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本特色范文

人本特色范文

人本特色

一、人本特色的学模式的时代内涵

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培养更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的任务,以满足高科技发展中对人文精神要求与人文发展中对科技意识的需要。人本教育在这一科技与人文整合中获得了新的内涵,人本教育克服简单排斥科技功利的倾向,把科技发展与人文因素都作为完整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健全的高水平人才的必要条件。这种整合,给当代学校模式注入了新的人本教育的时代内涵。可以认为,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是在整合以人为本的学校模式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它具有以下三个内容。

第一,创建一个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本质上成为善的。人本特色学校模式首先应当符合时展趋向。美国学者马里安·列维把“未知的教育”列为现代化社会的十二个重要特征之首,指出现代化的教育必须是为未知社会作准备的教育。这就指明,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必须是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这种模式注重把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最需要的也是最能代表社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满足和教育关怀。

第二,创建一个有人性的新培养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后天发展的巨大潜能,一旦开发得当,就能发展成才。它倡导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并努力保护和培育学生多种新萌发的发展需要。因此,这种学校模式必然摈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反对用一张试卷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的学校不会简单地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是坚持以开发学生优势潜能作为动力,把培

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

第三,创建一个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教育体,鼓励师生互动发展,教学相长。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下,不是教育者单向地领导学生,也不是教师简单地围绕着学生转。在这里,教育者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获得发展。教育者尊重、爱护、培育学生,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最好的条件;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确立教育者的主体精神。因此,人木特色的学校模式强调教学是塑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形式,既反对师道尊严,也反对简单的儿童心论。人本特色学校模式营造师生互动的发展机制,营造一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学生的学习是艰苦探求的过程,又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充满求知和发现之喜悦的迷人之旅。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有成效的教育创造,并可藉以表现教师特有的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以教育者为主体,才可能按教师每个人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教育艺术,塑造出无数富有个性的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只有使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绽放出教育的人性光芒,产生善、真、美的教育成果和学校模式。

可见,人本特色学校模式是在高科技发展推动下整合历史上人本教育发展成果的合理内核,推陈出新发展而来。与传统学校模式相比,人本特色学校模式更加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人本特色学校模式把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二、人本特色学校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上对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的理解,是我校多年来在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变革的实践中逐步深化的。我们认为,创建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这是建构人本特色学校模式的前提,也是办学理念上的重大变革。

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办学宗旨上从物向人转变,即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向注重人的发展转变;在具体办学方针上,从注重智力和知识学习向注重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转变;在教育形式上,从整齐划一向注重多样化转变。

第二,突出培养人的主体性,倡导主体性教育,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与自身之间,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重关系中的教育作用,彰显创造性在主体形成中的作用,营造一个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

的新人的教育环境,努力寻找主观世界发展与认识客观世界的统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

一、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

第三,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尊重人,信任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为出发点,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位置。强调发展教师的自觉能动性。不仅应建立学生发展方案,而且对教师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旨在全方位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建构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

影响学校工作最大的要素是课程,制约着师生主体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形成,以人为本必须贯彻到课程编制之中。

第一,我们按学生认知发展规划设计课程,特别是突出对英语这一相对薄弱但又对学生的发展及主体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的改革,建构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英语目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童年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年龄段学英语有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校在校本课程中突出早期综合式英语教学实验,一是加大英语课时量;二是以听说为主、以听说领先并与读写适当综合;三是致力于建构整合多学科、多方法的英语综合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已获得初步成功。

第二,以挖掘人的潜能来设计互动性课程,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在推进英语教改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根据儿童发展,对语文、数学课时及内容进行改革,分解调整,注重主课与辅课结合,大课与小课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和专业特长,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我们根据学生发展实际来调配课程结构,突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机。按学前、低中高年级合理分配课时,科学规划课程内容,张弛搭配,考虑最佳学习时段与儿童认知特点。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几年来,我们坚持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既要使教师放开手脚,有声有色地教,又要使学生尽情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生动活泼地学,使师生在教学中成为共同生长的双主体。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建构面对未来,富有预期性的教学系统,突出研究性的教和学,既研究性教与学模式。这是促进教育者与学生主体成长的教学实践形式。

第一,强调自主型的教和学。研究性教与学模式倡导求知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前者是学生注重以探求的方式学习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后者是学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整合原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实现求新和发展。所以,研究性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具有预期性和参与性,要求教与学都必须面对未来、有目的地选择学习、独创性地探究学习,使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因此,在研究性的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平等关系,师生在共同对话中探究,在共同探究中求知,在共同求知中创造,在共同创造中成长,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主体性。在这里,教师不再作为权威把预定的知识“喂”给学生,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种师生之间关于世界、关于未来以及关于人生的对话和探讨,一种自主的教与学。

第二,推进主题活动性的教与学。研究性的教与学不仅在于设置独立的研究课,更重要的是使全部小学教学过程都能积极地实践这一思想。主题活动性教与学致力于结合小学学习的特点,以主题活动性方式来全面整合教材、教法和学法,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为特征,使相关教材的内容和方法在主题性的生活物景中综合起来,成为丰富的、生机盎然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既满足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体性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氛围,又为教师提供组织教材、发展才能的重要契机,把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模式引入课堂,把教学过程激活起来,使教学中单一的逻辑思维向全面的人格构建转变,使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标准向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评价转变,为课堂教学展现广阔的空间。

第三,建构全方位教与学研究体制。研究性的教与学模式的创建需要教育科学的支持,而小学推进研究性的教与学,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更需要科研来支持,更有必要健全学校的科研体制,使各个学科组和每一位老师都以研究者的姿态进人工作过程,才能最终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除英语外,我们还在全校各个学科开展研究性的教与学的实验,如语文科组的“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的实验,努力使学生在自学、自悟、自得中发展自己;数学科组的“尝试探究”课堂教学实验,把思维过程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教学生探求中达到人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主动求真,完善自我”实验,全面组建种类多样的兴趣班和表演队,在课外活动中开设各种实验室并组织相关课题组等;德育的“自我教育”实验,强化自理、自立、自律、自护、自强的“五自教育”过程。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关系一所学校办学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推行以人为本的办学模式,就必然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推进师生双方主体性发展为最高准则,从根本上改革分数至上的倾向,淡化分数的终结性评价,而注重人的主体性形成。

第二,坚持多元智力与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评价观,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思维能力培养与人格形成相统一的评价标准。

第三,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以个体评价为主。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规范与创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学校成为人才成长的乐园,不仅学生在学校中得以成才发展,而且使学校名师荟萃,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摘要〕人本特色学校模式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创新是人本特色学校模式的本质体现;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展是人本特色学校模式的重要目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人本特色学校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创建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要围绕办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改革。

「关键词」人本教育主体性师生互动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