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国德育演变对我国启迪范文

美国德育演变对我国启迪范文

时间:2022-08-14 01:37:23

美国德育演变对我国启迪

一、美国德育变迁历程

1.19世纪末以前的美国德育19世纪以前,以美国殖民地发展为背景,美国的宗教组织承担了许多基础教育的工作,尤其是对价值观领域的影响极为突出,当时德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价值观的灌输,来教导其学会用宗教期望的道德标准来规范日常行为。19世纪初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外来移民大量涌进,在此基础上,美国提出了以培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美国公民的德育目标,形成了学校、宗教、国家综合教育的德育模式。

2.19世纪的美国德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形成,美国对于德育的关注逐步降低,对科学和实用学科的重视凌驾于人文和道德学科之上,教师越来越专注于专业活动的狭小领域,不再愿意解决广泛的道德问题,学校德育开始盛行行为主义的教育方法,即教育学生遵守道德规范,进而达到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而不考虑学生是否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德育品质,学校开始构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19世纪末高校开展的道德哲学课程开始被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所代替,美国的德育从课堂灌输变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广泛的渗透式德育,强调个体发展,反对强制性教育。

3.20世纪以后的美国德育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德育体系,导致了美国意识形态领域混乱无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美国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沦丧。在美国校园中,枪击、暴力、吸毒等难以解决的校园问题层出不穷,直至90年代末哥伦比亚枪击案的发生,将美国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需求推至顶峰,社会各界要求加强道德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道德认识发展论、社会学习论、价值澄清模式的发展成熟,使道德教育研究开始走出低谷,进入复兴时期。美国政府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干预措施,组织专门机构进行重大决策,推行如“品格才算数”(CharacterCounts)等教育体系,使美国德育的发展轨道从片面强调无灌输教育最终回学校教育。

二、美国德育的特点

1.德育的渗透性美国的学校、社会、家庭在德育发展的过程中,已日益结成了三位一体的渗透式教育网络,大学的德育除了将德育融于整个教育过程外,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咨询指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社会是美国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将道德教育寓于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展示中,将政府大厦、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建设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开展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将活动与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家庭是道德培养的起源地,美国学校注重建立与家庭的联系,通过设立家长委员会、搭建沟通平台等形式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反对灌输教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结合起来,强调运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个体发展,令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和完善,最终形成独立的价值观、道德观。

2.德育的主体性根据美国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价值澄清理论对美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应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而美国教育的基本理念恰恰体现出这一理论观点,即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德育而言,美国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道德教育问题上,政府并未设立统一的标准与内容,各州与各大学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来确立具体的、有本校特色的德育目标。大学开设各类生活课程,设立伦理小组,来帮助学生构建自身价值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在教育方法上,以引导激发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教师不能横加干预,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选取不同的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教什么和学什么,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3.德育的实践性美国德育还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因为良好品德的形成不能依靠对知识的单纯灌输,应寓教于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最终才能知道自身的行为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避免课堂灌输的单一呆板,在各大学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用行动来践行道德教育。此外,美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这对培养学生性格、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传统,学校将参加社会服务列为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并建立实践档案,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的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正因为德育实践性的主张,即避免了学生因单纯灌输而对德育内容产生的反感,也使学生在参与学校活动及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德育内容的认可,将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国家的德育理念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最终达到学校德育的目的。

三、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1.坚持一元主导,创新德育理念我国在高校德育中实行的一元主导教育方法,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目标明确,标准统一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课堂灌输教育,不但能帮助学生树立政治信信仰,而且有利于在意识形态中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但是一元主导的德育理念,不应只是单一的填鸭式灌输教育,还应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丰富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借鉴美国德育教育内容,在学校中开设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培养参与意识,了解公民责任。开设历史教育,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颂扬英雄事迹,用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德育理念蕴含于具体课程中,不但有利于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个体的道德品质、信仰结合起来,而且可以避免单一德育灌输可能会产生学生逆反的弊病,有利于我国高校开展具有中国特点的德育工作。

2.强调综合辐射,扩展德育途径美国的德育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形成了巨大的合力,我国德育也应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面德育形态,充分调动群体力量,形成人人、时时、事事做德育的良好教育氛围。我国高校应充分重视与社会的衔接,通过参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筑,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荣誉感。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及各种社会帮扶自愿者活动,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是德育的起源地,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但是当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我国高校与家长的联系松散,大多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也就不能发挥出家庭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以现代网络及通讯科技为载体,建立起高校家庭之间的长效及时的沟通平台,时时保持联系,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让家庭参与到学生的德育中来,辅助学校实现德育目标。

3.重视组织保障,完善德育队伍高校德育的开展,需要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具有层次性的专业德育队伍。在美国,学生工作一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必备的德育课教师之外,美国各高校还聘请了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来承担心理咨询、学生顾问、指导员等工作。这些专业人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我国高校也应借鉴这一方式,着力建设学生工作队伍,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工作模式,为更好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被举报文档标题:美国德育演变对我国启迪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dyjylw/60878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