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课改下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范文

新课改下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范文

时间:2022-03-08 10:22:57

新课改下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评价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是基于生命、立足生活、体现人之生存目的的活动,不能脱离价值而存在,因此,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制定基于人的需要的价值评价标准,拟定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评价目标。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面向教育生活,注重系统性,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要体现评价双方的平等和信任关系,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交流。在评价过程既要体现科学性,体现评价的客观真实,又要体现人文性,体现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

【关键词】教育评价;价值诉求;以人为本;教育生活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内涵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现代教育评价制度发源于20世纪的美国。现代教育评价出现以来经历了四个历程:20世纪初期的测量运动重视科学数据在评价中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的“目标评价模式”主要是把教育评价作为规范人的行为的工具;20世纪60年代教育评价开始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需求;第四代教育评价在总结前三代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评价要更多地关注被评价者的意见,促进人的发展。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从过分注重科学数据的作用到注重人的自由发展是一个极大地进步,对我们正确认识教育评价的本质内涵和内在价值诉求提供了借鉴。

(二)教育评价的本质内涵

教育评价是一项揭示人的存在意义,体现教育价值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这项活动中,要体现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平等的关系。而以往的教育评价更多地关注规范性的认识,习惯用确定性的尺度来衡量被评价者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评价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是基于生命、立足生活、体现人之生存目的的活动,不能脱离价值而存在,因此,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面向教育生活,注重系统性,进行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

(一)基于人的需要的教育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评价简单地落在了各种各样的考试之上。这种评价模式造就了“应试教育”的诸种问题,使培养的人才变成了机械的考试机器,同时对教育者的评价也以升学率为标准。这种评价模式下,很难把人的需要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迈克尔•斯科利文认为,“对目的的考虑和评价是不必要的,而且很可能是有害的步骤,评价的重点应该由‘想干什么’转移到‘实际干了什么’上来”。他的这种观点就已经开始考虑被评价者的内在需求,而不单单是站在评价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育评判的价值就在于反映被评判者的价值诉求,从而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进而推动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评价要借鉴西方的有益经验,设定教育评价标准一定要基于人的需要,考虑人的价值。

(二)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目的

教育评价除了要设定基于人的需要的教育评价标准,还要坚持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因此,教育评价的目的要紧紧围绕教育的目的,评价是为了让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有论著称美国前三代评价理论虽然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存在的。第一代教育评价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过分注重科学数据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把评价简单地看作是一项数据测量活动。认为“凡存在的东西都有其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人的存在,割裂了评价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代教育评价看到了纯粹的客观的教育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全部,难以通过评价进行诊断和改进,于是开始关注教育目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一时期的教育评价开始向被评价者倾斜,但更多的也只是局限于目标评价,停留在工具的层面,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个人的自由发展。第三代教育评价开始基于的需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多地考虑被评价者自身的需求,体现了人的价值。第四代教育评价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合理的深化和发展,除了关注人的需要之外,更多地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被评价者的良性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多关注教育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这就必然要求教育评价理念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三、教育评价要面向教育生活

(一)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

评价的有机结合教育不单只有教育的结果和数据,还有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也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现实的。在教育生活中,教育评价就绝不能简单地是对教育结果的评价,对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更能体现出教育生活的本质。因为作为教育的评价对象的人或物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变化,所以对教育对象的评价如果脱离了教育生活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反映其变化发展的真实本质。教育评价要面向生活,只有体现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评价才是真正面向生活的教育评价,而只有面向生活的教育评价才能够真正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交流

马丁•布伯将对话分为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装扮成对话的独白,第二个层次是技术性的对话,为了对话而对话,第三个层次是真正的对话,能够体现对话双方本意的对话。对话作为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本方式之一,不同的对话会产生的不同层次的关系。纯独白式的对话方式,根本不能有效地评价对话双方关系,而技术性的对话只是一种假象,所得到的信息也只能是一种预设的答案,不能反映出对话者真实的想法。只有真正的对话能够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像真正的对话一样体现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之间平等、信任、和谐的关系,那么评价的效果就必然是真实可靠的,评价的目的也就能因触动被评价者的心灵而促进其发展。教育是一种生活,就意味着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没有地位的高低之分,只有角色扮演的不同。同样的,教育评价本身也是教育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有着相互平等的地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双方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被评价者向评价者反映出真实的意愿,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对举措。

(三)评价过程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人文性

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评价不能脱离科学知识而变成随意的生活谈笑,另一方面教育评价又要反映生活的本质,体现出评价的人文性。有教育评论家认为,教育评价应该为了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要摆脱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为了摆脱第二代教育评价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人的需要和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在这里只是强调不要为了打破一个极端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每一次的教育评价理念都有其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有其考虑不足的地方。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面临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多地是要坚持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以往的教育评价标准,在综合借鉴各种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一种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教育评价观来指引教育评价实践活动。教育评价面向生活,是面向的实践,既离不开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又离不开评价理念的人文性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评价过程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人文性。

【参考文献】

[1][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作家出版社,1992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凯.走向对话的教育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4]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张玉锋 单位: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课改下教育评价的内在价值诉求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