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概述与实施分析范文

高等教育概述与实施分析范文

时间:2022-11-10 05:21:26

高等教育概述与实施分析

作者:张楚廷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

2007年10月14日张楚廷教授莅临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给师生们做了一场主题为高等教育理论的精彩演讲。随后,于10月15日奔赴大理,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发表演说,深刻辨析了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将两场报告的主要观点呈现出来,以为更多的学界同仁分享。

一、高等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有专家认为,高等教育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所以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为其服务,我认为不是这样首先经济因素不成立。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上的2817%,而美国仅占118%。如此悬殊的经济状况,可是那时中国一所大学都没有,而美国1820年已经有了10多所大学。今天,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15年后中国可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再过15年,中国仍然难有世界一流大学。其次政治因素不成立。博洛尼亚大学的建立是学生发起的,并且由学生负责管理和聘用教师,与市政当局没有太大关系。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是1885年创办的,比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堂(现在的天津大学)早10年,1898年才产生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在中国“”期间,政治是摧毁大学的。当年许多欧洲大学是学人办,政府只是给予支持。政治在不同意义上影响着大学,但大学的诞生、发展和繁荣与政治的关系不是很大。

(二)关于“大学从边远走到中心”,我认为大学是被请到了中心,社会越文明发展便越是如此不是大学依赖经济,而是经济越来越依赖大学。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1978年以后,人的地位在不断地上升。到了这个世纪,就有了“以人为本”的说法,人权也被写进了宪法。我们的教育落后就是因为不看重人,实际上教育与人的关联很近,教育就在人的身边。我们通常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型的,人文含量、知识含量最高,信息量值最大的产业,也就是最依靠教育的产业,经济越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越高。

(三)我认为教育目的是生成的、内发的、多样的,而不是预设的、外在的、单一的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我面试一个博士考生的故事:导师问:有一种观点,教育要把自己培育为自己。你认为怎么样?博士考生答:怎么能把自己培养成自己呢(以问代答)?问:你不把自己培养成自己,会培养成别人吗?答:培养成雷锋式的人。问:你把你自己培养成雷锋一样的人了,你不还是你自己吗?答:那我就把我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问:你做谁的接班人?谁给你传班?不传的话,你到哪里接班?,,中国的教育目的是预设的,不培养自己,而是培养成别人。杜威认为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强调目的的内在性,但中国人曲解了杜威的这个观点。哈佛Summers校长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北京大学一位领导人说:“今天你们以北大为荣,明天北大以你们为荣。”还有一种说法是按照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自己。其实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是最自然的,最易导致社会合理发展的。

(四)关于“关键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也是个片面的说法,发现问题才是关键发现问题不仅是前提,还是根本。中国哲学强调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发现的,但不能创造,是可以遵循的,但不可以改变。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没有什么是固有的,规律也是生成的。恩格斯曾说过:运动与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3卷,第400页),但是中国的哲学就把恩格斯的这句话解释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乃至于人间的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也在改变,谁去改变呢?自然本身。现在,地球每一千年的自转要慢4秒钟,15个千年以后,地球的自转要慢1分钟。规律也在变,只不过改变的主体是自然本身。中国搞哲学的人通常不关心自然,这导致中国的哲学必然是贫乏的。从古希腊起,直到19世纪、20世纪,真正伟大的哲学家都必然是自然哲学家,而中国的好多哲学家都不懂自然,真正的哲学不可能不关心自然。我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知识领域拓宽。若知识只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那么教育学属于哪一种知识呢?属于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实际上知识还有一大类就是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学应该属于人文科学知识。欧洲的高等教育起源于人文科学,人文的代表是希腊。恩格斯说过,“欧洲的新时代是返回到希腊而开始的。”欧洲的大学非常人性化,它最初的几个学院,如法学院、医学院、文学院和神学院,除了法学院,其他都是人文的,还有医学院,但医学当时简直就是哲学的。而中国的大学一开始就是工程技术大学,比如北洋大学堂、南洋大学堂(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的地位只是在蔡元培和梅怡琦时期才得到了张扬。自由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背景的,中国缺乏自由教育,先天不足,后天严重的营养不良。中国的大学就是没有人文的地位,1949年以后建立的大学除了中国人民大学以外,其余的几乎都是工科大学。

(五)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造时势NBA的火箭队中有这样一个俗语,就是麦迪时刻、姚明时刻,还有姚麦时刻。就是说那个时刻就是他们爆发的时刻,那个时刻就是他们创造的。如果没有刘翔,中国田径也不会有现在的这个局面。这就是英雄造时势。谁能否认蔡元培创造了一个北大时代,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时代?博洛尼亚大学有一个关键人物Abellard,他到处讲学,讲学的场所也是比较固定的,这些关键人物的讲学是大学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些人不明白,其实就是英雄造时势。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是时代决定原理,而是原理决定时代。这个原理就是人的,所以是英雄决定时代,而不是时代决定英雄。

(六)中国要办出高水平的大学非常困难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大学被官场化了,而且越来越严重。它是许多弊病的根源,也是学术腐败的根源。一是由于行政的垄断性太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障碍;二是随着官场化的进程,学术腐败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大家知道美国和德国大学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政府完全不干预大学。

二、高等教育的若干实践问题

(一)评估

关于评估的20字方针“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我认为很不恰当。一是逻辑和前提上的错误。把评估外化了,而事实上评估是教学中的一环。二是虽然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是必要的,但是辅助的,虽然是重要的,但是非基础性的。三是自身的评估过程中可有他人的评估,但自身是主要的。这个评估以组织外的评估为支配地位,拔高了组织外的评估,而低估了组织内的评估。组织内的评估是一刻都不能少的,而组织外的评估是可有可无的。越是落后的大学越需要组织外的评估,而越是依靠组织外的评估,就越落后。试问,蔡元培时代的大学,有外面的人来评估吗?毫无疑义,世界上许多好的大学与组织外的评估毫无关系。这200字方针体现的就是这种外在评估。四是如果要有组织外的评估的话,那就是中介组织。五是“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把评估摆在建、改之上,本末倒置了。我认为评估、评审、评比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是行政的一种控制手段。大量的评审就是大力地控制,所以我觉得反控制很必要。评估大张旗鼓,所以迎评也要大张旗鼓,“迎评办公室”不干教学,而是迎接评估,大学里不应该出现这些现象。我们现在很怀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认为那个决定非常好,但我现在的感受是现在的教育远离了1985年的那个决定。中国高等教育的被控制程度在全世界是最大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这将导致中国的大学不可能先进。这里有几个比较动向,美国也承认,德国大学最自由,其实,美国也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国家,同时他们最先进,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大家都说美国的国情跟我们差别太大,美国最好的大学大部分属于私立大学。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共性的问题。世界顶尖的100所大学中,北美占55所,欧洲占37所,亚洲占6所,澳洲占2所,亚洲的6所日本占5所,还有一所在以色列。中国的北大清华本来地位很高,但是从1949年以后,他们逐渐没有地位,而且如果继续这么办下去,北大清华将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事实是要面对的,中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再来看看德国,德国有一个国情跟我们有些相似,就是德国的大学是国有的,但德国的大学非常先进。德国大学在19世纪以来是世界上最好的,目前,在我看来,高等教育除美国之外,最发达的就是德国,它的大学是国有的,可为什么那么先进?就是因为它的国家不太管大学,尤其不干预大学,这是一个绝对的、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二)学术腐败

有的人连助教都还不够格,结果就做了教授。到了昏天黑地的地步,有的高级领导根本无学术工作也当上了博士生导师,,我觉得学术腐败,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了。报教学奖的90%的人是书记、校长、院长领衔的,如果不以“长”字号的名义报,就可能评不上。拿教学奖的不在教学第一线,变味了。现在学术界就有一个争论,就是学术腐败的来源在哪里?有一种说法认为学术腐败来源于学术本身,那么要治理就必须加强行政的管控;另一种观点是学术腐败主要来源于行政管控,因此要大大地削弱行政管控。判断不一样,结论根本不一样。关于原因,我认为主要来自行政管控,当然也与学术有关系。现在的一个现实是行政管控越来越扩大和强化了,几乎无所不及,从宏观到微观,都在管控之中。就拿课题来讲,它分这么几个环节:首先是招标,然后是投标,投标以后就是评标,评标后就是张榜,张榜说明你中标了,中标后是一个开题的论证报告,接着就是阶段过程的评估,最后就是结题以后进一步的评估。这么多的环节,每一环节都提供腐败的机会,许许多多的腐败都是因为权力介入。聪明的行政当局既不会做经营者,也不会做消费者,他会站在边上。而我们现在的当局大量地创造机会让自己进入,使得政学分开、政校分开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现在是高调地反对高等教育产业化,与此同时,又对教育资源实行高度的行政垄断,而这个垄断就是腐败的根源。大学里出现了很多与学术本身没什么关系的事情,比如各种各样的评比带来的许多形式化的东西,腐败的东西。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之一就是大大地削弱行政管控。

(三)模式

关于模式问题的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高涨,起初讲办学模式,办学模式完了以后就讲办专业的模式,后来又有了课程体系的模式、人才的培养模式,好多模式都出来了。有一次,一个博士生给我说他要做一个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我说没有模式,你们做什么模式的论文?他就说有啊,到处都在讲模式。我说到处讲也是没有,而且人才的培养是没有模式的,所以研究模式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个人成长也是没有模式的,而且很难有模式。个人越独特,社会越发达,同样,大学的个体越独特,整体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发展不是预设的,它是生成的。有些大学的理念也跟这些模式格格不入,如加州理工学院的理念:说别人没有说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我再加上一条“想别人没有想的事”,培养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再来看看美国的高等教育,我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美国的大学最不讲模式。美国的大学最优越的地方是美国联邦政府不去管它。1980年以前美国没有教育部,后来有了,当然也进行一定的管理,但完全是产业运作,没有一点学术干预。要给大学充分的自由,这样它对社会的贡献才会越大。第二,美国大学的内部管理也把保障学术自由看得最重要,他们认为自由是创造的前提。第三,美国的成功还在于对学生的培养,就是培养自己的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你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你要想别人没想过的东西。

(四)定位

五年前,有一个校长问我该怎么定位?我说为什么要定位,他说上面要让我们定。我说这样的大学肯定是平庸的,为什么不越位或换位?定位以后就得回答一个问题,是不是还要越位或者换位。据我所知,定位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学校想升格,专科的想升成本科,本科的想升成研究型的。许多行政官员批评这些大学盲目地追求升格。我后来写了篇文章5盲目者不盲目6,就是说升格的人一点都不盲目,他非常自觉,升格就是升官,而造成的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按我们的体制他又可不负责,所以拼命去升格,很自觉。我深感大学应该是靠理想支撑,不断地规划形成的,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定个位就把大学办好了。教育的效果是最难以计划和预料的,优秀的大学是时刻调整自己,不断超越的。

(五)特色

一般认为特色是一个褒义词,在我看来是个中性词,它跟特征、特点一个意思,叫特色好听一点。你没有我有就是特色吗?不是这样的。只有高水平才能够说特色,所以大家再也不要轻易说特色。我后来明白:特色就是一快遮羞布,是逃避,是不敢迎接挑战。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等教育概述与实施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gdjylllw/61239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