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于创业效能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

基于创业效能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9 02:58:09

基于创业效能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论文

一、创业效能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一)需要驱动过程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当低层次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后,其他层次的需要也就都递次出现了,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创业能够满足创业者的多个层次的需要,物质利益、社会交往、精神享受、个人成长等。创业需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培养创业效能感,要对各种不同的创业需要进行分析,区分需要的种类和层次,并在现有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和策略。要鼓励创业者不断提高自己的需要目标,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努力实现和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需要的驱动过程是创业效能感形成的动力机制。需要与满足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这一规律,创业效能感形成的前提是创业者对自我发展现状产生改变的需要,这种需要越强烈,形成创业效能感的内在驱动力就越强大,主体参与意识就越高。

(二)模仿认同过程按照社会认知学派的观点,“观察学习”是传递价值、态度以及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榜样呈现在个体面前时,个体会选择与这些榜样建立一定的联系,从中模仿、吸收有用的部分,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渐进改变。个体对榜样的模仿过程就是出于自身需要并对创业效能感的整合与内化的过程。认同过程可分为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两个层面。理性认同是对创业的内涵、目的、意义、价值、功能等内容达成了共识,纳入了自身的价值体系,进而将之作为创业行动的指南。理性认同必须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使个体通过思考、比较、分析,最终达成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则是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个体的积极情感,使个体乐于投入到创业活动过程中去,通过情感的作用逐步影响和促使其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框架。

(三)内化外化过程内化是人通过认知将外部事物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内化过程首先是形成和确立内化标准。内化标准的形成与确立是经过主体的思维、实践、人际交往、行为选择逐步形成的,是建立在主体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基础上,与主体的先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生活经历和生长背景等有关。外化与内化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创业效能感的外化首先是对创业活动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特征,包含动机、情感、信念、效能等因素,这是决定开始创业活动的第一步。其心理特征强度的高低或强弱,直接影响创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是对创业过程进行反馈,反馈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反馈(创业成功)会使个体驱动创业效能感的升级,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业实践,而负面反馈(创业失败)则有可能导致个体终止或调整创业行为,通过审视反思创业过程,做出新的行为判断。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业教育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刺激创业教育的开展。但是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其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意义更深刻。其核心是要在教育对象的身上“种下创业的遗传密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比较注重创业理论的讲授,目前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了创业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进行创业实践,对大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业大赛提供支持。但看似声势浩大的创业教育其实尚处于“精英化的阶段”,只有少数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据黄敬宝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在1749名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中,只有17.2%接受过创业教育,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占77.4%,空缺的占5.3%。[3]刘建中等对全国30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意识的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升高但创业意愿下降”。在参与调查的2827人中,有创业意向的专科生为77.1%,本科生为60.5%,而研究生则为57.7%。而且高校层级越高,学生中有创业意向的比例越低,省(市)属一般高校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比例最高,达70.6%,而教育部直属高校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比例最低,仅为56.4%。[4]作为最具创业素质和潜力的大学生群体,这一问题应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对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尽管国家、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都投入较大,但是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物质方面的投入,而在于对创业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理解创业者的使命和责任,提高创业者的信心和驱动力。事实证明,缺乏创业信念的培养,创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也不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创业效能感的培养,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使其树立高尚的创业理想,塑造坚韧的创业心理品质,从而推动广泛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的有效教育模式

(一)创业效能感的唤醒模式“唤醒”是指一种从无知到觉知的状态,使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做好了反应的准备。“唤醒”意味着大学生作为潜在创业者,实现了其创业意识从“无意识”到“自觉意识”的过程,使创造力从本能中得以释放和辐射。“唤醒”过程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第一,更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及评估方法。中国的高等教育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互动和交流,而“唤醒”的过程必须是双向互动且以启发式为主,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在创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结合创业特点,突出创业教育内容,善于利用情景式教学,营造真实创业环境。教师以督导引领为主,鼓励学生多练多问,教学形式应灵活。在学生绩效评价方面进行适当创新,减少理论考核,设计更加科学的实践考核模式,以确保将创业课程的“唤醒”模式落到实处。第二,加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对创业者而言,实践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创办企业,而是在每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尝试和体验。当大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并获得成功的时候,创业效能感的“唤醒”模式就开启了。第三,加强创业文化及环境建设。在不少国家,创业者被认为是民族和国家的骄傲,在培育创业氛围、宣传创业者、颂扬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措施都为“唤醒”更多的潜在创业者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创业效能感的唤醒过程也需要依靠隐形的教育手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

(二)创业效能感的教化模式“教化”与“教育”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更加广泛,手段更加全面。教化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其效果比教育深刻。创业效能感的培养不只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更是社会、自然、历史多因素共同教化的过程。贯彻“教化”的精髓,首先,要构建一种能动的、积极的教化观。教化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知行合一。教化能释放身心的创造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教化”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学生知识掌握得如何,也要看学生能否在新的情境下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不仅要看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如何,也要看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如何。要进一步拓展教化中“化”的因素,将多种教育因素综合成一个有机体,着眼于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培养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本领,完成对大学生身、心、灵的培养和升华。其次,统筹安排学校组织的各种创业教育活动,使创业教育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学校的创业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统一部署,精心安排,既要符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又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创业教育活动要在有目的引导、规范和控制下进行,每一过程、环节、细节都贯穿和落实着创业教育目标,不能相互抵触,偏离教育本意。第三,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的教化过程就是大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形成过程。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很难开辟新事业。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一些弊端制约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的自主精神退化、收缩,创造力减弱。因此,在创业效能感的教化过程中要汲取这个教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业是一种艰苦的、充满挑战的社会活动,大学生不仅要有创业的热情,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创业干劲,遵循创业规律,扎扎实实地完成创业准备阶段的任务。

(三)创业效能感的践行模式“知行合一”一直是创业效能感培养的首要原则。个体信念的确立、情感的体验、意志的锻炼、性格的养成无不依赖于社会实践的锻炼。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了解和认知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并在实践中运用、体悟、验证,逐步培养行动能力。大学生已经内化的创业效能感认知还要通过实践进行外化,在这种内化与外化互动的体验中不断升华形成主动的创业意向。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创业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形成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要由大学生操作和控制,并尽可能贴近其经验水平,使之具有操作和控制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真实而有趣的问题,激发大学生形成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成为启动其积极思维的刺激物。大学生主动通过学习新知来解决问题,尝试着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有机会检验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有效。大学生进行创业社会实践的方式有很多种,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的方式,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作,深入了解实际情况;通过体验式学习,进行团体训练等方式,增强其团队适应力与领导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指导,帮助大学生增加自我认知,做好创业发展规划;通过大力发展学生创业社团,为大学生提供校内创业模拟平台等。创业实践活动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创业教育主客体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创业意向有可能成为现实。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活动要丰富多彩,紧密联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通过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激发创业动机和兴趣,实现对创业使命的认同。二是实践活动应坚持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明确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使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保持一致。三是在实践活动中处理好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注重实践活动对内化机制运行的影响,同时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促进创业意识、情感、信念、意志等要素的均衡发展,提升大学生创业效能感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作者:谷力群车芳璐张健东黄兴原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于创业效能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dxscylw/65972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