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创业教育研讨(5篇)范文

高校创业教育研讨(5篇)范文

时间:2022-01-03 05:20:35

高校创业教育研讨(5篇)

第一篇:农林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

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是双创时代下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对于农林高校来说也不例外。而农林类高校由于专业特色的原因,与一般高校的创业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本文拟对农林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探究有利于农林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模式,试为农林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困境;模式

前言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出明确要求。一年多来,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成效,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林高校也是如此。如何正确认识农林高校的不同之处,充分发挥农林院校的优势资源进行创业教育是亟须解决的。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拟提出解决思路。

一、农林高校创业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农林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可能性。在创业教育对象上,相比综合类高校而言,农林类高校的学生更加务实肯干,因为农林类专业知识的熏陶,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活力,为创业教育提供了便利。在创业教育资源上,相比其他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性更强,实施起来更可观,创业平台更广泛,因而农林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农林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国家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我国将要进一步深化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和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从而为国家持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实施创业教育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农林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必要的。在学校层面,实施创业教育是加快建成“双一流”的要求,创业教育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了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在人的发展层面,进行创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加就业渠道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学生会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基础上,理性科学创业,避免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农林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农林高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校园大都位于城市郊区,虽然给教学科研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但是在创业信息的搜集,创业政策的获取,创业氛围的感知上比一般高校的学生要弱。因而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有所欠缺。由于竞争压力不强,创业教育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二)创业实践平台被忽视。农林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选择农村、企业或者是校园。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真正运用在课程中都可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而在目前的农林高校中这些实践平台都没有发挥作用。高校老师在进行创业课程的讲解中,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一部分经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在真正的创业实践中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相比其他课程起步晚,基础薄,体系还不健全。没有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各方创业教育的力量没有参与到创业教育的体系中来。单纯的依靠创业教育教师的授课略显单薄。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朋辈、企业、导师力量之间的资源整合。这就需要构建体系完善的创业教育模式。

三、农林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探究

(一)创建浓厚的创业教育校园氛围

主要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教育两个途径来创建浓厚的创业教育校园氛围。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增加创业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比如网络课程,学术沙龙。这些相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所取得的效果更好。隐性教育主要是在校园中张贴横幅,多宣传创业实例,举办创业类比赛,成立创业教育相关社团,将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了解和学习。

(二)搭建农林特色创业教育平台

农林高校的专业很有特色,因而农林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选择也很广泛。既可以选择深入农村,与农户结成帮对。也可以深入企业,在企业实践中开展创业教育。更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创业教育。这其中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要通过官方途径与相关方面达成共识,搭建校农创业、校企创业、校内创业的特色平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创业教育平台上实现目标和价值。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要充分利用朋辈之间的带动作用,班级里设立创新创业联络员,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同时邀请高年级学生进行讲座指导解决一部分同学在创业中的种种难题。其次和企业建立合作,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担班级或者学院的创业教育顾问,积极向学生进行社会经验传达和创业政策讲解。再次是校园创业教育老师的科学引导,通过参加创业培训和讲座强化创业教育导师的素质从而达到改进课程的目的。

四、总结

在农林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具有实施性而且也十分必要。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农林高校的创业氛围不浓,创业教育平台被忽视,教育体系不完善,其创业教育发展受到阻碍。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营造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搭建校农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合作的创业教育平台,以及构建朋辈、企业顾问、校园到时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来改进农林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失为一种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2]侯德伟.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

[3]邓淇中,周志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1).

[4]李国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11).

[5]徐小洲,倪好.社会创业教育: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6(01).

作者:吴巧巧 申若林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无论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还是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理应成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与任务。因此,详细分析国内外创业的现状,探究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是研究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现状着手,分析创业教育意义,初探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途径,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探索

现如今,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与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情况,直接决定着其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创新体系,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尤其是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培养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起来实属不易,原因其一,重视程度不够;其二,具体措施举步维艰;其三,创业教育体系问题重重。然而,就中国目前的国情看,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创业教育的背景

1.积极背景

1.1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流通,资源共享频繁的信息时期。对人才的培养、选拔、考核、聘用成为经济时代至关重要的环节。拥有大量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素养过硬人才的国家,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发展大潮中不断前进。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本质是创新。社会鲜明的需求特点同时也意味着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将承担起创新改革的重大责任。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既是时代带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也是挑战。

1.2创业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国外创业教育结合经济环境,注重在特定情况下教育学生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技能,能够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应对新形势的变化。国外越发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为我国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有益启示。

1.3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作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近40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而又急需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各个领域快速的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创业教育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教育环境的背景下向深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与改进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常用的术语揭示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轨迹:毕业分配—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2.消极背景

2.1高校毕业生人数屡攀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人数逐年递增,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70万,再次刷新纪录。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2.2国家政策、国际经济形势波及就业市场。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二是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需求增长乏力,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企业生存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根据中央经济政策,预计今后几年经济增速不会有较大提高,因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人数增加不会有明显变化。

二、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1.高校创业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定位不准确。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大都顺应国家趋势,局限于落实创业层面,没能有系统、专业的理论指导,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功力导向。许多高校专注于开展层次高、场面大、内容单一的创业活动,但没能上升到理论指导层面,教育效果不深入,难以持续教育。

2.高校创业教育没有健全的教育内容和目标,课程体系不合理。相对于国外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严重落后,没有统一的教育课本,创业课程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注重表面效果,忽略深层次成效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创业培养,停留在开展一系列以营造氛围为主的活动阶段。总的说来,高校创业教育仍需倾注更多时间、精力于研究制定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

3.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不平衡、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高校创业教师需要在有扎实的创业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现阶段两种素质都具备的师资队伍还十分缺乏。有些高校的创业活动已经创业课程的开展者是高校辅导员,他们大多以宣传形势、政策,教授创业理论技巧等,很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

4.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性不足,教育模式封闭。在教育模式上,大多数高校均采用针对学生群体的单一培养模式,忽略了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特殊性,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培养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培养内容上,大都以年级为载体,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的学生个性不强,同一类型的人才过剩,造成大学生大多只能被动的选择职业,更加缺乏自主创业能力。

三、构建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角度看。构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优势是国家间竞争的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掌握着最高级的知识,因此具备着得天独厚的创业资源,这是顺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选择。

2.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构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明确办学定位,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3.从适应就业竞争形势的角度看。构建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进程中,大量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已成为客观现实,再加上我国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务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四、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途径

创业教育受制于社会多方影响因素,它以实践为主,需要学校、社会提供更加健全、稳定的平台。所以,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前提。

1.营造创业氛围,夯实坚固基础。大学生被动接受各类招聘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从整体上要转变观念,梳理创业意识,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同时,社会应当科学的设计创业教育,通过各类媒介宣传创业教育,减少社会对创业的误解、对创业风险的畏惧等,营造良好的创业大环境。高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能力为目标,并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建立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营造创业氛围,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参与创业的学习与实践,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创业主动性。

2.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成效。创业教育是我国在新时期的形势下提出的全新的教育工程。良好教育质量的背后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较强业务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建设一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意识的专业师资队伍能够使创业工作事半功倍。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参加政府、创业培训机构的各类创业教师培训、企业挂职等方式,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已有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聘请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充实现有教师的队伍扩充。同时,明确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的资格、职责、权利、待遇等,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3.搭建创业平台,加强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与培育必须经过实践的考验。高校通过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于一些较好创业想法的学生团队进行指导、培育、孵化,从而真正使创新设计与创业计划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建立创业服务机构开展一些基础创业指导的同时,高校还应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实地指导、孵化具有潜在价值的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低风险的创业环境。同时,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创业孵化服务关系,并了解制适合本校大学生的经济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的创业政策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评估、融资咨询、申办企业手续、项目运行管理、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35):84-86.

[2]侯蔚.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8,(17):56-57.

[3]董抗.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知识经济,2014,(307):175-176.

[4]唐龙,王彩芳,徐寅,吴荷平.创业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102-104.

[5]马玉海,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230.

作者:董抗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探析

摘要:

“融入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型创业教育模式。文章积极地从创业教育理念、实践平台等方面对“融入式”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构建,旨在构建符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

融入式;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自2002年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被设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发展被引领以来,各高校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支持青年创业”的发展战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1“融入式”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融入式”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面向全体、注重实践、分类培养、基于学科,其核心和本质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技能。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将创业教育学分融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总学分,三是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四是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相融合,五是将创业教育保障措施与本科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相融合,六是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与指导相融合,七是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充分融合。

2“融入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2.1将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学生教学主渠道,着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

2.1.1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

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深层的根本的教育体制改革,而不仅仅是浅层的、细微的教育环节;其中不但包括通过就创业培训,提高大学生职场竞争力,增强学生在职场岗位上的创业能力,也包括学生的性格、道德、综合文化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高等,以便提高大学生主动性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它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是一体的,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就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与此同时创业能力亦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化和内在要求。

2.1.2创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目的,面向全体同学,强化实践操作,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业教育既要培养个别同学通过创业技能的培训与提高,使他们能创个人企业,更要在所有在校大学生的心中播下创业的种子,使它们一旦有了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既要有阶段性的要求,又要有全程性的目标设计。

2.1.3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实施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这就要求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4创业教育是开放的立体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各级团体共同关注

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任务,也是全社会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教育工程。

2.1.5创业教育需要将大学生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构建创业教育模式时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使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规律时,也能凸显出各个大学办学的自身特色和理念,从而使其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可操作性。

2.2搭建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接的创业教育实践载体平台,不断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2.2.1高校与社会合作共建创业平台,拓展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部门,但仅仅以教育资源为依托,不可能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在创教育中的作用,主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第三课堂”,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2008年以来,学校先后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等部门签订了科技创新等共建协议,学校还建立了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2.2.2以基础性教育平台为主渠道,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提高创新意识

创业教育首先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为模式。学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子方案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确立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系统融合,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的有效结合,开展系统化、立体式、全程式、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拥有创新精神和独立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学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多元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方面,改革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由职业技能训练、教学观摩、教学实习、课题研讨、微格教学等部分组成的一系列教育实践体系。另一方面,紧紧围绕产业、企业和经济社会需要,优化非师范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强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项目式”及“合作式”等多种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2.3加强实践性教育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010年,学校开始提出要加强学生实践教育环节,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思路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根据专业特色,设置多种的科研、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丰富与专业培养相关联的就业创业训练活动,同时完善就业创业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校明确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各环节时间和效果,并将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大模块组成。基础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实践主要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综合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初步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工作,建立了化学、生物、物理、计算机、电子电工等实验中心。坚持实验室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三者间的紧密结合,构建布局合理、制度规范、队伍精干、管理高效,以及在教科教研等方面满足实际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将教学体系所能涵盖的各门实验课程,按照创业教育所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统一制定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进行实施,适当开设设计型实验、自主性实验、开放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及应用型实验等多种实验课程。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学项目、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还出台了《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文件,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大度提高。自实施该项办法起,学校共有200多个项目分别被遴选为不同层次的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此外,学校还积极倡导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一些科研创新活动,并在学生、科研获奖或创新发明等情况下,不仅仅给予奖励资助,还可以认定其一定的公选课学分。

2.2.4建立多层次孵化性创业平台,阶梯式推进创业教育

学校在理论性创新创业教育和积极在校内外为学生开辟实践场所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为具有较强创业实践能力、又有一定项目可行性的学生或团队提供一个创业演练和项目孵化的机会。创业体验及创业实践是进阶性创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学校为此设计了“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竞赛”、“计算机全真实岗创业模拟实训”、“SYB、KAB创业教育培训”、“校内孵化”和“校外孵化”这五个阶梯用以落实进阶性创新创业教育。

(1)创业计划书竞赛,主要是通过鼓励有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同学,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方式来构建创业项目,把大学生创业的想法转变为计划书,从而吸引风险投资,活动一年举行一次,并进行公开评比和答辩。

(2)全真实岗创业模拟实训(简称“沙盘推演”),是指采用公司内的全真模拟软件和ERP实验软件,来让学生进行全真模拟,以此体验成立和运营公司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KAB、SYB创业培训,主要面向于每年参加省市级创业大赛获奖团体,采用国际流行和成熟的KAB、SYB课程培训方式,进行专业培训。

(4)校内孵化,是指接受了以上教育环节和培训的团队正式入住校内孵化园进行运营。目前,学校共建一园、二园、三园、四园、五园等5个孵化园,常年有四十几个创业项目入园进行孵化。

(5)校外孵化,就是指在校内孵化园已孵化一年以上的团队,待其正式在工商局注册后,可由学校推荐进入淮安市留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同时享受所有优惠条件。

作者:刘洋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

摘要:

该文以高校创业教育作为研究课题,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问题。首先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情况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内含,分析了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以及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希望能够通过该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与创业教育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质量评价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些词汇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随着我国政府提倡并支持创新就业的政策,全民涌向了创业的新浪潮。在目前情况下,通过诸多企业在大学校园进行创业项目的纷纷失败,却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自行创业的潮流。一方面有赖于校方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想成就一番事业,有较高的职业诉求比如想成为CEO、职业经理人等;从本质上来讲,对利益或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了最根本的推动力。以下就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展开说明。

1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1976年,美国柏森商学院提出创业教育理念并辅助实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提出创业教育,之后我国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引入、实践应用。比如,引入两年后,我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大获成功,后来高校试点、普及推广,目前的高校创业项目多如牛毛,国家也设立了相关的基金给予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的新高潮。

1.1创业教育

创业回报率高、风险也大,主要由个人或团体形式开展具体活动。一般情况下,创业指创立事业,其目的在于开发新职业、创造就业岗等。创业教育的概念比较混乱,也非常多,但其内涵集中在“创造、开端、发明、发现、重组或合理化、冒险、独立”等词汇方面。具体来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利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或原理,进行实践推进,是一种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实践落实,是一种从知识到产品的转化过程。通常要求创业主体能够具备勇敢、智慧、自由意识强、思想前卫等品质或特点。最底层的动力源来自于“渴望成名的欲求、开辟新路的雄心”,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即要求创业者“要有梦”。

1.2高校创业的管理教育模式探索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多求诸美国,归纳起来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聚焦模式;第二种是磁石模式;第三种是辐射模式。具体如下。聚焦模式属于早期模式,在创业管理教育中注重知识为纲,即精选课程,强调系统性、专业化。管理中包括资金、师资力量投入,成立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等,主要是使整体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常态化、细致化,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在此,极大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其结果是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条件。磁石模式专业化程度较高,重点迁移到培养新生代方面,即通过一些专业化的训练来激发创业者、创造创业者。这方面不仅仅限于高校,而包括社会中有才华的年青人,使其得到优厚的条件,以发挥出自身的才能,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辐射模式在现代化的新一轮创业中初具模型,它包括高校学生、非高校学生,理论上是如此,但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中,未包括后者,而且存在一些教条化的限制性因素,社会创业属于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属于大学生创业,两者截然分开。这种创业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一校格局,实现了多所高校间的联合等。归纳起来讲,我国的高校创业管理教育模式比较混乱,属于多种模式并存,而且,缺少更为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至少大部分学校即是如此。所以,应该提高开放程度、向专业化、细致化的阶段深入。

2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2.1创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培训,大多以企业入驻或者校企联合为主;其次,有了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评估理念,但在实践中缺少对整个过程的追踪、监督、评估。从结果看,大多企业在高校所推动的大学生创业濒临死亡,通过原因分析,不难发现,这与我国教育本身有着巨大的关联,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教育中缺少实验精神,多数学校只停留于理念,而实践是创业的基础,所以,这是基础方面比较差。还有教育中所学内容大多存在过时现象,若是新课程则多理论、少实践。二是高校学生大多来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多选择留洋,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又想补贴家用、获得生活费,所以,经济条件差的很多学生都通过摆地摊、开网店、做兼职、打网游、在校做等方式获得,对此类实践活动,算不算创业到目前为止还未进行过真正的讨论,但严格来讲,只能算是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之类。一方面,要理解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情况,要对我国目前的高校创业现状进行一些了解,并且从此类失败经验中认识到创业维艰、创业不合乎规范、对创业理解存在诸多偏颇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正视高校学生创业的真实起因是来自于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2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首先,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校方的评价体系。比如:课程、创业环境间的关系,课程类别如创业者素质、企业化经营管理、创业环境、产业化等。在素质方面,包括资源搜索、信息收集、创意激发、敏锐判断力、领导能力、分析能力与应变能力等;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则包括商机、评估、公司管理与战略部署、产业化运营以及对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下行压力下的资本流向判断,市场风险预估等;在法律层面注重知识产权、企业法等;在创业环境方面,有环境保护、市场机制下的各种运营方式。产品类型的划定、路径的选择、客户需求在市场反馈的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等。其次,在教学方法层面,以学生为主体。励志与刺激的方法如邀请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模式训练、强化竞争意识、指导社会调查研究等。最后,对教师资源的转化,比如:教师背景、科研能力、整体素质、论文数量、水准,转化率等,通过多方面的资源转化,不断地提升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水平。

3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探究

创业环境的评价指标方面,主要分为硬件指标与软件指标两大方面,以下就分别进行说明。

3.1硬件指标

在创业环境方面,硬件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指导中心、机构,创业资金、创业比率、创业基地、参与创业的学生等。首先,是数量方面的评价标,比如:指导中心的数量、创业基地的数量、参与学生的数量,这方面不仅是表面上的数量,而是指有其内容的真正数量,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评价机制的设计,应该是从每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每一个项目必需的类别的指标评估,要求一一对应。数据必须精准,对于中途参与、退出等均应该有所记录,并注明其中的缘由。其次,评价中需要引入新型的过程评价,克服单一的唯结果论,成功或失败一锤定往往会造成对诸多可能实现的项目流产,所以,为了公正、公平之计,需要注重对整个创业过程的全面评估,分析其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并给予指导。在我国的高校创业评价中,可以引入现代电视媒体中的商业团体进行创业项目评估的模式,从创业项目的设立、产品设计、功能、作用、价值、效益评估等多个方向开展具体的指标评价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机会留给创业者,减少过多的干预,而直奔主题,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数量方面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结果方面的最大成就,而营造创业的种种有利条件才是关键所在。

3.2软件指标

在软件指标方面,具体有创业社团、研讨会、创业大赛、校方态度、校企合作项目、校方的科研机构等。首先,一般的评价指标来自于数量,再深入一点的评价指标是关注这些大赛、研讨会的成果,并通过对这些赛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意见、建议、成果等进行进一步理解,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创业过程。其次,现阶段的学校比较支持这些项目,支持的理由在于推动学生就业,拉升学校知名度,引入企业投资,最终使学校从中获得名誉、利益,这是现实的具体情况,而且,学校为了从这些项目中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社会资金、学生费用,有专门化的创业培训基地或者以专业化学院的方式开展此类项目。因此,在数量上看,支持态度方面分析,均不会有大的问题,重点是应该放在专业化程度、项目落实的资金投入两大方面。

4结语

总之,在高校中进行学习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即把知识学好,进一步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目前的创业市场中胎死腹中的命中率高达90%以上,在现阶段的创业我国多停留于企业管理的组织层面,而技术方面的创新、创造、创业事项,比较稀缺,虽然通过大学生能够刺激这方面的力量,但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长计议,而且大多创业的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也非常浅陃。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严格强化管理方式,透过质量评价、环境评价对一些不成熟、缺少亮点、甚至瞎胡闹的创业项目进行客观、理性的处理,并逐步缩小范围,集中到对一些细微的技术创新之上,提前预防过分透支教育造成未来社会人力资源的贫瘠。

参考文献:

[1]马志强,李钊,王剑程,等.基于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创业服务价值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169-174.

[2]孙凤娥,苏宁,江永宏,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6(6):64-68.

[3]段炼.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业扶持体系探析——以院校一体化创业扶持体系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24-26.

[4]余文博.高校阶段创业选择中的风险控制与补偿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77-79.

[5]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6(9):138-139.

[6]商应美.香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对内地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4(5):86-90.

[7]葛莉,刘则渊.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77-382.

[8]谭琪.模糊层次评价方法视角下高校创业信息有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20-23.

作者:王玉秋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

高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相关。依据不同学科各自的专业特征,通过创业理念的嵌入、创业知识的嵌入、创业技能的嵌入等方式将创业教育与日常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业意识,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创新的社会并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嵌入;融合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嵌入式融合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科专业特点为基础

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创业的基础。创业需要有具体的方向,而方向的选择正是源自于对相关专业领域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更不能是简单的通识教育。创业教育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解构,搭建起社会与学校、专业与经济的联动关系。

(二)以创新意识与专业知识并举为导向

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洞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创造机会,识别机会,抓住机会。把创业意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齐抓并举,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的用途,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理解其所学的专业,促进学生专业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

(三)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目标

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利用专业技术创造社会价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专业知识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创新创业也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的需要。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嵌入式融合模式

(一)具体内容

1.创业意识的嵌入。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过程中起内驱动力作用的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创业的动机、创业的兴趣、创业的理想、创业的信念等要素,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教育中的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风险意识等内容进行分解,嵌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可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意识性融合。

2.创业知识的嵌入。创业教育的精髓是创新与创造。以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本专业开始培养创新精神,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专业教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SMART原则、SWORT分析、蒂蒙斯创业三要素等基本的创业知识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重新设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的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方法,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知识性融合。

3.创业技能的嵌入。创业技能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创业意识、职业素养、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能力。通过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以及社交、管理等相关创业技能的嵌入,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技能性融合。

(二)嵌入路径

1.知识的模块化衔接。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知识模块,并依托专业背景将专业知识及成果的产业化动态以及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创业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结合(图1)。

2.教学方式的融合化衔接。采用“互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即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互动、教学与考试互动等方式,将创业体验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项目博弈、经营竞赛等体验式教学下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和实战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3.实训的仿真化衔接。通过设立“模拟创业公司”,由学生自主选择组建创业团队、自己创办模拟公司、自己寻找创业项目、自己设定“模拟公司”的运营项目和岗位职责、自己进行公司经营管理、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衔接。一是建设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创业实习活动的空间;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创业实习的岗位学习。三是定期进行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吸纳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学生。四是通过举办各类的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

5.考核体系的多维度衔接。除了现行的一些奖励内容,如给予学生适当学分奖励、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等等,还应根据不同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结果设立多维度考核系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学校特点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结合学科特色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学生自身发展和创业需求出发来完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出适应不同学生需求、不同学科背景的创业教育形式,使创新创业元素有效嵌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之中,进行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形成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来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做创新创业者的“后台服务器”。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优势,将员工选拔和培养的端口前移至学校,与学校共同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学校要做好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工作,为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自主创业。

(三)创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高校可以从校内和校外师资建设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如给予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参加创新创业领域学术交流的机会等,从而帮助教师提升其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尤其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本校校友进学校、上讲台,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与学生交流创业经验。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作者:王英凯 郭浩淼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创业教育研讨(5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