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及帮扶范文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及帮扶范文

时间:2022-12-02 06:05:55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及帮扶

【摘要】民办高校的特殊毕业生群体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5还要多,这部分学生是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在对民办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造成其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重点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民办高校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就业帮扶。

【关键词】民办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调适;帮扶

一、民办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类型

本课题抽样调查了900名民办高校的20毕业生,采用先问卷调查,后实地访谈的形式。通过调查后发现,截止2019年6月25日,有342名(38%)毕业生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或就业三方协议,实现了高质量就业;328名(36.4%)学生签订了灵活就业合同;28名(约3.1%)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8名(约8.9%)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剩下的194名毕业生,仍处在待就业状态,占整个调查群体的21.6%。我们对未就业的194名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调查,得到未就业毕业生的群体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贫困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学校被认定为困难生的群体;学业困难指是在校期间学习落后,存在挂课、违纪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因就业紧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业迷茫是指因就业目标不明确,而缺乏就业动力的学生。

二、民办高校特殊群体毕业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民办高校毕业前未就业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后发现,他们主要存在以下几类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在高校的困难生中,大多存在自卑心理。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较差,个体受教育的条件和经济来源都和别的同学有较大的差距。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能给他们心理上的慰藉,让他们从身体到心理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长期的压抑让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表现在面试中容易紧张、不能及时回答面试官提出来的问题,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从而导致求职失败。同时,对自己外在形象不自信的大学生,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从众心理。在未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不少同学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天天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复习考研,自己也准备考研;看到别人去投简历,马上就又坐不住了。女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得更明显一些,看见别人找到工作了,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怕自己错过机会。个人没有坚定的就业目标和方向,容易产生从众心理,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和迷茫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3.抑郁心理。在高校里,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有的人自我评价过高,对自己的学业水平、外在形象过于自负,就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在择业的过程屡屡受挫,时间长了,开始怀疑自我,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还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偏低,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在求职的过程中准备不充分,畏首畏尾,在犹豫、彷徨中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甚至进入了“求职失败-悲观失望-求职再次失败-消极抑郁”这样的不良循环中不能自拔。4.急于求成心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光想着怎么走捷径。在求职中直奔“白领”、“高薪”和“五险一金”,很多基层的、跑业务的岗位都无人问津。外在气质形象好、专业技能突出或是有社会资源的这少部分学生可以一毕业就进入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必然难以如愿,造成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调适方法

民办高校的特殊毕业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导民办高校特殊群体的毕业生进行心理调适,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在择业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很多大学生把这三个方面割裂开来看,仅从外貌、学识或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或两个特定维度来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这肯定是不全面、不客观的。我们要教会学生把自我认知的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然后再根据“人职匹配”的原则,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求职规划,尽早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就业。

2.学会自我管理。当今社会,大学已经成为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大学四年,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自我管理,主要包括: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如果大学生不能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详细的阶段规划,那到毕业前必将充满了焦虑和彷徨。确立目标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时间管理。如何把学校和生活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考研、考证等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来,减少或杜绝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是我们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关键内容。

3.重视逆商培养,提升抗压能力。广大毕业生尤其是特殊群体的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失败是再所难免的;在过程中有悲观、失望、伤心、难过的情绪产生,也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被暂时的困境吓倒,不能一蹶不振,只有不断加强逆商教育,才能让我们广大的毕业生“守得云开见月明”。压力对于面临择业的大学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提升自己的意志水平才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四、民办高校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帮扶

1.重视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援助。坚持“引导在先,指导在后的原则”,要预先把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告知广大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正视困难,积极应对。加强毕业生教育,特别是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处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既不能缺乏自信心也不能期望值过高,以避免求职理想与现实出现的较大的反差,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导致失去所有机会。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在遇到问题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从消极被动就业变为积极主动择业。

2.加强校企联合,助推毕业生就业。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一些高质量的企业合作,介绍学生过去实习就业,同时,也聘请经验丰富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积极联系专业对口的企业或单位到学校选聘人才,通过开展宣讲会、校园专场招聘会、招聘信息等多种形式,搭建企业和毕业生沟通交流的平台,真正把适合的毕业生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3.开展就业困难学生的专题培训班。每年毕业季,民办高校要针对排查出来的就业困难的学生,聘请校内外的优秀专家、教授进行免费的就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等主题,让广大学生通过培训后,能迅速地提升找工作的竞争力。这相当于是一个面试速成班,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3-5即可,成效显著。

4.建立特殊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机制。针对初次未就业的特殊群体毕业生,院系要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对其进行就业的精准帮扶。“一对一”帮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一对一”谈话,找出学生未及时就业的关键问题;第二、“一对一”指导,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其查漏补缺,做好就业准备;第三、“一对一”推荐,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帮他联系推荐适合的用人单位。

【参考文献】

[1]董彬,林仁强,张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J].文化学刊,2016(07):125-128.

[2]肖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提升的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2):68-69.

[3]王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63-164.

[4]何煦.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浅析[J].文教资料,2018(14):171-172.

作者:任小瑞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及帮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bysjylw/74489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