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途径(7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途径(7篇)范文

时间:2022-07-27 04:59:05

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途径(7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陶冶情操等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从目前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出发,提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中表达的意义与想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提升朗读教学方法的使用。

1.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朗读教学不被教师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没有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只把朗读作为学生背诵课文的一种方式。并且由于目前的语文考试中没有朗读类型的题目,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朗读的教学。再加上学生在早读的时间又要背诵英语或者需要默写语文中的诗词等,导致学生对语文朗诵缺乏时间和兴趣,使得朗读失去了原有的效用。

(2)朗读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其中朗读教学方式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往往是让学生全体一起朗读,或者由教师指点某几位学生进行朗读,缺乏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并且对于学生朗读时情绪的感染、文章的语调等方面没有良好的指引,这样就会使学生慢慢失去朗读的乐趣。

2.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1)有目标地组织学生朗读。在朗读教学中,首先需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才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达到应有的效果。朗读不应该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有目标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白朗读的目的在哪里,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地探寻答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把握好方法,让学生能把握到朗读的感情色彩,做到抑扬顿挫、绘声绘色。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的时候,可以先由教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这一课文中的情感意义,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加深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再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读的比赛。

(2)朗读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地朗读课文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作为引路人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有部分学生或因为口音问题而不愿意朗读,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帮助这一部分学生树立信心,能够大胆的朗读,在进步中成长。例如教学《童趣》一课时,可以通过特意让一些平时不爱朗读的学生课文朗读,寻找闪光点,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产生信心。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领悟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3)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课文当中,让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教师在朗读教学前,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角色,理解作者描述的角色心理,为学生朗读课文奠定情感情绪。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描绘脑海中的画面:小享特和几个小孩子一起爬上了悬崖后,他却因为害怕而不敢爬下悬崖。在等到父亲来了以后,在父亲的指引下,终于一步一步地爬下了悬崖。学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在内心中描绘那些孩子的个人特点和性格。通过不同场景和不同人物的描绘,让学生能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

作者:梁胜坤 单位:容县松山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思考与探究

摘要:语文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无论是应试或是日常应用,都需要我们积极努力提升语文素养。初中阶段更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教师应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究,应该清晰语文教学目标,研究学情,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改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思考;探究;改进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也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应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进传统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措施构建趣味课堂,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灌输式”的教学概念

在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作为课堂的“主角”,依然在课堂上唇枪舌剑,填鸭式地向学生倾倒、灌输各种语文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是课堂上听雷的鸭子、被牵着鼻子走的牛,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长此以往,首先,会降低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缺少主动性的学习精神,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就会缺少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课堂内容和教学流程安排得妥妥当当,可是在教学中没有能够体会到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缺乏合理指导,只为实现教学目标。

2.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循规蹈矩,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过于强调知识点的灌输、紧紧围绕考点实施的局限性教学设计,难以做到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教学设计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残缺不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今后的工作和社会要求。同时,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

3.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应善于面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问题,并经常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教学设计。教师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像工厂的工人,学生就像生产线的产品,教师沿袭昨天的自己,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按照流水线规则,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产品。时间长了,难免感觉厌烦,备课也会陷入格式化。以这种僵硬的教学方式教导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试教育下的残次品。因此,教师应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让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引路明灯。

(二)学生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过程中。对语文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重视,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他们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没有树立一个好的学习观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么急于求成,要么不予重视,心态控制不好,缺乏耐心,造成语文学习障碍。

二、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一)教学设计以及具体教学环节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及新课标要求,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学习基础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精神,充分考虑以上各种因素,进行教学设计。

(1)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研究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欲望,在语文教学中以解放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本。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精神。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按新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材重点,将其体现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第一,精心备课。只有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备课,备的不仅是熟悉掌握、创造性地应用教材,还要备学情,要全面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只有对这些有了全面了解,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一基础上,备课还要备教法。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单一的教法,灵活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有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设计起到引导方面的作用。其次,在课堂导入时的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备条件,可以使学生以兴奋状态中进入课堂学习。课堂导入时,教师要避免传统的千篇一律的说辞,像“今天我们主要讲……”“翻开书的第多少多少页”“上节课我们讲到……”,这样沉闷的导入,学生听到就会有昏昏欲睡感。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各种活动的情景,或是采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内容,或是采用师生互动。如问题导入、形象导入、情景表演导入,如明知故问、巧设悬疑、设疑问难等,这样的导入给学生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以其挑战性与趣味性,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投入到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融洽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挑战自我,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利用播放音乐、幻灯片等,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创设课文情境。

字不如图,图不如画面,有声的画面更能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把音乐、图片与优美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就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表现和发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挑战自我,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正面激励学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给予学生心灵的抚慰,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进行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合作小组,学生间合理搭配,各有分工,在教学中对学生靠个人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或是学生感兴趣喜欢参与的,或是答案多样的,这些内容都可进行小组讨论,进行角色分饰,小组头脑风暴,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使得大家都是参与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组与组之间也要开展合作与竞争。教师也要深入到小组中,引导小组的分工合作,了解学生的关注焦点、学习的难点,针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建立评价机制。积极的评价机制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能使得合作小组更加有效地共同进步。可以通过小组团体表扬、个人表扬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定期评出优秀合作小组和优秀组员,并进行奖励。激励机制的形成,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三,课堂总结及课外拓展。“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有了良好的开端、融洽的过程,教学结束前的几分钟,就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这个结尾过程设计中,除了用简练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外,还要对本节内容进行升华,同时启发性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纸质、电子书籍为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来积累素材,改变了之前脑子空空如也、知识面狭窄的弊端,作文也不再言之无物,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

(二)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个好心态,这是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创新的教学理念、渊博的知识、灵活的教学设计、乐观向上的心态、幽默的教学语言等,这是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方向。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教学理念。教师首先需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主学习观念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现阶段,既不能完全摒弃为“应试”而开展的重、难点教学,同时还要兼顾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应该着力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其既可以应试,又提高素质,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继续学习,不断丰富、更新知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新知识的传授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墨守成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接受并传承。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时代快速地进步,各种网络用语、“火星文”冲击、混淆着学生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自我反思,提高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经常自我反思,要勤于思考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学情去调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对教学工作有着常做常新的态度,始终保持敏感,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清晰教学目标,研究学情,运用创新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合作观念。并经常自我反思,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解决,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树勤.转变观念巧设计重视探究教方法———初中语文新课程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70-70.

[2]吴雅琴.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190.

作者:李坤 单位: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设计分析

摘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采取的是主题组元形式的训练设计,其使单元内编排的内容都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并且具有综合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苏教版组元设计整体上以“主题合成”单元为主,“专题”单元与“名著推荐与阅读”单元相互交叉衔接,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教材;主题组元;设计解析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总体概述

苏教版单元设计,从整体来看,以“主题合成”单元为主,“名著推荐与阅读”单元和“专题”单元交叉衔接而成。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文综合实践板块,但单元之间又相互关联,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融合,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主题单元的特点是结合了“语言综合实践”与“日常生活”两大主题,两大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另外,在同一个主题下,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合理地编排在一个单元中,其中,“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是交替编排的,这较集中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苏教版教材主要由四大单元组成:主题组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与附录。

(一)主题组元

6册教科书中除九年级下册外均编排了6个单元,各单元编排的基本形式是:编者在每个单元前围绕主题编写一段简短但目的性很强的提示语,简单明了地提示学生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方法;在各单元内则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融合为一体,努力构建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单元中分为主体课文和诵读课文,有些单元还设计了师生自荐课文环节;每个单元均设置了开放性作文题一则,“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各三则。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本册书中,第一、二、六主题单元由选文、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构成主题合成单元,第三、四、五主题单元则由选文、诵读欣赏、写作、语文实践活动组成。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自由读写单元,就是教材不为文本设计统一的‘探究•练习’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设计或与同学合作设计‘探究•练习’题,在独立研究、合作学习中释疑解读。”主题与相配套的六个写作训练中,三次是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三次是写作方法的训练。除一篇完整的作文训练外,还特地增加了一个修改文章的专题训练,以针对细节部分进行修改。

(二)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

阅读与阅读单元是富有创意的新设计,不仅推荐了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西游记》《水浒传》,还推荐了国外的优秀文选:《格列夫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积累名著常识、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还能让学生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进而拓展知识面。“名著推荐与阅读”每册书只推荐一本文学著作,并且将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堂贯穿于整个学期教学,师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中设计了“精彩片段”供学生选读,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情另选阅读片段来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

(三)专题

专题活动的设计是苏教版教材大胆且富有意义的尝试。它以一个固定的“专题”为聚焦点将丰富的材料汇聚在一起,内容丰富多样,极具综合性,充分展现了一种“大语文”的魅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十个“专题”内容可分为探究型、赏析型及活动型三种类型,题材丰富、文体多样、形式新颖。专题活动中不仅有对“狼”“鸟”的调查与探究,还有对“叶”“荷”等画面与语言的赏析,以及对“汉字”“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与探究,从选材上看,10个专题都源于生活实际。通过这些专题性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有利于其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附录

每册教材的主体部分均设置了附录,教学中,教师对附录不必专门讲解,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与积累。其实,每篇课文,每个板块的学习,都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而附录也是一种变相的总结复习方式。

二、主题组元内容分析

(一)阅读赏析

本册书中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选择来整合文章,组元之前都写有符合主题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的篇目为四至五篇,教师可根据学情,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还要设有一至两篇的“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美读与赏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大部分选文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二)诵读赏析

与其他各版本教材不同的是:苏教版“诵读欣赏”是一个独立的板块。《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规定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苏教版以“诵读欣赏”的方式将其穿插在各单元中,并且所选篇目大多和本单元的主题相关。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诗词内容,进而更容易理解背诵;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语文积累。

(三)写作训练

每个主题组元都有一个对应主题的作文训练,首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题材的课文内容进行教学,然后以写作的形式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完成组元知识学习后能够获得一次综合性知识运用训练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语文水平的阶梯式增长。在写作训练中,编者还高度重视作文的修改训练,在7年级与8年级上下册设计了词语、句子、标点、语段的专题修改训练。从细节部分出发,把作文修改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这是以往教材中所没有的。

(四)口语交际

“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落实这一目标有两条途径:一是写作;二是口语交际,而前者往往备受重视。苏教版教材口语交际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设立主题情景来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主题丰富并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形式多样且新颖,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意识和习惯。

(五)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围绕着主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既紧扣单元课文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并由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开展的方式,通过组员的任务分配与组织安排开展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建议

(一)结合单元提示语,吸引学生兴趣

单元提示语位于各单元课文的前面,其为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内容、性质及特点提供了参考,学生可以根据单元提示语做好相应的预习工作。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语,促使其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合单元主题,开展研讨教学专题

研讨就是对某一专门的话题进行研究讨论,通过文本与读者、师生、生生的思想交流和对话,形成知识共享和思想碰撞,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认识。教师在开展专题研讨教学时,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展开讨论,对于发言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还可以针对单元主题进行课程延伸,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

(三)结合单元内容,改变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结合单元内容,通过引导、启发、示范等方式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和自主的状态中积极主动地解读文本,思考、发现问题,进而在交流和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陈秀玲,张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方智范.语文教材的选文及单元组合设计评述[J].语文建设,2008,(3):14-17.

[5]吴玉海,赵鑫.苏教版语文教材单元设计思路解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4,(4):96-99.

作者:何青蔓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第四篇: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究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教学形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创新教学形式;但是怎样在教学中注重课堂提问,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此,就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提问方法,以为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语文;提问策略

教学提问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验,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之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教学提问策略的掌握对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提问策略的掌握,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作用

第一,教师教学提问方法的掌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帮助性作用;在课堂中,教师通过问题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进而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第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协调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凸显知识重点、难点;第四;吸引学生注意力。据调查显示:初中阶段,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时间在15~30分钟内,而教学时间在45分钟,这无疑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而教师通过教学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一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将教学内容最大化,并且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中,提问的问题并非取决于是否值得提问,而是在于怎样提问,怎样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问能够让学生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并且尊重学习规律,相互结合,这才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阶段语文教学提问存在较多的不足,教师提问较为形式化,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发。对此,笔者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现状进行总结和归纳,分为几点。

(一)课堂提问缺少创新

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学提问较为形式化,表面现象,缺少实际内容。课堂提问环节较少,只是停留于一问一答中,缺少有效的互动,造成教学效率平平,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文章进行分解进行提问,造成学生缺少文章整体性的把握,缺少体验。

(二)问题缺少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与提问只是停留于“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中,而学生张口就来,不经思考。第一,教师语言表达缺少设计,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提问;第二,问题与实际知识内容脱离;第三,问题提问较为抽象化,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思路与方向;第四,问题提问缺少创新,影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提问缺少整体性

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整体性的提升,问题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设计,继而实现学生整体性提升;但是根据现阶段语文教学提问看,教师在进行问题提问时,注重优等生的提问,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缺少提问,造成班级学生成绩不均,导致教学效果平平。

(四)反馈式提问形式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而现阶段反馈式教学提问,较为形式化;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不足,较为片面。新时期下,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提问形式不一,同时也出现较多不足,并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评价缺少实质性。

三、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一)创新教学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问题的提问需要言简意赅,问题有针对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这还需要教师注重问题的研究和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开展教学;此外,问题的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进而对问题展开研究、思考。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展开教学,如同学们现在想一想,冬季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冬天吗?通过实际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中,让学生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的景象变化;在教学最后,教师对文章主体进行总结。

(二)问题的提问具有针对性

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所提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提问,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内容;在教学提问过程中,不可脱离教学主体,问题的提问要与教材内容相连接,如果脱离教材内容将会失去教学意义,教师可以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开展,问题的提问要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基础、简单问题;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点拨,进而实现学生整体性的提升,充分凸显教学提问时效性。保持积极的心态。教师在教学提问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信心。例如,教师针对某一问题提问时,无论学生的回答对或错,教师需要对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对于学生而言都是重要的。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使用一些委婉的词语等语句提问。

(三)注重教学资源的利用

教师在语文教学提问过程中,需要注重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问题设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试卷、课后作业等形式,根据问题进行情境设计,而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评价,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创新学生思维方式、增加知识视角,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语文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更是学生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延伸。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一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进行自主回答,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如在《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思乡”展开提问,抓住诗中流露的思乡情感,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情境设计,古代交通闭塞,流落在外的人久不得归,而思念家乡,现在哪名同学可以举例说一些关于乡愁的诗词?而后提问“同学们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怎样理解这种乡愁?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拓展达理,使学生有真正的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提问策略的应用。语文这门课程贯穿教学始终,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提问策略的掌握,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笔者分别从,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作用、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现状、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珊.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6,(23).

[2]王敬霜.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J].读与写,2015,(12).

[3]于新伟.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15,(15).

[4]崔允漷.新课程改变了中小学课型了吗———基于证据的初中课堂教学形态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5,(01).

[5]张伟卫.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提问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02).

作者:贾军社 单位:甘肃庆城县凤城初中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分析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敏捷的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性,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艺术;误区;提问设计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学习的原动力是有疑惑,有疑惑而去解疑,这一过程便是认识世界和求知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变“注入式”模式为“主动性”、“创造性”、“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广大语文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材、板书大多以文字形式为主,不像数学有符号和公式,物理、化学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模型展示来活跃课堂氛围。因此,能否把一堂语文课讲的生动和卓有成效,进行有效提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的语文课,老师通常是按照作家作品介绍、范读课文、集体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作业布置这几个环节进行,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根本没有调动起来。通过提问,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和事产生兴趣,自然就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引发思考,进而把学生引导到教学方向上来。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初中学生的自律性尚未完全养成,往往还处于这儿看看,那儿瞧瞧的年纪,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往往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无精打采,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说悄悄话,看课外书、打瞌睡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的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或请个别同学回答,自然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老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进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方式是课文教学,目的是字、词、句的运用以及主题思想的掌握。一篇文章,百字或千字,描述的内容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过程,而作者想要表达的又往往不止这一件事或一个过程,我们要明白的更多的是作者为何要选取这件事,通过这件事想要表明哪种观点,反映什么问题,表达哪种感情,而这些无一不是需要我们通过问题、背景、思考、感受来获得的。因此,只有多提几个为什么,怎么回事,我们对主题的把握才能随之深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了一篇文章所赋予的内涵。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初步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深入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提问无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目的基本达到的时候,引入更加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往“深”处想,往“广”处想,追溯历史,预言未来,把问题与做人、做事、做事业联系起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向和横向发展。

二提问误区

(一)提问的导入时间过早或过晚提问的时机很重要,过早过晚都不是合适的时间。过早发问,由于学生对教材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生内心一片茫然,对问题毫无概念,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热情,反倒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课堂沉闷。相反,如果等到教学内容基本讲完后再提问,学生无需思考就可对答如流,学生对于内容的重复加强表现不耐烦,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即使回答,也大多按照老师讲课的思路和观点作答,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问题的难度太易或太难课堂提出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无疑而问,为问而问,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也会使学生产生沾沾自喜的情绪,认为自己对所学知识已完全掌握,因此会浅尝辄止。反之,如果问题太难,大而无当,太广太深,已经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那么这样的提问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提问的时机不对,不仅不能调动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或者松懈或者紧张,都是不利于正常学习的。

(三)提问频率过密或过疏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过多的进行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对于问题的解答也往往不全面、不深入。旧的问题没有弄清就又提出新的问题,看似学生注意力集中,实则学生只把精力放在应付老师的提问上,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索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提了一大堆问题,结果是越来越困惑,收效甚微。

(四)解答标准过“宽”或过“窄”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进行分析点评。在实践中,评价标准往往过“宽”或过“窄”。如果评价定型呆板、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导致了课堂上以唯一标准答案来设计提问,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这样的点评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为了丰富学生思维,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解答也毫无标准,脱离教学目标,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提问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提问设计

(一)时间设计问的太早,学生毫无概念,不知所云,问的太晚又毫无悬念,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提问要讲究合适的时机,并且要在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有区别、有层次的进行提问。课堂开始不久,适合提一些引入性问题,比如说对知识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的把接下来的课听下去。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个时候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课程即将结束或是基本结束时,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体系已经基本掌握,这时候应当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或是针对课文主旨,提出一些反向思维、逆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主题设计不论何时提出何种问题,都要紧紧围绕所学主题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进行充分认真的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提问要有针对性、靶向性。学习重点是指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如果把握好,那么对于这一课的学习就基本达到目的了。学习难点是指通过一般学习和讲授难以理解的知识节点,而这些难点如果不搞清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提问要围绕难点和重点,对关键词、主旨句设问,从而达到了解文章创作动机、掌握文章思想主旨的效果。

(三)难度设计问题难度要按照课程本身的难度和学生接受程度,动态调整。总体而言,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所提问题的难度应当逐渐增强。当然,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设问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而不是要把学生问倒。因此,在提问题时,尤其是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层层设问,一环扣一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也可以达到跟踪学生思维,掌控课堂进程的目的。

(四)对象设计提问不仅要有时间纵向性的不同设置,在提问对象这个横断面也要有所区分。一般而言,对“优秀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体验思考和成功的快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五)功能设计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产生启发,往往学生回答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教学的目的更看重学生是从哪个思路进行回答,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否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通过提问,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六)过程设计提问的过程要体现一定的曲折性和迂回性,这不仅是要有效降低问题难度,更是为了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如若将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总之,课堂提问不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它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设计巧妙、有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对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切合学生基础的提问艺术风格,通过“抛砖引玉”,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宏.浅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途径与思考[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1):80-80.

[2]曾丽艳.课堂提问艺术的妙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3(16):43-43.

[3]吴秀清.初中语文的提问艺术[J].中学生阅读:初中教研版,2010(1).

作者:郭江红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岳壁乡第一初级中学校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摘要:语文这门独特的学科作为一门具体的教学学科,其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之处是既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兼具工具学科的内容,这已经成了语文的主要特性之一。对于这门学科的人文属性,就要求从教者要对人的个性发展予以极高的关注,要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各种体验。本篇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要在教学中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给予充分的呵护,让语文教学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培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培养;探究

新的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更需要具备较丰富、生动的内心世界,以及具有一种自由、独立的创造精神。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群体之中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与他人迥然有异的特征,对于这个组织来讲是一件极为荣幸的事情。因为只有不同的性格的人组成的群体,才能适应各方面的需要,否则难以适应。由此推而广之,我们在考察对学生的培养时,其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应以个性化的培养为主。按照国家新教改精神,对于有特长的学生要重点进行培养,同时要把学生的剖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这应是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学校教育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注的重点内容,而所谓发展其实质就是人性方面的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对人性的关注同样也是语文教学关注的内容。

一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的捕捉

在一定的教育与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即为个性,这是一种基本的人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对自我价值在实施的路径与选择的目标不尽相同,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取舍是人的本性使然,已经日益得到充分的尊重。提升人的个性品质,发展个性特征,已经成了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当我们的教师面对学生时,应该做到有多少名学生,就应该有多少种不同的性格,绝不应该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千人千面、千篇一律。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定要予以承认,而且要关注捕捉这种个性化的特征,把握学生个性的走向,抑制其不良的个性,发扬其优良的个性。学生的性格各有不同,或者胆大,或者胆小,或者沉静,或者好动,正所谓一人一世界,彼此不相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承担起开启每个学生心灵世界的重任,及时捕捉学生的个性特征,积极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

以往那种较为呆板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的个性无法发挥。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原本就有的对宇宙人生的探求,对科学与社会的探索,因为个性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以至这些愿景与实践最终遭到扼杀。针对这一不足,阅读教学的过程就应该将以往的单纯的理解与记忆向体验与感悟的方面转变。要通过这种转变,使学生积极调动起思考的神经,增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一定要使学生在理解问题的过程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要做到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见解。《荔枝蜜》作为杨朔的名篇,通过对它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种对劳动的热爱与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同时学到广大的劳动者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乐于奉献、辛勤耕耘的优秀品质。而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中关于对劳动人民赞颂有斧凿刀削的痕迹。试想,文章的结尾写农民在插秧,进而将农民的劳作与蜜蜂的酿蜜联系在一起。在学生看来,作者的视线从蜜蜂的酿蜜转移到农民的插秧上来的过度不够自然,而且这种联想也有些牵强。再者,蜜蜂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意象,可以象征一切劳动者,不必要在结尾点破。学生们这样认识,说明学生就有个性了。

三让教材的学习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

教材中的文章具有典型性,不仅题材与文体较美,而且风格与体裁各具特色。而且有些文章不仅育蕴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还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前苏联教育家认为:在任何一个民族当中,而且在这个民族的语言最深层次,不仅具有这一民族悠久的历史,还有着壮美的自然,而且还有着凝结着民族精神的整个画卷。通过代际相传,让体现在语言中的文明成果得以永续留传,因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整个人类文化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人文底蕴是语文这门学科所独有的一种特色。它就像一颗珍珠,始终熠熠生辉且光芒万丈。由此观之,利用语文这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极具可行性。至于蕴含于教材中的人文底蕴,是需要教师用心去深入挖掘的。对学生进行感悟、研读与朗读方面的体验,让学生品味每一字、每一句的意韵,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因之受到很好的熏染。学生的心灵就会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一种共鸣,这种共鸣的结果是使人性得到提升。比方人教版七年级有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是始于一次历险,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将难题化大为小、化繁为简,这就需要走出每一步都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再大的困难也都不是困难。对这篇课文,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加以体味与感悟,进而得到属于自己的见地。

四营造愉悦和谐的课程气氛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没有学就没有教。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对个性的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要对学生的未知与好奇给予必要的满足,让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居高临下的观念,单纯凭借着教师的满堂灌已不符合时展的需要。因为这种教师角色的固化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影响,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展示,也影响学习效果。按现代的教学理论,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经验去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属于自己的判断。因此,要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也应该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和同学完全不同的意见。因为学生在阅历上不尽一致,加之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不相同,对文章的体会自然不能完全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篇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自然不足为怪。这就要求在授课时,不仅要使学生表达意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要对那些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加以包容,特别是那些意见明显与主题相悖的学生加以包容。在包容学生所持不同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强化对问题的认识。对性格较内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最终促成他们个性的释放。

五促进学生自身灵性的发挥

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发挥、自由地思考支持与鼓励不够,因为教师不希望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于是经常是由教师给出答案,让学生们机械地掌握,这样很难使学生们的个性真正得到培养。有学者认为,汉民族的语言本身就很朦胧,它往往具有多义性,所涉及的范围也没有边际,一些字外意义的暗示更是广阔无边。与数学教学只要明确了定义、定理与公式不同,语文教学充满着情感,这种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不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大到一篇文章的主题,小到一个句子、一个字,都能有着不同的解读。这是因为语文的学习妙就妙在这种多义性与模糊性,因为这种性质让这种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阅读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特征的现象,教师的解读不能代表学生的理解。应该使学生自我投入到情感的体验之中,并从中拓展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享受到一定的美感,获得思想方面的启示,提升情感方面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学就必须以思维环境的营造为主,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参考文献

[1]陈文平.写作教学路线图[J].写作,2012(10):3-6.

[2]谢存合.谈谈语文课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2(8):13-13.

[3]张云皎.浅论个性化阅读中人格教育的实施[J].文教资料,2011(28):41-42.

[4]田国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浅谈阅读教学中人格魅力的塑造[J].新课程学习(上),2011(9):152-152.

[5]安利民.开展阅读教育,塑造健全人格[J].学周刊,2011(9):96-96.

[6]黎华琛.引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感受人格魅力[J].教师,2011(18):13-13.

[7]马丽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理论,2011(15):323-324.

[8]张圣洁,白小石,唐智松.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塑造问题探讨——以中国人物传记阅读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1,03(1):54-57.

作者:尤清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教育局

第七篇:插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容易忽略课文中的插图的作用。基于此,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插图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插图,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插图在教学中的辅助功效,插图的展示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来深层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找寻到多元化的信息。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进一步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插图的现状

(1)教师对插图缺乏认识。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材中插图的数量较传统教材增多了,但大部分教师还是忽略文本中插图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杜甫的古诗时,课本中配上的杜甫远眺的插图,本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材料,但是教师的不重视让学生无法从插图中感受到杜甫诗人的风骨。

(2)教师偏好用教材以外的插图。现在,教室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有的教师会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讲课,这本来是好的,但是教师选用的插图多是在网上找的,认为教材中的插图质量不高而没有运用。其实,教材中的插图虽不够精美,但往往与文本主题特别贴合,而且学生也有先入为主的认知特点,喜欢探究课本插图的内函。例如在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教材中配备的插图是一位老者在教一位幼儿读书,学生希望知道插图中两人的身份以及发生的故事。遗憾的是,教师往往选择别的图片,而把疑惑留给学生。从而打击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热情。

2.插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初中教材中收录了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些文章浅显易懂,学生阅读第一遍就能够明白文章的含义,但对于一些说明文文体,学生无法通过自主阅读进行理解。说明文通常理性客观,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说明,文章语句十分紧凑严密,不像记叙文一样富有情感,学生在理解上很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体当中。但是,说明文配上的插图就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感受到文章描绘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故宫博物院中不同建筑群体以及其中的作用,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十分枯燥而乏味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能够接触宫殿类建筑,对这类建筑十分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通过趣味的课程导入来让学生减轻对文章的陌生感,例如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看过的电视剧中清代皇帝住的宫殿以及处理公务的场所,再让学生看教材中故宫太和殿的插图,让学生将电视剧中的场景与教材中的插图联系起来,学生对宫殿式建筑的陌生感就会减少。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联系插图,让学生对故宫的每一个细节都更加熟悉,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插图进行文本教学,例如文章当中的“进了太和们,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教师在一边为学生介绍三大殿的同时,一边利用插图告诉学生三大殿在插图中的具体位置,有了插图的对照后,学生对故宫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说明文体。

(2)让学生走进教学情境中。插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很多时候学生会对插图产生共鸣,对于插图上画的人物、景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尤其是在记叙文或是童话故事类的文体中,有了插图,学生往往可以迅速进入到童话的世界中,看到在童话故事中的建筑、人物打扮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同,而且可以与插图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这也体现了插图的另一个辅助功能,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来辅助文本教学,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章情境当中,更好地融入课堂,跟上教学节奏。例如《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故事,在这篇故事中,学生会阅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童话世界,作者借由写童话,实际上是对当时统治阶级丑陋本质的揭露。欺骗二字在全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者用了奇特的创新思维,让皇帝穿上那件根本就不存在的衣服。所以教材的插图上,不仅有着皇帝试穿衣服的插图,还加入了穿衣过程的一些插图,让学生对于当时皇宫的装饰,人们的衣着都有着直观的体验。在对教材的三幅插图进行观察时,学生会慢慢地读懂这个童话故事,能够发现这不仅仅只是讲述一个童话,更是对统治阶级的讽刺,是对敢于说真话的小男孩的鼓励。在学生理解文本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这位小男孩说出了皇帝根本就没有穿衣服后,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学生在想象与绘画的过程中,对整个文本也会加入自己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激发学生内心的崇拜之情。教材选用的插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会选择作者的肖像画,有的会选择作者作品的油画,还有一些插图会将作者笔下的场景绘画出来,这类插图能够让学生对作者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在作者的肖像画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气质与风骨,进而对作者产生崇拜之情。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认为插图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也不会过多地讲述教材中的插图,这种做法是非常片面的,学生在阅读作者写的文章时,会被作者的文采所折服,这时如有一幅作者的肖像画,学生对作者的形象认识会更加直观,对文本的体验与感受会更加深入,这种效应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热情。

例如在学习《行路难》时,教材中有一幅李白的肖像画,在欣赏李白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同时,也从肖像画中看到了作为一名浪漫诗人的情怀与他当时登上蜀山的艰辛。例如在教材中有闻一多的肖像画,学生一看就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模样,从画面上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拜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为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事迹,这对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大有帮助。

作者:庞然 单位:玉林市玉州区南江第一初级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初中语文教学发展途径(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czywlw/7057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