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学校德育视域下的道德冷漠范文

浅谈学校德育视域下的道德冷漠范文

时间:2022-06-21 10:04:44

浅谈学校德育视域下的道德冷漠

摘要:道德冷漠,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责任的推拒,是道德情感的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简单否定而已,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当前学校德育视域下道德冷漠主要有教育中去道德化的趋势、教育体制不完善、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特点三方面的原因,探寻改善途径如下:创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行“三方协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增强主体道德责任意识和执行力。

关键词:德育;道德冷漠;消解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既说明了德育在学生成长成人中的重要性,也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德冷漠找到滋生的现实土壤,并传播至校园,给学校德育带来挑战。因此认识道德冷漠现象,分析其社会成因,并从学校德育视域出发分析道德冷漠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十分必要。

一、道德冷漠及其社会成因分析

(一)道德冷漠“冷漠”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一种情感反映状态,具体表现为对对象的冷淡、不关心状态,道德冷漠就是指对道德需要的冷淡与不关心[2]。道德冷漠是一种负面的社会现象,是道德行为主体在面对道德事件时漠然视之,没有担当,逃避本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由此给他者带来的负面情绪或感受,实际上就是一种缺乏道德敏感、缺乏同情心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

(二)道德冷漠的社会成因分析第一,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传统由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熟人社会不复存在,我们所处社会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陌生人社会,即工业社会和城市化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陌生的,人们开始只关注自己的活动和自己的利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每个人都被抽象化为“经济人”[3]。陌生人社会中,由于无法预知陌生人是否善良,是否存在威胁,所以常常把陌生人等同于可能具有危险的人,从而以冷漠的态度待之。老人跌倒无人敢扶或者边扶边用录像证明自身的清白就是把躺在马路上的老人等同于陌生人,即可能具有危险的人。第二,精细分工影响道德主体。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产过程中,人们会对工作进行精细分工,这种精细分工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但是,精细化分工对人身心健康的危害也是不可忽略和否认的。精细分工使人局限于个体工作,阻碍人们的情感交流、疏远人们的情感关系。精细分工也导致个体责任的分散,个体无法看到自己工作的最终结果和整体价值,体会不到应有的安全感,更体会不到期待的成就感,甚至体会不到工作失利内心的愧疚感。在这种条件下,精细分工催生出“孤立的个体”“残废的个体”和“失望的个体”,导致社会冷漠。第三,大众媒体的现实误导。当代社会,报纸、杂志、微博、微信等大众媒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日常生活中,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高阅读量和高转发量,一些媒体对现实事件进行选择性地报道,所以媒体上道德失范、信任缺失的事例时有报道。于是,大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屡屡看到一些关于道德失范现象的报道。而过多的道德失范现象会误导大众,以为社会已经变得冷漠,长此以往,定会对社会现状感到失望,并用这样消极的方式对待他人和社会,“冷漠”便开始肆无忌惮地蔓延。

二、学校生活中道德冷漠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中去道德化的趋势教师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者,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者,学生良好品德的培育者,肩负重大责任。教师本身应是一个专业素养过硬、思想品德素质优良的人,然而事实上对教师的准入和考核中,专业素养几乎是考核的唯一标准,思想品德素质被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教育目的出现了“伪教育”的功利意识,包括求学的功利意识和教学的功利意识。教育目的是个人自我监督、校正和完善的动力之一,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下,学习阶段以成绩论英雄,取得优异成绩、进入名牌大学、获得高薪收入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逐渐淡化,所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教育从一开始就已经功利化。古语有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孰继孰开,师也[4]。然而纵观今天的教师,功利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会使学生耳濡目染,慢慢地会习惯用功利的眼光、功利的手段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出于本能的积极的道德情感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消磨,甚至于做出非道德的行为。

(二)教育体制不完善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成长成人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实际上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却不容乐观。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分强调道德认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德育的内容过于表面化,导致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往往难以产生道德情感、采取应当的道德行为。一年级的小学生被教育要爱国,然而他们对国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国家”是一个名词上。另外,尽管现阶段我们采用了很多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基本模式仍难摆脱传统的灌输教育、单向说服教育、课堂直接教育等方式。虽然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思想行为的作用,但教育效果甚微,过多的说教甚至让学生产生拒绝认同甚至是反感的情绪,不利于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

(三)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特点学生因其自身身心的不成熟性,常常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虽然适当的从众能够促进个体和集体发展,但是盲目从众很有可能导致个体自我的悬置,使个体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一旦学校中出现道德冷漠现象,其他学生盲目从众则会导致个体道德意志削弱,放弃道德行为,从而选择非道德行为或者道德冷漠。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在西方教育影响下,家长和老师都很注重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思想状况日益复杂,个性化日益凸显,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追求逐步转移到教育领域,但是过度强调和重视个性追求和个体意识,会造成学生个体忽视对他者的关怀和关心,对他者所处的道德情境持冷漠态度,道德敏感度低[5]。这种对自我意识和主体思想的过分强调导致道德敏感下降是高校道德冷漠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消解道德冷漠学校德育对策分析

道德冷漠不利于学生责任感养成、精神世界成长以及人格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甚至会导致优良传统美德的丧失,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肩负起保护道德生态、抵制道德冷漠的责任,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合力作用,不断提高师生道德水平,营造和谐校园。

(一)创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学校是否能培养社会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6]培养社会合格人才,培育良好校园文化,抵制道德冷漠现象蔓延,创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尤为重要。首先,国家要重视和大力培育思想政治工作者,让具有过硬专业素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把正确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政治观念转换成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其次,在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中,突出对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视,通过是非题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考察和素质摸底,并对道德品质优良的教师进行表彰,对道德品质欠缺的教师进行培训、考察,让道德品质达标成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硬件”之一。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时期学生群体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需要因此做出相应改变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心、入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成效。首先,所有教师都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融入各个学科教育活动中,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熏陶。其次,把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新颖活泼的活动中达到教育目的。微时代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现代通信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多元的优势,因势利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这些教育方法的转变,把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转变为“引导型”教育模式,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指明方向。

(三)实行“三方协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1.社会层面,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营造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建设。树立和宣传道德模范和道德榜样,使其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宣传榜样的力量,向全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使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大众媒体应把宣传导向放在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个体或群体上,使人们对道德的正确认知成为一种常态,让道德舆论成为大众道德选择的引导者,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7]。2.学校层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建设学校不能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要将德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将德育寓于每个教师的授课中,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8]。德育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层面,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连理心。增强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让其在面对道德事件时,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产生道德行为。构建道德考核标准,对道德品质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对校园中的非道德行为进行批评和改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以德养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3.家庭层面,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因其具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在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培育其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提升其道德认识,使其产生道德责任形成情感需求,从而把道德规范、法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教育的最好方式不仅仅是言传还有身教,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行为习惯感染、影响和教育子女,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重大作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增强主体道德责任意识和执行力修养是个体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加强道德修养实质是个体对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开展斗争的过程,是主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过程。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坚持自省自律,加强自身对道德理论知识系统性学习,始终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以先进人物、道德模范作为楷模,提高自身道德责任意识,严格管理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面对危难情境时,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判断结合起来,产生行之有效的道德行为,及时有效地帮助危难情境中的人们。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道德冷漠现象,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反思,应该重视,要切实加强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作用,消解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冷漠,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高德胜.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张晓兰.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信任———一种人际关系的视角[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7).

[4]张载.张子语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5]宋晔.关于校园道德冷漠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3(1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赵延明.从“道德的冷漠”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倾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8]刘晓红.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作者:范香延 单位:南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学校德育视域下的道德冷漠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dxsdylw/7353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