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才培养力度对技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范文

人才培养力度对技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2-04-27 04:10:38

人才培养力度对技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技工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立足产业发展要求,站在市场高度,开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深化技工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与时俱进;开放创新;教践相依;复合型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世界制造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外资企业都愿意利用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人才,成为摆在技工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新的形势,需要进一步深化技工教育和教育方向的调整,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级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客观需要

复合型人才,是指以一种技能为主兼有其他多种能力的人才,也称一专多能。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今天,由于产品和技术革新越来越快,传统的生产工艺逐步被淘汰,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只具备单一技能的人才来说,竞争越来越处于劣势。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客观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经济飞速前进的我国,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在质和量上的需求。例如,一名高级机加工技师,不但要懂得普通机床的操作,还要懂得数控机床的操作,具备机械加工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懂得电脑和机电一体化知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复合型人才同时必须是高技能型的。生产高质量产品,必须有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技术工人普遍是以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许多在生产第一线的都是硕士或博士,他们都统称为工人。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入生产岗位,是科技不断进步的体现,是高技术产品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企业装备了大量的先进设备,企业本身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如青岛港集装箱装卸队队长许振超,十几年如一日坚持钻研技术,掌握了进口设备的机械和电子方面的操作和维修,成为了不是科班出身的技术专家,创造了集装箱装卸速度的世界纪录,为港务局节约大量维修外汇,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再如,中国南车集团的机修钳工技师张素丽,先后多次荣获“青年岗位能手”“中华技能大奖”。他们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技工教育机构要不断地在专业课的设计上,教学的方式上,培养的方向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来培养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技工教育要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工改革需要持续深化,一定要与时俱进,改革应试教学模式,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仍深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潜意识中,它是技工教育的大敌,是制约技工教育改革的桎梏,是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障碍。所以,深化技工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改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入手,摒弃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彻底建立适应现代市场需要的教育理念。近几年来,根据笔者到用人企业生产企业所进行过调查,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企业一般都不能独立上岗操作,企业必须重新进行岗前培训,经过1~2年学习后才能上岗操作。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学校培养学生仍存在着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培养适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1.技工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工作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有勇气抛弃旧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传授知识,不过多地依赖课本,评价学生不唯分数,注重能力培养,不造就高分低能的人才。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习惯,是注重强调学生局限于经典的历史文献学习,学习内容陈旧,学习方法采用死记硬背的形式,对学习独立思维的限制太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教师独立思维的培养是关系到培养何种素质人才的关键。

2.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要有机结合,互为作用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有一个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层面考虑,这是教育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这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这就把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总结的十分到位,这就是教学相长。对于技工教育来讲,“教”与“践”相依并存,互为作用,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共同把握,才能使“教”与“学”达到一个较高层次。

3.借鉴国外的技工教育成功经验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比我们早近百年,现代工业体系有着比较好的继承和发展,技工教育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为现代企业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要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技工教育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技工教育理论体系。

4.全面综合评价和审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培养符合人才模式和目标的落脚点。因此,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安排,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深入的论证。这就决定了我们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评价和审定,明确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方向,着重于综合素质,技能提高和接受高科技技术方面的培养,将陈旧、过时的内容和技术从课本中删除。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考虑对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进行科学的评定和安排,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技能训练和时间,让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很重要的特色是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的理论以后,必须在工厂里修满一年的实践操作课,并由所在工厂做出操作技能的书面评价,这种做法我们不妨借鉴。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多次派学生到工厂去实习,尽可能多地接触先进的科技设备。

三、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制度

教师的专业课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能否培养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因素尤为重要。按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有广泛的提高,必须要经过不断的深造和学习。因此要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打破理论课教师与实习课教师的界限,促进二者融合要培养复合型教师,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过程,“轮岗交流”是一种有效方式,可在各类技校实行。目前各技校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理论课教师的知识水平普遍高于实习教师,而实习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高于理论老师,“轮岗”相互弥补是必要的,应根据教师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轮岗交流”方式。“轮岗交流”只是培养“一体化”复合型教师的一种手段,它的开展并不等于实现了“一体化”,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使理论教师提高操作技能,实习教师学习专业理论,有利于破除陈旧观念,打破旧框框。

2.有计划地定期派老师到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参与生产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统一,而且能够给教师提供在生产中锻炼的机会,使操作技能迅速提高。在生产一线,教师面对的是生产过程,是理论与生产的结合,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去研究,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解决在学校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对专业理论教师还是实习教师都是如此。在生产第一线,教师们还可搜集到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资料,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将新技术、新设备的知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弥补教科书上知识落后的缺陷,密切教学与生产的联系,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积极参加校级及国际交流,借鉴有益经验,推进“一体化”进程信息技术的革命促使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学校“一体化”复合型教师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自己学校的小天地里,应当走出学校,参加国内和国际的交流工作,开阔视野,吸取他人的成熟经验,不断改进“一体化”进程。并推动技工培养向国际水平迈进。

4.走教研,生产一体化的路子,促进“一体化”复合型教师的培养科研工作不应当仅是高校,科研部门的专利,技工学校也完全有能力开展此项工作。科研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技校科研工作虽然不能与高校相比,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发实用技术是完全有能力的,不少技工学校已经在做这方面工作,并初见成效。

5.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学生素质的前提。所以学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对整个教学的过程进行质量评估,从质和量上考察教师的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研究能力等若干指标,应该讲,这是一个深刻的教学改革。做好评估工作,必须要拿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评估办法,建立具体监督和领导职能的评估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过程顺利完成。综上所述,培养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择优,要站在市场的高度去看待如何培养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衡量教学质量水平的标准,也是培养人才的方向标,按照市场规律搞好技工教育改革,为现代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孙志海 单位:青岛市即墨区高级技工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才培养力度对技工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gglw/73258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