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力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力范文

时间:2022-02-26 09:26:53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力

摘要: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习者必备的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历史解释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入手,阐述了史料教学在历史解释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给出了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教学策略,高中历史教师应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充分利用历史材料,以此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解释能力;课堂教学策略

1前言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记忆书本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解释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对历史材料的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教学方式,通过历史材料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历史解释能力及史料教学分析

历史解释最早出现于1942年,学术界关于历史解释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历史解释进行了如下定义:历史解释是指在明确历史史实和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理论及方法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对历史事物、现象和人物进行全面分析及客观评价。历史解释能力则是应用理论和方法,对历史史实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解释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表述能力,还包括对历史史实深刻内涵的分析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这样阐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史料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这两种,文字史料主要是指史书、笔记、典籍和碑文等文字材料,非文字史料包括文物、古乐和建筑等材料。史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点,更是历史学科研究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需要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获取与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而获取历史信息则需要应用到史料。由此可以看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具体而言,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作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有助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1]。

3高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应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衍生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中心人物及历史依据,可以在课堂中展现生动形象的历史史实。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责任内阁制”这一历史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进如下三个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首先,“不懂英语的国王”,安妮女王并没有子嗣,在其去世之后英国国王由女王的德国远亲乔治一世担任,但是乔治一世并不会说英语,更不关心英国的国家事务,使得英国内阁的行政大全从国王乔治一世转移到财政大臣沃尔波尔手中,由此产生了英国的第一任首相。针对这一故事,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按小组分析国王丧失了什么权力?然后,通过“48小时首相”这一故事,向学生介绍1746年乔治二世否认了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使得政府所有阁员集体辞职,而乔治二世也仅仅当了两天的首相就下台,被称作48小时首相,也是英国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针对这一故事,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按小组分析,如果国王和内阁出现了矛盾,内阁将会如何处理?最后,“最年轻的英国首相”:1782年,英国在北美失败,通过不信任案,诺思带领所有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年仅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仍旧受到了议会的不信任,但是这位“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向国王提议,解散议会下院,宣布提前进行大选,最终将反对派议员从议会下院中剔除。针对这一故事,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思考,议会和内阁出现矛盾时,可以采取哪几种处理方案?上述三个故事与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逐步分析,可以明确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背景,从而明确英国民主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教师通过思路引导,帮助学生对历史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在学生认识的过程中提升其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可以客观阐述历史史实,并根据历史史实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

3.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适用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历史知识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制定规范的历史材料选择原则,即客观、全面及与教材内容相符合。以“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史料:史料1:人教版教材中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介绍;史料2:西周礼乐制度的历史地位阐述,礼乐制度可以看做是西周的治国之道;史料3:《论语》中提到的“礼崩乐坏”以及《庄子》中提到的“道术将为天下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上述三种史料进行自主分析,分析“百家争鸣”为何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首先,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史料分析,从历史角度分析百家争鸣为何被称作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史料解释“解放”的意义。在小组探究过程中,通过对史料1及史料2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确礼乐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及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礼乐制度是思想束缚的根本原因,再结合教材中关于西周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发现当时社会已经出现变革,而史料3恰好证明了礼乐文化的衰落,诸子百家思想不断涌现。在历史发展到这一时期,需要新的思想与新的思考,解决社会变革问题,而大量思想家的涌现使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多种思想,将人们从单一的礼乐文化中“解放”出来,所以百家争鸣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史料中蕴含的历史史实与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引导学生使用史料解释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3史料教学的应用要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史料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具有启发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历史史料,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以“马关条约”这一历史知识点为例,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回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使学生感受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屈辱。李鸿章说道:“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后续。”而伊藤博文回道:“肚子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在展示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文字对话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对话内容,分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情绪。通过对对话的分析,学生可以体会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人的屈辱和日本人的贪得无厌,在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历史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时,尽量避免影视作品的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播放古装影视作品。但是影视作品展示的是通过艺术创作之后的历史史实,和真正的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影视作品不可以作为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量应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减少影视作品的应用,尽量选择与历史史实相符或者不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史实判断的影视作品,这样既能够发挥出影视作品活跃课堂氛围的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尽量避免使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影视片段,避免学生将影视片段和历史史实混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负面影响[3]。

4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要点,教师需要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培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重视,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历史材料,并保障史料和教学的一致性,尽量避免将影视作品应用于史料教学中,发挥出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4):74-75.

[2]安伟峰.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7):44-45.

[3]季芳.创设直观情境提升思维能力———浅议高中历史图片史料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115-116.

作者:宋羿竺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力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zlslw/72886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