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教育文化的培植范文

教师教育文化的培植范文

时间:2022-05-19 09:03:32

教师教育文化的培植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了教师教育文化的内涵,以及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缺失的现实情况下,提出了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培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的手段与策略,以期能为提升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的氛围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

高等师范院校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现阶段“教师专业化”指明了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的发展目标,基础教育改革对培养优秀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培植符合“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使之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教师人才的需求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教育文化犹如一种基因,可以植入每一个师生的内心.高等师范院校需要有意识地倡导和培植优秀的教师教育文化,并以此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针对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了有益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范院校文化培植策略,为师范院校文化建设、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1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的内涵

教育部(2001)颁布的《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教师教育发展》,对教师教育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统称为教师教育.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师生在从事教师教育活动中所创造出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文化形式,是师范院校的办学经验、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制度建设、人格培养、文化活动、环境建设等精神与物质的总和.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活动的进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的培植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的培植是人工干预高等师范院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使之形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对教师教育的顺利进行产生积极影响的整个活动过程.

2.1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物质文化培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物质文化包括建筑、图书馆、广场、水系、走廊、雕塑等实体物质以及课程体系等.物质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载体,是基础文化.

2.1.1教师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培植校园环境是指高等师范院校中被人们感受到的校园实物景观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校歌、校训、校徽、校旗等.培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物质文化要求建立充满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1)高等师范院校建立教育名家文化墙、名人塑像、校友成果展、教育动态窗等,将善学、正身、博学、至善、启智、明德、厚德等教师教育特色词汇融入道路和楼宇等的命名中,使人们置身于教师教育氛围中并形成意识自觉.人物塑像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如古代的孔子,近现代的蔡元培、胡适等.此外,在校园人流量大的地方安置“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祖国的园丁”等标语,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具有自豪感.(2)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都体现在校训当中.校训既是学校对于学子的期许,也是学子正己立身的镜鉴,对教师教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求实创造,为人师表”“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等校训深入师生内心.(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形资源.图书馆是大学的金库,很多高师院校的图书馆设计植入书籍、阶梯等元素,各学校要从所处位置、气候环境、校园布局、原有文化等实际因素出发培植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2.1.2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文化的培植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是教师教育最直接的组织形式.高等师范院校应科学地设置课程,对师范生进行育人和教学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1)选取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教材.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前沿性、时代性.(2)结合实际灵活调整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因国家对各部分比例进行规定,致使学校安排课程的空间变小.(3)教育各部门应根据社会需求及专业特点大胆地创新课程,建立改革试点,使高校有更多的课程安排空间.各高校根据资源、师资等因素安排课程.融入模拟教学、说课、实习汇报、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内容.基层教师参与到教育实习阶段,结合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实习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完善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指定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实习进行监督与指导,使其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2.2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精神文化培植精神文化是核心文化,对师生职业理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高等师范院校的精神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探索真理、敢于质疑、大胆创新、追求学术自由的文化.

2.2.1对教师精神文化的培植教师作为引领教师教育工作的主导人群,教师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培养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1)建立以职业为事业的价值观念.培植教师对学校发展和师范生培养的主体责任感.建立科研和教学小组,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师德、价值观等职业素养的熏陶,形成探索与相互学习的氛围.各级工会应充分有利时机,组织教师参加能培养其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意识与凝聚力,形成相互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2)建立发展性评估机制,肯定教师职业价值.学校根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增加教师的收入基数.从实际出发建立教师个人规划,并成立部门对其完成状况进行审核与评定,注重教师个人规划的完成状况.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能只看结果,应考虑发展的阶段性.(3)建立学科间的文化交流,使学科文化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学科间建立科研教学合作,促进学科优势对其他学科科研、教学的影响.(4)提高教师教育者个人修养与社会地位.教师从事的是关乎人类道德发展的工作,教师的修养对未来国家人口素质、道德水准影响深远.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其进行修养与道德提醒.当今社会,提高教师的收入,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教师的认同和教师的自豪感,更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行政地位与话语权有助于社会对教育的敬畏感和教师自豪感的养成.

2.2.2对学生精神文化的培植学生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文化的最终归宿点,是教师教育文化培植的最终目的.增加师生交流,发挥教师教育文化的示范性,使师范生置身于教师教育文化氛围,了解教师,充分感受到精神文化的存在.拓宽教师与学生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渠道,使优秀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扩大对广大学生的影响,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作用.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加强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使未来的基层教育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使其从教书匠向教育专家转变,成为基础教育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2.3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行为文化培植行为文化是长期积累形成并通过教师教育参与者行为活动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行为文化的形成具有不自觉性、隐蔽性和漫长性.行为文化培植的重点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形成教师职业信仰.良好的行为文化对校风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1培植校风引导下的良好班风、学风、宿风等行为文化自觉校风是行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校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等,对全校的整体凝聚力和师范人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有无形而深远的影响.学校可举办各学科的文化月,扩大学科的影响力,举办校、院、系各层次教职工、学生之间的讲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并形成规模.将入学教育、运动会、网络活动、校园广播、体育文化节、毕业典礼等行为活动融入教师教育文化内涵,将其转变为教师教育文化的载体.在校风的引导下加强师风、学风、班风、宿风的建设.可通过班级参与或组织活动培养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师风建设发现名师,扩大名师的影响效应.培养良好的宿舍风气对学生生活习惯、道德品行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3.2注重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举办效果目前,校园行为文化活动存在不足,如:教师教育内涵不足,娱乐性质太强,知识、学术思想不足,校内的活动较多,校外实践的太少,大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多,经过老师、专家认真指导的活动少,学生参与的活动多,老师参与的少,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活动影响短暂,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价值、文化的成长起到长远影响.活动目的偏离初衷,为了活动而组织活动,没有通过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活动的总结不够细化,对活动的意义影响关注较少.鼓励师生参加各项活动,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活动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性不足的缺陷.积极成立学生社团、学会等组织,由老师对活动进行负责与指导.鼓励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社团可成立自己的品牌活动,协助社团做好活动的宣传与规范化建设,将好的文化活动上升为校园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可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课程、课题、实验项目相结合,既提高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又增强了参与者的创新认知度.

2.4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制度文化培植合理完善的制度是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高等师范院校制度包括行政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校规校纪等,综合体现着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发展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科研教学任务等的结合.制度文化的培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服务价值.制度文化的培植要以保障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建设与运行为出发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制度文化的培植需要建立制度信仰,形成自觉遵守的制度文化;建立以教师教育为目标,以师生为本的教师教育特色制度文化.

2.4.1建立制度信仰,形成自觉遵守的制度文化制度信仰就是形成对制度坚定不移的遵守信念,并将制度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要求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在执行过程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淡化学校、学院领导与管理部门的权利信仰,增加对制度的敬畏感和政府部门对制度的支持力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保持制度的稳定性,使制度作为教师教育的行为标准,不因领导人的意愿而改变.全体师生形成制度的主体责任意识,使制度深入人心,实现制度被执行者向制度的支持者转变,实现对制度的自觉遵守与维护.

2.4.2培植以教师教育为发展目标,以师生为本的制度文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制度应显示教师教育特色,以教师教育为目标,以师生为本.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的教风对师范生未来教风的养成有模板性的影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制度要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授课方式、个人修养、价值观念等有特别的关注.教师教育制度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建立对专业学科知识、学习态度、考风等问题的奖惩性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干预,培养师生勤劳刻苦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求知态度及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2.4.3培植制度建设与师德培育相结合的制度文化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亲缘关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特点相同而又义理相通.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培植制度与师德建设相结合的制度文化,将师德内容融入制度建设中.将师德建设的路径与内容规范化、制度化,并建立与制度化的师德相对应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求刚柔共存、奖惩结合,强调对师德养成的鼓励、启发、诱导和修正功能.师德制度化的建设应注意其特有的道德性,注重对被执行者产生的内在影响,要求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从伦理道德视角对师德制度进行分析与认知;从被执行者的心灵深处出发,对师德制度条文进行全面剖析;注意引导过程与自觉遵守的可行性和人性化.

3结束语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塑造了人”.在文化的培植过程中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并严格尊重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自然规律.培植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动态体现的教师教育文化,在教师教育工作进行过程中形成有效的文化载体,渗透到教师教育的各个环节,根植于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实现文化的育人价值,最终使高等师范院校形成教师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柏红.新课程英语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1.

[2]梁禹祥.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0(3):27.

[3]李伟,李润洲.论教师文化的重塑[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6):26.

[4]夏征农,等.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65.

[5]万娟.师范院校文化构建研究:基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视角[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6]曾秀兰.德育视野下高校制度文化的缺失与重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62.

[7]何玉海.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57.

[8]彭勃.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态化配置与培植[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8.

[9]李培根.教育文化的深刻意义与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4.

作者:岳新坡 李大帅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师教育文化的培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sjylw/69374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