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维度范文

浅析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维度范文

时间:2022-09-06 09:55:17

浅析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维度

摘要: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提出和建设是新时期对社会、教育、人三者互利性共同发展需求的回应,直接影响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愿望的实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价值维度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视域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其价值生成的前提是终身教育自身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二是其价值实现的动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和人之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其价值追求的旨归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生成;价值实现;价值追求

终身教育强调社会发展、教育完善、美好生活的统一,“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1]2。在政府主导、多种社会力量有效参与下,人们在教育方面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仍存在终身教育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现象,没有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有机统一,与要实现“处处即教育、时时即教育、事事即教育”的局面还有一定差距。这与终身教育各方面教育资源没有实现互联互通、衔接共享,缺乏真正有效整合,终身教育体系横向合作与纵向联动机制仍未真正形成密切相关。为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和谐共生、相辅相成,需要建设终身教育共同体来完成。终身教育共同体是指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基于一致的终身教育信仰,以学习者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努力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格局,使人的教育场所和学习资源得以充分扩展,形成一个互动性、合作性、共享性的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合作组织和教育发展组织[2],从而实现终身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性、有机整体性和系统持续性。那么,其价值又是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实现则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观点有助于整理终身教育现实中各种复杂的教育价值关系,并理清终身教育共同体在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有助于将终身教育共同体的认识和实践引向正确的轨道,从而促进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社会、人三者的互利性共同发展。

一、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生成的前提是终身教育自身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客观出现的事物或者社会现象,其价值的生成和变化与其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分不开的。“终身教育是作为解决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的一个合理方法而出现的,这个重大问题就是从几代人的关系中产生出的问题”[1]48,而且终身教育一经提出就强调教育要贯穿人成长发展的始终,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理应是连续的、系统的、不可断裂的统一体,是横向联合与纵向统一的主动性、动态性存在。这一点恰恰也对当前终身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教育的价值是有机生态性、发展潜在性、人本关怀性等特征的统一。但在实践中这种统一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究其原因,应该是在对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上缺少思维的辩证性、整体性与有机性有关。我们通过“全面审视教育现实则会发现,基于人的成长阶段、环境和社会分化而产生的教育,无论在对象、内容还是方法、手段、载体,乃至整体形态上,都会呈现出一种异质化倾向。”[3]异质化现象是事物之间正常存在的一种状况,坚持求同存异便可获得较好的包容与发展。但现实中因人们的主观错误理解与回应,一些问题如体制性的疏离、凝聚性不足、价值性不一、区位性隔阂等会显现出来,终身教育体系的横向合作和纵向联动也不能真正形成,其结果是教育效果的减退甚至抵消。这就需要对原有终身教育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要进行完善与发展,注重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结构整体性、方法系统性、依据科学性和逻辑有机性,需要增强融通意识、凝聚团结精神,构建基本范式,才能使各类各级教育组织和机构树立积极、有效的协作与共享理念,实现和谐共生;才能逐渐超越结构限制,实现终身教育的社会网络化;才能逐渐超越区位限制,实现区位互动的区域联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性、互动合作性、共享互助性的教育组织,[4]以回应割裂式、片面式的教育困境,体现出终身教育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扩展性、对象的多元性、目标的发展性等具体特征,实现终身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实现的动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之美好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在对价值实现动力的分析中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而“一个社会共同体之所以会出现,必然要受某种来自于国家或者市民社会‘需求’的促动;一个社会共同体之所以会现实地存在着,乃是因为它能满足国家或市民社会的某种‘需求’”[6]。因此,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实现的动力是基于国家、社会和人发展的需要,准确来说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教育“中国梦”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所有组织和机构能为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尽力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而且学习也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会自觉地结合自身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加文化素养学习、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等,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终身学习也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规范。而终身教育共同体提出和建构的愿景就是“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打破原有的教育制度及其实践模式,使人的教育和学习从传统的学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组织,实现各种教育类型、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之间的互通、衔接和共享”[7],其自身具有开放性、系统性、有机性、互动性、合作性、共享性、人本性等特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生活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的渗透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社会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的教育”[1]33。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实现的动力恰恰是关注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终身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与多层次性。因此,在新的时期,社会中的各类组织理应具备或者共同努力建设一种具有提供学习机会,发挥一定教育功能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一定的限制性,依托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即终身教育共同体,使社会的多个领域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或终身教育的社会。随着人的成长与发展,其潜能的发掘与实现需要在实践生活中不断推进,而与人的实践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非职业范畴得到迅速扩大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闲暇生活的质量和心灵幸福指数的提高。因此,终身教育共同体构建与发展的价值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进一步普及终身教育思想、破除教育体制束缚和发展终身教育支持技术的基础上,让人们可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主自觉地满足自身终身教育的需要;二是面向“生活”,照顾“人”的现实生存和发展。人们接受教育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来获取或者提升某种心智技能以及社会适应和各类交往的能力。同时,人们还有除职业外的生活幸福感、人生价值感、彼此尊重等方面的需要,这就对教育时间的持续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空间的扩展性提出要求,需要把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组织与教育部门进行整合重构,突破长期教育中过多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促进相互之间的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克服相互之间的割裂,实现多元的立体整合,以发展人们完整的人格,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为目标,为人们提供健全合理的、公平自由的、质高价适的学习机会,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个人、教育、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追求的旨归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一个不断超越某种历史束缚进而推进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人作为价值主体,其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价值的多维性,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意味着多维是不可取消的,取消或压抑意味着不全面;全面也意味着多维之间是相互连结、相互补充的,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和表现,当然是主体,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8]因此,终身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关注到个体个性发展和优势需要的同时,也要观照到人的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与普遍需要,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促进人的丰富多元生命意义的实现。另外,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头脑中的观念的方法来加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9]。这些办法的获得一是需要自身通过教育能力得到提升,二是需要教育的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共在性。因为人是一个未完成物,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这一点也正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和根本动力,也是共同体发展形态和个体完善过程统一的体现。因为终身教育包括了贯穿人一生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它关注人、教育和生活的统一,强调人学习的自主、自觉、自在性,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与其自身存在的共同体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人的逐步全面发展、教育不断充实完善、生活逐渐幸福美满三者的有机融合。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的价值追求不再局限于人的生存性外部需要,而是更要基于每个个体内在生命力的潜能发展,教育的作用也在对人的知识扩充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综观当前中国的现实,我们会发现在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追求中,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是更为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因为自由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更加体现出的是人对客观世界规律性探索的自觉性以及运用这些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性,否则,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无从谈起。以我国的大学教育发展为例,我们一直强调大学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而对于如何更好的立德树人、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与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还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2005年提出的“钱学森之问”。面对这个问题,深刻反思之后,人们发现这与大学教育过多注重教育社会力,培养的学生多是只拥有某项技能或者某类专业知识的单向度人,而忽视了还要培养学生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关。大而广之,整个社会则是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诉求——促进自身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只有通过努力建设与发展系统的、全过程的终身教育共同体,才能有效地减少人在成长与发展中紧张而断裂的状态,并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属于自己不断演进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生活体系等,而且这个过程会相伴一生,学习的内容多姿多彩并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重领域,学习的途径和形式也更为多元与灵活,这样,对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会充满希望。因此,在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要构建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必须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旨归,并为此不断努力,让人们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丰富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身的生命发展达到自由、完善与全面。

参考文献:

[1]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张莉.中国城市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构研究[J].社会工作,2015(3):107-115.

[3]常素梅.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与展望[J].职教通讯,2016(13):39-43.

[4]常素梅.生态学视阈下终身教育共同体内涵及关系建构[J].天津电大学报,2016(3):42-4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6]宋功德.法学的坦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7]常素梅.终身教育共同体之生态学解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38-40.

[8]汤利光.论图书馆价值的本质[J].图书馆,2008(3):71-73.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作者:常素梅 单位:常州开放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终身教育共同体价值维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sjylw/74086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