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范文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范文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安于高职高专的办学层次、照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办学特色,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瓶径。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办学定位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想摆脱办学中的困境,核心问题就是要准确定位。那么,何谓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指高职院校以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职能、社会需要及大众期望为导向,结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与教育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分析与比较,准确把握自身角色,为学校发展确定方向、目标、任务等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1.1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紧

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大都呈现单向需求,缺少有机互动,而且还局限在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聘请师资等方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没有切实建立起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远未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且居于浅层。此外,校企合作还明显地受到行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的制约,体现出行业性和区域性的不平衡。正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种种缺陷,造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学科型教育偏重,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都搬用本科院校,在办学发展上沿袭或照搬普通高校办学模式和发展形式的做法,以及偏离高职教育的使命,追求“专升本”升学率,教学要求和追求目标偏重于保少数学生的“专升本”或寻求办学升格及转型。同时将产学研结合片面理解为资源共享的手段和利益互惠的渠道,而忽略它在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层价值。而这种价值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根本所在。

1.2专业设置盲目求全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教育资源,打造学院品牌和办学特色。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上交叉、雷同,追求专业齐全、忽略办学特色的现象非常普遍。争先恐后地设置同样的专业,高速度地复制低成本专业,很难看出优势和特色,这样既加剧了竞争,又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效率底下。

1.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1)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偏低。低于目前国家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15%的要求。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研究生以上、本科生和专科生三者的比例为8:80:9,属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本身的制约,高学历人才不愿到这类学校任教;高职院校没有制定出足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高职院校本身没有主动规划并组织做好在职教师的培养工作。

(2)“双师型”教师紧缺。有资料表明,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是具备理论讲授能力同时也具备职业技能指导水平,即所谓“双师型“师资。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只有5.7万人,只占21.3%。已有的“双师型”师资还存在部分教师的学历偏低、缺乏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等情况,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建议和理性思考

为了使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地健康、持续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存在以上的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提出如下建议:

2.1服务面向定位区域化

高职院校办学服务面向定位是指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所服务的范围。服务面向定位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及确定提供何种服务。我国高职院校多属地方性院校,除少数社会力量办学的高职院校外,几乎都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自然要更多更好地主动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服务面向必须体现区域特点,有条件的可以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在服务面向上注意辐射周边省市,这是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特定行业对高职院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木。

服务面向定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建设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做到人才培养针对区域、针对需求对象,有的放矢,主动融入所在区域、行业的发展,融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主动探询或科学预测区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尽其所能地为之提供多规格、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提供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其次应当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基础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合理确定招生和服务面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促进院校办学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在服务面向区域化定位时应注意:一要依托与服务相结合,即要依托区域经济社会丰富资源和优势,要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使服务和依托形成一种良性机制,扩大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二要立足与辐射相结合,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辐射周边区域或某特定区域,广拓入口,宽输出口;三要培养与培训相结合,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也要兼顾企业的在职、转岗和再就业培训。

2.2专业建设定位市场化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要根据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与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旧专业,重视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科学性、针对性,因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健康、快速的发展首先其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

2.3师资建设定位复合化

建设一支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且现有的高职院校构成复杂,有的是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成高职,有的是成人大学改造而成高职,有的是新建的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其教师队伍的要求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任务更繁重,其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更为突出。目前,就整体而言,高职教师队伍最为缺乏的是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专业教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逐步改善师资队伍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学历层次、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复合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建设途径主要有:一是积极提升现有专职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业务素质,①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课程进修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②鼓励专业课教师深人企业调研、见习,获得相关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③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证考前培训及考试,完善相关专业知识结构。④鼓励专业课教师出国进修相关高职课程;二是外聘其他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专业课兼职教师,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三是外聘来自企业、行业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能课教学水平。

2.4教学模式定位职业化

由于科技进步、知识更新、社会劳动组织等结构性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而教学模式也是一个富于动态特征的过程。由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教学模式必须是开放的,面向市场的,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与企业、社区等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开放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性就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设置课程。经常开展职业岗位知识、技术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合理确定专业技术教育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职业实际需求为主旨,根据现代的人才观、教学观,结合生产管理实践,强调理论的应用与技能的训练。以实现培养面向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具体措施有: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建设好专业的根本保证。为了体现专业设置灵活多变、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等特点,在加强专业建设内涵方面,应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设置针对某一就业方向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以及面向职业技术证书考核课程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能力培养过程。(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实训体系。设施先进、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职业院校可与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形成校内与校外结合,真实环境与模拟仿真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如临其境的实战演练条件。

(3)实施挂职顶岗、实境实习。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在相关单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通过对职业场景的真实参与,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减少了资金、设备、场地、人员等的重复投入,又能够使专业教育与生产实际更紧密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积极推行“双证”制度。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求“双证”毕业,即学生须持有专业学历及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高职院校应在对各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同时,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接轨,确保学生在毕业同时获取就业准入资格。

2.5办学形式定位多样化

教育部过去提出的“三多一改”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就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多形式”办学。“多形式”就是指办学形式定位要多样化。从国外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看,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一校多制是其办学特色。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既体现了澳大利亚职教特色,也大大增加了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职业院校在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应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院校办学途径等角度开展相应专业的短期培训、行业培训、资格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定单教育”、“校校合作”的联合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形式。以服务于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战略。同时也有利于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拓展新的办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