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长阻力下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校长阻力下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3 04:17:01

校长阻力下教育改革论文

一、教育改革中的校长阻力分析

在实际改革中,校长阻力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本文将校长阻力的产生原因归为个人障碍、组织障碍和社会障碍。

1.个人障碍

校长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其个人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一旦校长存在认知偏差、心理防御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将直接阻碍改革的进行。(1)认知偏差。部分校长在领导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观念落后、缺乏远见和视野局限而产生认知偏差,导致其对改革的低认同感,轻视、敷衍甚至抗拒改革,具体表现为:校长对学校建设缺少创新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没有系统的、独具特色的指导方针,不注重校本研究、新课程开发及学校文化建设。一旦面临学校转型,则难以在改革浪潮中立足;校长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长远发展缺乏远见,只关注当下成绩和眼前利益,将管理和决策的重点局限于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导致其缺乏改革意识和改革动力;校长将学校发展置于静态、封闭的环境中,忽视与其他学校的沟通交流和经验借鉴,故步自封,闭门造车,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改革。(2)心理顾虑。任何改革都存在风险,教育改革也不能例外。面对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感,中小学校长很容易产生心理顾虑而对改革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具体表现为:部分校长由于个性保守、低自我认同感和低自我控制感,认为自己对待改革无能为力,担心在改革中引起角色冲突而恐惧改革;认为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不愿打破传统,害怕改革失败引起学校生源、升学率、口碑和知名度下降而排斥改革;对行政能力、上级期望、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感,导致其焦虑不安而抑制改革;由于惯性心理不愿意也很难走出原有的“舒适地带”,希望维持现状、延续日常管理而拖延改革。(3)能力欠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想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但现实中,要么被任命的校长本身缺乏专业背景,要么由于繁杂的政务使其疏于对专业知识的再提升,很多中小学校长专业知识欠缺、专业思想混沌、专业能力不强,对学校优势、学生及社会需要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对教育改革缺乏思路,仅凭个人经验即兴改革。另外,校长领导力不足,缺少领导和管理经验,不注重团队合作,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无法平衡改革中的各方矛盾与利益冲突,无法解决经费不足、设备陈旧等客观问题,导致领导作用不明显而阻碍改革实施。

2.组织障碍

教育改革的成功并非凭借校长一己之力就能成功,需要整个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全力配合。然而,当校长面临来自各方的利益冲突、权力制衡及角色冲突等外部阻力而无能为力时,则会将其转化为自身阻力,最终对改革望而生畏,阻碍改革进程。(1)利益冲突。任何改革都会引起权利的重新分配和新旧权利主体的利益冲突,教育改革亦如此。面对改革,校长和教职工无法得到短期利益,甚至原有利益也受到威胁,出现投入与回报失衡的情况。同时,教育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资源,但改革存在诸多的风险,如果花费的成本远大于改革的收益,就会得不偿失。因此,校长权衡利弊后,自然会安于现状,否定、排斥甚至抵抗改革。(2)权力制衡。由于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被日益提升,在课程开发与管理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时会超过校长,导致校长权威受损而出现恐慌情绪,认为改革无益于自己,从而不认可甚至厌恶改革。进而,教师或为了迎合校长而消极对待改革,或为了争取更多权力而与校长抗衡。前者不利于改革的实效性,后者则容易出现校长通过集权式领导和行政打压手段压制教师的学术权利,进而阻碍改革的进行。(3)角色冲突。教育改革的实施,需要校长承担多元角色,履行多元行为和义务。然而,对校长而言,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冲突。一方面校长要面临改革前、后自身旧角色与新角色的转换冲突。另一方面,作为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一校之长,必须协调好社会群体对其的角色期待与其自身的角色领悟、角色学习及实际的角色扮演间的关系。然而,实际改革中,社会、学校组织群体赋予校长太多的规范、期望、责任、价值、态度等,既需要校长进行高效的改革,又需要兼顾教职工利益、学生成绩、家长期望及学校长远发展,来自各方的群体压力与角色期待让校长对原本就存在风险的改革更加恐惧和排斥。

3.社会障碍

教育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需要校长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社会为其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政策。但实际上,由于环境制约、制度缺陷和文化惰性等社会障碍的存在,使中小学校长得不到应有的、稳定的和连续性的支持,导致其在“内忧外患”中,无法安心改革。(1)环境制约。教育改革中,校长能否得到足够的内、外环境支持是改革进行的关键。就内部环境而言,由于学校组织内部刻板僵化、学校人际交流不畅、信息反馈障碍、评价体系过于标准化和常规化等情况的出现,阻碍了校长对改革的决策与领导。就外部环境而言,由于缺乏包容性的社会支持、言出法随的制度保障及充足优质的师资条件,让校长对改革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始终无法真正走进改革。(2)制度缺陷。目前中小学普遍实行行政管理体制下的校长行政级别管理,校长职务由地方任命,这种体制虽利于管理,但所任命的校长大多缺乏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容易出现业务不熟练、管理出现纰漏等问题。且行政级别制度下的校长职务只与级别挂钩,与个人能力高低、业绩大小无关,导致校长职业取向低层次化发展,缺乏改革动力。[8]另外,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一方面易催生专制主义文化,扭曲校长负责制,导致校长行政领导权力过大,用行政控制和非道德领导压制教师。另一方面校长疲于处理各种政务及人际关系,无暇兼顾教学管理和教育改革。(3)文化惰性。教育改革的理念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将这种“舶来文化”内化成校长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转化为具体的改革行动绝非易事。另外,如果学校在区域内处于佼佼者地位,也不利于推行改革。学校原有文化和过去成功经验会给校长带来惰性和自满情绪。面临改革时,校长会被曾经促进学校成功的文化所左右而阻碍改革进行。并且,当今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在缺少有效评价机制的前提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检查工作并非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通过形式主义的检查区分学校等级、完成既定任务,导致校长并非用心改革而是将精力用在“搞好上下级关系”和应付检查上。不仅不能促进学校发展,反而会掩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造成“虚假繁荣”的假象而阻碍教育改革的进行。

二、教育改革中校长阻力的消解策略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校长阻力的消解既离不开校长的自我反省、自我调适和自我超越,也离不开学校组织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因此,为了消解变革中的校长阻力,将校长作用最大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校长自身建设需持之以恒

(1)树立科学的教育改革观。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将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及评价观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改革观。一方面要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及策略,为学校发展创立共同愿景,带领教师积极地进行校本科研、校本管理,培育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以先进的、正确的办学理念凝聚教师力量、鼓舞教师士气,最终为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校长应该正视包括自身阻力在内的改革中的各种阻力。明确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力,但阻力与冲突并非完全是坏事,只要处理得当,找到利益平衡点和化解方法,阻力可能变为动力和助力而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2)坚持有效的校长专业培训。教育改革是一项需要持久进行的活动,校长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也非朝夕之事,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校长培训必不可少。通过专业的、持久的、周期性的和深层次的培训、交流和在职进修等途径,消除校长的抵抗情绪,让改革观念内化至灵魂,且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提高其领导能力,使校长从传统型领导转向现代型领导。另外,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校长自身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抓住每次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为改革服务。(3)做好自身的角色转变。现阶段的教育改革,需要校长角色呈现多元化。校长必须成为改革的学习者、组织者、领导者、服务者、协调者和实施者等,并从以往单纯的监督者、保守的管理者转变为开拓型的经营者。改革中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明确教师、学生、家长、上级行政部门及社会等赋予其的各种角色期待,加强道德领导,引领学校组织成员,努力达成改革任务。同时,校长也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时刻以岗位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要求自己,贡献改革中的最大力量。

2.校内各方因素需协调配合

(1)拓宽利益诉求渠道。长期以来,教育改革赋予了校长和教师太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其不计功利地对待教育和改革。然而校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必然有其利益上的追求,不应被认为是非常态和自私的,对于正常的利益诉求应该被合理对待。因此,要建立健全教育改革制度,正视改革中校长等群体的意见与建议,重视其专业发展、利益诉求和维权行为,努力为改革中的相关权利群体提供机会以协调权利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对于合理要求要予以接纳和解决,以提高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2)建立优秀的领导团队。学校的发展与改革的成功并非取决于校长一人,还需要有强大、优秀的领导团队。尤其是当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理念等产生偏差或与决策产生冲突和阻力时,领导团队将是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强大支持与后援。可以帮助校长征求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意见和建议,统筹规划,促进学校的校本管理与民主管理,避免由于校长阻力而阻碍改革的情况发生。(3)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校长阻力的消解和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学校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要利用群体动力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校长等对改革的抵制心理,努力使学校各个小群体的目标与教育改革的方向达成一致,做好小群体工作,加强学校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发挥其群体凝聚力。另外,校长还要站在一定高度思考学校或学科发展,与学校成员要达成改革共识,认清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利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和良性的竞争与合作途径,形成学校成员的组织信任感。但要注意,面对抵制改革的成员,在充分利用学校制度对其施加一定压力并使其遵从改革方案的同时,避免采取强硬措施,以免引起更加强烈的抵制。

3.校外整体环境需积极支持

(1)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面对教育改革,多数人都会产生担心、恐惧甚至抵制的情绪。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政策,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来引导和鼓励校长领导和参与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系统的、完善的改革制度。一方面保障改革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稳定人心、增加改革参与者的信心,让其感受到改革是一项能够长期进行的、稳定的、连续性的任务,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改革,不会有改革方向改变或突然中止等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的因素存在。(2)给予充足的资源保障。教育改革的进行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各种资源的保障。政府及上级行政部门应确保改革实施的资金、配套设施等软、硬件的充足供给,具体包括一切支撑改革和为改革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如教学材料、课本书籍、多媒体教学资源、校舍环境、改革经费、专家指导、师资力量培训等一系列与改革相关的教学后援系统。一旦政府加大投入,满足了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供给,就能够解决因客观条件不足阻碍改革进行的问题,进而为改革的实施提供基础性保障。(3)建立成功的改革试点。为提高教育改革的可操作性、改革方案的说服力与号召力,避免相应的改革阻力产生,应该进行教育改革的小范围试点,在改革成功后,证实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后再进行推广实施。这样以点带面、渐进式的发展教育改革,能够有效地消除改革风险带来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消除校长的疑虑,从而大胆地进行改革。但要注意,成功经验必须经过稳定实验、严格选取典型后方可推广,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避免不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经验误导改革的实施。

作者:李晓然王晓平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校长阻力下教育改革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gglw/6664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