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创业教育论文5篇范文

高校创业教育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22-07-03 09:29:26

高校创业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创业理论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课、创业心理课、创业者素质课和创业知识课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专业之分,都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渗透课程是指在创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与学科特色有关的能力培养,拓展创业教育的学科应用领域,优化教学内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修学,以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主要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等。

(二)创业实践课程

创业实践课程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相比课堂教学优势所在,创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通过校内模拟练习、企业实习或是自主创业,让学生对自主创业有了切实的体会。创业实践课程分为三大类:企业生产操作实践课程、社会交往实践课程、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课程。企业生产操作实践课程是基于对企业生产流程的认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操作步骤,认识企业。社会交往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无论学生是否自主创业,都需要与人打交道,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企业,现代企业应如何经营管理。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从1998年开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自主探索。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被选定作为首批试点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各试点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9所高校都开展的各有特色: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开设了创业管理作为选修课;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作为必修课。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开设了创业学作为选修课;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创业学作为必修课。除创业管理和创业学两门创业教育的基础入门课程之外,清华大学、人大、北航、黑龙江大学还开设了诸如KAB大学生创业基础、技术管理创新、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办你的企业”培训课程(SYB)、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等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其他高校也大都开设了创业学等基础课程,有些还开设了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有个别高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没有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课程定位不清

创业教育课程在许多高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虽然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管理,但高校对创业教育依然定位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前教育,因此多是把创业教育当作了职前教育。这种定位导致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不能纳入高校常规教学体系中,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创业教育课程被边缘化。目前,创业教育尚未成为一级学科,甚至还不是二级学科,由于学科定位不清,多数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放在学生毕业实习前的一到两个学期开设,而不是从大学入学一开始就进行关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追求学校的就业率,而没有考虑创业教育对于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从事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和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是创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许多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没有企业管理层的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来自经济类或管理类的专业课教师,虽然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多,但也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老师真的有创业经历,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了。为了加强师资力量,许多高校聘请当地著名的企业家做课外讲座,但这种讲座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讲授的系统性较差,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创业教育教材适用性不够

美国高校如著名的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教材,并且建立创业案例库,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创业案例。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大部分由国外翻译而来,并不适合中国学生使用,与中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现状相差甚远,适用性不够。有些高校编写的教材缺乏系统的创业经验和相关专业理论的整合,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教材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还有些教材只是将与创业教育有关的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内容稍加整理,内容体系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四)创业教育课程学科特色不突出

当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但创业教育课程却相似,具有学科特色的创业课程并不多。创业教育课程多是根据学校已有的师资设计课程内容,一门课程由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师讲授的现象很常见,讲授的内容大同小异。不管是理工类、人文类还是经管类学科,开设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都是一样的,实践课程内容也差不多,多是创业竞赛、模拟创业等形式,针对不同学科设计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高校很少。其中,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针对各自学校的学科特色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比较有特色,但大多数高校只在全校范围开设了一两门通识类的选修课,学科体系不完整,不利于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同学科的学科特色没有得到体现。

四、基于学科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

(一)理工类

1.理工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相比,理工科大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和实验上面,这就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够。理工类的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完善理工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理工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理工类学生应加强有关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的创业能力培养。技术能力是为了支持企业的生存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管理能力是对公司资金、人才、外部环境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外部机遇转化成为企业资源;企业家能力主要是指创业者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发现外部环境隐含的机遇和威胁,从而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可考虑开设技术创业、高技术企业创业与成长、风险投资、企业家精神等课程。创业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理工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可考虑创办公司或开展项目国际交流。

3.理工类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器等形式支持理工类大学生创办公司,虽然创办公司这条路对大学生来说很难,现实的困难与压力很大,但对于有魄力创业、有能力创业、又勇于承担风险的学生来说,学校的支持,理工类大学生所拥有的良好的创业技能,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相比其他学科学生还是要大一些的。著名的企业家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等人都是理工科学生,都是在大学时开始创业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先进教育机构合作,与优秀的行业培训机构合作。树立国际化理念,德国在理工类创业技能培养方面做得很出色,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的创业教育办学理念,开展国际培训。派遣教师进修培训、互派留学生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充分发挥理工类的专业优势,进行学科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的交流与合作。

(二)人文类

1.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创业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融合、升华来实现。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创业思想,并进行有关创业实践的演练。

2.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人文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只集中于创业思想领域,还应根据人文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创业选修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适当开设创业技能课程,以弥补人文类大学生创业技能知识方面的不足。开设的课程,创业知识方面:创业管理、KAB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学概论等。创业技能方面:创业实务、技术创新管理、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等。人文类学科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结合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教育,活动内容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使人文学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3.人文类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沙盘模拟是一种通过在一定时期内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实践模拟练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制定决策,解决问题。通过沙盘模拟演练,学生感悟正确的管理理念,掌握经营管理技巧,认识企业间的竞争,对今后的经营管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撰写创业计划书是人文类大学生很重要的一项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选定一个创业项目,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市场容量,提供项目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做好财务预算与分析,完成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业计划,在完成过程中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三)经管类

1.经管类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是管理类、财经类岗位或金融机构。经管类学生创业理论知识扎实,重点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建立健全具有经济管理学科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变就业压力为创业动力。

2.经管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经管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着先天优势。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经管类专业课程除经济学、经济法等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外,还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会计、投资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在这方面,经管类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研究,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够充分,学科优势不突出,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3.经管类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中可结合KAB创业教育(中国),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侧重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涉及评估创业者潜力、识别创业者特征、领导力、决策力、风险承担等内容。侧重学生创业知识的培养,涉及创立企业、经营企业、识别和评估商业机会、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等。注重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创业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等形式进行。各高校通过加强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有潜力的创业项目,由政府或是企业提供创业风险资金,学校提供创业所需的辅助支持,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为经管类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有力支持。经管专业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社会交往能力强,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学校、学生与政府、企业及对项目感兴趣的风险投资人联系,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平台,为创业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语

本文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不管是国内试点的9所高校,还是非试点高校,都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但在创业教育定位、师资力量、教材、课程学科特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于学科特色,针对不同学科,理工、人文、经管类学科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高薇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SWOT下的高校生创业教育探析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首先,国家政策扶持。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开业、创业指导等许多方面。其次,知识层次高,学习能力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是一个智力、知识和活力都相对密集的群体,他们享受了专业领域的分工,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所以知识资源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再次,创新意识强,敢于拼搏。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意新颖,思路开阔,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能够很快将各类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创造。创新能力,影响着创业活动的特质,是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最后,其他优势。大学生还具有管理、领导、组织、策划、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些都将对其创业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劣势(weakness)分析

首先,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缺乏一线实践经验,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比较理想化,许多创业项目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目前创业教育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其次,缺乏管理能力和市场定位。创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这就决定了创业者需要许多管理方面的能力,如销售、人事、后勤、行政、财务管理等,他们往往缺乏这些实际能力。对于有些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过于乐观,缺乏市场调研和市场定位,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所以一些创业项目在现实中运作时,缺乏资金支持。尽管有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能如其所愿获得资助。同时由于其他原因,他们的融资也是困难重重。

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明朗,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的走势比较平稳,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和制造业大国。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乃至创业都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次,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许多地方政府和高校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高校自身所设立的创业场所,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最后,新兴市场的产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深入发展,许多新兴市场和行业不断被催生出来,比如管理咨询、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4.威胁(threat)分析

首先,我国创业教育相当滞后。这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大学生一直都是统招和统分的。在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许多高校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从而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知识和与创业有关的能力的培养。其次,来自其他创业者和家庭的压力。大学生创业也面临着社会上其他创业者的压力,他们创业的项目、领域和区域等有许多重合。家庭成员担心其有失败风险,往往对他们施加压力,迫使这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只能“望洋兴叹”。最后,社会的高度不认可。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支持,导致大学生创业缺少有利的氛围和土壤。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和威胁同在”这样一种现状。据此,高校大学生创业将有四种战略选择:SO增长型战略、WO弥补型战略、ST拓展型战略、WT防御型战略。

1.SO增长型战略(利用机会,发展优势)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家良好的经济形势、政策支持和新兴行业兴起的机会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引导,把他们的创新精神、知识和能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鼓励他们创业,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创业。

2.WO弥补型战略(利用机会,弥补劣势)

大学生创业者在校期间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自身的劣势对创业的不利影响。比如学习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开展与创业有关的市场调研,提高自身的市场敏锐度。高校要抓住当前大好时机,通过举行各种创业大赛以及类似的模拟创业活动来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3.ST拓展型战略(利用优势,减少威胁)

大学生创业需要深入分析创业过程中的优势和威胁,减少不利因素对创业的影响,尽可能地把威胁减少到最低程度。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资金、物质等资源,挑战自我,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项目,这样才能降低创业的失败风险。

4.WT防御型战略(降低劣势,减少威胁)

处于这种战略之下,大学生创业者所面对的威胁和具有的劣势是比较大的,对自身创业实践是不利的。创业者可以积极挑战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因素和克服自身的劣势,积极有效地掌握有关创业的知识和管理能力,不断熟悉市场运作规律。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将对自己的创业大有裨益。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除了和自身因素有关外,也和外界因素休戚相关。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需要国家、社会、家庭、高校和创业者共同配合,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虽然国家、社会和家庭等外界因素多为不可控因素,然而高校并不是不能有所作为,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来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潜质和能力。

1.加强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没有创业意识,何谈创业行为?企业意识决定着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方向,它是创业者前进的灯塔和指南针。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如商机意识、转化意识、战略意识、风险意识和勤奋及敬业意识。有了创业意识,并不能决定创业行为的成功与否,创业者还需要一些如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合作精神等在内的创业精神。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应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2.完善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体系,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一。这就需要高校构建一种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优化的师资队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跟上时代节拍的教学内容等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保障,也是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外在条件之一。高校要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培育开发理性的创业文化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过程其实就是创业教育不断深化和创业实践不断开展之间相结合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在高校里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许多高校广泛开展了创业知识讲座、创业大赛、创业报告、创业能手的评选,甚至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提供技术指导、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学子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高校要构建开放的人文环境,形成宽松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践,积极正面地给予引导,减少创业者的压力,形成一种和谐的、理性的和开放的创业文化氛围。

4.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扶持体系

高校需要寻求政府部门、企业等的大力支持,从法律法规、策划方案、创业团队、筹资融资、市场营销、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辅导,开展多维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帮扶,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扶持体系。借助有关创业中介市场的服务,提供进出口关务、税务登记、商标注册、工商登记等各类服务,便于创业者顺利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及时有关创业的动态、项目、政策和资源等信息。全方位的创业扶持体系离不开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支持,各级政府需要出台符合实际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作者:李源泉苏琼瑶单位: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创业与创新有无联系。

当前,我国高校对开展创业工作意义的认识大多基于就业方面的考量,因而提出“以创业促就业”“先就业再创业”等诸多口号。大家普遍认识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有必要鼓励毕业生通过创业途径实现就业,并通过创业来提供更多的岗位改善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因而创业与就业联系密切,谈到创业自然会联想起就业。正因为如此,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引导部分高校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建设“应用型高校”。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符合创业内涵本身之要义,因为创业蕴含着“创造职业”之意蕴,况且在一定程度上,创业确实能够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困局,因而高校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将创业与就业相联系本无可厚非,但如把这一观点当做创业教育目的的全部,显然不够全面,甚至顾此失彼。美国和德国也非常重视高校创业教育,他们起步比我们早,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创业虽然与就业相关,但重要的是创业与创新之间联系更为密切,如若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创业的视野和层次都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并且创业一旦与创新相联系,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一点从两国对大学类型的划分就可看出。他们将大学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创业型三个类别,并且创业型大学一定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有些国外学者又将创业型大学称为“创业型研究型大学”。反观我国的应用型高校一般是新建的或者是办学历史较短的高校。这就注定了国外的创业型大学会在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引领性”人才;而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则必然会注重社会需求开展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正是因为将创新与创业相联系,美国的大学已然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大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德国是第一次学院革命的发源地,秉承洪堡理念的德国“研究型大学”成为19世纪世界各国学习的对象。但是后来,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于创新创业教育,发起了二次学院革命,并得以迅猛发展,大有超越这些研究型大学的趋势,迫使这些研究型大学走上“创业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当创新创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并实践时,德国的高校同样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诞生了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一大批“创业型”大学,引领和支持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2.行动:内涵与外延孰重孰轻。

国外对高校创业教育行动的研究比较深刻,主要有“行动内涵”和“行动外延”两个方面。一是德国高校的关于行动内涵的研究和实践。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行动依然保存着洪堡理念传统,偏向于非功利性,将创业教育视作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看来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外,还应该将其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甚至从学生入学之时就应启动创业教育。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在1998年采取了入学倾向性测试,测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据此建议学生选择最适合的特定的学习课程,以利于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德国大学的创业课程并非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创业知识传授,他们非常重视训练学生有关本专业的职业面向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不仅如此,德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继承了他们的传统,重视哲学伦理、社会科学、人类文明相关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欣赏并接受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学会用企业家高效率的方式学习和工作。德国的大学相信,如果充分挖掘创业教育的内涵,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创业教育,即使他们以后不直接从事创业活动,在大学培养的这种企业家精神和办事风格也会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二是美国高校关于行动外延的研究和实践。美国高校深受新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高校应该私有化,这样高校就能够有更多、更自由的空间与工商业、企业之间发生更为深刻的联系。他们认为,大学也如同企业,大学的管理者其实就是经营者,目的是怎样为学校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校长被称为首席执行官,教授则成了知识工人,大学变成了学术资本集团。在这种功利主义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必然关注学校以外的东西,以谋取大学的科研能与企业、政府的项目发生联系并且联系密切,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即使是专业教育,美国的高校也要求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告诉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如何将思想形态下创意变为行为形态下的创业。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在参与教师的创业项目中,学生的创业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得以启发,创业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也因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美国的创业型大学的周边往往成为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诞生了硅谷这样一些高科技产业园区。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了创业理论课程,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也有一些高校尝试开始了实操类虚拟课程,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步骤,规避创办企业的风险等等;还有一些高校将创业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管理好企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概而言之,当下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偏重于功利性,主要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如同美国那样,与政府和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创业教育的外延没有很好地拓展,学生创业训练的平台不够。当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更显欠缺,没有将创业与专业联系起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

3.角色:高校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国外创业型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一般体现为“官—产—学”螺旋结构。官、产、学分别代表着政府、产业和大学,联系这三个主体的平台分别为产业园、研究中心和孵化园。大学在这一螺旋结构中承担着自身的职责,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必须考虑产业和政府的需求,否则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科研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大学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模式,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产业和政府的信任,因而获得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为例,他们认为大学在国家层面创业实践中承担的职责有两个,其一大学是研究中心,即围绕国家和企业的需要开展研究,并帮助、督促教师尽快缩短向企业出售技术产权的时间,以让技术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二大学是人才培养基地,即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创业性人才。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仍然应该视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使命,应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该如企业那样直接从事经营活动。换句话说,大学出售的应该是知识和技术产权,而不直接从事企业管理和产品经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即使是与其关系密切的硅谷,斯坦福大学也没有以任何实体的方式介入硅谷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反观我国高校,很多学校凭借自己的科研优势,成立了自己的校办产业,不少教师也拿着自己技术专利直接创办企业。这样会分散教师的精力,不仅影响学校和教师的科研再生产能力,也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学术职能和商业价值的冲突,得不偿失。高校在创业环节中,应该清晰自己的角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4.目标:适应性人才和引领性人才哪个重要。

适应性人才就是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现有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显然,适应性人才欠缺的是对未来、未知行业的知识创新和职业创造能力。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就业需要的创业教育,那么可以培养出一批适应性创业人才,他们也能模仿性地,或简单创造性地创办餐馆类服务业企业或加工制造业企业。但这与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期望尚有差距,他们希望高校能够为提升国家层面的产业层次,改善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做出贡献,他们期望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引领性创业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国外的创业型大学绝不满足于培养适应性人才,他们坚持学术创业为己任,着力培养引领性创业人才。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两名毕业生BillHewlett与DavidPackard于1938年成立惠普公司而首开创投风气之后,斯坦福就成为硅谷光芒四射的创业传奇里最为重要的一环,并相继孕育出包括Sun、Cisco、Yahoo、Google在内的一家家闻名于世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该校“公共关系部门的统计,整个硅谷至少有5000家公司,追根溯源,其创业者都和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斯坦福对于学生创造性思想的培养和塑造,推动着每一个勇于尝试、梦想改变的年轻人成为创新道路上的开拓者。”

二、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应该把握机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创业型高校的经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

(一)在创业教育观念上,要始终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

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创业实践项目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所创办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高校可以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低层次的创业项目投入一定的精力,但不应该仅仅关注于其并为其付出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将专业、学术创新与学生的创业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和学术大胆地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并及时帮助他们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诞生更多的如中国科技大学的讯飞科技集团那样的高科技的企业。

(二)在创业教育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

当前,我国高校都在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在校园内营造“全员创业教育”氛围,不能将创业教育行动简单地理解为在编制计划中设置一个组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几个创业学分,开始几门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应该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绝非设置学分和开始课程那样简单,这种把素质教育学分化和课程化的做法,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此外,还要借鉴美国的方式,不断拓展创业教育的外延,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属性,力争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接地气,避免高校学术资源的浪费。

(三)在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上,要清晰自己的职责。

当前,我国高校大多坚持“产学研”方式进行创业教育,“学”和“研”分别指教学和科研,其主体都是高校,“产”是指“产业”,即高校要与产业相联系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坚持“官—产—学”螺旋结构,政府、企业和高校均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体。并且,很多高校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支柱性产业的研究基地,美国的一些高校甚至成为军工企业的技术支持者和专利提供者,他们当然会获得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我国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但高校同时也要克服贪大求全的思想,应将校办企业交由市场去办,着力于技术创新,不应舍本逐末,在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方面消耗太多精力。换句话说,高校应该成为技术和专利的转让方,而不是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四)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育引领性人才。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同质化倾向,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趋同问题。适应性人才应该是高职类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目标上不应自降层次,而同高职教育或应用型本科高校混为一谈。很多时候,我们一谈到大学生创业就会自然联想起开饭馆、宾馆之类的低层次创业项目。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型大学对创业教育不屑一顾。如果从学术和技术创新层面看待创业教育,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引领性人才,就可以破除研究型大学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当然,培养引领性人才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从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角色定位等多种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虽然艰难,但确实是研究型高校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中国研究型高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作者:夏小华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实施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验式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创业思想意识的形成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思想意识不强是影响其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行动的内在根源,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较深,求稳的心态比较严重,从而形成了对创业的畏难心理,这实际上体现了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其次,大学生创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成功的几率较小,这也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产生。而体验式创业教育通过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对创业活动有一个客观认识,转变观念,从而消解对创业的顾忌心理,最终形成创业思想意识。

(二)体验式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与创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具有一致性,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长久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动手、实践、思考能力欠缺,如缺乏毅力,缺乏观察、分析、判断市场机会的能力,缺乏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这些能力上的欠缺成为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短板”和创业成功的隐患。而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体验式创业教育,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创业情境与过程,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创业能力,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自觉融合。

(三)体验式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形成创业文化氛围

体验式创业教育以互动活动为载体,高校通过开展各类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教学参观、创业讲座、创业体验园、企业顶岗实习等,指导学生选择项目,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在高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高校通过开展体验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扬开创精神,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形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展各种创业活动。

二、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体验”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发生动态联系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外部形态的关涉,更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内在意义的交流。所谓体验式创业教育就是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将学生带人事先设计好的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和情境中,使学生在多维的人际互动环境中,积极主动地体验、学习并领会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体验式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

学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能否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自主地去学习知识。这实际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也是一致的。现代教育学理论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正是以教师创设的一系列互动活动为载体,学生经过亲身的体验,使学习向主体化、主动化的方向转变。

(二)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

杜威确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因此,他所主张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他认为,如果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地学一些文字,在教学中就应当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必须在教学中联系校外的情境,学校中成功的教学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做事可以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从而自然地学到了东西。体验式创业教育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学生在各种实地考察以及亲身实践中,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还动手做、用脑想,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三)学习动机理论

动机常被定义为一种激发、指向并维持某种行为的内部心理状态。动机可以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当我们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时所产生的一种寻求并克服挑战的本能倾向。所谓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因素(如奖励、惩罚)引发的动机。内外动机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将教学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增长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总能奏效。有时候,教师也需要借助诱因和外部支持来激励学生。因此,教师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也要有效地利用外部动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体验式创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内部动机。针对那些已有可行性创业项目的有志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创业孵化园,给予创业实践支持,这样能形成激励学生创业的外部动机,内外学习动机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四)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个被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等广泛应用的术语,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学习者会主动地发展他们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被动地从教师和外界环境中以知识包裹的形式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效果其实取决于外在环境和个体自身两个因素,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一定的学习情境之中,通过与他人积极主动的配合与分享,再加上原有的认知,将知识综合建构起来并予以掌握。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W因此,学习过程中情境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体验式创业教育中,教师经常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复杂的、有意义的、基于创业问题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创业情境体验中进行创新性、自主性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创业思维的培养。

(五)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扩展了社会学习理论,将诸如信念、自我知觉以及期望等认知因素纳入其中,形成了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是阐释了三项交互决定论,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三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个人因素(信念、期望、态度以及知识)、物理与社会环境(资源、行为结果、他人、榜样和教师以及物理设置)和行为(个体行为、选择以及口头陈述)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在教学上,如果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处于持续的相互作用状态,那么教学就会处于持续不断的循环之中。体验式创业教育强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创业,外界环境给予学生创业实践支持,从而使学生树立创业目标,这是个人、环境与行为之闾的三项交互决定理论的具体体现。

三、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体验式创业教育重在通过学生参与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它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校内、校外平台等各项资源,.无论从创业教育的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着重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应遵循创业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个原则、

(一)课堂教学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设置体验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我国高校实际,第一课堂教育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作为大学创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应设置完善的体验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体验式创业教育课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可供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项目,在体验活动项目的同时,使学生学习并深入理解或简单运用创业知识。体验式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在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划分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时安排设计若干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并学习创业知识。每节课学生都有可参与、体验的活动,在体验中自然地学习了创业知识。体验式创业教育课程重在学生的课堂体验,可以采取的活动方式如下:

1.创业案例分组讨论与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就典型的创业案例或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如在讲解创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时,可以使用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大学生杨甫刚网店创业的案例(杨甫刚观察市场需求,揣摩顾客心理,不辞辛苦,从售卖义乌的小商品到转做化妆品生意,从第一单只赚五角钱到身价百万,并为学校捐献创业基金),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总结:杨甫刚为什么能够创业成功?创业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2.创业实务角色扮演。

体验式教学法假定某一模拟场景,学生在课堂中围绕某一事件扮演特定的角色,通过学生的表演,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模拟环境当中,学生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如在讲授小企业的经营时,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企业总经理,人力资源、财务、生产和市场等职能部门经理,让学生通过对当事人角色的扮演,来体验角色的职能以及所需能力。

3.创业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产生新的、有用的见解,提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根据某个案例中显示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所有的建议都要记录下来,在头脑风暴结束后对这些见解进行评价。如在讲授创业机会的发现与评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存在哪些创业机会,列举不同来源的创业机会,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动机、资源、性格、特长、技能),探讨哪些创业项目适合自己,怎样去做,就一系列问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

(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内开展创业活动体验,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创业教育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在实践中逐步实现能力的养成。课外活动以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吸引了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因此,体验式创业教育除了强调课堂上的体验之外,更应重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创业体验。

1.定期在校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通过比赛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将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团队推向市场,完成学生创新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在2013年11月,由基础教学部和就业处共同主办科技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主要参赛对象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学生们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形成创业计划书,并在决赛现场进行答辩。虽然这些学生的创业计划略显稚嫩,但这一活动客观上却在学生中普及了创业知识。

2.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

工作坊主要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定期开展活动,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创新创业导师、企业家和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举办讲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政策、资金支持。如清华大学“X-lab”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就是一个基于创业知识学习、创业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活动体验的工作坊。学生通过提交自己的创业计划书,成为“X-lab”会员,参与各项学习、参观、比赛活动,享受“X-lab”的校内外资源,每学期驻校企业家和驻校“天使”定期在清华“X-lab”现场进行指导,展开讨论,为同学们提供意见和建议,介绍相关资源,推动富有创意的思想和技术变成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3.在校园内设立“创业体验园”。

“创业体验园”由学校出资支持,定期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来管理和指导,向广大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凭借通过竞标的创业项目,在园区实践自己的项目,体验创业。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只要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学校可免店铺一年租金、物业费,摊位的免费使用期限是1年,如果第二年摊位的经营状况良好,还可以继续申请免租。特别优秀的项目,如果学生没有启动资金,学校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向宁波人社局申请最高10万免担保贴息贷款,作为创业资金。

(三)社会实践——利用企业资源,注重创业平台的搭建

以美国硅谷为例,硅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得益于与斯坦福大学的合作,一方面,企业借助斯坦福大学优秀的技术、科研实力,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借助企业的平台,使学生的创新理念付诸实践。硅谷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高校应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为学生搭建一种在真实环境中开展创业实践的平台。

1.企业参观与交流。

学校应组织学生到知名企业实地参观,感受企业运行过程,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以及市场前景,同时邀请企业经理人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介绍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坚定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如在讲解小企业经营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或走访各种不同类型的小企业,让学生自己去对比企业提供的服务产品、服务质量、经济效益或装修环境,了解哪个企业的服务好、生意怎样、整体感觉如何、不同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有目的的参观和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小企业的认识。在讲解企业文化建设时,教师可以联系世界五百强企业,组织学生参观,在参观与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企业建设过程中需坚守的各种核心要素。

2.企业顶岗实习。

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计划书中涉及的创业类型,联系好相关企业,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实习,学习经营,了解该类型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学习有关的管理办法,为创业打下基础。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酒店专业实行“2+1”培养模式,学生在最后一年被送往校企合作的酒店实习,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观察企业运营情况,锻炼自身的能力,积累经验,这样可以为那些有志于以后从事餐饮行业创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便学生将来不创业,这样的锻炼仍然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行业的就业中取得成功。

3.面向企业的创业计划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写出面向企业的创业计划书,内容包括创业项目、资金筹集、经营风险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分析、投资回报预测、市场开拓、人员管理等,向企业招标,吸引企业的资助和扶持。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一方面,由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企业特点,定期为企业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不仅是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校内设立“种子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的这种创新行为,激励学生不断尝试开发新的创意。

作者:付立平武桂玲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探讨

一、高校创业教育内涵解析

(一)“创业”定义

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常常就把“创立自己的事业”称之为创业,把“创办自己企业的人”称之为“创业者”。创业,即创立基业。在新时期,对于创业我们应该赋予更多的内涵,从而使“创业”不仅仅局限于书面上的理解范畴,对于创业,我们要更多的理解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开拓进取的意识和一种坚持不懈的素质。创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需要团结和合作;创业不仅仅是谋取利益和物质上的回报,更要学会感恩和无私的奉献;创业不仅仅是指创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更是要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与创造。总而言之,创业的内涵十分广泛,我们不应该把“创业”单一的理解为创造一份事业以满足个人的需求,更要将它扩展为使创业的成果福慧更多的人群,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创业教育内涵剖析

高校作为新时期里传播创新知识的教育圣地,为新时期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新时期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教育内容不断增添新的内涵,同时也促使很多教育学者和教育专家在高校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上做出了很多探索与发现。在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针对“21世纪的教育哲学”的问题研究,各界人士达成统一观点:三项因素关乎未来人的发展与进步,分别是学术性成就、职业性成就、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证明。在此会议的基础上,还提出了“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随后该概念被译成“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开发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潜在机遇并乐于动手实践,从而开拓适合自己发展的广泛天地,走向前途光明的成功之路。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囊括了高校的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内涵,协调三者的比例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狭义的创业教育侧重点比较具体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求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比如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提供创业咨询和创业贷款等方式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二、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起步较晚,最早的可追溯为16年前清华大学研究生举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这次比赛共成形了114份创业计划书,其中不乏有许多市场前景光明能够成功运行的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就是为一项具有市场发展前途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做出详细的市场计划报告,若计划观点新颖、市场前途广阔,就会吸引不少商家的注意,从而获得一笔丰厚的回报。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成功举行,并帮助不少大学生创立了一番自己的事业,成为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此后在1999年举办的第二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更是吸引了全国各知名高校3000多人的参与,其规模更大,这项活动的成绩可圈可点,当属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开端,从这些活动中使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看到了创业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各高校每年举办两次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效创办大学生创业活动。自此之后,大学生的创业热潮一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截至2001年6月,在北京海淀区北京科技大学等4所大学由师生创办的企业就达98家,这其中年总收入达千万的已经超过12家。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政府政策的积极鼓励和各个高校的“绿灯”支持,今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必将逐年增多。

(二)成功与失败并存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也是一样,总的来说是成功与失败并存。1999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由清华大学邱虹云等3名在校大学生创建了第一个大学生高科技创业公司———“视美乐”公司。其核心技术是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该公司一直发展运作良好,截至目前在北京已经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面积达1500平方米,在“科技新贵”青岛建成了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一条完整的年产达10万台产品的生产线,邱虹云更是因为其天马行空的构想和卓越的创造能力被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贴切的称为“清华爱迪生”。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然而失败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另一个清华学生创业团队易得方舟()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基本上互联网站的种种设备易得方舟都具备齐全,而且按照当时的水平来说以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虽然易得方舟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教育娱乐ICP”,并号称是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网络门户,但是有关于市场盈利方面的款项问题,他一个都没解决好。回顾看来,FANSO团队运作与清华严谨的学风大相径庭,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失败从成立那一天就是命中注定的了。从易得方舟的例子可以归结出来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不过有三:一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欠缺创新的发展思路;二是缺乏完善的商业指导和商业发展规划;三是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

三、如何加强高校创业教育

人格的培养贯穿高校教育内容的始终,人格是关乎人才发展的重要心理素质,培养创业者独立完整的人格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价值观念、审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培养青年学生成熟独立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能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着力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模式原则,在人才培育上,全面统筹,精心设计,注重主体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实施和规划。

(一)注重主体性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高校教师更多的是起到教育和引导支持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使他们认识到自主创业的乐趣与成就感,发挥想象与创造力,享受创业的过程,在其中完成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等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承认个性的存在,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潜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多多组织相关的创业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平台,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够得到锻炼与发展,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创造性

创造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强弱的不同和领域范围的差异。创造力的发挥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为前提,创造的成果依赖于学生具有的技巧和能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除了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注重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为青年学生的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动力支持。

(三)注重开放性

世界是一个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想真正培养具有独立创造精神的人,就要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姿态办学,将高校教育置于全社会的监督平台之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指导,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

作者:焦列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创业教育论文5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