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共5篇)范文

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共5篇)范文

时间:2022-06-27 11:40:24

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共5篇)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1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预期的薪酬调查数据显示,10.5%的大学生预期未来薪酬在1000~2500之间,56.3%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未来月薪在2500~4000之间,2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将拿到4000以上的薪酬,还有4.1%的学生认为应该在4000元以上。

1.2关于就业知识、面试技巧的获得途径调查数据反映,大学生获得就业知识、面试技巧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22%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学校举办的讲座获得,1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就业网络获得,13%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朋友亲属的介绍获得,14%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相关能力的培训获得,1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获得,1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其他方面的途径获得。可见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的培训、讲座和开通就业网络是大学生获得就业知识、面试技巧的主要途径。

1.3关于毕业生个人素质对找到理想工作的影响据调查,大学生对找一份理想工作需要的因素排序是:能力(37%)、高学识、高学历(35%)、家庭背景(21%)、运气或机遇(7%)。这表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识、学历的重要性,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能力。大学生选择对就业“作用非常大”的因素前5位排序是:实用性技能(34%)、社会实践经历(28%)、学历层次(18%)、所学专业(13%)、毕业学校的知名度(7%)。可见,大学生对实用性技能、社会实践经历较为重视,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证热就是一个明证。

1.4其他方面经调查,高达半数的大学生把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看做是自己就业困难的首要原因,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性别倾向是导致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另一因素,73%的用人单位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而招收不同性别的学生。除此之外,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技能差、对薪酬存在过高的期望以及城乡区域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在有限的就业机会面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让他们徘徊于无形的压力之中。随着社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这不仅会给大学毕业生极其家庭带来很大压力,也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2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2.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办高校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要自觉的获得广博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富有创新精神,更加灵活性的思维方式,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将来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时,能够化一切变化为机遇,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及自制力、增加自己对生活的信念、期望和热情。

2.2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学校内的创业教育一般多局限于理论学习,对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的激发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走出校园去创业,因此,学校应该与企业多结合,把企业导师请进来,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走出去。还要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环节,设计各种社会实践项目,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进而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2.3树立与社会实际相切合的择业观,正确就业定位。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让学生在求职择业时要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做到先就业后择业,而不应首先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2.4借助各种就业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不仅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而且更要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家庭或个人的社会关系收集就业信息,传统渠道这也是最可靠和最具针对性的一种方式。

3加强各种就业保障,提供相关就业指导服务

3.1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从计划分配时代到现在的“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也成为衡量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实际中,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受到不同程度歧视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在这方面应该提供援助。当然,民办高校自身也应该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着力提升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以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但社会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对所有人开放、公平的就业环境。

3.2加强就业思想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学生刚入学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现实,认真分析就业形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生涯规划目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要从就业、考研升学、创业三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3.3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随着就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在学生毕业之际,就要求学生在学校网站注册自己的信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就业信息的,找到与之相相符的信息。毕业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招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健全就业信息网,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及时就业政策进行指导咨询工作,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

作者:马香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

第二篇: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调适

一、地方高校音乐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毕业生招聘企业质量不高由于地方类院校培养的基本上是师范生,主要是面向学校就业。每年去地方类院校参加招聘会招聘的企业质量都不是很高。公办学校也只是在学校进行宣讲,而要招聘还需要通过教师统一招聘考试。由于地处偏远,用人单位差旅费支出较高,各级政府也很少在地方高校中组织专场招聘会,虽然地方高校想了很多办法来吸引高质量的企业来进行招聘,但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

(二)公办学校难进体制内工作对地方高校音乐类学生来说主要是指进入公办学校。随着音乐类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大,音乐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再加上公办学校音乐类教师基本饱和,造成公办学校招考教师人数远远少于毕业生人数。由于公办学校工作、收入都很稳定,很多公办学校都有大量研究生进行报考,另外社会上流行着“不进体制内不算好工作”的错误观念,造成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一些地方在招聘中仍存在就业歧视某些地方,为了促进本地生源就业,在进行公办教师招聘的时候严格限制招聘条件,要求毕业院校至少是211工程院校以上,或者必须是省属重点本科以上高校,存在隐性限制。而且,对职称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具备教育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地方高校既不属于“211”工程高校又不是省属重点院校,毕业生没有参加过工作更拿不到职称,直接把地方高校音乐类毕业生排除在了考试门外。

(四)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思想上不够重视音乐类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情况比其他学院相对好些,再加上地方类院校地处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的感受度较小,因此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毕业生对就业普遍存在不重视的心态,自己不愿努力去寻找工作,单纯指望父母、学校给介绍工作。由于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到最后,因为找不到理想工作又比较急躁,往往不论好坏匆忙就业。

(五)有些毕业生择业观念落后有些毕业生还沉浸在能够轻松进入大城市高工资、高福利的工作单位中的幻想,而对琴行、艺术培训中心和私立学校不屑一顾。另外,还有好多毕业生非高工资不去、非环境好不去等原因,没有真正考虑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也没有考虑自身学业、能力水平,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在选择岗位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地方高校音乐类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毕业生自己要学会自我调适,但是心理调适的成功也需要包括毕业生、家长、政府、学校和社会在内的整个系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一)毕业生层面: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压力调节能力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新型就业观首先,要改变“不进入体制内不算好工作”的错误就业观念,积极寻找各种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毕业生应该对就业形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暂时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时选择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先行就业。最后,利用自身的工作体验,找准自己的兴趣特长,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2.树立就业信心,准确地自我定位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就业,要有坚强的就业信心,能够客观看待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和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扎实努力地去赢得就业机会,不被失败所吓倒。要认识到社会知名度高、福利待遇较好的岗位历来是毕业生们向往的理想就业目标,但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是差距很大,只有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的就业。3.善于自我调节,正确对待就业心理压力对于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提高其自我监控能力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要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加强自我监控,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遇到挫折时,可以选择向朋友倾诉、找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参加运动休闲活动、听音乐会等方式调节心理压力,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平衡,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二)学校层面: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帮助毕业生就业1.合理扩招,根据自身条件和水平进行招生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所招收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由于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很多教师一个带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学生,造成音乐类专业毕业生水平质量不高。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水平进行招生,以学生为本,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2.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就业水平提高(1)加强大学生从新生到毕业的就业指导教育。高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始终,并根据不同年级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课程,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活科学规划与自我管理;对大二或者大三学生开展GYB或者SYB创业培训,让他们了解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树立培养创业意识;对大四学生开设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面试技巧、心理压力调适等方面讲座给毕业生以指导。在大学整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从而降低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2)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及时就业信息。高校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加大就业信息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网络和就业市场,通过就业网站、微信、微博公共账号、就业宣传栏、校刊校报、校园广播、QQ群以及校讯通等信息渠道及时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周到、及时、便利的咨询服务,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3)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合作,完善毕业生实习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对音乐类毕业生有着重大意义。因为音乐类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让学生到就业实习基地参加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演艺技能,帮助其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且可以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了解,真正实现双向选择,方便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和毕业生顺利就业。(4)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扩大学生就业渠道。音乐类专业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校友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这个渠道,把经验丰富的优秀校友请进校园来,为毕业生举办各种讲座和座谈,或者邀请优秀校友来学校进行招聘,加深校友感情,帮助解决就业问题。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指导和教育。一方面,针对性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邀请心理学专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另一方面,将就业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指导,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政府层面:创造适于就业的大环境,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1.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提高政策执行力,落实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提供便利,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2.以就业为本,切实为毕业生就业减负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主要集中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很少到边远地区举行。另外,公办学校招聘考试也是在各个地方进行报名和考试,学生也是奔波于各地,耗时耗费耗力。毕业生要去参加招聘会和进行招聘考试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费用,对于尚未摆脱家庭经济依赖的毕业生来说负担很重压力很大。建议政府能够在各个地方高校所在市设立考点,实行全省中小学公办学校统一招聘考试和针对大学毕业生组织就业专场招聘会,切实为毕业生减负,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四)社会层面:社会、企事业单位应促进大学生就业良性机制的形成从社会层面来说,一个良性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形成除了社会要摒弃错误观念之外,还需要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首先,企事业单位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所有的应聘人员要平等对待,禁止就业歧视和人为地设置就业障碍。其次,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的沟通,真实充分地提供本单位就业需求信息,让大学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最后,企事业单位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合理的薪酬和发展机会。在人才招聘时,做好岗位分析、岗位说明,让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了解本单位的相关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供需双方的互补。

作者:郑文芳单位:韶关学院

第三篇: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性

从培养目标来进行定义就业能力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差异性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习得有所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学生之间就业能力的参差不齐,其终身学习和动态发展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两个方面能够体现出这种差异:一是内在表现;二是外在表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是指不同的大学生其人生背景、知识储备能力、后天受锻炼情况以及其个性特征所占的比例不同所照成的。这种情况的外在表现就分为以下几种:大学生中不乏有知识面广、经验丰富,但能力一般,缺乏创新意识,其就业能力我们判定为较有发展;有的人头脑灵活、能力很强,但知识储备和经验不多,个性也不一定很突出,其就业中的表现较为一般;一部分大学生个性鲜明,虽然知识基础不占优势,能力也处于均衡,但是一般在就业中表现出后劲强势,但是前提条件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和稳定的人格。

1.2实践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因此在学校中应该给与广阔的锻炼空间,不单单是实践课程的开设,还是相关实践能力的开发,都应该成为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一种最现实、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实践形成的就业能力,会以一种心理能量的形式储存下来,作为一种经验为以后的就业以及终身规划提供必备的条件。

1.3发展性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无限的发展。人类作为自我实现者,为了获得自我满足感,会不断的追求发展,形成一种天性。同时,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使得人们去不断适应、改变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在时代的趋使下,不断的最求更新的目标,通过终身的学习,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就业能力内在也存在着一种发展的冲动,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追求中获得一种平衡,在职场上、社会中、人生舞台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反馈信息,向下一个目标继续前行。随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不断成熟,其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不断地提升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业能力即是一种结果,同时又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由于诸多因素存在,不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1.4现实性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一种内在的状态储存于大学生身心之中,在职业选择中,会形成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体现内在的能力。在这种现实体现中,就业能力会随着外界环境和内在驱动激活和应用。从某个角度上,就业能力就是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在现实中是否被接受,是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一个过程。随着现实的变化,能够将内在能量的最大部分体现出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这种能力中的现实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也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能力的体现。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更注重能力的获得以及外在的表现。在培养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人生经验、成功求职,这是一个培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现实中,如何将内在的状态极大程度的外化,使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对于大学生而言,获取一份工作只是开始,如何能够适应岗位要求、持续地保持这份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表现的是履行职责,承担相应任务。同时在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中所能达到的程度。从用人单位招聘的角度,统一的用人标准就是看求职者是否胜任岗位要求以及能否很好履行岗位职责,即对就业能力的一种评估。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现着由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转变,并且在完成职业过程中证明自己,不断的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大学生而言,完成职业目标,做出工作绩效并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与自我完善,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同时,为自己人生进行定向,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作为社会中一个积极而又有个性的成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内隐于大学生身心之中并支撑着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客观的能动的力量。大学生作为“劳动力”来说,就业是一种谋求生存的手段,也是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但大学生作为“人”而言,就业不是个人生活的全部。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旦形成,将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长期发生作用。

作者:尚琪孟欣单位:黑河学院经济管理系

第四篇: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1普通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就业心理问题一旦形成,将会严重困扰毕业生的就业。造成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也有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

1.1社会因素

高校录取规模的扩大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社会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使部分大学生就业受阻,如就业市场尚未规范,机制尚不健全。

1.2学校因素

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滞后。高校对于一些专业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保证学科专业灵活变化来并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实训环节较少。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还停留在政策教育和思想教育层面,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社会地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方面,长期的家庭环境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时过于强调工作的高收入和高稳定性,而没有考虑到子女的主观意愿和能力特长,使其偏离了自己喜爱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

1.4学生自身因素

1.4.1择业要求高,很多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造成有业不就的怪现象近年来,我国经济已逐渐回暖,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很多,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第一线岗位。但是毕业生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重视大中城市而轻视城镇和农村;重视知名企业和大单位而轻视小企业、小单位;对亟需人才的贫困边远地区和基层岗位的工作不屑一顾。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40.81%的受访者表示,毕业之后想去大城市、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

1.4.2部分毕业生职业能力有限,就业竞争力差主要表现在:有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够扎实;有的毕业生则只知道埋头苦读,很少参加社团或集体活动,缺乏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即使进入面试环节,也会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在调查中发现,有68.54%的同学认为,目前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以及综合能力较弱。

1.4.3就业前的准备不足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本没有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一个细致的规划,平时不注意对相关职位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分析,也不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毕业时像大海撒网一样乱投毫无个性的简历,耗费大量成本却收效甚微。在被调查者中,仅有11.84%的同学表示,自己在就业问题上进行过规划,并为此努力过。

2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

就业是大学生由“象牙塔”向社会过渡的一个过程,期间遇到困难甚至多次遭遇挫折才成功是很正常的,遇到心理冲突、困惑和矛盾也是正常的。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就业工作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2.1社会方面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积极构建规范、合理的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整就业岗位分配不均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平台。

2.2学校方面

2.2.1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对于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决定其在校期间的发展方向以及日后在社会上的成败得失。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老师就应该做好相关引导工作,根据学生在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拟定一套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各项实践,将来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2.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给自己正确定位普通院校的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学校的地位,不能因为学校不是名牌大学而自卑。对此,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及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就业心理开展情景剧模拟活动等途径,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给自己正确定位并调整好就业心态。

2.2.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班级管理等校园实践以及商品促销、家教等社会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主动自我展示的激情,同时改变他们在就业时的享乐、浮躁和依赖心理,提高其职业素质。

2.2.4加强社会宣传,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外部就业环境通过宣传,不仅使学校的知名度、市场认可度得到提升,同时也让用人单位更全面地了解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素质等情况,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来关注学校和毕业生的发展,从而实现“校企双赢”。3.2.5依据就业情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对专业课进行更新或提升,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和英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上,关注学生的职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

2.3学生自己方面

2.3.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一心只盯着大城市、发达地区或者知名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自身的特长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条件允许的同学可以积极争取到省外就业;部分同学也可以参加考研,待条件成熟再就业;能力允许的同学还可尝试通过创业来就业。

2.3.2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失败,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时应该冷静对待,并进行客观地分析,化解不良情绪。首先,大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砥砺坚强的品格,这样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就能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战胜挫折。其次,要树立信心,勇于竞争。在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毕业生要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拥有竞争的勇气。

2.3.3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除了掌握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外,还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非专业的课程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上所述,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应给予积极的引导和热忱的关心,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转换角色,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而言,应当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就业能力,使自己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就业、走向就业。

作者:陈杨邵警清陈媛媛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财经大学

第五篇: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4.攀比心理很多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为了证明自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就以自己身边已就业的同学为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导致不正确的攀比心理。他们不考虑自身的条件,不深入了解单位发展情况,与同学攀比工作地域、收入待遇、行业地位及工作环境等等。即使遇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单位,但由于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差些,就选择放弃,事后又后悔不已。另外,部分在校期间成绩比较好或者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更强,应该找到比一般同学更好的工作单位。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要么暂时不就业以等待好单位,要么朝三暮四频繁地更换工作,导致违约现象增加,大大影响了用人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

5.从众心理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面临是要继续求学升本还是就业、是暂时先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等待合适的单位来临、是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还是先挑选好单位的地理位置再做调整等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们没有主见,盲目从众。还有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缺乏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在求职时没有很好地对自己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分析,不管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盲目地随大流。经常是几个同学一起去应聘同一个单位,希望在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有同学可以作为参考,而且今后在一起工作,还能相互照应。这类毕业生往往没有主见、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心态浮躁、迷信权威,最终不会顺利升学或就业。

6.依赖心理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积极主动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帮忙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的条件优越,坐等学校老师帮忙落实单位,这样便与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合拍,错失许多就业机会。

7.错误的自我定位与对抗心理一些高职毕业生盲目自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就业期望值高,单方面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的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却忽视了这样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己。由于错误的自我定位而产生对用人单位的过高期望和盲目求高心理,导致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从而使不少毕业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而一旦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就抱怨社会不公平,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尤人,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和攻击性行为。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方法

1.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必须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知彼就是要客观了解就业市场,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预想的有一定差距。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的前提下,高职毕业生想获得一个十分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即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际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高职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过去错误的“铁饭碗”就业观念,要淡化管理角色意识,增强一线意识,主动到生产企业去就业。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仅仅满足生存的需要,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开阔眼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就业观。

3.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过程中的供求关系越来越不平衡,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高职毕业生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情况,不能只是抱怨社会,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大学学习期间,一方面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如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另外,还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时刻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未来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4.正确认识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受挫后,要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要知道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应把就业过程看作是一个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其次,我们还要认识到,求职失败并不一定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行,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它一些偶然的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就业失败的原因,总结遭受挫折的经验,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5.保持良好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高职毕业生应正视现实,适当调节就业情绪,保持良好就业心态,从而在择业时掌握主动,顺利就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其次,可以向老师、家人、朋友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放松自己的心情。另外,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的一些人格缺陷。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困扰。因此,要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

作者:郑婕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共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bysjylw/64742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