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互联网下高等教育创新模式研究范文

互联网下高等教育创新模式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03 09:34:20

互联网下高等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大变化。不可忽视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如公众对高等教育资源出现选择性困难、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被削弱和高校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和知识转型。“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逐步实现在教学内容、学习体验、校园管理、双向评价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教育评价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普及,高等教育站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前沿,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有助于改变高等教育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增强高等教育活力,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

一、“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教学从传统模式向MOOC再向SPOC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式引入互联网是从1994年开始的,但在教学领域大规模运用“互联网+”技术还是2012年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全面普及。“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边界,增强了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这种分散、协同的教育方式比面对面居高临下的填充式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能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借助互联网广泛覆盖功能和便捷社交软件,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进行信息共享和观点讨论,也可以与教授进行课堂互动。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1]以MOOC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方式使高等教育不再高不可攀,打破了高校的物理围墙,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MOOC教学更侧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和体验,因此师生关系更融洽。随着MOOC专业平台的出现,在线课程和学生注册数量都呈现出了井喷式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对教师的课件设计、互动应变和沟通表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不便于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对是否为代替学习、学习成果是否为原创都难以准确及时判断。此外,MOOC的学员注册条件较为宽松,学员的文化起点参差不齐,学习过程多凭自觉,缺乏约束性,导致实际完成MOOC学业的比例较低。国外一些知名高校在借鉴MOOC模式的同时推出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同MOOC相比,SPOC设置了学员的准入条件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注册学员通常只有几百人,只有符合要求的学员才能进行学习。SPOC是重点针对高校内学生进行的在线教学改革,通过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审核在线时间,加强互动讨论环节管理,安排布置一定的学习作业,并组织考试和颁发学习证书,以此增加在线课程学习的过程监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传统课堂教学和MOOC相比,除了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SPOC有更规范的管理,能保障学习的进度和成果。SPOC是传统课堂和MOOC的整合,是“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高校科研领域创新向协同开放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并设置相关专业,甚至细化成专业院所。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科研创新相对集中在各自封闭的领域。这种学科化的科研创新曾经促进了专业化发展,但已经不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需要,制约了科研创新向产业化纵深发展。传统的高校科研一直是以技术发展为驱动,依靠科研人员这个主体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而“互联网+”下,高校科研更多地是服务用户、服务社会,以协同、开放的共同创新为基础,能够打破地域和国别限制,创新网络化协作方式。接入互联网的每个高校科研机构都是创新的组成部分。通过知识共享和信息分享,研究者不再是封闭的,视野更加开阔,各学科相互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逐渐向跨领域、跨行业转变。教育部于2012年确立了14个高校科研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中国科技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和中科院半导体所等单位,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互联网带来的开放和协同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新趋势。

(三)高等教育在服务社会中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范•海斯(威斯康辛大学校长)从实用主义角度指出,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往高等教育院校的科技成果多采取技术转让或校企合作的方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产业效益较低,与市场需求脱节。进入“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院校科研成果应用能够借助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紧密联接,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对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成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直接通道。一方面,借助互联网,高等院校能够实现科技成果同市场需求对接。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给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信用评价服务。网上高校科研究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对交易双方的信用评价等进行打分和评级,交易双方相互评价,逐渐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保障后续和长期服务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伴随智能手机普及,智能终端APP拉近了高等教育院校同公众的距离。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创造社会价值。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APP推广。同传统营销不同,借助智能终端APP进行营销,具有成本低廉,用户体验好,交互便捷等优势。APP营销模式能够及时收集用户信息,实现科技成果信息的精准投放,加强双向互动,提供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实现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制约因素

(一)公众对高等教育资源出现选择性困难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和资源分享变得异常容易,高等教育资源不再陌生和遥不可及,但也给公众出了道选择题,许多学生和家长为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犯难。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多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因此学生很难专注某个领域或学科,知识的广度限制了钻研的深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喜好更容易被就业等现实压力所改变。特别是随着MOOC和SPOC等线上教育的出现,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虽然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视野,但也因为知识的大量增长,更难以专注到学习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怎样开展连续性学习成了他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作用被削弱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沟通和交流,教师能够更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当行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习惯。在互联网教学中,受空间阻隔,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只有知识,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缺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格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起的导师制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引导,覆盖了学习和生活多方面。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互联网下,教师传授和讲解知识,缺乏针对性,也没有情感上的交流。高等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教授是方法,培育是目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进行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还包括心理学、道德教育和艺术感染等,有助于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基于互联网络的教育学习显然缺失这一功能。

(三)高校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和知识转型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只需要熟悉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具备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互联网+”环境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网络教学还是课后指导,都需要高校教师熟练使用互联网,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我国的教育发展先后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阶段。古代儒家教育多是学生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由教师自主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国民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更加突出,高等教育被划分为诸多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变成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传播范围广、传播渠道更宽,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知识有了更多自由,更加注重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这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本领恐慌。高校教师已经不仅仅需要传递知识,还要熟练使用互联网来加强同学生的沟通,改变知识的传授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

2015年3月,“互联网+”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部级发展战略,BAT等互联网巨头都开始涉足高等教育领域,一时间“互联网+高等教育”呈现出千帆竞渡的局面。但是,当我们冷静地观察“互联网+”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时,不难发现,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互联网+”带来的转变仍然局限在套用西方发达国家案例方面,“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亟待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在线教育”上,而应该贯穿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对高等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带来改变,塑造共享、开放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内容创新

为了克服公众对资源出现选择性困难的问题,必须要实现“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内容创新。“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丰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MOOC给“互联网+高等教育”提供了创新实践成果。借鉴发达国家的MOOC平台发展经验,我国MOOC发展应当更加注重提高学习内容的社会认可度和教学实效。MOOC的课程要积极发挥公共服务作用,确立服务公众、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功能定位,打破地理和学校之间的物理界限,整合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形成在线选课和学习成绩相互确认的开放共享模式。MOOC是对传统的依赖“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系统”———基于课堂的“教与学行为链”———的“解构”,以及在“人与人依赖互联网相互交流系统”———互联网上———的“重构”。[2]从MOOC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未来“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学习内容设计是关键,只有深度整合各大高等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才能构建起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互联网+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平台。另外,学生对网络教学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基于MOOC基础上的翻转课堂的产生也是对网上教学最好的补充与完善。

(二)“互联网+高等教育”学习体验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在选择教育产品时更加注重体验的效果。高校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和知识转型的困境,开展网络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又要保障学生的学习体验效果。“互联网+高等教育”可以借助大数据或云计算平台,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等进行分析,科学制定“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学习计划,简化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便捷、趣味的学习体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可以借助教育类游戏等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许多大型网游公司都已经加大了教育教学类网络游戏的开发,试着通过游戏实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交互、生动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同时游戏的奖励机制也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还能够实施有效的校园管理,减少管理的环节和成本,实现学员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如,我国现阶段积极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就是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高校。随着智能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发展,许多小型监测设备可以保障随时获取需要的信息,使智慧高校建设成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校园管理将变为以监测为主,其基础数据成为高校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覆盖下形成的虚拟校园、社交平台和后勤服务体系等将给校园管理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四)“互联网+高等教育”评价创新教育评价

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评价的依据更加丰富。互联网解决了传统高等教育评价信息结构单一的问题,无论是MOOC还是SPOC过程都可以完整地保存教学数据,及时收集和储存学员信息、学习状态等,从而实现系统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的运用更为便捷。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评价,高校和教育部门能够远程调用评价结果,学生家长可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双向评价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评价中来,既是被评价对象,也是评价者。现阶段,我国一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已经尝试通过收集教学的基础数据,建立学生成长模型,形成对学生的长期学习评价。

(五)“互联网+高等教育”成果转化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作用被削弱。实际上,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互联网平台下,享受高等教育的不再只是少数人。一些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始把“互联网+高等教育”作为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的重要方式。“互联网+高等教育”已经从学历教育向专业技能培训转变,培训机构和高校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达到一致,面向特定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习不再是单纯地获取文凭,而是掌握专业技能。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教育成果的转化,正在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张青,胡志华.移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J].理论月刊,2016(3):59.

[2]郭,陈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从MOOC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182.

[3]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院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7.

作者:钟鑫;肖金岑

被举报文档标题:互联网下高等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djylllw/70516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