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融合范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融合范文

时间:2022-04-23 09:03:15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融合

【摘要】当今高等教育所展现出来的两大特征,即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这两类各有趋向性的特征在性质、方向、地位与作用上却存在着差异,是一对互相矛盾却又互相依存的力量。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如何融合发展的途径:要承认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须保持民族化的独立性;要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地位,将中外高等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独立性的保留和融合性的发展,衍生出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创新维度,才能达到真正的协调且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民族化;融合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国际化和民族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性是与生俱来的。“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探索真理和发展知识的需要,而探索真理和发展知识本身,就是一项没有国界的事业,因而,高等教育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1]实际上教育国际化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高等教育。彼时已有跨国办学和留学,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柏拉图学院和之后受教于此的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院为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求学者,通用的语言为拉丁语和希腊语。当时两所学院提供的教育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经历着改革、分化、统一等进程。高等教育也在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停滞,有偏重,有效仿。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经济化是对加速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不同国家及民族,乃至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的思想、方法和体制上产生某种趋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定义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和民族间进行包括文化的交流,理论知识的通授,教育资源的共享,高等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课程设置,培养渠道等相互兼容的体制的建立等。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其随着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开放而不断拓展和深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出现了“博采各国高等教育之长”的共识。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全面深入,进一步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曾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的同时,也催生出另一种趋势,这就是高等教育的民族化。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本质是强调保持、保护并发扬本民族长期发展及实践中形成且延续下来的,包含在现存高等教育中的优秀观念、思维和制度。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民族思维定式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容、形式、发展程度等方面必然会呈现出一定量的差异,高等教育的民族性正是这些差异的具体综合体现。正如高等教育的国际性一样,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天然具有,并已然成为趋势。而民族文化要得以传承,需立足于高等教育源于各民族文化这个事实基础。民族化教育本质决定了高等教育本身的浓厚民族文化特性。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文精神培养,则是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功能,通过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传播的同时,更是被突破和创新。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作为两大发展趋势,这二者构成一对张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趋同而多样化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多样又复杂,前者“努力使教育超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以发展”;后者“力求使各国教育有其个性”。[2]二者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首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具有矛盾对立面。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迅速发展。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的前提下,任何一国的教育都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自行发展。闭关锁国不可能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搭建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革新和改进。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重建了一种环境与机制,其中的利益和文化冲突慢慢显现出来。例如,发达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高质量教育水平,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力,并引领其发展的趋势方向,他们也就成为最大受益者。在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中,势必会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生源、师资、科研等领域产生极大的冲击。而为了强化和巩固自身民族性,避免人才、资金、教育市场等资源的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会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外来力量的发展进行一定控制。外来的冲击和内部的控制则形成了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对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的西方化……所谓高等教育的国际经验、国际趋势或国际惯例,在总体上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创造和发明,是西方化的代名词”,[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势必会带来一定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外来文化的入侵。而民族化也定会抵制可能出现的信息或文化的“殖民主义”。因此不仅体现本国的外来文化与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对立,也凸显了矛盾和对抗。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这两种必然趋势,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对自身民族文化应该有选择的摒弃和保留,去粗取精,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质。同时也要加强对外来优良多元文化的吸收。通过对外开放和对内维护民族文化,形成多元发展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同一性”国际化。该国际化是建立在民族化基础之上,只有接受过本国民族机制的全方位“洗礼”,让外来文化从对抗到融合,才能真正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高等教育有效地前进。而民族化又借助于国际化的推进而发展。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依附于本国现代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各种先进的文明和思想。高等教育民族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吸收与借鉴国际上先进和适合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对本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优化的过程。脱离民族化的高等教育会造成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流失,而阻止国际化的发展,只能桎梏自身的民族化,使得经济和文化都会停滞不前。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如何融合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特性,使得其在之前以及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侧重面。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国家间的交流与开放,高等教育民族化注重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任何一方的过多倾斜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都不利。发展中国家不能丢弃本国国情,盲目追寻西方发达国家的全部模式,全盘西化。在高等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凝聚力的降低会形成高端优秀人才外流。本来需要高层次精英人才来建设国家,最后反而面临人才真空,大大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也要避免认为只有抵制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保留民族化的思想。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为彰显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独立而采取故步自封的做法,在高等教育中一味强调民族性,拒绝接受先进的科技文化,只能使本国整体发展属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也使高等教育整体走向封闭和落后。如何使高等教育现代化正向发展,这需要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有机融合,协同并力。而两者的融合则须体现在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等多方面。

首先,要承认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须保持民族化的独立性。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于实际水平,采取可行措施。切不可制定超出可控范围的目标,忽视本民族的特点和高等教育的实际能力,盲目地倾向全盘西化的高等教育模式。这样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割裂,并产生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会阻碍整体现代化的发展。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例,仅仅完成对人才知识系统的构建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实际做出调整。要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外语素养和扎实理论知识的人才,即具有民族特色也俱备国际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和习俗是必须在国际化进程中得到正视和尊重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也必须在国际化进程中进行必要的监控,对国际化的运作和方式内容要有保留的接收。

其次,要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地位,将中外高等教育理念有机融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现状,将无情淘汰缺乏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任何一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改革,在发展本国民族教育的同时,以有选择性的态度接纳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同时吸收和借鉴他国高等教育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将其融入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概念中。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兼顾世界和本土两大领域,要进行统一化考虑。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提升,又要注意“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将人才资源提升到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度。在学科建设方面,要立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建立国际化高层次学科体系。在教育战略方面,既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策略眼光,注重战略中的顶层设计,又要注重自身特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本校发展的长效战略发展规划。

再者,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独立性的保留和融合性的发展,衍生出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创新维度,才能达到真正的协调且可持续的发展。当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从本国走向国际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持续创新的过程。既要容纳性地吸收各国优秀思想、优秀高等教育理念,使之广泛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提升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作为经济飞速提升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相融相促更成为重点,通过不断借鉴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或机构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良好的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形成适合本国、利于本校自身发展的办学制度和管理机制。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建设,建立人员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规章制度。例如采用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人员互访、短期培训、联合培养、引进高端人才等多模式渠道,双向均衡地推动国际化发展。同时通过营造更好的条件,努力提高优秀人才回流。观念上需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政策上需要支持,财政上需要扶持,只有为海归人才打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才能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有效推动国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

[2]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J].上海高教研究,1998.3.

[3]刘振天,杨雅文.现代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4]余瑾.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在博弈中融合[J].江汉大学学报,2005.4.

作者:梅琳;袁红 单位: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融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djylllw/71365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