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9 03:51:51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现状

(一)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的环境与条件,老师教会了他们许多文化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对母校与老师应心存感恩。然而,仍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认为学校条件差,比城市的学校相差甚远,对学校常表达一些不满情绪。表现在对学校的公物不爱护,对学校的公共环境随意破坏,抱怨学校的校规校纪太多;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逃学、偷盗、沉溺于电子游戏机房和网吧的留守儿童也不少;不尊敬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给老师起外号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当问及“你喜欢你所在的学校吗”,仅有58%的留守儿童表示喜欢,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14%的留守儿童表示无所谓。当问及“你觉得老师辛苦吗”,仅有46%的留守儿童表示辛苦,有38%的留守儿童表示教书是老师的工作,谈不上辛苦不辛苦,16%的留守儿童表示不辛苦。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学校的教育之恩缺乏真正的感恩情怀,对老师的感恩意识不浓。

(二)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马克思曾经指出:恩情是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愫,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2]。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常重视,2007年,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专门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村留守儿童也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回报社会、贡献国家。但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产生抱怨甚至不满,有时甚至觉得来自社会的关爱是社会对造成他们留守状况的一种理所应当的补偿行为。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相似信息。如当问及“你会经常想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教育自己应做个知恩图报的人吗”,仅有5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有29%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14%的留守儿童表示从来没有。当问及“你成才以后愿意自觉奉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吗”,仅有55%的留守儿童表示会,并乐于奉献,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视情况而定,17%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成才是自己的努力,与社会无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足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容乐观的成因错综复杂,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道德教育乏力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滞后的因素。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容乐观的现状与当前社会环境不佳是密不可分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价值观念改变、社会道德秩序的缺失有关。首先,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留守儿童有极大影响,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缺乏正确的引导。身边直接影响他们的大人们谈论的是物质,金钱;父母让他们留守的社会原因也是因为要挣钱,所以他们许多人认为钱是第一位的,钱能改变命运。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化让留守儿童觉得有钱就能盖楼房,买小车。有的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在村里备受人羡慕,心里存在一种优越感。他们在村中居住于高楼,高高的院墙与坚固的铁门把自己与村里的其他尚处于贫困的邻居隔离开来,加剧了村民间的心理隔阂。其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所赚的薪水也不高。使得“知识难以改变命运、教育难以成就未来”的社会现实越发凸显,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等思想重新抬头,这对农村影响尤为深远。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那套认真读书、知恩图报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失去市场。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对道德教育并不重视,它们的中心工作在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有限的道德教育也严重乏力。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学校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教育评价体制”唯分数论”仍未改观,中小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的教育理念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的指标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是考试排名,教师评价学生的指标是分数,都是以考试、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排名,学生追求高分,于是,中小学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其次,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滞后。当前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仍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硬性规定、要求和限制繁多,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目标激励却不足。中小学虽然开设诸如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却没有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成为为考试拿高分的机械的背诵、反复的练习的主战场,而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则成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课表上的点缀,考试前几周基本都被“主课“占用。再次,感恩教育实效性差。目前中小学没有开设感恩教育专门课程,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感恩文化知识。其实,感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情感培养,北大博导毕诚早在2007年就建议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开设为一门课程[4]。感恩言行是一种道德行为,需要知行统一。而农村留守儿童连感恩之“知”也缺乏,又何来感恩之“行”呢?而且,目前中小学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基本流于形式,当得知上级领导要来检查或是重要节日的时候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诸如临时让一些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扫地、擦窗户,等感恩教育活动接近尾声时又回到原来狠抓学生学习成绩的老路上来,一年中实施的感恩教育很少。而且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与协作,感恩教育收效甚微。

(三)家庭教育理念的陈旧中国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国父母普遍的育儿理念。父母为了子女能够过得好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在孩子面前根本不谈回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觉得让孩子生活贫困是自己对不住孩子,自己常年在外地不能照顾子女,心里更加对孩子怀有深深的内疚,所以他们想到的就是用物质对孩子给予补偿。比如给孩子买手机,或是给孩子大笔的零花钱,无形之中让孩子错误地以为父母在外能挣大笔的钱或是挣钱很容易,这样容易助长孩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陋习。在“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认为父母或是长辈替他们照看孩子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所以即使回家也不给父母或是长辈抚养孩子的费用,而是将打工收入用来忙着帮孩子盖楼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往家打电话,对父母或是长辈的身体不闻不问,总是强调自己在外务工很忙,抽不出时间,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十分不利。再者由于监护人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或是力不从心,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爱的感受和认知能力特别差。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感恩的大环境,这个环境是人与人相互施恩与感恩的关系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减少不道德、不感恩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感恩社会氛围。首先,在农村广泛开展感恩先进人物与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减少农村社会的不良行为和失德行为,尽量减少农村因家庭琐事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和家庭矛盾,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和谐农村环境。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对春节返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引导和教育,规范他们的不文明恶习如等,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做榜样,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在农村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常规性教育活动,并密切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感恩教育活动,使得家长与孩子同时行动,这必将促进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再次,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感恩言行的正能量功效。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者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例如:央视公益广告《家》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还有通过村镇广播对本年度涌现的感恩典型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促进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形成人人感恩、施恩、报恩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5],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肩负起感恩教育的任务。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要在思想品德的养成上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教育应该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在语文、历史、地理、班会等教学活动中,也应结合具体知识点,广泛渗透感恩教育。其次,在课外集体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从感恩认知引导内化为根深蒂固的感恩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并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养成感恩的意识,并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细微、具体的感恩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再次,学校还应适当开设感恩课程,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感恩演讲赛、感恩书信评选、感恩图片展览、感恩社会实践周或日等,感恩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果,从本质上促进留守儿童内在感恩品质的形成。学校感恩教育贯穿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最后,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这部分学生多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情感沟通渠道,加强与其家庭成员的联系,引导与督促留守儿童践行感恩言行。

(三)家庭感恩教育的感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还要以自身的感恩言行感染孩子。父母孝敬长辈,帮助邻里、同事、朋友的每个细节,可为孩子做出感恩榜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感恩意识与言行。首先,在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首先必须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地宠爱和顺从孩子,一定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任感,可以让他们适当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比如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监护人完成一些家务或是农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养成勤勤恳恳劳动的好习惯,在切身的劳动体会中意识到监护人的艰辛与不易,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懂得报恩、施恩。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给留守儿童树立感恩的榜样。身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孝敬和感恩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尊敬长辈。在外奔波回到家中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要关怀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样留守儿童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习惯。再次,加强多方合作。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6]。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书信、电话、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7]。利用和孩子通话的时机或是和孩子团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尽可能地帮助长辈做家务,长辈生病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照顾长辈,教育孩子面对别人帮助时,知道如何表示感谢。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就能够渐渐培养起来,并内化成一种自觉的感恩行为。

作者:涂平荣周素琴单位: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ejylw/65975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