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论文7篇范文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论文7篇范文

时间:2022-07-04 10:11:37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论文7篇

第一篇:高校继续教育市场拓展研究

一、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发展、人民发展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在这种需求的促动下产生了。我国继续教育格局呈多层次模式,由六大部分组成:准大学教育、大学后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外语培训、体育艺术教育和老年教育。其实施机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由普通高校、成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创办;二是某些证书的培训,由团体或者社会力量创办;三是一些短训班、进修班、学习班,由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单位举办。其中,普通高校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在中国,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度,并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规模较大,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实施。除此之外,在普通高校,一般成立有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有着一套完善的成人教学系统,管理制度很规范,并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及硬件条件。继续教育本身就具有多变性,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不断演化、发展,并慢慢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立体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继续教育的各方面条件都在慢慢成熟,继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终身教育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办学模式越来越开放、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新机遇、问题、对策

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不是终身教育,不管以何种学历毕业,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国人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不再是被动强迫地接受,而是主动追求,人们更希望得到多方面、高品位的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渴望已经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高校继续教育越来越多样化,并慢慢普及开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专业技能培训、资格培训、高管培训等多样化课程为在岗、转岗、再就业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中,追求特色发展,已经成为趋势。除此之外,发展继续教育,既要多样化,更要注重社会的多种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2.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发展的问题

(1)某些高校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没有发挥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继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危机。

(2)教学方式需要改善。

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方式依然很传统,没有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没有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没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高效地进行培训。

(3)需要更规范的管理。

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有着多方面弹性,这给其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有的高校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招生办学不合规范,有的高校利用这个机会骗取钱财。这些都给举办继续教育的高校带来了名誉上的影响。关于继续教育的立法不够时效性,到目前,还没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3.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战略对策

(1)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

普通高校要树立起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积极创建良好的继续教育发展环境,作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这是根本的职业道德精神。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不但要有主动服务的热情与精神,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思路与作为,应重视发展战略、模式、内容方式等,追求教育水平的突破。制订长远发展计划,对继续教育的培养任务、模式、专业、场地、硬件设备、师资等所有工作都分工明确。

(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

首先,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拓展办学空间,向外寻求有条件的合作伙伴,一起办学,实现双赢目标。除此,还可以以多层次岗位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单位所需的各类岗位培训。

(3)提升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

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扎实创新发展,以理论为指导。普通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科研中心,不只是继续教育的承办者,还是研究继续教育发展的先锋。必须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研究。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人们正在全新角度认识继续教育及市场拓展的意义,给人们生活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希望、新的意义。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开拓发展创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作者:庞正专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随机选取了10所四川省内高校,分别为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川北医学院,以上述高校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任务,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师资培训”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相关研究文献,并收集了十余所学校在教师进修方面的相关文件,获得了有关材料。

(2)问卷调查法。

笔者编制了《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表》,并向四川理工学院等10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发放了不记名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7份,其中有效问卷45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6%。

(3)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对省内多所高校长期从事体育教育及师资建设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约谈,并走访了一些体育教研室和教学管理部门,征求他们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指各年龄段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分布情况,这一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兴衰状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受调查的体育教师平均年龄为37.2岁,其中,25~30岁的教师占32.1%,31~40岁的教师占33.2%,41~50岁的教师占20.2%,50岁以上的教师占14.5%。从调查教师的年龄分布情况看,目前四川省高校的体育教师分布在各个年龄段,老、中、青比例分布比较合理。从这组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31~40岁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大,这批教师已有十余年的工作经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由于他们长期远离系统的学习生活,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手段都与信息时代的教育观有较大差距,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继续学习和提升空间。

(2)学历状况。

学历情况指教师的最后学历构成情况,这是教师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重要体现,可以反映一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受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本科毕业的教师占64.2%,硕士毕业的教师为8.3%,博士毕业的还没有。由此可见,目前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集中在本科层面,高学历人才极度缺乏。这种学历分布现状显示,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学历相对较低,因而理论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也有待加强,这既不适应国家对于高校教师队伍的高水平要求,又对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障碍,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学生这一具体目标的实现。

(3)职称结构。

高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是指各个职称级别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受调查的体育教师中,具有正教授职称的教师占4%,副教授占26%,讲师占53.4%,助教占16.6%。这组数据显示,在目前四川高校的体育教师中,中、初职称所占比例最大,高级职称比例较小,整个职称结构不合理。许多体育教师早就具备晋升副教授的任职年限,教学能力也较强,但由于受科研能力的限制,科研成果不足,长期不能达到职称晋升的要求。可见,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

(1)学历继续教育。

这里的学历继续教育是指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学历、学位的继续教育形式。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学位的继续教育模式,包括攻读全日制脱产研究生、攻读在职研究生和攻读同等学力研究生三种。通过各种方式攻读高一级学位,提高自身的学历、学位层次,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主要模式。据调查,在是否参加过学历继续教育这一问题中,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58%的老师参加过提高学历的继续教育,有42%的老师没有参加过。

(2)非学历继续教育。

与学历继续教育相比,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主要包括教研室活动、各种培训、各种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各种远程网络与电化学习、体育赛事实践活动以及担任各种访问学者、出国合作或留学等多种方式。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我们调查的10所川内高校体育教师中,有72.4%的教师参加过非学历继续教育,没有参加过的教师占27.6%。从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近年来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数量有了大幅度上升,教师对于各类继续教育的热情较高,参与程度也较好,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90%教师拥有硕士学历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仍有27.6%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这说明目前四川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层重视不

在目前不断深入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此,各学校管理层纷纷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精力,而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体育等学科长期得不到重视,经费不足,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机会也相对较少。

(2)学校鼓励与支持政策不足。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除了对新进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严格把关外,还要通过各种手段促进现有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因此,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既受内因影响又受外因制约,除教师自身是否上进和努力外,政策鼓励和领导支持也非常重要。虽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落实上缺乏力度。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校一个教师一个岗位的情况非常普遍,体育教师一旦外出参加培训,其所任职岗位的工作就无法完成,这会给单位工作带来不便,因此,许多单位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并不十分支持,更谈不上鼓励。

(3)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性比较明显,功利色彩较重。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一个专门性职业,必须不断学习,任职之后的继续教育无疑是其学习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中,能自觉建立终身学习思想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性非常明显,都是为了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加薪、奖励等。抱着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很难坚持继续教育,因而,目前四川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性较明显,功利色彩较重。

三、对策与建议通过上述调查和分析,笔者仔细思考了改进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管理层应转变思想,高度重视,将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常抓不懈。

各级管理层特别是学校领导,应该转变观念,一改过去重视不足、支持不够的局面,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与人才培养有直接关系,从思想、行动上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并将其列入学校常规的师资培训计划,并争取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学校应落实国家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和法规,配套出台相关工作细则。

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国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文件,保障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可见,国家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大力支持的,但这些政策在落实时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尴尬,许多学校落实不力,没有按相关规定完善参加继续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具体细则,有的学校甚至对体育教师参加某些类型的继续教育进行阻挠和限制。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今后应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切实保障高校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并配套出台相关的工作细则,保障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既要适应时代需要和教师个性发展,又要兼顾学校工作。因此,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在教师培训方面的先进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高校可以尝试与各种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形式多样、层次多级、模式多元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如可采用脱产与不脱产、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尝试跨学科、多学科的综合培训,重视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扩大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尝试采用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尝试高校与科研院所、专业运动队、体校、社会体育机构联合,共同举办体育继续教育;等等。

4.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继续教育奖励机制。

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主管部门应该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制定专门的、切实可行的奖励措施,并将其以制度形式固定化,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继续教育奖励机制,确保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例如,有关高校可以将是否参加继续教育与能否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可以尝试对参加了一定程度和数量的继续教育并通过考核的教师,适当调整待遇等。

5.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多举措缓解经费压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将有限的经费投入这些学科,导致体育学科投入长期不足。为扭转这一局面,学校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认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此外,还可以以考评促学习,对于已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的老师,学校可以全部解决其学习费用,如没有通过考核,费用由教师自己负担,以此来增强教师学习的责任感。此外,可以尝试制定学习经费的三方投入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费用较高的继续教育时,采用学校负担一点、教研室投入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既能缓解学校的经费压力,又能提高体育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宋韬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现状

(一)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稀少。

受早年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档案管理专业人才较少。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来源主要是转行的教师、行政人员或者是新分配的毕业生,他们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前,多数人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档案专业,主要靠工作中积累的相关经验来提升业务水平。这导致近年来,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和文化水平虽有普遍提高,但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扎实,影响了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制约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专业业务素质不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转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有的即使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学了一些档案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部分专业知识已经陈旧,尤其是电子多媒体的出现,需要使用现代化的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储存。另外,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多数人安于现状,缺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工作效率不高。

(三)创新型档案管理人才贫乏。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逐渐经历了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发展变化,这对高职院校档案的搜集、整理和编研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和手段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形势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仅靠业务培训的一次性教育来培养档案管理人员,大力发展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档案继续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近20年历史,它主要是指“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技能进行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继续教育的重要战略价值就在于能有效地缩小科技人员增长与科技知识增长之间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档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档案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档案室存放的档案主要由本校各部门在工作中形成的图片、声像、文字性材料等构成。它是高职院校进行校史研究、教学研究、科技研究的重要集中地,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人员则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建设者和维护者,更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者。21世纪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参加继续教育来及时的优化、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从而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事业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知识保证。

(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需要。

“高素质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创新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在发展动力,是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者与实现者。”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均存在着与新时期档案管理要求不适应的状况,这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念、现代知识、现代技能的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需要。

(三)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效率的需要。

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一系列信息传递,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规模快速扩大,学校档案管理数量增多,但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编制的缩减,使得庞大的工作量与管理人员数量形成了极大反差。对此,高职院校只能靠加大现代化设备投入力度,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措施

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既包括档案人员自发利用平常工作时间进行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也包括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化学习与培训。”所以,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就国家而言,要加强档案管理继续教育的政策和法制建设。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与推动,其中政策与立法则是根本的保证。”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应深入基层,并对我国各级档案部门的的特点、性质、任务、类型、规模及其不同层次的人员构成进行实地调查,保证所制定出台的政策法规符合档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所制定“档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在有关职称评聘、岗位设置、经费调拨与使用上应有详细的条款,对继续教育的师资、经费、时间、组织管理等应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二)就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而言:

1.领导的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应对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给予密切关注,使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对档案室建设的重视。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学校档案的“硬件”设施。二是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安排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的人员到档案室工作,保证档案管理的“软件”实施。三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除了基本工作待遇外,实行激励机制,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努力工作,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自身事业去拼搏。

2.注重相关知识的应用性和先进性。

档案管理人员在继续教育中所学的知识应与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其实施继续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档案学理论研究、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法制建设、档案基础建设等档案管理专业的工作实践进行学习和培训。并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层次的需求,订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按需施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注重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由于各个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实施继续教育时的教学方法、学习内容也应因人而异。初次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旨在教授基础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档案管理经验丰富的员工,旨在根据当下新形势,补充一些新知识、新技术。

4.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在鼓励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应为档案管理人员积极营造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工作氛围。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考核机制,把实际工作情况与工资晋升、职称评聘等相挂钩,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三)就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自身而言,必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确立终身教育的学习观念,不断学习、拓宽视野,及时了解与工作相关的行业发展动态,运用所学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自身工作。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保证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活力。

四、小结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从传统到现实的突破,关键是人才培养问题。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单一的知识结构、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发展的要求。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技能,对开拓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雪芬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四篇:数字环境下高校馆员的继续教育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差异

1.服务结构的差异

传统图书馆以纸质载体为主,其他载体并存,容易长久地保存和保护,但它的复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现象仍将存在。而数字图书馆的存储载体已不限于印刷体,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以及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具有文本、声、光、电、图像、影视等多种载体,而这些电子载体不仅难以保存,而且易受外界影响,如电脑病毒等,从而导致数据永远丢失,如果图书馆的后续经费跟不上,不能续订网络数据库,那么充其量,图书馆只不过是拥有一段时间的使用许可权,但它不存在复本和拒借率现象。

2.服务方式的差异

传统图书馆通过采购、编目,再进行流通和阅览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则着重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各种数据库和工作站之间的相互操作。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方便读者进行信息检索,以满足读者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由于传统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的服务方式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间内为读者服务,而数字图书馆由于它的分布式特点,决定了它的服务方式是开放性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达到资源的高度共享,它以读者为中心,通过网络终端来查找信息,读者可以同时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一天24小时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3.管理模式的差异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图书馆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再加工的过程。而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信息导航为主,图书馆员不仅是被动地为读者服务,而是成为了信息的管理者和导航员。它可以通过网络、文献资源的导航服务以及信息咨询服务,对读者的服务需求,学科建设,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与进展情况都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在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预见的,有建设意义的信息资源,成为现代化的信息专家,满足读者多元化和日益提高的文献信息需求。

二、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对馆员的素质要求探讨

数字图书馆的本质是实现多范围、多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实体与虚拟共存,图书馆员由原先被动地为读者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成为信息的管理者和导航员。服务方式由前台直接转到幕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趋向开放,自由,这就对数字图书馆环境下馆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1.创新思想,转变观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更新的前提下,特别是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更是要求图书馆员不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转换思维方式,克服从众心理和安于现状的思想,改革原有的服务模式,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认清自己所负的重任,认清图书馆工作的平凡而伟大,变被动为主动,树立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素养,用自己的良好素质和优质服务,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

2.优化图书馆员的队伍结构

由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结构有虚拟化和无时空限制的特点,扩展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享有空间,更新了服务手段,加快了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的速度,变被动为主动,拉近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时空距离,所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图书馆员的队伍结构。笔者认为在队伍结构上应注重学历层次的比例合理,形成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比例,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学科带头作用,在年龄结构上应偏重中青年馆员的人才引进,在学科配置上应配置多种学科人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调整,要求馆员除了掌握采编、分类、流通、参考咨询、学科导航等图书馆的工作方法。利用现代化手段编制索引、文献开发、情报信息的处理等能力,更好地还要具备为读者服务。所以人才的使用和开发显得尤其重要,必须发挥人才的专长,调动各自的优势,形成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局面,为图书馆事业出谋划策,及时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3.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由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重心已从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随之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例如,随着纸质图书借阅量的减少,网络阅读数量的增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成为图书馆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增加网络技术人才的数量和培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工作流程需以网络为中心进行重新整合,再造,优化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管理模式上更加注重网络平台的支撑作用。

三、现阶段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工作缺乏热情,服务质量降低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更多地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属于学校的二线科室,甚至有人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只是简单的借借还还。而日益发展的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员不仅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技术,还要面对各个层次读者对信息资源和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这些势必造成馆员的压力加大。再加上图书馆部分工作的简单,繁琐,超负荷,势必造成馆员工作缺乏热情,更谈不上工作创新,长久的繁重的工作压力会造成馆员的挫折感,紧张感,有时,面对读者容易缺乏耐心,影响了读者服务质量。

2.人才成长环境闭塞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自成一体,图书馆人员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相对封闭的性格。自我感觉良好,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更难以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变化,长期从事同样的工作,容易引起馆员的职业倦怠和心理抗拒,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3.知识结构和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有部分人员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工作后,觉得专业对口,懒于进一步业务学习和提高,由于他们没有专业学科的知识,难以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需要,而有一部分人员虽然有专业知识,学历较高,但却没有经过图书情报专业的正规培训。因此,真正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能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的人员远远不足。传统图书馆在管理模式上倾向于以事定人,缺乏对人才素质、内在潜力及长期发展的研究和管理。

四、针对以上情况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更新理念,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图书馆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更新办馆理念,让学校意识到图书馆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重视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和用心,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创造留住人才的有利环境,架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商业平台。必须给予图书馆员合理待遇,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本职工作的平凡而伟大,培养图书馆员的敬业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为读者服务,提高图书馆的内部凝聚力,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2.组织学术活动,迎进来,走出去,开展业务交流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引发了传统图书馆的变革,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变革。积极组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馆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传播图书馆学的新知识、新理念及新发展,在迎进来的同时,也注意走出去,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重点放在组织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以利于馆员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在学习各兄弟院校先进经验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外出参观交流学习,增加了业务知识,启发了思维,也带回了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有力地推进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3.引入竞争机制,发挥业务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要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优化人才资源,健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通过机构重组,竟聘上岗,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注重发挥业务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随着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推进,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各种信息服务中,可以将一些参考咨询,学科导航等读者报务工作列为高级岗位和重点岗位,由业务骨干承担,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到国内一流大学的图书馆参观学习,参加各种计算机类的使用与维修及网络知识的培训班,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能熟练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使他们在图书馆内部员工中能起到模范带动作用,承担起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员的重任。

4.举办业务知识和操作竞赛,注重知识结构培训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必须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高质量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必须在图书馆经常举办业务知识测试和业务操作竞赛,英语口语培训等将传统工作和现代化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激发馆员学习钻研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馆员的自身特点和不同需要,如对非图情专业的馆员进行集中的图情知识培训,对一些图情专业而又无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的进行对口学科的专业培训等,弥补了知识缺憾的不足,为提高读者信息服务技能打了扎实的基础。

五、结语

总之,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把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放在首位,把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向纵深推进。

作者:孙红宇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第五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发展

一、专业化发展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是通过促进教师教育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而保证教育与社会的同步,使教育始终能够正常实现服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首先应当摆脱故步自封、僵化不前的困局。通过继续教育,促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道路不断拓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化发展和继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个人只有积极地参与广泛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才能符合教育的根本需求,才能适应加速增长的知识更新态势。高职教师的专业内涵需要在连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始终保持对前沿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提供了直接而强大的动力,起着继续教育“加速器”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思考如何推动继续教育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根本是不断创造优越的外部环境和高效的思想动员,通过教师个人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使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继续教育,实现专业化发展。

二、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在不断发展的高职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工作也在不断跟进,这是高职院校为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提升素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体现。这一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职人才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在不断攀升。但是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终将成为制约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1.高职教师整体学历层次较低。

专业化人才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也是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起点。就目前而言,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当前的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高职教师开展高效教学和管理工作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专业素质,这些素质的高低与个人的受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因此,学历一般会被当作衡量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做出明确的规定,高职院校教师中,硕士学位的在职教师应当占到全体教师总人数的30%以上。但是目前的现状远未达到这一要求。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士学位、硕士学位还不及本科教师的一半,大部分教师为本科层次,这与国家对教师素质的明确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大关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部分地方高职院校都是以前的中等职业院校及各种技校升级演化而来,所属中职教师也随着学校的升级而直接过渡为高职教师,且这部分教师的数量不在少数。根据抽样调查结果,这部分教师占据总数的80%之多,这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匮乏。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必然离不开教育机构的参与。继续教育机构为高职教师参加专业化培训,接触前沿思想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平台。从上文分析可知,高职教师来源多样,有以前的中等职业院校过渡而来,也有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还有正常招聘进入队伍的应届毕业生,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全盘考虑,组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专业性较强的继续教育机构。在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德国,可以利用国内高校和发展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化的高职教师培训网络,这一网络涵盖了各种层次的教师不同的教育需求,解决了众口难调的矛盾。按照培训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划分职业学校教师不同的培训级别。在州政府设立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在地区政府也设有相关培训机构,级别不同,培训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培训,且在统一级别的培训合格后还可以晋升到更高层次的培训。这种分层分级的专业化继续教育机构大大提升了该国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拓宽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数量较少。教育部2010年对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浙江五省市的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分别在这五地组建了部级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这五个部级基地就是我国目前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家底,与德国的各州政府、地区政府分别建立的教师继续教

育基地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3.教师个人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国家不断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赋予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权利。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权利,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压力。他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并不深刻,没有认识到专业化对个人、院校和学生的重要性,主动性不高。例如,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继续教育目标,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仅仅是获得晋升的敲门砖,或者当作校方布置的一种任务,而不是想真正的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继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些教师在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考评中弄虚作假,害人害己。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评价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通过鉴定、调控、导向、教育和激励等方法,促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继续教育中去,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而目前的评价功能的实现只局限于一次期末考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培训内容是否在教学中有实际体现等内容没有综合的测评,导致部分教师将所有精力都花费在考试上而不是教学改进上,这也是教师积极性受到抑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完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多渠道开展规范化的师资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的发展程度深受师资培养工作的影响。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对师资培养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例如上文中的德国职业教育就是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规划,保证教师能够有序地、高质量地不断丰富提升了自己,也正是这种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人才,成就强大的德国制造业。其中,门类齐全、制度规范是德国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借鉴这一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对我国的师资培养模式做出如下调整,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首先,大力发展各种工程技术师范教育,实现高等师范教育与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对接。师范教育是培养教育人才的高等院校,这种教育资源对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完善高职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使之成为“会教”的能手。其次,应当定期举办专业各领域的专题讲座,邀请业界教授、学者及高级技术人才讲述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技术动向,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2.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

我国高职教师培训机构数量的匮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基地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目前还仅仅局限在部级基地,各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继续教育基地。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基地建设的投入相对较高,规格要求也比较规范,而这种投入产出的周期又长,因此很多地方高职院校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经费投入,导致了当地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不足。即使已经建成的一些师资培训基地,也主要是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资源的不平衡给其他地区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带来极大不便。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各地高职院校尽快发展师资培训基地。因此,有必要借鉴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例如,确保每个省份都建立至少一个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省级以下也应当按照地区分布特点建立市级培训基地,尽可能地健全和优化师资培训基地的分布和建设。

3.完善高职院校校本培训模式。

继续教育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完善和发展规划,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应集中在教师比较欠缺和不够完善的理论和技能上,从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战略发展需求出发,应当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即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后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且能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为此,还应当优化继续教育的培训方法,不但要向学员讲授理论知识,还应当动员他们亲自参与到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教学中来。通过亲身训练和实践,增强高职教师对所学知识的亲身感受,实现教学的立体化效果。在具体形式上,可以采用学历培训的方式,也可采用单科进修的方式及访问学者和校本培训等,积极探索那些能让教师的能力得以提升,理论得以丰富,技能得以提高的有效教育培训方式。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中可行性最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由学校自己发起,经过精心的组织规划,以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最佳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化发展路径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因此,应当在完善继续教育事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此外,加强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也要成为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断完善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持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必须在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路径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罗忠萍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第六篇:高校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策略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数量逐年增加,高校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充,很多高校与海外的一些学校频繁地进行学术上交流,比如我校刚刚邀请了英国的多名博导、教授进行学术探讨,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学术交流会议。可见高校间的教育综合化趋势愈加明显,国际间的这种学术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和频繁。自从1978年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是,在改革步伐加快进行的过程中,再加上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很多的教育困惑,不断地挑战着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一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与该校办学的质量和综合发展速度紧密配合,教学管理的地位不可替代。也就是说,首先要使管理者转变管理思维,更新管理者的知识体系,树立积极的服务意识。新时期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先从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建设入手,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现在,继续教育已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不断深化,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学科领域;其形式日益多元化,出现了各种继续教育的组织形式。其成效越来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参与进来,参与面越来越广。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高校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基地。目前的教学管理队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主管教学的校长、常务副校长、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各院系主任以及教学秘书等)在相应的教学岗位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师综合素养。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一直在对外扩招,而在扩招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在教务管理工作上出现了非正常化的特征,工作的性质变得更加精细化、繁杂化和琐碎化。这也对我们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以前的很多教务管理人员完全没有接受相关系统的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甚至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教务管理岗位的培训。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不能对外界的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业务素质很低,这样其本身的知识库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缺乏基本的思维创新力,一直停留在原有的那种陈旧的管理经验之上。这必然导致高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新旧衔接不上,相关专业知识匮乏和在岗管理能力素质低。在新时代教学管理工作上出现了不适应的“高原反应”。这就需要对继续教育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给相关的在岗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对内互相交流、对外互相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并且根据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各学科专业特点、新时代的知识更新系统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以求进一步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我们也提出相应的口号:“优先发展、适度超前”。这对作为高校一名教学管理者而言,有其存在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比例偏高,迫使大多数教师不得不挑起学术发展和教学任务的双层任务。例如很多教授白天要去给本科生代课,晚上还要去辅导研究生完成自己的相关项目课题。现在很多院长也都是具体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再加上很多院长的年龄结构都偏向于老龄化,很大程度上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以上是对我校教学管理人员结构所作的一个整体分析,也可以暴露目前高校存在的很多问题,教学管理人员结构复杂、专业背景参差不齐、能力素质低等问题,呼吁对这些问题给予解决。

二、高校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993年,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务院在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被明确提出,紧接着党的十六大又一次强调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又对我国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标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最终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也进一步提出全局性的纲领:直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也要努力进入世界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继续教育要求我们转变陈旧观念,合理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是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继续教育又是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扩充、更新和扩展的教育,是一个推广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平台。继续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进入一个全民受教(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教育观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学科发展、教育方法与手段等),这也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也为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提供了重要保障。

3、推进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岗位的很多方面(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程序、心理习惯等)都存在滞后性。从其个人出发,很多人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渴望度都开始下滑。此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继续教育,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继续教育对于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相比很多职前培训来说,更显意义重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已经进入正常轨道,已经体现专业化发展对教学管理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反过来也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它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

当前,我国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层次不高、来源复杂和综合能力偏低等。当然也缺乏专门的学科培养体系去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可能是教学管理人员忙于自己授课和行政管理,这样就无力去做好自己的学术;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岗位人员的晋升很难得,很多职位呈现“金字塔”现象。只有通过建立系统的、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地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教学管理人员身处教学管理的第一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程度越来越深,教学管理工作的局面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各高校应该寻求好的建设契机以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为基准,以一些国内知名大学的建设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的建设内容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学的相关管理人员熟悉和理解建设内容,对当前的社会局势进行严密分析,评估就业市场,充实新的管理理念,以求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一个全新的预测。当然,要做一个全新的教育管理新人,适应新时代教学管理局势,不光要学习全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吸收全新的教育管理方法,掌握相关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高校建设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其次,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高校管理人员跟教师队伍不同,它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教学秩序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它更多要求具备的是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管理人员的基础素参差不齐。不少人员普遍学历偏低、专业背景迥异,尤其是缺乏高校教学工作的经历,属于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很少。其次,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知识匮乏,做事墨守成规,照章办事,不懂得创新。因此,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是提升管理队伍层次、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

三、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策略

首先,转变观念。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策上大力支持,将其列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经费上也要大力支持。同时,根据自身需要,结合大学建设需求,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以求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管理知识、能力。其次,营造继续教育的文化氛围。高校要推进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交流专题讲座、集中讨论交流等多元继续教育形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创造一定的氛围。还应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不定期举办各种短期培训,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培训、教育管理专题培训。邀请各界教育专家和丰教务处领导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讲座。最后,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管理人员学历层次和实际工作能力是继续教育成效的最显著成果。高校首先应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做出改变,可以从文化知识教育入手,增加其现代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提高管理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其次,也应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及其方式适当的做出改变,比如增加校内外在岗人员的培训与交流机会;也可以通过把他们送出去,创造进修和学历提升的机会;最后在岗人员本身的自学是最重要的,只有他们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才有进步空间和进取的信心。当然,高校也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教育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管理素质,从而提升力学质量。

作者:肖贺飞单位:吉林大学

第七篇: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一、产业化发展是继续教育适应国家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继续教育的产业化趋势

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着共同外延的教育,也是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继续教育是传统大学教育通向终身教育的必然阶梯。而大学继续教育是指大学为处在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成员所提供的以更新、重组或扩展知识和技能结构为目的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它是高中后乃至大学后教育的延续,也是全社会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拓展大学教育服务和发展的时空,是大学迎接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时代挑战的全球化共同举措。因此,是否重视和积极推进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是大学领导层教育思想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继续教育产业化是促进其成为国家战略支柱的催化剂

继续教育服务业最本质的内核是其知识性和技术密集性,它是专业知识很强的产业。一方面,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数量与效率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另一方面,知识自身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可重复性,与物质产品不同,知识可以因扩散、传播、使用而增值,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一是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二是接受继续教育训练、具备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人力资源成为决定性生产要素,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门技能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发达国家的“发达”体现之一,是它集中了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力及其活动。我国继续教育正在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原则,试图通过继续教育解决人力综合素质这一“先决条件”。知识的差距或知识人才素质的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内涵性差距。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商业化实现决定了知识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继续教育服务产业通过从事知识和知识“载体”的生产和再生产,形成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产业,显示了高素质人才既是传播、应用知识的关键因素,又是生产、创新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经济就是教育经济,这种认识不是经济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理解,它不仅认同继续教育应有的价值标准和教育规律及教育基本属性,而且力图确定服务—市场—产业促成教育良性循环的“生产平衡”。因此,继续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应从“服务”扩展到生产,这将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产业化。

二、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战略

(一)构建市场化引领战略,促进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

继续教育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运用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市场导向、市场交换的运作方式,通过市场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只有运用现代产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资源,同时调动社会资源,刺激有效的继续教育需求和消费,才能使继续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继续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建立继续教育市场调节机制离不开国家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如:通过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整继续教育的品种和数量,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继续教育机构的正当竞争,促进继续教育机构通过正当竞争而获取优秀教师,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价格。因此,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化战略需要政府政策与法规的引导与推动。

(二)实施国际化推动战略,促进继续教育全球化发展

继续教育市场化与国际化是推进教育产业化的两大支撑。从继续教育发展前景与基础教育横向比较分析,最明显的趋向是其市场化和国际化,继续教育服务开放程度取决于其市场化和国际化。继续教育服务具有特殊性,继续教育市场开放尚未成熟,但知识经济对大学及各类继续教育机构的依存和需求,将极大地推动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知识信息将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资源。知识资源的特性决定了继续教育务必顺应经济和教育国际化,必须保持与国际社会的密切接触,推进跨民族和国界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由有步骤地适度开放市场转向多种形式的全面开放市场,进而打造“国际型”的大教育市场,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国际化战略推进需要国际化发展视野与思维,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推动继续教育高层化;进一步拓宽继续教育合作交流形式,拓展国际化渠道;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参与继续教育领域国际竟争项目;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国际化;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领域内学术交流,增强继续教育研究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引入国际认证制度,加强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创造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下大力气建设一批有水平的、符合国际化需要的继续教育高校,构建我国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

(三)加快品牌促进战略步伐,提升继续教育知名度

继续教育产业化必须创建品牌。创建品牌就是要创建名牌机构,培育名牌师资,建设名牌课程。在继续教育市场上,品牌就是通行证,品牌就是形象,就是效益。只有树立起了继续教育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施品牌战略应多头并进,一是实施精品教学模式,即精心编制的教学计划、精选的教师、精华的教学内容、精新的教学方法和精细的教育管理。对那些社会影响较大的继续教育项目,要配置最优的师资和最好的教学资源,根据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尽量采用研讨式、互动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咨询、企业诊断、科研课题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经济的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创建品牌培训、提高培训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通过实行教师聘任制度,选聘政治思想好、教学水平高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参与培训教学工作;坚持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制度,组织学员评教活动,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对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要进行调整;实行继续教育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进修班、研讨班,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推行教师下企业制度,组织教师到企业考察学习,参加实践锻炼,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学科齐全、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培训师资队伍。三是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求学者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核心问题是提高求学者和用人单位对教育产品、服务的高满意度。对继续教育机构来说,就是本单位教育产品要以质最高、服务优、形象好获得买方——求学者和用人单位的高满意度。因此,赢得生源,拓宽市场,不仅要靠公共关系,更要靠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这样,继续教育服务品牌才有竞争力。

三、推进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策略与举措

(一)完善体制,培植市场主体

继续教育要实现产业化经营,首先应该走向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具备法人资格,否则,产业化将是一句空话。因此,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成立一种新型的继续教育培训公司甚至是继续教育集团。新成立的继续教育培训公司或集团不再是某个政府部门或某个行业的继续教育机构,而是为众多对象提供服务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同时,由于大多数继续教育市场主体还缺乏面向市场的实力,在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教学软硬件设备、教育资金的投入、继续教育信息的来源等方面还无法面向市场。因此,在继续教育没有真正进入产业化之前,政府要采用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继续教育产业化的发展。

(二)理顺关系,调整结构

用产业经济的思维来经营继续教育,就必须对现有继续教育进行结构调整,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继续教育要适应产业化需要,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继续教育格局。现今的继续教育依赖于政府部门或行业自身,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但在市场上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竞争优势薄弱、成本高、效益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要改变继续教育现有的这种格局,政府应该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统筹管理,协调好各部门、各系统的利益,理顺各方的关系,对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整、合并和重组,形成一个既有统一管理、又有专业化分工的继续教育新格局,实现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益。

(三)面向市场,健全机制

实现继续教育的产业化就必须用经营产业的思维来改造、创新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反应灵敏的市场调节机制。继续教育产业化的核心就是要让继续教育走进市场,用经营产业的方式来经营继续教育事业。它要求继续教育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个市场调节机制。这个调节机制要能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对市场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并根据运行目标的要求,对自身经营活动作出及时调节,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继续教育内部建立一个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培训业务流程再造的革新,形成继续教育机构内部与外部相连接的网络结构,实现与受训者的零距离和直接沟通的创新投入机制,扩大资金来源。继续教育潜在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其在规范运作下有可能实现相当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因此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者上市等市场手段来从资本市场获得投资,扩大资金来源,加快自身的发展壮大。二是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优化内部管理。继续教育机构要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必须优化内部管理。通过在内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自身成为一个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健康组织,最大程度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强化办学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效益观念,从而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四)改革试点,推进产权多元化

继续教育通过产业化机制尽快走入“以教养教”的自我发展轨道,必须明晰大学继续教育产权,明确大学继续教育投资主体及其权利关系。大学继续教育产权多元化变革,就是要在把大学继续教育确认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稀缺资源的前提下,引进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发挥全社会包括各级政府、各社会团体、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积极性,鼓励大家用资金及其他方式投资继续教育,关心和监督继续教育,并把继续教育投资者的利益与继续教育的发展质量、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经营方式去发展大学的继续教育,以有特色、高质量的办学效益来引导和吸引社会消费,从而增强大学继续教育自我生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大学继续教育产权的运作,可采取继续教育产权重组、产权分解和产权等方式来实现。实施大学继续教育产权多元化变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继续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呆滞低效以及运作机制的非良性循环等弊端,促进办学模式百花齐放局面的形成,以产生出与多元化社会相匹配的、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个性化的大学继续教育。“路是人走出来的”。继续教育产业化,就是继续教育行业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来发展教育,这对促进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扩大规模、减轻国家的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实践中应切实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引导继续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让继续教育为我国教育产业化的体制改革新局面的开创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胡锐单位: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论文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xjylw/6480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