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招生考试模式改革的教育公平论文范文

招生考试模式改革的教育公平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05 10:43:24

招生考试模式改革的教育公平论文

一、教育公平的发展轨迹:高考制度改革的脉络

高考自产生之日起,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歇,而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6月,教育部规定,首次明确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实行本、专科统一招生考试。至此,以统一高考、统一录取为标志的高考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具有封建科举制无法起到的在人才选拔、振兴科技、发展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对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有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高考制度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加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而且不同程度地损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同时高考不考什么便不教什么不学什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其他各类教育只能沦为其附庸,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因此,高考自1952年建制迄今的60余年间,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几次迎来发展的重要契机,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

1.招生体制的改革。如在招生来源体制方面实行定向、委培招生;在收费体制方面实行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94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深化了我国招生计划的体制改革,拉开了以国家教委所属40余所高校为主体的招生并轨改革序幕,1995年试点高校增至257所,1996年又增至660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2/3,此后的改革步伐逐年加快,至2003年以后,高考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进入了改革深化的全面探索时期。

2.考试方法的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开始在广东省试行数学、英语科目的标准化考试改革,随后逐渐在全国推行。高考的标准化,其实质是实现从传统考试向现代考试的转变,是考试内部多项工作系统的整体改革。通过考试命题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手段的现代化,来克服传统考试命题的盲目性和管理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尽可能公正准确地反映考生掌握考试内容的真实情况[3]。与此同时,推行各省自主命题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激活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工作机制,有利于各省市对各类考试的统筹协调,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考“指挥棒”对基础教育积极的导向作用,也带动了整个高考制度的改革进程。

3.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和“科学化”为目标,进行了标准化考试改革以及命题立意的革新,强化能力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题目设计上注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的实际,并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考试形式的改革近些年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开考的次数是当前社会关于高考形式问题讨论的热点。由于它是一个社会影响面十分广泛的宏观制度层面问题,尽管前些年一些地区和高校进行过高考多次化的改革探索,但始终未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高考多次化改革还是势在必行的。

4.录取与评价制度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天津率先进行网上录取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高考改革新思路不断推出。其改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适应以普通高中新课改逐步推广为标志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客观上对高校招生改革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二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迫切需要;三是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对人才培养选拔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考试评价制度也一直是政府以及相关机构进行改革的重点。但高考既然是分配原则,就需要分配参数,考试评价制度为录取制度这一分配规则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在这些参数中,通过统一高考所产生的高考成绩是现阶段录取制度所采用的重要参数之一。考试评价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制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为高考注入了多元色彩与活力。

二、教育公平的发展前瞻:高校招生考试评价模式改革的对策

1.要改革高考教育评价机制。高考从表面上看尽管只是一种为高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但由于它同时肩负巨大的社会功能,致使其发展与制度以外的方方面面有着各种牵连,尤其与学校教育有着无法割舍的巨大关联。比如,考试成绩是评价教育结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明确的指标,追求好的考试成绩便与高考如影相随,成为教育施行过程中的一个直接目标。“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以分取人”的单一标准,就是伴随着高考的激烈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不正常教育现象,它作为对高考教育评价功能的一种反应,成为笼罩在每个考生头上一块长久不散的乌云,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制造了“应试教育”和“以分数论英雄”,阻碍了素质教育并导致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学将素质教育宣传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也将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其实这并非考试评价功能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激烈竞争强加给考试的产物。即当考试成为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主要乃至唯一手段时,考试在教育中占据轴心地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考改革的必然,其改革方向应该不断朝着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推进,朝着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迈进。即将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年级排名和所得的荣誉级别等因素进行量化,将学生的个性以及其他品质等无法量化的进行定性评价;这两部分的因素构成学生的综合特征,将综合评价建立在综合特征基础之上,并充分考量不可量化的学术成就、个人品质、课外活动等其他因素,把学生作为一个饱满的个体进行考核选拔,向“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制度迈出“破冰之旅”的坚实步伐,这将对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培养开拓性创新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要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高考形式改革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众接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往往是以招生考试的方式、形式为起点,因而建立符合特定时期社会发展与大多数人利益的考试形式是教育公平和高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我国现有的统一高考,利用一次考试为所有层次、类型高校选拔生源,尽管效率很高,但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上根本无法兼顾所有高校的需求,明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以高校和考生为服务对象,针对高校的实际需要“量身”设计考试,更加注重体现高考的“服务性”与“适应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和选择机会,并反映考生的实际,实现高校和考生互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以进一步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招考体系,从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这就需要在坚持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体的基础上,对部分地区的考试组织(命题)主体、考试次数以及考试类型进行系列改革。如通过分散性分类考试、高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与国家统考相容的格局,形成国家统考与地方统考并存、国家统一高考与高校单独考试结合的局面,使高考形式逐渐从统一走向多元。在高考内容的改革上,应当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与素质等“综合能力测试”,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尤其是要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社会的发展,突出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相关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3.要加强高校自主招生模式改革。我国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育制度创新与演进的过程。自主招生不仅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转变社会对高校选材的观念。高校自主招生的前提是大学真正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个体能够自主行事的前提条件;同样,缺乏独立性的大学,很难使人相信它是否具有自主招生的能力,是否在招生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性的原则。近年来,高考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被认为是一种公平、公正、客观的选材模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深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自主招生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目前依托高考制度的自主招生,无法体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对考生的要求,人们看不到高校招生方式的可比性,认为自主招生模式会带来很大腐败,在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方面,高校自主招生比不上统一高考。因此作为自主招生的高校,无论从思想观念、体制创新和利益格局上都需要进行调整,尤其是现阶段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不能废弃现有高考这一相对成熟的人才选拔模式,而应通过改革完善形成高考和自主招生取长补短、互补共赢的格局。使统考前提下的自主招生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用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录取适合和志愿报考该校的学生。使所有的高校挑选到最合适的生源,使所有的学生选择到最合适的高校,充分体现双向选择原则制度,达到多样性地选拔人才目的。同时,需要建立独立而负责任的治理机构,以及信息通畅、反应便捷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通过舆论监督和公正的高校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高校招生中的“黑箱”操作。只有社会各方面的相关配套机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机制才能健康、和谐地运行。

作者:陈海利付孝泉单位:南华大学人文社科处招生办

被举报文档标题:招生考试模式改革的教育公平论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