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范文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30 03:32:04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一、谢里夫实验介绍

谢里夫实验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设计的研究群体性组织竞争与合作的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重点探讨组织成员间、成员与组织间及组织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

(一)谢里夫实验的原理谢里夫实验揭示了“人们在心理上普遍有过高评价自己组织(自己所属或与己有关的组织)而过低评价其他群体的倾向”这一原理,强调了组织的归属感在个人心中的重要性,证明了个人的行为及思想深受组织的影响。组织的归属感给予个人情感的寄托;组织的认同感给予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肯定;组织的支持则是个人力量的源泉,使其拥有饱满的斗志。

(二)谢里夫实验的结论从谢里夫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四个结论:一是从个体与组织的关系上,当个体归属于某个组织时,他便会产生归属感,对自己组织内的成员有种隐性的集体感,从而形成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二是从组织内部成员关系上,组织内部成员间也存在竞争,有可能导致冲突,不利于组织的稳定性建设;三是从组织间的竞争上,在组织荣誉、利益受到外界威胁或挑战时,不仅会使组织成员更加团结,还会激发起每个成员争取成功的动机和抗衡意识,为了组织的荣誉和利益,成员会共同制定组织目标,为实现此目标而齐心协力、优势互补、心理互容,在人际关系融洽的组织里,成员们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与潜力;四是从组织间的合作上,当不同组织间出现一个对双方都有足够吸引力而仅靠单方又无法完成的目标时,即“共同需要”,他们就会尝试寻找联合。这种联合不仅能够实现利益双赢,而且通过多次这样的合作,他们的关系很容易达到和谐。

二、谢里夫实验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适用性分析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具有协作性、稳定性、同一性、交叉性的特征。[6]谢里夫实验的四个结论在分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正好与这四个特征一一对应。

(一)协作性协作性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互助与合作的教学氛围。谢里夫实验的第一个结论,组织给予个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源。教师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其专业发展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唇齿相依。教师作为个体,不能离开也离不开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在基层教学组织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正是这种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得组织内部教师牵连在一起,是他们互助与合作的基础。

(二)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基层教学组织一般由学科相同或相似的教师组成,授课的内容、课程以及教师队伍都比较稳定。谢里夫实验的第二个结论,内部成员的强相似性更容易产生冲突。同一组织的教师虽然因为其归属感而团结,但同样存在着竞争,竞争的客体可以是利益、职称等方面,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具体工作,也可以是潜意识的。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必须化解这些冲突,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证基层教学组织的稳定性。

(三)同一性同一性是指组织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组织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谢里夫实验的第三个结论,组间竞争会增强组织内部成员的团结与协助。基层教学组织开展竞争,可以增强压迫感,强化高校教师荣辱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把教师凝聚在一起,教师间相互努力与协助,以促进基层教学组织整体实力提高。

(四)交叉性交叉性是指知识的专业性与交叉融合。谢里夫实验的第四个结论,当不同组织间出现了“共同需要”,就会尝试联合以实现共赢。无论是新学科的兴起,还是综合项目的承接,都需要交叉学科的联合与融合,基层教学组织作为学科整体实力的代表,促进基层教学组织间的合作是切实必要,也是可行的。

三、谢里夫实验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启示

(一)增强归属,培养互助与合作的核心文化组织归属感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有形合同,而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契约”。[7]高校教师的归属感不仅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基础,而且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源动力,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归属感的缺乏会导致高校教师丧失应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工作中只会以“打工”的心态来应付,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促进自身发展,还是提高教学质量都是非常不利的。而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师归属感不强或缺失的问题,这和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人文特征、高校改革是分不开的。首先,工作的个体性强是高校教师职业的一个鲜明特点,这种个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术方面,还体现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的不同上,使得教师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其次,高校教师综合素质高、思想独立性强,校园的开放式环境也造就了高校教师多样化的性格与习惯;最后,高校的一些政策和改革一定程度上对部分高校教师的心理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教师群体的基层教学组织的突出特点就是教师相互交流与合作少、组织性差、集体感不强,出现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分散、凝聚力不强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为增强教师交流、促进教师互助与合作的平台作用。因此,必须要增强高校教师对组织的归属感。归属感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教师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又具有特殊性,应尊重教学个性与共性的存在,贯彻成员平等的理念,在单位里得到关心、尊重和信任,让教师们感受到和谐舒适的氛围;二是搭建教师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归属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针对高校教师分散的特点,可以采取实际平台与虚拟平台相结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基层教学活动,促进内部教师的交流,培养教师间互助与合作的核心文化;三是实现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物质方面,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是培养教师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所获报酬的多少、是否公平等等,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精神方面,重视精神激励,关注高校教师心理变化,满足其心理需求,实现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对组织认同感的目的。

(二)化解冲突,增强组织内部成员的稳定性组织内部成员的强相似性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不利于基层教学组织的稳定,必须要化解这些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坚持有效领导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一个负责人来领导,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其他一般的组织不同,这位负责人必须在该学科教学与学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能够清楚认识该学科的现状并能把握该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对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制定适合本学科发展的计划,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善于处理组织内成员的关系,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可等;其二,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的作用,严格把关,注重“传帮带”,避免青黄不接,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梯队性强,让基层教学组织朝着可持续生态系统发展;其三,建立群体规范。组织内“冲突过多”往往是因为各成员对自己的定位及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认识不清造成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群体规范。群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要使群体保持其整体性与完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来约束其成员。谢里夫在实验中发现,当个体面对自己的标准与别人不一样时,他们会通过相互影响而重新确立一个标准,并且这个标准在群体中是相当牢固可靠的,成员会根据这个标准去调节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在团队的定位和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正是对标准的认同感,互相达成一致,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处于同一组织的教师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如果有统一的、标准的群体规范,加上组织领导对冲突的引导,化冲突为动力,有利于增强组织内部教师间的稳定性。

(三)引入竞争,提高组织的整体实力以团队理论为基础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决定了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组织间竞争能进一步强化教师对其他成员的认同感和组织目标的同一性。根据斯蒂芬•罗宾斯、彼得•德鲁克、乔恩•R•卡曾巴赫等人的团队理论,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正式群体。[8]目前,教师间的合作正在成为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如何实现组织内部教师合作及合作效用的最大化是提高基层教学组织整体实力的关键,组织间竞争的出现有助于增强内部成员凝聚力以促进组织整体实力的提高。引入竞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供制度保障,保证教师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时“有量可依”;二是评选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充分调动各组织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荣辱感,为争取和维护组织荣誉而努力奋斗;三是承接项目,学校可开展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评审活动,鼓励各基层教学组织承接项目,项目的质量与成果关系到组织与个人的评奖评优;四是开展基层教学组织竞赛,让成员产生压迫感,为了维护自己组织的名誉与利益,他们会真诚合作、加强团结,高校教师是高素质的代表者与传播者,都有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欲望,当面对组织的地位与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会很快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确定组织目标,抛开隔阂,优势互补,为实现目标在竞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促进联合,推动交叉学科的融合新形势下,组织不再是完全的独立单位,而是通过组织间的合作与影响去实现组织结构的整合与创新,组织间的“共同需要”有利于促进合作与实现双赢。教师间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承接综合项目等都需要教师间及组织间的合作,专业知识的差异性与交叉性,决定了基层教学组织乐意与其他不同学科组织的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不同学科教学组织的合作也是高校降低成本、承接大型综合项目、发挥交叉学科作用的最佳方式之一,有利于基层教学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高校普遍存在基层教学组织独立发展的现象,不愿与其他组织分享自己的成果,尽管学校定期会有教学与学术交流会,但不少只是走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进展。谢里夫实验指出,设定一个超级目标,单凭自己一方无法完成时,他们就会尝试联合。联合分为两种:一是基层教学组织间的外部联合。根据项目的需要,组织间通过不定期的交流与合作,使项目顺利完成,实现共赢。另一是创建交叉学科基层教学组织。鼓励各院系、教师个人牵头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根据组织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各学科的总体关系,确定不同学科人员的职能,创建团队文化,通过多个项目驱动加深交叉学科的团队配合与执行力,在不断融合与发展中,提高自身实力,实现跨学科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方式。教师归属感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石,化解冲突是其稳定性保障,引入竞争是其提升整体实力的途径,促进联合则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深化(见图3)。因此,我们在建设中要循序渐进,让高校教师这一特殊主体潜移默化地融入基层教学组织中,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组织整体实力,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全面发展。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及组织间和谐的关系是建设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保障,如果只是片面地从组织体制上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改革与创新肯定是不够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特征,结合谢里夫实验的四个结论,强调了高校教师作为其主体资格的重要性,针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新的改革思路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不足在于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研究进行展开,没有列举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由于每个基层教学组织都具有各自的特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建议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院基本试点,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组织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包括如何建立灵活的考核体系、如何实现组间竞争与合作效用最大化等,这些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可以为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张宏婧 林周周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xzzlw/67660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