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28 03:04:53

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一、类似隔代家庭教育相关概念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监护人对自己的被监护人实施的教育。其中监护人包括祖辈、子女的父母及子女的养护人,即:从事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子女的教育[5]。目前,我国主要出现两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亲子教育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婴幼儿早期性格以及行为能力为目的,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模式[6];隔代教育是经济转型的产物,一部分小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中某些原因外出打工或夫妻分离,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祖辈照管,形成的一种祖辈养育孙辈的教育现象[7]。

2.类似隔代家庭教育类似隔代家庭是在灾区“后人口再生育”时期衍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父母生育年龄超过正常父母生育年龄,与孩子年龄差距偏大(年龄差>40),在年龄上类似祖辈与孙辈组成的家庭。在年龄结构上,这种家庭类似隔代家庭,但按家庭代际层次划分,这种家庭依旧是亲子家庭或核心家庭。类似隔代家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介于亲子家庭与隔代家庭之间,但与这两种家庭家庭相比,特征尤为显著:(1)再生育父母年龄偏大,与孩子年龄差较大,这是最显著的特征;(2)地震灾害导致劳动能力退化,造成择业岗位压缩;(3)父母大多小学、初中水平,受教育层次普遍较低;(4)家庭收入微薄,教育支出不足。类隔代家庭家教育既不同于以上两种典型教育模式,又与之有联系,它是在灾区实行“再生育”政策后,衍生的一种介于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之间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如图1),监护类型上主要是父母教育孩子,但父母与孩子年龄却属于祖辈与孙辈的年龄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献,增进对“5.12”地震灾区中出现的类似隔代教育的现状的了解,并以国内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文献为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综合了解受灾情况、再生育家庭的规模及分布情况下,选取“三川”地区35个村社的再生育家庭,由于灾区文化水平不高,问卷采取一对一入户访问,由笔者代填的方式调查,以充分了解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及发展现状。

3.访谈法。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情况,以弥补问卷的不足,本次研究还通过政府、村委会综合了解再生育家庭状况,对典型的家庭进行个案访谈记录,以补充问卷调查。本次问卷采用组编的《“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人口问题研究调查表》,其中关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以及教育期望的问题总计56道。总样本量为166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占四川省再生育家庭总数的5.28%,达到中国五年1%人口抽样调查标准,因此该样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类隔代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

1.“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共发放166份《“5.12”地震灾后再生育家庭“发展+教育”问题研究调查表》,有效卷164份,有效率达98.8%,所有问卷均采用EXCEL与SPSS软件进行统计,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该调查地区的类隔代家庭教育情况。(1)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本问卷主要从家庭婚姻组成与家庭经济情况两个大方面着手,进而了解类隔代家庭的基本情况。表1显示:灾区被调查的再生育家庭主要包含原配家庭、重组家庭与单亲家庭,其中原配家庭最多,占问卷家庭总数的81.7%。调查中,再生育母亲年龄在35岁及以上共有157位,占问卷总数的95.7%,41-46岁有106人,占65%;原配家庭35岁以上生育数为131人,所占原配家庭高龄比率为98%;重组家庭所占重组家庭高龄比率约为85%;单亲家庭全部是高龄生育。另外,再生育母亲最大年龄46岁,最小年龄25岁,生育的平均年龄为40.56岁。由此可知,地震导致家庭破碎后,再生育小孩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对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表2)。但再生育母亲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为高龄产妇,经受因年龄过大带来的生育困难后,又与孩子的年龄差距过大,这也将是影响孩子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表3显示:父亲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86.59%,有142户;母亲作为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2.43%,有4户;父母均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有9户。综合父母均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得出:父亲是家庭主要劳动比重为92.07%,母亲是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比重为7.93%。从家庭职业状况看出,父亲务工比例达到50%,其次是务农比例达36.24%;母亲务工比例为18.89%,务农比例为50.6%,其他待业比重也比较大最高达32.32%。另外,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表4),经济支付能力减弱,经济条件明显下降。这说明灾后家庭经济变化确实很大。再生育家庭中父亲是主要劳动力,并且多外出务工,其次是务农,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赚钱维持;母亲主要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要负责照看与抚育孩子。地震灾害造成家庭经济条件下降,支付能力减弱,家庭经济来源本就单一且单薄,但灾后重新抚养孩子的后续费用又给家庭经济增加了重荷,所以孩子的家庭教育投入并不乐观。(2)类隔代教育施教者的基本情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8]。因此,作为施教主体的父母各方面因素对孩子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再生育家庭中父母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35岁以上占95.7%(表1),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高。由此可知:在再生育地区类似隔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文化程度方面,14.02%的母亲是文盲,35%左右的父母是小学水平,41%左右的父母是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仅占15%左右,施教者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因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工作方面:父亲外出务工占50%,务农占35.3%,主要是母亲在家照顾小孩,95.1%的母亲除了照管孩子,还要做家务和务农,大多数都比较繁忙。(3)类隔代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所有教育因素的根本动因,它直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9]。本次调查主要从父母的教子观与养育观入手,进一步了解再生育家庭的教育现状。通过对表6数据分析得出:①再生育家庭中,62.80%的父母教子观比较理性,但35.37%的父母依旧会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可能与灾后得子的不易有关,但这样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不好;②4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意识淡薄,并把希望寄托于幼儿园或学校教师;③有84.76%的父母认为学校教育更重要,认为孩子的教育关键靠老师,进而忽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表6得出:父母在早期养育孩子过程中,最关注的是营养和身体健康,最大比重为40.24%,其次是对孩子的倍加爱护,比重为25%;关注身心发育环境的比例只有14.02%。这说明灾后父母深知生命的来之不易,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健康,这样难免会忽视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4)类隔代家庭教育行为的调查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调查,本次问卷与访谈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知识来源、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几个方面。在家庭教养知识来源中,从图2可看出,电视和书籍是父母获取养育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比例分别为84.73%和82.93%;其次,就是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的比例为82.05%;比例最低的为从医疗人员或专家获取,经常交流的仅为5.49%,从不交流的占53.05%,有时候交流的比例41.46%为六种教养知识来源的最低值。这说明大部分父母从电视、书籍、与其他父母进行交流经验获取教养知识,而通过面对面的与医疗人员,或专家进行交流较少。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父母让小孩经常与附近小孩玩耍的比例最高,为64.02%;父母或家人普遍是在空余时间陪孩子占53.05%,还有15.85%的从不给小孩讲故事。孩子的时间大部分是在看电视、与小伙伴玩耍中度过。由此可见:由于父母忙于务工或务农,和孩子相处时间并不多,给小孩进行家庭教育的机会较少,感情沟通自然也不多。表9显示:类隔家庭中坚决制止孩子不良行为比例最高,达到55.49%;注重思想影响的父母也较多占54.27%教育注重物质提供的比例较少,仅18.29%;而有时或经常担心孩子叛逆期心理发展与教育比例偏高,共占70.12%,且对孩子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担忧。由此看出:父母对孩子的育多是坚决制止,并试图希望用自己思想品德去影响孩子,而不是和孩子对面沟通,进而引导孩子。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情况的限制,很多父母开始担忧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从表10中父母对再生育小孩的期望可看出:由于受地震灾害的影响,37.19%的父母希望子女平安健康,对其期望值降低,但大部分父母(57.93%)还是希望孩子有高的成就;59.14%的父母认为孩子至少上完中学;第三,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最好能上大学;孩子接受更高教育的支持率较高;也有57.92%的父母认同掌握一门技能很关键。由此看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都希望孩子功成名就,但这种高期望难免会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真实想法以及心理动态。

2.“三川”地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6年前政府出台的“再生育”政策,使灾区很多家庭因新生儿诞生而重获希望。而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步入幼儿教育阶段,随之又衍生出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又大大消减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和相关资料分析,本研究归纳出“5.12”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严重的年龄差易产生代沟父母与孩子存在严重的年龄差,是类似隔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也是类隔代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从上文调查分析我们得知:再生育父母与孩子年龄差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差为40.56(见表1)。在当地正常家庭中,他们本应该是快做爷爷奶奶的年龄,但现在又重新开始做小娃娃们的父母,其中的尴尬与辛酸可想而知。如今,这些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与同龄的小伙伴对比,他们会经常疑惑: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既年轻又漂亮,而我的父母却这么老,反而像其他小伙伴们的爷爷奶奶?再生育小孩与小伙伴间的对比,难免会增加心底的落差或自卑,甚至有些孩子因父母太老不愿让父母来学校接自己,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偏见自然加深,进而从心底开始生疏。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却越来越老,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孩子不愿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因而父母对孩子越来越不了解。因此,这些父母们普遍开始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忧心忡忡。案例1:在北川再生育家庭中,43岁的福XX是一位再生育母亲,现在的娃娃才3岁。她22岁时生的第一个孩子,如果不出意外现在应该23岁,她应该也快要抱孙子了,但是地震夺去了她第一个孩子,丈夫也在地震中受了伤,所有的美好在那一刻瞬间崩塌。当问及孩子的家庭教育,福XX最担心就是类似隔代教育的问题:“随着(娃娃)年龄的增长,我们岁数也大了,跟这个时代,有点落后了;我就是希望暑假呀,寒假呀,她可以到外面去培训一下”。她的担心应该是每个“再生育家庭”都面临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正常的代际之间尚且存在不小的代沟,何况是类似隔代。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如何制定孩子的教育规划,未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无不是再生育家庭父母将面临的难题。(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82.05%的父母通过和周围亲人或邻居交流教育经验来进行家庭教育(图2),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父母多年前的成长环境不同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因此,之前的世界观与现在的教育观自然会有差异,即使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每个孩子的性格、性趣、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家长也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适合的家教方法。从表9看出,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不该做的事情会坚决制止,只希望孩子温顺乖巧、听话懂事,而不懂得对孩子进行创造性的引导,这样很不利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另外,这些父母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表5),他们由于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性格成长,甚至认为父母负责孩子衣食无忧就算尽责,教育最关键要靠学校和老师(表6)。这种重知识轻心理成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老师而忽视家庭教育意识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健全成长。(3)缺乏情感沟通与引导通过上文分析得知,74.39%的家庭认为当前家庭收入比灾前减少,加上再生育的孩子,家庭经济负担更加严重。但由于灾后得子的不易,父母对孩子更加疼爱,大部分家庭更注重孩子营养健康,还会尽力满足孩子物质要求,因此大半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或忙于务农。由于这些父母白天忙于工作或农活,无暇顾及孩子,陪孩子的机会自然很少,更不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据调查,96%的孩子都是在看电视、与同龄小伙伴玩耍中度过,与父母有很少的情感交流,孩子只能将内心的苦闷或问题放在心里。就在父母为孩子生活忙于务工、务农、赚钱养家,难以权衡教育与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由于自身素质有限,父母在空闲教育孩子时,态度也是比较简单并缺乏耐心,要么不管,要么明令禁止,缺乏沟通性引导。父母从来不会像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孩子也不会向父母吐露内心烦恼,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就会越累越远。长久之后,孩子对父母没有情感依赖,很容易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闭或冷漠,亲情意识淡薄。(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灾后得子,让再生育家庭再次有了生活的希望,但孩子的教育开支则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于是他们大部分外出务工,时刻忍受社会上不公平待遇与歧视的目光。他们想改变现状,但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限制,他们只能将使命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对孩子寄予较高教育期望。调查显示:高达92.07%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更高教育水平,最好能上大学,出人头地,为家庭增光添彩。家长只顾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不惜一切教育开支,教育投入越多,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就越大,使得家教成为以适应社会为目的本位教育。这不仅使孩子不堪重负,还忽视了孩子品德、责任感的教育,延误了孩子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形成与培养。过高期望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很易造成致孩子厌学甚至心理畸形发展。即便孩子达到预期期望,也只能适应社会,缺少道德责任感的人也未必是可造之材,未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讨论与展望

家庭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年龄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或之前阶段,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形成时期[10],家庭教育对于灾区的再生育儿童尤为重要。综上分析得出“5.12”灾区类隔代家庭教育存在因年龄退化和劳动力退化引起的教育代沟、教育观陈旧、沟通欠缺、对孩子期望过高等潜在问题。因此,针对再生育父母的双功能退化引起的类隔代家庭教育困境,急需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解决该教育困境,政府是关键,需依托政府政策的支持。就像最初为解决众多失独家庭问题,政府出台“人口再生育”政策,并须长期长效支持一样。因此,“人口再生育”政策衍生的后续家庭教育问题,同样需要政府出台“人口再生育政策”的延续政策。另外,社会一些公益、非公益组织依然要发挥救助作用,比如家庭教育中心帮助宣传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孩子受教育期间,举办各种家庭教育讲座为父母进行专业的教育知识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推广科学的家教方法等。与此同时,类隔代家庭本身的“自我提升”也不可或缺,只养不教属于父母的失职,父母应该强化自己的教育职能。父母需要进行“教育充电”,提升自我素质,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味等待政府和社会的支援。只有保持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自我提升、国家支持和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人口再生育延续政策,应该是未来出台政策的方向,不能仅是谈政策就是政府政策,还应该包括自我提升和社会帮扶。否则,解决问题的突破仅局限于政府,类隔代家庭教育问题永远都得不到持续有效的解决。而“三位一体”的人口再生育延续政策综合考虑再生育家庭、社会组织和国家的交互补充作用,其融合效应会扩大。全社会只有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格局,再生育家庭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有序高效的解决。

作者:刘云 张果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tjylw/67645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