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范文

时间:2022-08-27 06:07:29

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和谐心里健康

论文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几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中学生的差。但是,在心理健康的理论概念、操作化定义、测量技术和干预措施各方面,国内心理学专家的看法不尽一致。介绍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焉境,举例阐述了心理健康与和谐关系,进而提出心理健康应该从娃娃抓起

2010年2月27日下午,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交流中,教改是热点之一。其中有几位小学生在论坛上对学习问题进行倾诉,特别是一位网名叫“奥数的奴隶”的小朋友的话,被大量转载。他说:“奥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现在的小学生都已经是奥数的奴隶了!”他请求总理:“您看能不能把我们从奥数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啊?我们实在太累了!”对这位小学生的心里话,总理是否回应?是如何回应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位同学发自内心的呐喊,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2010年2月28目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并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列入教育发展战略。但是,只是在高中阶段强调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凡事预则立。从政策出台到真正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本文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概念的操作化界定、测量技术与应用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中学生和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

近年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许多已经发表的研究没有明确区分年级、年龄等因素,而是把中小学生作为同质群体来研究。这是不合适的。首先,青春期主要在中学阶段发生、发展、结束,相应的生理变化(如激素分泌、性征表达)高峰也如此;其次,许多心理障碍虽然在青春期才表现出来,但是其成因却是在,卜学阶段形成的;第三,许多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业已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中学生的差。

高屹、于新红、张瑞凯(2008)采用俞国良编制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抽样调查北京市4085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如图1所示)

据廖全明(2007)介绍,2000年,国内同行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地区抽样调查了16472名中小学生,发现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者(中度和严重两方面)的比例,要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高(如图2所示)。

另外的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随年级的增长,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是1O%,15%和20%(高屹等,2008;James,2O07)。也有人发现小学

二、

四、六年级和初中

一、

二、三年级学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别是14.36%,14.5O%,15.82‰15.61%,15.52%,16.50%(廖全明,2007)。中科院心理所曾经于2007年~2008年开展了专项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针对青少年(18岁以下)、成年人(18岁~54岁)和老年人(55岁以上)等三个年龄群体,编制了“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通过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共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抽样调查了16813人,建立了《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MentalHealthInvento~,CMHI)》全国常模。

该量表经多年研制,可全面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图3表明,不同年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变化表现出特定的波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年级增加(初一至高三)呈下降趋势,高中生最低。在成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逐渐上升,30岁后上升趋势平缓;至75岁后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分析提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虽然三个年龄段被试使用不同版本,项目内容和数量皆不同,但是所依据的心理健康理论框架和因素结构是一样的。这项大规模调查未涉及小学生。

调研表明,在全国总体人群中,15%~18%心理健康水平为好,65%~7O%为良好,11%~l5%为较差,2%~3%为差。从青少年到老年分数均接近正态分布,说明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与身高、智力等人类特征类似,大多数人处于中等程度,即正常范围。

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有轻度心理问题;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可进行正常的生活;但本人感到明显不适,妨碍能力的正常发挥;容易被忽视。在不进行心理辅导的情况下,有可能自发缓解,也有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因为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资源,及时心理辅导可有效预防其转化为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状况“差”者,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其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表现为学业/事业适应不良或人际关系问题,且个人感到强烈的痛苦不适;在不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情况下,较难自发缓解,很可能长期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甚至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此类个体面临高度风险,亟需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

利用同一样本,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调查各年龄群体,得分反映的抑郁情绪却表现出不同的趋势(陈祉妍等,201O)。在青少年期的三组之间,抑郁得分皆有显著差异,以中学生最低。可惜该研究未将中学生按年级细分比较抑郁状况的差异。因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需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调研。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

什么叫健康?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即身体没有病;一理快乐或者这种状态比较良好,接纳自己,也接纳环境,跟周围人没有矛盾,跟自己也没有过不去;再就是适应社会。小学生适应自己所在的班级,跟家长、父母亲、爷爷奶奶能和谐相处;道德状态良好,在周围人的心目中,不是坏孩子。这四个层面是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心理健康是自我和谐、环境和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

和谐是党中央的国策。它是什么意思?禾是吃的粮食,加上口(说话)。每个人都这样,大家都有饭吃,都能说话,这叫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含义。数千年前,我们老祖先造字的时候已经界定了这个含义,这是非常奥秘的现象。所以,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

和谐包括自己的和喈(心理健康,接纳自己)、适应周围(居住和学习的)环境,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将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走出国门,有很多同学上大学、当研究专家,当军事家、当政治家,要跟国际同行或朋友打交道。这都有适应的问题。从文化、地域、政治等多方面国际化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刚刚庆祝过改革开放30年,国家发展的速度、世界发展的速度是远超出我们预期的,所以要做好预备。

跟着家人或者自己一人在国内外旅游的小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会与自然的和谐,培养环保意识。不出北京不知道北京的美,不出国不知道中国的美。小学生在城市呆惯了,都是高楼大厦、水泥公路、水泥建筑,到了国外觉得环境很好,家乡没有,以为中国就没有,其实不是的。见得少,思考得更少,所以容易以偏概全,思维有定势,思路受局限。所以古人很早就提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同时我们要引导小学生思索生命的意义。不能觉得小学生还小,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一个同学扇了另外一个同学的耳光,他能不能扇、应不应该扇、为什么扇、能不能不扇?我的孩子在中关村中学读书,上初中第一个月就被老师教训了一顿,而且是在全年级同学面前,觉得很沮丧。为什么老师会骂学生,为什么她会以那种伤人的形式来骂?为什么她不尊重孩子?她的尊严受到了孩子什么样的挑战?她这样做对自己的尊严有何损害?这都是跟生命的价值、尊严有关系。

这些都是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心理健康界定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四大要素之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包括四个特征:首先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其次要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能谦让;第三是有幸福感;第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无论采用什么具体量表,所有的心理健康界定都会同时涉及到内部适应与外部适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内部心理和谐一致。你想做的你就去做,或者想做而不能做的你就不去做,虽然想做但你能控制住自己,不至于吃不香睡不着。对于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基本上都有,但是有轻有重,有选择,有的课很喜欢,或者是因为老师长得漂亮或者比较酷,或者老师比较有魅力,或者老师讲得很好,或者黑板字写得漂亮。总之都有理由,对老师的印象也分了三六九等,但是所有的课还是都要上。其次,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父母亲的管教方式,小学生可能喜欢或者不喜欢,母子之间、父女之间可能亲密无间,什么话都可以讲;或者也可能像仇人似的。如果处理不好,到了青春期,可能会有更大或更多的冲突,各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

中小学生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碍、神经症、多动症、抑郁症、情感障碍、自杀等。自杀是我国青少年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廖全明,2007)。而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早期心理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最有效手段(James,2007)。

青春期的学生,很多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家长,觉得丢份子,觉得没风度,不好看,有小肚子,衣服不时髦。这都是现状,但也有些同学能接受这个,没有因为这个觉得抬不起头来。高年级小学生跟同学玩得正欢、正高兴的时候,爸爸、妈妈来了,会觉得很煞风景,但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回家,吃饭、做作业照常,这叫外部环境适应良好。该考试的时候良好发挥,该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内部包括认知效能、情绪、自我认知三方面。

认知效能正常就是所有的主课小学生都能愉快地完成,最起码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良好、优秀,甚至到前十名。当然,要达到前三名是比较累的。

情绪体验积极稳定。每个人都有情绪,会发脾气,会郁闷,会失望,会伤心,会掉眼泪,这都是正常的。因为只要跟事情有关系,跟谁闹别扭,跟父母亲、同学生气,或者是露了怯,或者哪天在众人面前摔了跟头,因而生气,这都是正常的心理体验。但是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是一直生气,别人不劝就不能平静,甚至劝也劝不开。自我认识恰当。自我认识评价恰当,比如我数学好,或者语文好,我觉得在班上跟别人不一样,有优势,同时也知道自己有不如人的科目或领域。

青春期在发展心理学中叫“第二反抗期”,或者叫“第二快速发展期”,就是你们的喉咙变声,声音变了,个头长高了,成了大人,开始比父母亲要高,有一个成人的感觉,而且有实际证明。这是身体上的,但是心理上实际上没有成人,只是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特别是如果父母亲还在按照对待小学生那种方式来管教,就更烦;这时候就开始逆反,要求尊严,要求尊重,要求独立自主。因为我这么大了,个子这么高了,我说话男人味很浓了,我有隐私必须要尊重。可是,不是每一位父母亲都有足够的智慧,他们的爱心是没有任何缺乏的,但是他们的智慧有差别,这个智慧体现在管教孩子的方式可能不会有太多变化,因为在他眼里你永远是孩子。

我的老师70岁了,他跟我讲他妈妈90多岁,每天晚上还到床前摸他的头。在父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你在幼儿园时,父母怎么管你,上高中后他还照样这么管你。这是做父母亲的滞后。我们要理解,不是他不尊重你,也不是他不接纳你,不给你隐私,因为在心理学上讲,各位的心理也是正常的。幼儿园的时候家长说了算,小学的时候老师说了算,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同学是第一位的。无论如何,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也好、人际关系也好,这三方面有波动都很正常,跟绝大部分人是差不多的,特别是自己内心要稳定。内部心理和谐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外部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对中学同学来讲,干扰会越来越多。我的孩子一直是很快乐的,结果上了初一不到两个月,哭了两次鼻子。第一次是被年级主任训骂了一顿,第二次被同学“骗”了一次。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正常的,不过她的认知还停留在小学的阶段。你跟我玩就是好朋友,你跟别人玩就不是我的好朋友了,那就完了。从小学到高中有个跨越,这就是社会认识的问题,显然另外一个方面,就说明他对朋友的关系、评价、需要,要求比以前高。

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心理状态,它包括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五个测量维度。内部和谐,除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方面的情绪体验(个体的情绪特点、情绪状态和处理情绪的能力),还有关于自尊、自我和谐、自我觉察等自我认识(个体对于自己的认识、评价和自我调节)内容。外部适应可概括为人际和学业/事业两大领域,以及对改变的适应。人际领域主要是个体与人的关系,而学业/事业领域主要涉及个体发挥智力及其他认知功能的状况,其对应的内容为人际交往(个体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状况)和认知效能。认知效能(个体的日常认知功能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指恰当发挥运用自己认知(智力、注意力、记忆力)的能力,反映个体对运用认知能力的自我评估。另外,个体在遇到生活改变和挫折时的想法和反应,则通过适应能力(个体遇到生活事件时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和应对风格)测量,包括复原力(resilience)、易感性(vulnerability)和心理坚强(hardniess)等。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深入研究与思考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老师成为主要的外部控制源。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强,且老师有主导作用。所以,心理健康应该从小学的娃娃抓起。

参照内部和谐与外部适应两大方面,小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首先,对自身在学习方面(包括能力、态度、方法)的长处和缺点具有适当的了解;其次是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第三,在家中与家长有正常的沟通,在学校中,与老师和同学和谐相处;第四,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有集体荣誉感。

根据这四个方面,结合小学生学习环境,要做到对生活积极展望;对生活有一套现实的期望和处理方式;对情绪有效的调节;具有与他人良好交往的能力;具有获得他人的支持而不过于依赖的能力;适度的欲望;精神性(生活的意义感、归属感和信仰);具备有效的应对技能;诚实的自我认识和自尊;具有诚实、准确而现实地看待世界的能力。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关系,而从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到精神疾病是一个连续体。内部和谐与外部适应两大划分,从心理疾病到心理健康的不同层次均可适用。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DSM—IV)中指出,判断心理异常应从个体的主观痛苦和妨碍社会适应两个角度来进行。满足内部的主观痛苦与外部的社会适应这两个条件之一,并达到一定的严重性,即可考虑心理异常。

关注并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学习上的减负划等号。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给孩子们足够的认识、表达及提高自我的空间,在孩子本来的状态下关注、接纳他们、鼓励他们,杜绝各类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标签。春雨润物细无声,栋梁成材数十年。新晨: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sdylw/5541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