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共5篇)范文

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共5篇)范文

时间:2022-06-27 10:38:39

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共5篇)

第一篇: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

一、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法

1、出台配套的政府政策。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调控,根据市场要求综合判断,对高校设置艺术类专业进行合理的审批,避免高校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招生;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应考虑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经费,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训、教学设施更新快、成本高造成了教学成本相对较高,职能部门应加大教育经费上的投入,逐渐与本科学生教育经费持平,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建设更加牢固;

2、高职院校自身加强建设,增强服务意识。首先,是在教学上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兼顾的的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开放、富有弹性的艺术类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构建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其次,艺术教育应认真深入的去了解、研究市场,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背景下,顺应市场要求,改变原有的以资源为导向的陈旧观念转变为新形势下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树立高职艺术教育人才观,一切服从市场的需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品牌”专业,形成特有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再次,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历层次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业指导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在当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增强教育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加强顶岗实习环节(即2+1中的1)管理,提高实习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边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

3、社会要根据自身的要求、愿望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定。这里谈的社会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及其家长,另一方面是接受学生的企业。首先学生和家长在入学前的专业选择上要理性,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专业。学生入学后要有计划地学好课内外课程,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综合素质欠缺,要具备走进工作岗位之前必要的职场知识以及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表达、分析、沟通、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国际礼仪等就业能力。毕业时要理性就业,及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让自己的就业观念更开放、更多元,让个人艺术专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其次接收毕业生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和目的合理选材,避免给企业和个人双方面造成浪费。

二、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展望

虽然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由于特殊的教育、行业背景,和自身的发展定位,其前景应该是比较乐观的,关键是我们要抓住十八大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个良好机遇,把专业做优、做强;关键是要在抓住市场需求这个指挥棒,以实现良性就业为导向,在狠抓办学特色上下功夫。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知识经济、数字地球已经充斥了整个社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作为一种年轻的专业模式,无论是从其社会的关注、政府的投入、院校的专业的发展还是经验的积累都还远远不够,许多方面还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和支持,在依靠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尝试,寻求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职业的艺术教育新路子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潘忠立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那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非常高的,要想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零距离”上岗成为可能,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无疑是学校的生命线。德国的制造业水平很高,关键是有一支水平很高的高技能人才。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总数中,兼职教师要比专职教师多得多,且绝大多数来自企业。如柏林应用科学大学,全校教师800余人,兼职教师却高达500余人;职业学院专职教师则更少,如在教师总数为1680余人的德国斯图加特职业学院,兼职教师则多达1600余人,而专职教师仅为80人[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主体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不但能够从事课堂理论教学又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实践运作模式的教师。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采取“内引外培,专兼合用”的办法,一是从企业引进企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在学校担任理论和实训教学。二是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保证三个月的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技术改进、产品研发等,逐渐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聘请企业的技能大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短时期内可能引不进来,引进多了对学校也不经济、更不划算,那捷径就是从企业中聘请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做兼职教师。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共同体”

创新“校企共同体”的双主体办学模式是破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毕业生就业的瓶颈。企业办学基础上的校企共同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以共谋发展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相约建设的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相互促进的利益体,是“以学校为主体”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办学形式,其共同要素是资源共享、师资共建、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利益共享、优势互补、文化共融、基地共建;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如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校企共同推进了如上“八个共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校企文化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师资构成一体化、办学实体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开办了30个“订单培养班”,订单培养学生人数达1439人,其总人数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34.6%。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7%,企业满意率达到96%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践证明,这种“政府搭台、校企共融、互促共进”的校企共同体是促进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作者:阳桂桃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第三篇: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1就业市场信息不相匹配

目前,社会当中举行的招聘活动,数量众多、层次复杂、信息凌乱。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时效性和群体性特点,各院校的学制和管理体制不同,造成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无序性的现象。就业信息不顺畅及有些中介机构的不合规,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在真实度和可靠性方面出现了部分不良现象,造成了社会当中的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无法相互融合。

2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建议

2.1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法规支持

管理部门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积极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出台一系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良性运转的政策、法规,努力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政策上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朝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助推各市场打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的沟通平台。此外,相应管理部门要出台对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并采用法律、法规有效保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实现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配置,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只有功能完善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功能。所以,管理部门要简政放权,将高职院校毕业生人事关系、户籍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业务,逐步下放到各个就业市场,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权限和功能。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各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确保各项服务合法、规范。另外,还应积极协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的贯通,对于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到基层就业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要在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各种保险关系等方面提供保障。

2.2高职院校要办出自身特色

2.2.1以专业特色来支撑就业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的核心就是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突出办学特色,瞄准社会需求,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参照基准来进行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延伸到哪里,岗位发展到哪里,专业就设置在哪里。同时,结合自身院校特色,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培育优势专业,设置相关的专业或专业群,适应其技术要求和岗位需求,做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此外,各个专业均应吸引行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办出特色。还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探索和实践“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来培养学生,把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适合岗位的合格人才,从而来支撑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2.2.2加强多方合作来完善就业市场走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各高校应以“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为立足点,通过多方合作来建立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生产性教学基地等,通过吸纳行业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用人单位合作成立行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整合资源,实现共享,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度。同时,还要多方合作来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达到专业学习就是岗位锻炼,坐在教室里进行专业学习是学生,到实训基地就是技术工人,实现从学校到单位的有效对接。把学校培养和岗位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岗位,就是一名合格的有用人才,用人单位到达就业市场,就能招聘到合适人才,达到学生、学校、单位“三赢”的局面。

2.2.3采用各种方式来挖掘市场潜力高职院校要建立用人单位资源信息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交流,加强调研,制订人才培养和供需合作方案,使双方交流呈常态化发展。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深挖市场潜力,广开就业渠道,将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各个用人单位,主动及时地向用人单位推荐适用的毕业生。另外,发挥校友会、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的作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行业单位展示学校实力与特色,展现毕业生风采,吸引单位眼球,促进就业市场良性运转。

2.2.4加强校校合作来打造区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要依托区域经济和行业优势,加强校校合作,加强校际联系,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来扩大就业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才能使就业市场更加趋于健康良性发展。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宣传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开设网上招聘功能和信息查询功能,为供需双方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还要积极加入网络联盟,与各知名教育和人才网站交流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和特色。

2.2.5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各院系具体实施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为基础,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使就业工作人员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程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并配以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教育,以就业指导课为基础,以技能活动为辅助,将就业指导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使学生能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2.2.6加强就业调研与反馈工作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全面调研,能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和预测就业市场、有效规避就业市场风险、查找存在问题和工作难点、切实改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同时,还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疏通和拓展就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在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制度安排。

2.3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2.3.1认识自我,找对方向毕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面对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是顺利踏入社会的重要前提。认识自我,首先就是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毕业生应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体验和调节,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走出盲目从众、单凭主观愿望选择单位的择业误区。考虑一下就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综合权衡影响就业的多种因素,才能做到既不清高自傲,眼高手低,也不悲观失望,无所适从。总之应有自知之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3.2转变观念,调整期望值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观念,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尽管“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受就业观念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供大于需,大学生的待业人数也逐年递增,许多毕业生的志愿难以实现。对于专业对口、工作地域、工作环境、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问题,毕业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毕业生应该面对客观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2.3.3积蓄能力,提升自信心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充满自信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掉懒惰和胆怯的思想,勇敢地面对现实,没有理由低估自己;要以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作资本,以个人的综合实力做后盾;还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选择职业时应尽量寻找与自己志趣相符的工作岗位,在这样的职业活动中,就会废寝忘食地努力钻研,从而感到游刃自如、充满自信。

3结语

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发展机遇,应尽快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不良问题。准确市场定位,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发挥作用,不断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打造区域品牌就业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作者:沈宏杰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高职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必然与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联系在一起。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将成为我国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问题。事实上,提高就业率已经成为突破制约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瓶颈。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宏观层面、学校内部微观层面以及高职生自身层面等因素。

1.高职招生“门槛低”的先天不足因素

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心理的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片面认识,学生选择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部分考生和家长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高职教育重实践、轻理论与普通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等学术研究型教育相比,其反差大,社会观念影响大,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高等教育的“次等品”。从某种程度上,社会各界对高职生的评价和认可度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2.社会经济因素当前国内持续不断的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经济仍处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加上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依然脆弱,造成部分行业和企业不断减少就业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而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3.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

多灵戈与派奥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高,福利丰厚,条件优越,晋升靠资历,就业有保障,其岗位多为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毕业生首选;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和福利相对较低,培训和晋升机会较少,工作条件较差,容易被解雇或辞退,其岗位多为部分高职院校和大部分中职学校毕业生所接受。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体现为城乡劳动力的分割,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然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与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相对缓慢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城市就业越来越难,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差距导致一部分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到乡镇和农村基层单位就业,由此出现了一些城市就业中的低效配置问题,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就出现了人才聚集,而在边沿地域或乡镇等基层单位出现人才不足的状况。

4.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因素

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过细过窄,而且专业设置重复、长线专业比重过大,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有些专业片面强调“专”,而不是“博”,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吻合,加大了毕业生的求职难度。有些专业很少考虑到乡镇和农村的市场需求。

5.高职院校间的层级因素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要求,我国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从2006年起共分三批实施,力图使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各地按照上级部门的规范要求也相继开展省(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建设成效明显。2012年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获悉,示范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明显优于非示范性院校的,同时优于部分非211本科院校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要高于非示范性高职3至4个百分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基本处于相对优势的稳定发展过程中。

6.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因素

很多高职毕业生存在对自己和市场环境认知不到位、就业期望不合适、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求职应聘时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力度大小将会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1)开展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只安排在学生毕业时进行的一个阶段性走过场工作,学校应该提供更全面、更具体的帮助。高职院校应该把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加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规范养成、政策法规指导、就业信息研判、创业实践教育等系统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2)开展规范性的就业指导。高职毕业生在大三时就直接面临应聘就业或参加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该多方位地对学生开展规范性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素养教育。要注意对高职学生职业形象、工作态度、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时间管理等环节的训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有效的工作习惯。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专业知识,而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3)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指导方法是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灵魂,是他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创设有利的沟通环境和善于启发的方式,加强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等,了解学生本人的求职意愿和发展目标,为其理性和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实现合理而充分的择业目标。二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由于高职生存在个性不同、年龄不同和自身背景不同等情况,对他们开展就业指导时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三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高职毕业生要实施就业再指导,同时还应对多次指导而未实现就业的人进行跟踪和问询,寻找原因,以便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

7.高职毕业生自身因素

正是由于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使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各项能力训练不足,或就业时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1)就业自信缺乏。在高职学生面临毕业的时候,有不少同学怀着十分矛盾的心理来选择职业,一方面希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另一方面存在“就业恐惧感”,不愿走出校门。加上现在就业压力大,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专科生掌握的专业理论认可度不高,所以将毕业生学历作为应聘的第一道门槛,使得高职毕业生从业的自信心遭受严重打击,从而因失落感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形成心理障碍。(2)从业依赖心重。一些高职毕业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应聘,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此来逃避大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些高职毕业生寄希望于学校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四处奔波,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据访谈调查,在对“就业过程中谁的意见对你的影响最大”的回答中,绝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学校、家长,这足以说明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今天,学校和家长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学校、父母或家庭的影响较大。(3)综合素质不佳。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用人单位重视毕业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然而,高职院校中却有部分学生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验,他们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因此,综合素质好、学习适应力强、具有创新和“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4)形势研判不清。对形势与政策是否正确研判会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可以得到社会对人才需求和用工情况等信息,从而可以判断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助于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进行合理的定位与选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制定的有关就业规则,它会依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各地和各部门以及各高校也会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合适的就业政策。因此,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能了解和掌握所在学校、地区以及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管理方面的工作流程,及时把握每一次求职机会,可以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及早实现就业目标。

8.结束语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重要生存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帮助学生制定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掌握谙熟的求职技巧,并注重调整他们学习和就业心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让高职毕业生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顺利实现就业。

作者:朱庆喜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第五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

一、西藏自治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及招工要求

企业用工需求与招工要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西藏区内企业员工文化程度显示(图1),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至大学本科之间,占到了整个用工量的71.8%,其次是初中,占到24%。总体表现出我区企业用工层次相对内地企业偏低的特点,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果进一步从企业员工的学校来源构成看(图2),可以发现,来自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所有学校来源的24%,成为区内企业用工的主力军,在所有企业员工来源中略高于本科院校学生比例。

二、用工企业对区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定量分析

为准确了解西藏区内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员工的评价,从而掌握区内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项目组在问卷中设置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五分制评价量表,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和综合技能水平(图3)。数据显示,对高职毕业生总体评价比较满意的企业占受访企业的57.9%,比较满意的企业占26.3%。通过测评,企业对西藏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得分为2.91分。其中分值最高的为就业稳定性,得分为3.25分,其次是公文写作能力,为3.19分,技术能力为3分,反映出我区企业对高职学生评价的基本情况。

(一)显著性分析结果为进一步定量分析用工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评价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调查问卷数据做了相关分析,得出西藏企业对区内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与高职毕业生的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工作稳定性等因素呈显著相关性;而与毕业生的文明礼貌、工资要求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等因素相关性不明显。

(二)回归分析根据本次研究目标,我们选择用工企业对区内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因变量,这个因变量是连续性的,因此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本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17个界面数据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处理。通过分析因变量用工企业对区内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职毕业生特征的关系,建立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用工企业对区内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因变量,将高职毕业生的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工作稳定性等6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选择逐步方式回归。自变量方法选择:进入,不使用权重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即WLS权重为空。我们将设置统计量的参数选择估计可输出回归系数B及其标准误差,t值和p值,还有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eta。选中模型拟合度复选框:模型拟合过程中进入、退出的变量的列表,以及一些有关拟合优度的检验:R,R2和调整的R2,标准误差及方差分析表。表2显示了回归分析过程中输入、移去模型记录(具体方法为:进入)。SPSS系统离散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F的值较大,代表着该回归模型比较显著。

三、分析结果与建议

(一)分析结果根据表5所示的回归方程系数分析结果,我们能够得到完整的多元回归方程。观测以下的回归值,都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根据上表所示信息,得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515+0.167x1+0.110x2+0.248x3+0.176x4-0.021x5+0.065x6(x1为专业技术能力,x2为团队协作能力,x3为公文写作能力,x4为计算机操作能力,x5为吃苦耐劳,x6为就业稳定性,Y是用工企业对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用工企业对区内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即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正相关的主要有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而与吃苦耐劳成一定的反比。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毕业生为培养目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基础比较薄弱等,导致一些基本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比较缺乏。

(二)建议从用工企业角度来看,西藏区内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学校和学生要共同努力夯实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能是由于我区高职院校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相关实训条件建设、实训师资队伍与实训教学等各方面都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层次较低、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用工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引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元素,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作者:熊伟杨玉美张禹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教学管理科科长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讲师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毕业生就业论文(共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bysjylw/64741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