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范文

浅析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范文

时间:2022-04-10 09:29:27

浅析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

摘要: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律观念教育,是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观念的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分析医学院校本科法律观念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法律观念;社会责任

“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道出了医者当救世济民的社会使命。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冲击公序良俗的医疗技术的出现,要求医疗工作者不仅博学而厚德,还要能自觉使用法律手段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

1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2年修订版),对医学院校办学宗旨的基本要求就包括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区公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此外,对医学生的教育监督与评价机制,也要兼顾对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评估。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将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设置为“满足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医精诚,对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使其“精”于诊疗技术,更要使其“诚”于对社会的责任担当。然而,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滥用基因技术等现象的出现,影响着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信任度。究其原因,一方面,个别从医者医德缺乏;另一方面,医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在第一时间运用合法方式解决而导致矛盾升级。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加强医学生的法律观念教育,是培养未来医疗工作者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

2医学生法律观念的培养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毕业生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就包括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要求其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当前,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医疗工作者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可提交给法律机关处理的法学与医学的双边问题。

2.1法律观念的含义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法所持的态度和信念,是一种法律意识形态。法律观念的形成,既可来自人们内心对法的认同,也可来自外部灌输。我国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一些传统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一些与现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思想糟粕沉淀在人们的法律观念中[1]。因此,外部灌输方式的法律观念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2018年,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工作已经展开,医患关系依然是重点调研内容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法治社会的逐步建成,人们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来医院就诊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步增强,这对高校医学生法律观念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2.2培养医学生法律观念的意义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能力。进入医生职业门槛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接纳、认同和恪守职业道德,这既是展现医生职业特殊性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其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长期以来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未得到重视。加强法律观念教育,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法理学原理,了解职业道德准则,培养职业道德,从而使其今后依法执业。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法律思维。加强基本法律知识教育,能使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医事法律法规,构建指导其医疗行为的法律框架,从而养成自觉运用法律法规、法律原则来指导工作的思维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合理合法处理医患矛盾的能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医疗机构发展。传统“见病不见人”的诊疗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求。应加强医学生法律观念教育,使其在诊疗过程中有意识地预防纠纷,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从而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3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现状分析

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培养医学生法律观念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卫生法学、医学法学、法医法学,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其他均为考查科目。其中,医学法学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门开设的法学类课程,法医法学为法医学专业专门开设的法学类课程。可以看到,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医学生法律观念教育水平已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受医学教育自身特点及多种因素影响,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现状仍有待改善。教学资源有限,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目前医学生法律观念教育大多为提纲挈领式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繁杂,导致学生只了解知识框架,不了解具体法律规定。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法律课程内容相同,缺乏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法学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实施细则掌握不全,未来无法利用法律知识指导医务工作。教学空间有限,对课程不够重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需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课业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法律观念。医学院校关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考查,忽视对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对我国医疗法治现状不了解,导致实习和执业时无法利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为未来执业过程中医疗问题的处理带来了隐患[2]。教学时间有限,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法律课程往往设置在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后,缺乏启发、实践性教育,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且理论与实践脱节。此外,临床实习阶段是学生直接接触病患,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阶段,但大多数教师在该阶段只注重对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法律观念教育,导致临床实习教学不能与前期法学理论教学形成闭合系统,影响了学生在未来医疗工作中自觉依法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4培养医学生法律观念的途径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有层次的培养体系。根据高校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相关性的培养目标,培养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目标应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能力”4个环节。第一,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基础,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应是使学生了解法学基本原理和我国医学法律结构;第二,培养用法治思维看待问题的基本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依法行医意识;第三,培养自觉按照法律逻辑分析、判断问题的法律思维模式与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法治思维;第四,达成法律观念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依照法律规范指导医疗行为与运用法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不同培养目标分别适应不同的培养阶段,涵盖医学生基础教育与临床见习环节。配合其他人文学科,创新法律观念教育内容。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为大一新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规划等人文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及就业环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由于医学专业课业繁重,导致增设人文学科课程比较困难,因此,应整合课程资源,将法律观念教育融入不同专业选修课或第二课堂,细化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应掌握的法律常识。如,针对护理学专业开设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选修课,针对药学专业开设涵盖《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的选修课。增强法律观念教育的实践性。在校期间,学生无法接触病患、处理实际的医患关系,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法律知识对医疗行为的指导意义。因此,创新教学方式,使法律知识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丰富教学形式,利用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结合医疗事故案例分析、医疗科技热点话题等,引导学生使用法律原理分析案例;邀请学校法律顾问、司法医学专家等专业人才,结合其工作中遇到的案例来校举办讲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知识对未来工作的实用性。

5结语

加强医学生法律观念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升高校法律观念教育水平,有助于学生养成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在未来工作中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希,陈俊钊.医学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7):178-179.

[3]高梅梅,高翔.医学生医事法律素质培养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5(1):16-18.

作者:张萱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fljylw/7321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