自我调节产生的影响,“人选择着、组织着并转变着作用于他们的刺激物。他们会凭借自我生成的诱因及结果对他们自己的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必须要重视学生党员自我认知调节能力的个体差异。首先,要落实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党组织在吸收预备党员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以入党启蒙教育为契机,锻炼考察学生的自我认知调节能力,确保把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政治素养好、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由外部的刺激或强化而一时兴起的理念或行动并不能长久,入党是一时兴起,是利益心驱动还是青年的政治信仰与诉求,从平时的行动中严格考察。其次,做细对学生党员组织关爱和人文关怀。大学四年时间有限,学生党员在高校党组织内考察、培养、锻炼的时间有限。因此,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与思想变化,“始终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经常性的关爱和帮助工作”。自我认知的加强是学生党员自我行为改变的主要动因,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学生党员成长的温暖而坚强的后盾,加深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党员落实党员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法。

3.3以岗位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活动的制度化建设

社会学习理论的交互决定理论主张,个体在其社会学习过程中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连续交互作用而起的结果。自我认知调节理论关注到了认知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但是人既不能够做自由选择,也不是被环境控制的软弱对象,人与环境也是彼此交互决定的。人与环境的影响有相互依赖性,“在很多潜在的环境影响中,行为部分地决定着哪一些环境影响将开始起作用;反过来,环境影响也部分地决定着哪些行为潜能能够得到发展和应用。”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控制的限制。因此,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要关注到外界环境与党员认知与行动的交互作用。首先要重视学生党员的自我角色定位教育,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党员自我角色定位对学生党员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压力,荣誉使得其提高主体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压力使得其增强自身党性观念。党组织组织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就是在加强党员的自我认知教育。“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乐于接受和参与,让每位党员在班级中、宿舍中、在广大学生中发挥作用,树立党员良好形象。”其次,重视学生党员成长的良好环境建设。基层党组织要为学生党员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把党对学生党员的要求、关怀与期望落实到行动上,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再次,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学生党员教育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党员的年级、专业、性别、党龄等特点,建立起既符合群体性要求又符合个体特征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党员行为衡量有据可依。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设置要尽量做到系统、客观、全面,评价程序透明、可靠,确保考评公正,以规范、有序的成长环境激励学生党员考量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19):66-71.

[3]张日新,马安勒,韩云金,王丽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万爽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教育管理探析(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gllw/71340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