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

多元化经营论文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主要观点有两类:1)多元化存在折价。Lang和Stulz(1996)采用托宾q值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结论证明:公司业务的集中程度与托宾q值正相关。Megginson等(2004)采用超额收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托宾q值衡量企业的长期业绩,结果表明:公司的长期绩效与集中程度正相关。2)多元化创造价值。Hubbard和Palia(1999)对392起兼并事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多元化购并的超额收益为正。Schoa(r2002)等证实了兼并后要素生产率随所有权的变更而上升。国内学者关于多元化的研究在理论上侧重一般多元化意义和应用的探讨,例如我国学者顾松(1999)、李睿(2004)等探讨例如企业如何进行多元化;尹义省(1999)、胡盛松(2000)等研究了如何利用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多元化经营;陈洁(2001)、师征(2002)、谭晓明(2002)、尹宾(2000)等人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在具体行业的应用。实证研究侧重于对“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和绩效的研究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存在多元化折扣(姚俊等,2004;许陈生等,2006),另一种认为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绩效没有显着影响(马洪伟、蓝海林,2001;姜付秀等,2006)。近年来,学者们逐步认识到,样本选择的偏差可能是导致研究结论差异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合理推断,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的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行业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对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的研究较少,其中有学者对物流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进行了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DEA方法,而且衡量多元化的指标也是单一的。大多数多研究伏在多元化和专业化、相关多元化与无关多元化的层面。关于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分析的学术论文很少,学者们对物流上市公司的研究多集中在经营业绩,融资等方面。

二、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分析

(一)变量选取本文以物流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ST上市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选取了63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并使用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行业经营数据,通过各公司数据中主营业务收入按行业分类的数据采集方法,整理计算各行业收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例,数据分别来自Wind资讯、证券之星等网站。

(二)多元化测度方法采用衡量多元化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经营行业数(N)、赫芬达尔指数(HDI)和熵指数(EDI)。其中经营业务行业数量测度多元化程度的方法简单,只统计企业内部不同的行业的单元个数,不能反映各个行业的单独贡献,本文列示其描述性统计值,作为总体的多元化测度的需要。其次采用熵指数(EDI)和赫芬达尔指数(HDI)衡量多元化程度,这两种方法使用较广,即考虑经营行业的单元数,又考虑单个业务单元的贡献率,较好地反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分析物流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状况和衡量多元化经营的程度时,本文以物流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信息为依据,分别采用经营行业数(N)、赫芬达尔(Herfindahl)指数法和熵(Entropy)指数对物流业上市公司经营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测量,以此来衡量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在具体实证研究时,本文首先采用熵指数衡量企业的多元化水平,该数值越大,表示企业多元化水平越高。熵指数EDI计算公式如下。其中Pi为第i个产业主营业务的收入占公司总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n为经营的行业数量。公司涉及的行业参照我国证监会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三)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测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从行业数目角度对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情况进行了总体考察。表1给出了2010-2013年我国63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以行业数目衡量的多元化程度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平均跨3个大类行业进行多元化斤经营,最少的经营行业为1个,即进行专业化经营方式;最多跨行业数到达5个,跨行业经营数的中值为3个,跨行业经营的平均值是约2.6个,四年中多元化程度变动很小。在表1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统计了分行业多元化经营收入的比例,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物流上市公司中大约有74.6%的公司采取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经营方式,采取专业化经营的公司16家,占样本总数25.6%的比例;多元化经营公司中,跨2个行业经营的公司比例大约占19%左右,跨3个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27%左右,跨4个行业的公司数在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15.87%,跨5个行业个以上(含5个)行业的公司比例约为12.7%。平均值为0.3824,中值为0.3098,最大值1.3548,表示多元化经营程度最大为1.3548,最小值是0,表示专业化公司,从指标各年的标准差来看,物流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差别较大,达到0.37。

三、结束语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国内行业期刊组建理事会的操作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自理,二是,三是自理+。由于期刊经营资源的局限性,有时单靠刊社的力量难以获得预期的经营效果,必要时可借助社会资源,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推行理事单位制,实施借势经营[2]。在组建理事会的操作方式上,《生物产业技术》选择了“自理+”模式。选择理事单位商应综合考虑公司的实力,特别要选择熟悉行业、能够熟练进行理事会运作的商。经过认真遴选,编辑部选择与一家商进行合作。考虑到理事会组建前部分企事业单位与期刊联系紧密,在与商签订合作合同时,约定保护名单,商需借助自身经营渠道,向行业内单位或组织发出邀请,培育和开发新客户。发展理事单位,在依托商的同时,需增强编辑人员的市场化运作意识,提高其市场化运作能力,丰富其市场化运作手段,并与理事会工作紧密衔接。行业期刊经营者要打破传统的坐等机会的思维模式,应该视野广阔,积极地走出去寻找与潜在客户交流的机会[3]。利用参加一些行业会议与会展的机会,发展理事单位;通过走访以及邮寄杂志、编委通讯、生物产业前沿信息和最新行业资讯等方式,与企业研发机构或具体项目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建立和扩大期刊理事单位的储备库。

2薄利多销的广告策略,扩大理事单位规模

在理事会组建和运营过程中,可以深入到行业生产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选择与期刊联系紧密的企事业单位,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根据“薄利多销、广覆盖”的原则,在实行年度广告费用最低额度机制上,尽量给出优惠价格,并将期刊版面与网络空间进行组合,推出网刊组合的网刊套餐广告形式,在网站上提供产品信息、企业新闻等免费服务,以吸引更多企业申请加入理事会。《生物产业技术》理事会模式运作4年来,理事单位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目前的25家;随着理事单位数量的增加,刊物的广告宣传信息量也大幅增加,由理事会成立之初的每期刊登不足6版广告宣传页,增加到目前每期刊登20余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做好理事单位的宣传、推广工作

理事单位加入理事会是对刊物的信任和支持,刊物应积极回报理事单位的信任,发挥刊物的媒介窗口作用,为各理事单位提供切实有效的宣传策划方案。4年来,《生物产业技术》编辑部主动与理事单位取得联系,为理事单位设计、制作彩页并在优质版位刊登宣传。当然,单纯的广告对企业的宣传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应适时提供其他有创造性的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如为各理事单位提供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通过采访、报道来推广理事单位的成功经验、发展愿景、创新理念等。编辑部在具体策划、组稿、采访及编辑过程中需更多地考虑理事单位的需求,将刊物的内容策划与理事单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近年来,《生物产业技术》针对理事单位的需求开辟了人物访谈及企业战略类栏目;人物访谈类栏目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采访,主要围绕负责人发展企业的创新理念、先进做法等进行探讨和介绍;企业战略类栏目图文并茂地介绍和报道企业发展历程、发展愿景以及各项成果等内容,从而使宣传更有感染力和渗透力。这些理念和举措得到了理事单位的信任和好评,《生物产业技术》理事单位的续签率达70%左右,成功实现了经营的可持续。

4通过行业会议与理事单位共谋行业发展

定期组织召开行业交流会议,邀请理事单位参与,共同研讨行业发展问题。理事单位参加《生物产业技术》定期组织和召开的国际国内会议、国际交流和高层研讨活动,优先获得行业及各成员单位的有关信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为本单位的决策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生物产业技术》搭建的高端技术交流平台——“生物产业技术研讨会”,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形成了自己的会议品牌,会议邀请政府科技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领导、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作行业发展战略和学术专题报告,理事会组建4年来,该系列会议邀请理事单位如杜邦工业应用生物科技事业部、无锡新和源生物制造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技术主管或总监作技术推介和交流,共同探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中涉及的深层次问题以及企业在行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和共性的问题,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5积极促成理事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行业期刊还可以积极为理事单位搭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桥梁。行业科技期刊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肩负着连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和桥梁的责任[4]。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研发壁垒需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共同解决,而科研院所更多的科研成果需及时地通过企业实现转化,行业期刊理应搭建这方面的平台,积极引导理事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如《生物产业技术》以理事单位的科研内容为选题,不仅助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使企业在科技研发、拓展经营、把握市场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科技信息支持和品牌传播等方面的帮助。

6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新控烟背景下烟草产品属性制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行以及我国控烟法律、地方性控烟法规的逐步执行,我国烟草企业的营销活动受到了较为严格的管制,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和环境治理的不断提高,控烟活动将会更加持久、严格的进行下去,国家也正逐步出台关于控烟的相关立法,加强控烟执法,使得我国的控烟活动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由此可见,在新的、更加严格的控烟背景下,我国烟草营销活动会受到更加严格的控制,烟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将会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整个烟草产业将会出现发展的瓶颈。虽然中国目前来说烟草消费人群仍然十分庞大,但是在追求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潮流下,从长期来看,消费者对烟草产品的需求存在下降的趋势是在所难免。烟草产品自身属性(烟草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存在成瘾性和危害性)仍然是制约着烟草产业长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烟草业对于烟草的减少烟草危害也做过不少的努力,围绕“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发展“中式卷烟”,制定“降焦减害”战略,对卷烟设计的改变,包括加装过滤嘴、推出“低焦油”和“淡味”卷烟,而这些探索实际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烟草的本质属性,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式香烟”能够降低吸烟者罹患疾病的风险。在新的更加严峻的控烟背景下,烟草自身的本质属性成为制约烟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烟草产业必须要寻找新的经营和发展思路。

(二)烟草产业剩余资本丰富与发展空间受限由于烟草产业投资见效快、投资回报率高,因此,吸引了国内许多地区大力发展烟草产业,烟草产业快速膨胀,积累了大量的烟草资本,但是由于烟草产业对于地方财政的较高贡献率使得地方与中央、各地区之间矛盾重重,烟草产业本身的这种内在矛盾使得烟草产业不能象其他产业一样达到规模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产业整合。烟草产业的快速膨胀往往在尚未达到产业垄断之前就受到了较大的抑制,难以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烟草产业的不断发展,烟草产业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受到限制,难以再进一步扩大生产,烟草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大导致投资的边际收益有所下降,烟草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由于前期的快速发展和积累,我国烟草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剩余资本,而烟草产业本身却出现了扩张空间受限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烟草产业的剩余资本必须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寻找其他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实现多元化经营,以分散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收益。

二、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除了发展与主业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以外,在宾馆旅游、机械电子、能源交通、金融、证券、保险、运输仓储、建筑房地产、农林牧渔、广告及信息等领域,也进行了投资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烟草产业在多元化经营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缺乏统一部署。目前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布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投资的盲目性比较大。二是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烟草系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主体大约有两千多个,投资主体过多导致多元化经营投资不够集中,投资项目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涉及的投资领域太广,投资项目的起点低、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建立龙头企业,打造支柱产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致使与烟草相关的印刷、铝箔纸、水松纸等投资项目能力过剩;宾馆饭店建设过多、经营状况不佳,有些甚至已经亏损严重,无法经营。三是经营机制陈旧,缺乏竞争意识。由于烟草产业一直以来实行的专卖制度,导致了大多数多元化经营企业管理者存在思维定式,沿用专卖体制下陈旧的经营机制,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陈旧的运行机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成为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制约因素。四是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模式落后。由于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因此,日常基础管理问题多多,财务管理也十分混乱,致使不少投资项目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多元化经营之路走的不够顺利,甚至拖累了主营产业。除此之外,多元化经营所需要的专门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也是制约着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促进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的举措在新控烟背景下和烟草自身行业限制的双重打压下,我国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势在必行。而我国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之路走得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烟草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要想使我国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良好地持续下去,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为我国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之路扫清障碍。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布局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成为了经济良好运行的有利保障。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政府必须纵览全局,统筹布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为我国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提供一些政策指导,以免“一哄而上”和“盲目扩张”。政府还必须从政策指导的角度出发,积极组织相关产业专家、学者、官员组织座谈会,从全面统筹的角度出发,为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出台一些合理的、具有实用性的指导政策和措施,为烟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提供政策保障。2、选准目标市场,保证建设规模研究多元化经营的理论认为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的企业盈利水平最高,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次之,无关多元化最差。基于上述理论,烟草产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时,不能盲目地“贪大图全”,应该构建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选择与烟草产业相关的产业,例如:印刷业、造纸业、香精香料以及为烟叶种植服务的农药、薄膜等上游相关产业,或者是在烟草产品这一领域进行深度扩张,延长下游产业链。烟草产业多元化经营时,不是毫无目的的多元化扩张,而是要选准目标市场,加强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控制,打造“全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链的竞争优势。由于烟草系统中的独立投资主体过多,容易出现“扎堆”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烟草产业在多元化经营时,首先要充分考查所选项目的建设情况,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在建设项目时,一定要保证适度的规模,能够发挥一定的规模效应,否则盲目的建设小规模的投资项目将会导致在相关产业缺乏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多元化经营。3、引入竞争机制,接受市场洗礼由于烟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特殊重要性,我国在烟草产业实施专卖制度,致使烟草企业之间长期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充分体会到“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厉害”。许多长期“养尊处优”的烟草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往往认识到“竞争”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像是一只长期处于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不起“竞争机制”的洗礼,惨遭淘汰。因此,烟草产业在多元化产业经营时,一定要充分走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使投资企业转变经营思路和方式,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不能始终依附在主营烟草产业上,要使投资企业能够脱离烟草产业这棵大树,转变体制机制,否则,投资企业不但自己不能盈利,还会拖累主营产业,得不偿失。4、大力引进人才,改善管理模式作为老牌国有企业,不少烟草企业都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混乱的现象,而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缺点。烟草产业在进行多元化产业经营时,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立的投资企业中,改善陈旧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在人事、财务这两个方面更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正常、规范运行。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证监会公布的《2013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中门类代码为A的公司,因丰乐种业(000713)仅以种子育、繁、销为主营业务,相比受农业特殊性影响较小,故从样本中剔除,以剩下的3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农业公司13家、林业公司5家、畜牧业公司11家、渔业公司10家。数据的来源以各公司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为基础,参考和讯网公布的相关财务比率,数据的处理运用软件为SPSSStatisticsV20。多元化经营的测度采用最直观的基于SIC编码的业务单元法,通过统计企业产品涉及的业务单元判断其多元化程度以及多元化类型,将样本公司按照其经营的主营业务分为非多元化企业(定义为单一业务型企业)、相关多元化企业和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三大类。其中非相关多元化企业按照其主营业务单位数按程度分为了三类:将经营的业务单位数为2个的企业定义为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将经营的业务单位数为3个的企业定义为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将经营的业务单位数为4个以上的企业定义为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因相关多元化属于产业链的延伸,故将其归为一类,不再进行细分。

(一)多元化经营和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它考察企业资金运营周转的情况,反映了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本文依据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特点,选取存货周转率(IT)和总资产周转率(TAT)为考察对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考虑存货周转率,单一业务型和相关多元化类型企业平均值最高,但分布最不均匀,同时参考偏度和峰度值,相关多元化企业的情况好于单一业务型企业;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分布最均匀,说明此类企业存货周转能力相近;而业务单一型企业偏度小于0且标准差值最大,结合它平均值最大可推测出可能是由于个别企业拥有较好的周转状况,提升了本类的水平。以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相关多元化和三元非相关多元化这两类企业总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最好,同样分布也最不均匀,但是该指标的值大于样本均值的企业占据多数。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样本均值最低,而且仅此类企业偏度小于0,说明此类企业总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较弱,而且是普遍较弱。

(二)多元化经营和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盈利能力最直观的表现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本文选取净资产利润率(ROE)和每股收益(EPS)两个指标。因云南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ST景谷)净资产收益率为-2.57%,与其他企业相差很大,故剔除此样本进行统计比较。统计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从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来看,平均总绩效最低的多元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业绩是最均匀的,这说明,多元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平均表现都不甚理想,由此可知,并不是多元化程度越高,涉足越多的行业,带来的效益就越好。从偏度来看,单一业务型和二元非相关经营企业偏度大于0,说明大于样本均值的企业数多于小于均值的,结合样本均值,这两类企业的业绩表现是最好的。所有样本企业的峰度都小于3,说明样本企业资产收益率的次数分布比较均匀地分散在众数的两侧,分布曲线的顶峰较平缓,说明样本企业在总体上分布比较均匀。对于每股收益,同样也有单一业务型和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好于其他企业。但是结合标准差和偏度考虑,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大都分布在均值右侧即大于均值,相比之下此类企业的盈利状况要好于业务单一型企业。同时,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盈利状况差于单一业务型企业,但是好于相关多元化企业。情况最差的是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非多元化经营企业,不仅样本均值最低,而且大多都偏样本左边分布,即大多都小于样本均值。

(三)多元化经营和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考察企业负债能力的指标有很多,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流动比率(CR)考察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选用资产负债率(DRA)考察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在统计单一业务的企业时,由于福建金森(002679)的流动比率高达13.29,高于同类型企业近6倍,故舍去不予考虑,其他指标统计正常,如表3所示。就短期偿债能力而言,各类型企业都较好,平均值最大的为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其次为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和三元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这三类企业平均值最大,但是标准差也大,结合偏度考虑,流动比率位于平均值右侧的都比左侧多。多元化程度最大的非多元化经营企业流动比率平均值最小,在标准差最小的情况下偏度也小于0,说明此类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相比之下普遍较差。就长期偿债能力而言,各类型企业也都相差不大,分布情况也差不多,综合考虑,相关多元化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情况略微优于其他企业。

(四)多元化经营和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企业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本文选取主营业务增长率(MBIRI)和净利润增长率(RPRI)作为衡量企业今后成长能力的指标,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国联水产由于国际环境影响,以及创立、合并国美公司和SSC公司产生较高费用,因而净利润同比下滑2024%,剔除不予考虑)。由表4中数据可以看到,两个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平均值最大的为二元和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从偏度分析也是这两类企业情况最好,而且就净利润增长率而言,仅这两类的值为正,即有正的增长势头。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非多元化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都为负数,但并不能由此说明其成长性不好,因为一年的数据只能反映各企业成长能力的势头,而趋势分析需结合几年的数据才可得出。

(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各指标非参数检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这五类公司两两进行比较,检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本文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U检验的结果最后都反映在P值上,即看P值是否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P值的计算结果统计如表5所示。从表5中数据可知,在盈利能力方面,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U检验P值0.05,小于0.10,说明在给定0.10的显著水平下,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差异;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之间每股收益的P值为0.05,说明在给定0.10的显著水平下,二者也有显著差异;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之间每股收益的P值为0.029,说明在0.05的水平下两者差异显著,而且是较强的显著。在成长能力方面,如果以主营业务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同上分析,单一业务型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相关多元化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二元非相关多元化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在0.05的水平下差异显著,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与多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更是在0.01的水平下高度显著;如果以净利润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相关多元化企业与三元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在0.10的水平下差异显著。其他情况下的差异均不显著,尤其是营运能力与偿债能力下,五种类型的企业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结论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国有企业因其国有性质的所有权,有其天然的融资优势,容易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其非市场的融资安排。因此,相比较民营企业而言,其面临的融资约束要小很多。然而与民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经营会受到政府较多的行政干预,因此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也存在其特有的问题。但国有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背后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国有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表现管理层侵占公司现金来建造个人帝国、扩大在职消费,大肆挥霍企业资源以谋取个人私利提供了捷径。这些都增强了企业管理者积累现金的动机;此外,国有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表现为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方式挪用资金的可能性。故本文提出相对立的假设二:H2: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元化经营的内部资本市场会加剧问题,因而显著增加现金持有水平。

2实证分析

2.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由于在回归中涉及滞后一期和提前一期的数据,故样本最终定为2009-2011年的上市公司,并剔除下列样本:①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②当年被证监会特别处理的公司,即ST类公司;③当年IPO的上市公司;④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经上述筛选后,样本量变为3665户年。本文根据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将样本分成两组,其中,将实际控制人隶属于中央、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样本,将实际控制人隶属民营或外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划分为民营。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经营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采用STA-TA11.0统计分析软件。

2.2定义变量与模型选择

2.2.1多元化经营的测度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经营程度采用的是收入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简称HHI指数)进行衡量。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HHI=Σpi2,其中pi为某公司营业收入中i行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可见,HHI指数随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当企业专营单一业务时,该指数为1,相比较已有研究采用的行业数作为多元化程度的衡量标准,HHI指数的准确性更高。在下文的回归方程中笔者采用哑变量DIVi,t,当HHI指数小于全样本中位数时,DIVi,t取1;当HHI指数大于或等于全样本中位数时,DIVi,t则取0。

2.2.2现金持有量回归模型现金持有量为Ln(Cashi,t/NAi,t),即Cashi,t与NAi,t之比的对数。其中Cashi,t为公司t期期末的现金持有量,以期末现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2006年及以前为短期投资)之和表示;NAi,t为非现金资产,以t期期末总资产-期末的现金持有量表示。为检验多元化经营程度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本文借鉴OPSW(1999)现金持有量决定因素模型,并结合国内财务报表披露特点及财务指标的可获得性,进行一定的修正后予以估计现金持有量。

2.2.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企业规模Ln(NAi,t()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的对数)、自由现金流FCFi,t(以t期期末净利润+折旧与摊销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净营运资本NWCi,t(以t期期末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企业市价MVi,t(以t期期末流通股市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表示,用t期期末非现金资产标准化)、财务杠杆LEVi,t(t期期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股利Divi-dendi,t(t期股利支付哑变量,支付股利取1,否则取0)。

2.3实证结果与分析

2.3.1描述性统计表1为现金持有水平和回归方程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包括各财务特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23.57%,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多不超过20%),说明高额的现金持有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较为普遍的一大特征。并且,各样本间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很大,表现为最小值为0.003几乎接近0,最大值为6.3926;而均值0.2357也要小于中位数0.1609,说明过半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布体现了较强的个体差异,这也是符合现金持有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的。

2.3.2回归检验在全样本回归中,HHI指数所代表的多元化经营程度(DIV)的系数0.0065虽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经营确实与现金持有量无关,也可能是某些因素将全样本平均化了。因此,考虑到可能存在某些未纳入方程的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全样本进一步分为国有样本组和民营样本组两个子样本,以控制企业性质这一因素。民营企业样本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与全样本和国有样本组的相反,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系数为-0.2018,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民营企业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可能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减少了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也相应降低了现金持有成本;其次,由于民营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减弱了管理者通过积累现金缔造个人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多元化经营程度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这是企业治理机制良好的表现。故假设一得到证实。从国有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全样本一样,多元化经营程度DIV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但系数0.0680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多元化经营形成的现金流缓解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量起替代作用的这一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这种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现金存量的积累上,这证实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双重问题。因此假设二得到验证。

3研究结论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1.电力企业经营的特点

电力企业主要生产的产品就是电,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消费者对于电的需求。因此,电力企业不但是一个盈利性的企业,同时还兼有社会服务的责任。一旦电力企业的供电出现了问题,社会的生产生活就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电力企业所输出的产品是有别于其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①电力的供应必须是连贯的。电的生产、供应和销售是同时完成的,供需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②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是受到限制的。电不同于其他产品,由于其输送依赖于专门的设备,所以不可能像别的商品那样随意调配,因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提供配送。③其他商品的质量都是独立的,但是电的质量则不完全是由自己来决定。其优劣与电网有很大关联。电力产品都是无差别的,但是电网的配置会对电力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④电力产品是无形的。这是一种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产品,消费者只有借助于仪器才能了解电的特性。⑤电是一种垄断性的产品,所以其价格与一般的产品是不同的。⑥对于供电公司来说,向社会提供产品不但是为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为了履行其责任。在一定范围内用电量可以显示出该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2.电力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

电力的需求是多样的,并且也是矛盾着的。用户们总是希望产品的性价比越高越好,因而对电的要求也是这样。所有人都希望电的价格越来越低。而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电力企业也不会例外,他们希望能够赚更多的钱。对于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人员来说,肯定是盼望在工资增长的同时能够减少工作量。任何企业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小型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从民用电的市场来说,目前的市场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想要追求更大的发展比较困难。随着天然气和太阳能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不再将电作为唯一的能源。同时,小型电力企业的理念比较陈旧,不能够敏锐地抓住市场动向。此外,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也制约着电力企业开发市场。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在电费的回收方面也存在不小的风险。客户的信用、支付能力,电力职工的职业操守,国家对关停企业的优惠政策等因素都影响着电费的回收工作。同时,电网相关设施在维护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电网及其他设置在使用中难免会产生损耗,如果维护工作不能到位,则会影响到供电的效果。

二、小型电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概述

1.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内在动因

当小型电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其主要提供的电力产品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客观的支持。一成不变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不利于任何企业的发展的。虽然电力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但不表示不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多元化经营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增加盈利,还能够减少成本。同时,能够响应国家节约能源的号召,提高资源利用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降低企业风险。

2.小型电力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意义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多元化经营可以为企业带来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即是指将某一特定的产品放在一个企业内生产较放在多个企业内生产的成本更低。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企业内部将所有资源都利用了起来。在原有的规模下生产更多的产品,可以避免重复投资,节约成本。尤其是生产多种产品,可以多方面利用各种有用的或者是无形的资源,从而将成本分散在不同产品中。

3.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多元化是整个企业的责任,企业从上到下都必须为此做出努力。

(1)领导的支持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定不能够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对于一个稳定发展的企业来说,实行多元化经营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假如推出的产品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则意味着失败。企业的领导者要有承担风险的魅力,开发多种经营项目。

(2)企业内部的整合

为了适应多元化经营的要求,企业的内部一定要进行相关的调整,为生产多种产品、提供多种服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小型电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策略

1.内部成长

即在企业内开设新的部门经营多种项目。这样做可以令那些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或者是无意于进行投资的企业也能够经营更多的项目。所要注意的是,新的项目应当与电力企业已有的设施、准备有一定的关联。

2.外部成长

这是指通过对别的企业的收购、兼并来实现多元化经营。对于目标并购企业的评判标准也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选择相邻生产链的企业,或者选择与电力企业产销联系比较紧密的企业,又或者选择与电力企业没有任何关联的企业。或者说,只要是被认为有并购价值的,则不管与企业原先的生产经营有无联系,都可以被用以实现外部成长的目标。在购并方式上也灵活多样。比如可以将企业的所有产权全部购买下来。当然,如果对目标企业有债权的,可以转化为股权。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减少投资环节、并且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成熟的市场,规避创业初期会出现的风险与畏难。

3.合资成长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7篇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绩效和风险的影响,采用面板回归分析,对收入结构多元化、绩效表现以及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一)研究假设根据理论分析,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盈利能力,降低银行风险。但研究也显示,多元化的开展对绩效和风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本文提出总体假设:假设H1:商业银行多元化程度越高,经营绩效越好。假设H2:商业银行多元化程度越高,经营风险越低。

(二)变量选取本文用DEGREE表示银行多元化经营程度,计算公式为:DEGREE=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本文选取最常用的总资产净利率(ROA)来衡量银行绩效,ROA为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银行绩效的变异系数是衡量变量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本文以此作为衡量银行多元化经营风险水平的指标,文中用RISK表示,公式为:RISK=样本银行历年ROA的标准差/历年ROA均值。本文在对银行的绩效和风险这两个因变量进行研究时,不仅考虑到多元化程度的影响,还考虑到其他许多因素如股权结构、资产规模、贷款比重等对银行的绩效和风险的影响。鉴于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选取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控制变量资产规模(SIZE)和不良贷款率(NPL)。为使文中数据口径统一,把资产规模调整为相对数,即每个银行各年资产规模与基期2003年的比值。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国内53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进行面板分析,并将它们分为三类,即5家大型商业银行为第一类银行、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第二类银行,以及36家新兴发展起来城市商业银行为第三类银行。样本选择时间区间为2003—2013年,所有银行的数据均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并以《中国金融年鉴》、国家统计局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所公布的财务数据为补充。

(四)模型建立根据以往研究的结论以及本文提出的假设,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式(1)、(2)分别为多元化绩效、多元化风险模型,用来检验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绩效和风险的影响。其中,ROA代表经营绩效,DEGREE代表银行多元化,RISK代表风险,Control代表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下标it表示样本中第i家银行第t年数据,α、β、γ为模型待估计参数。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采用Eviews5.0软件,首先根据面板变量的变化趋势图选择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形式,然后分别采用ADF-fisher和PP-fisher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LNSIZE、NPL为一阶单整变量。接下来,建立变量DEGREE、ROA和RISK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各截面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尽管各变量不平稳,但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可以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二)银行多元化经营程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1.总体样本53家上市银行多元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根据表1,多元化程度指标DEGREE的系数为0.8237,显示出银行多元化经营水平对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这表明中国上市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是能够提高其经营绩效的。再看控制变量资产规模SIZE的系数为1.73E-06,说明银行规模越大其经营绩效越好,但是影响非常微弱,说明规模大或者一味追求规模效应的银行未必一定取得好的经营绩效。另一个控制变量不良贷款率NPL为负数,说明其对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为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将减少银行的坏账成本和信贷维护成本,有效改善银行的绩效。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是相符的。2.三类银行模型结果与对比分析(1)第一类和第二类银行多元化对经营绩效有积极影响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类和第二类银行的DEGREE系数都是正的,且第一类银行的系数要大于第二类银行,说明这两类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而且第一类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能够产生比第二类银行更强烈的提升作用。首先,规模越大的银行在多元化经营时能够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我国第一类银行规模大,实力雄厚,多元化经营开展时间早,开展多元化的程度更深入,因此所获收益就越大,更有实力开展各种多元化经营业务。其次,银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即达到专业化经营利润最高点,规模较大的银行开始建立子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经营,寻求范围经济的效应。而第二类银行无论是从资金占有率、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以及人员配备上都无法与第一类银行匹敌。因此,第二类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所产生的对绩效提升作用可能会逊色于第一类银行。(2)第三类银行多元化水平对经营绩效有消极的影响第三类银行的DEGREE指标为-0.0363,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目前并不会带来经营绩效的提升。原因可能是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短暂,受地域的限制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远低于另外两类银行,因此银行规模的扩张也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还无法支撑复杂的多元化业务。再看不良贷款率NPL指标与绩效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关系要显著于多元化与绩效的关系,并且负相关程度高于另外两类规模较大的银行。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实力并不雄厚,经营方式较为单一,影响其绩效的因素并不像前两类两类银行那样复杂。

(三)银行多元化经营程度对经营风险的影响1.总体样本——53家上市银行多元化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多元化经营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本应该是分散企业风险。但是从表3不难观察到,53家上市银行总体样本的DEGRE系数为正,即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不但没有分散风险反而加剧了风险。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一是银行大多开展的是相关性多元化业务,资产组合理论的应用存在假设前提,即业务的非相关性程度越大,才容易取得分散风险的效果。比如银行在开展多元化经营时更倾向于对同一客户群体开展不同业务,这些业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当客户对某一项业务存在不良的体验感受时,很可能会导致客户对该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产生质疑。这种相关型多元化经营方式会降低多元化业务组合分散风险的能力;二是现在很多银行为了快速谋取更大利益,盲目模仿其他银行推出的新兴业务,脱离银行的实际情况,多元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跟风”现象。本文中所采用的风险评价指标是ROA的标准差,也就是ROA的长期波动程度,如果不切合实际地推出多元化业务,很容易导致收益率不稳定。银行资产规模SIZE指标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说明资产规模在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和股份制银行中,对于弱化或者是加剧银行风险并不是关键因素。而第三类的本身规模小,因此风险的其他影响因素较少,常规影响因素资产规模反而会对银行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不良贷款率指标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不管在总体样本银行还是三类银行中都是正向关系,这也符合理论假说——一个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是突出,其信贷风险就会越大。2.三类银行模型结果与对比分析(1)第一类银行和第二类银行多元化对抑制经营风险有积极影响根据表4,第一类银行和第二类银行的DEGREE系数都为正,说明规模较大的银行开展多元化业务加剧了自身经营风险。由于综合型多元化业务类型复杂,对银行的规模、资金、科技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难度也更大,因此最适合大型国有银行。其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二类银行,但根据协同效应理论可知,开展综合型多元化业务,风险也会相应加大。一是容易发生风险传递效应,单个部门的危机可能会引起集团内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二是组织结构复杂庞大,管理风险加剧;三是综合型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如果银行员工在能力与知识的更新上无法适应企业的规模扩大,将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第一类和第二类银行不但进行了多元化的产品内部创新,更是成立了多家控股子公司,这对公司治理机构的完善程度、资金、科技、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银行现在的规模实力还无法支撑多元化经营业务的程度的话,就无法保证银行能够持续盈利,这也就是所说的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2)第三类银行多元化对抑制经营风险影响较小第三类银行的DEGREE系数为负,说明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并没有引起绩效的大幅波动。我们从银行开展多元化业务的类型来解释这种关系。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还不适合开展综合型多元化业务,主要是以发展专业型多元化经营业务为主。专业型多元化对银行规模的要求并不会特别高,只要城商行在发展好自己主营业务并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化的经营水平,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为城商行多元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政策背景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成立以提升当地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当地政府积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扶持性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城商行多元化经营的阻碍,另一方面给城商行多元化经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城商行多元化的发展并不会带来太大风险波动。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多元化经营论文范文第8篇

不具备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条件,盲目开展多元化经营有可能掉进多元化的陷阱,达不成预期的经营目标。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有助于出版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成为成功者。第一,出版企业已经具有了专业化经营的基础,有充足的资本或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资本整合运作能力。具备了这一条件,出版企业从出版主业渗透和扩展到其他多元业务就有了资金支持。否则,出版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领域的延伸就缺乏资金保障。第二,出版企业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的经营者。出版企业在多个行业、多个市场上经营,其业务部门、分公司和子公司会相应增加,在出版企业内部会形成更加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出版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超高的管理能力以及跨行业综合经营的知识才能驾驭所进入的多元化的业务市场。否则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深陷于各业的互相冲突之中,从而可能导致出版企业在顾此失彼中耽误了出版主业的发展机遇。第三,出版企业具有所要进入领域的比较优势。出版企业要对新进入的领域在品牌、管理、人才、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出版企业在介入其他领域之前,对即将进入的新领域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审查是否能占据有利地位,不仅要有比别人干得更好的愿望,更要具备比别人在进入该领域后创出特色、干得更好的能力。

2出版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路径

我国一些出版企业在转企改制后发展较快,一些大型出版企业或集团的资本整合运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一些上市出版企业或集团的资金筹措能力越来越强,基本具备了选择多元化战略进行扩张的条件。那么,多元化经营如何实施呢?我们简明地把出版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路径归纳为图1。在图1中,我们用虚线将出版企业多元化可能进入的领域从整体上划分为与主业出版相关性和非相关性两大类。在与主业出版相关性较大的行业或领域开展多元化,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相关多元化,出版企业在相关性行业或领域开展多元化,其产品或业务之间在生产、营销、技术、用户、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同质性,基本可以共用出版企业的内容资源来达成生产、经营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例如我国一些出版集团以出版业为主体,融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出版、报刊、印刷、出版物发行、数字出版等于一体,并涉足媒体广告、出版物流、教育培训等行业,形成了具有流程共生性的相关多元化经营优势。在与主业出版相关性不大甚至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或领域开展多元化,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异质多元化或非相关多元化。

图1揭示了出版企业在相关或异质行业或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扩张以及资本运营扩张来实现的,具体有三大路径。路径1:以内容资源为基础构建传媒系列化产业链,实施跨媒体扩张。近年来,移动互联发展很快,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基于互联网的媒介融合的革命,图书、期刊、报纸、电视、广播、数字多媒体等各种媒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全媒体拓展空间。一些大型出版企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以内容为基础,实施媒体融合,构造系列化产业链,进行跨传媒扩张。这种业务扩张并不是以现有产品线而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用户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或是新市场,属于人们常说的横向多元化或水平多元化。出版企业开展这种横向多元化,原有的市场和用户基本相同,业务关联性很高,只需采用一些新技术、增加新业务就可实现。出版企业的这种横向多元化的本质就是内容资源经营开发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跨媒体经营、全媒体经营或称文化产业“大运营”。其主要做法就是出版企业把已有的内容资源用足,打造如图1中的第一行所列的多种媒体的系列化产业链,实现优势内容资源的图书、报刊、音像、广播电视、数字媒体互补和互动开发,使自身的优势内容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地占领市场,从而有利于内容资源的收益最大化。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出版60多种平面媒体,一直注重跨传媒扩张,已拥有出版、美国在线(ISP)、有线电视、广播、影视娱乐以及音乐等收入来源。出版企业进入图1中的第一行所列的媒体领域开展经营,还可以在子产业进一步扩张,如图1中在数字出版子产业中,出版企业可以把自身打造成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基于互联网的电商以及动漫、游戏开发者。这种横向多元化的路径,要求出版企业立足于传统出版产业但放眼整个文化产业,立足于内容的同时面向全媒体出版,通过对内容资源进行不同媒体形式的包装转化和传播,实现出版产品“去书本化”,其智能性、触摸交互性更强。跨传媒扩张有助于出版企业尽快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这需要出版企业从依托版权、复制和出版物发行的传统的赢利模式,转向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传播、在线体验、线下消费和电子支付的新模式,对内形成全媒体的出版能力,搭建起全媒体出版平台,同时也要形成全媒体出版的推送能力,搭建阅读平台,以多媒体、跨介质、跨终端、跨时空的方式,使人们更加自主、自由、便捷、智能地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路径2:注重出版主业的同时,向出版产业的上下游扩张价值链,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图1揭示了出版产业链由“造纸→出版→印刷发行、媒体广告、出版物流”组成。这一产业链上的各部门通过专业化生产为出版物增值。其中造纸业为出版产业的上游,印刷发行、媒体广告、出版物流构成了出版产业的下游。这种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是以产品流通的上下过程为界线来划分的,因此,出版企业注重出版主业的同时,向上游、下游扩张价值链,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在性质上属于人们常说的纵向多元化或垂直多元化。出版企业纵向多元化的途径是注重出版主业的同时,完善出版产业链的“生态系统”,通过向出版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部门扩张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向为出版业提供材料及生产条件的上游行业如造纸业进行扩张,开展纸业经营;二是在出版产业链的下游,即现代印刷业、发行业和媒体广告业、现代图书物流业进行扩张,开展印刷、图书、媒体广告、图书仓储和配送经营。出版企业纵向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图书出版、印刷、发行、物流环节的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边际利润的外溢,产生倍增效应;使出版企业在从纸张到出版印刷与图书仓储和配送的产业链中,做到宏观管理和有效调控,并能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也有利于出版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路径3:以出版主业积累的资本扩张到非出版业。出版企业的业务扩张除可通过构造一体化的产业链来实现纵向多元化以及通过构造系列化产业链来实现横向多元化外,也可通过资本营运渗透到非出版产业。图1揭示了出版企业以出版主业积累的资本向非出版业扩张的两条路径。一是向有一定关联度的同心圆行业渗透和扩张,走同心多元化之路。以原有技术及优势资源为基础,为新市场、新用户增加新业务实现的多元化经营,被人们称为同心多元化或集中多角化。如计算机生产商生产电脑,后扩展到生产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就是一种同心多元化,企业增加的产品和服务是新的,但是在同圆同心上。对出版企业来说,其有一定关联度的同心圆行业领域主要是教育与培训。出版和教育、培训有一项共同的使命就是传承文化、提高人的素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是很多出版社尤其是教育类出版社遵循的办社宗旨。这些出版企业可以构建出版一咨询培训一教育科研服务业务链,走同心多元化之路,向培训和教育业渗透和拓展服务。

出版企业把延伸的领域扩展到教育与培训,其前景广阔。当前,在线学习、在线教育、课程资源数据库模式已成为国外一些出版企业获取盈利的商业模式之一,它们根据专业课程进行内容的数字化,提供在线教育与培训平台供用户付费学习或课程资源数据库下载。例如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英国培生出版集团的业务中都有教育、培训服务领域,它们通过设立培训中心、测试及测评中心、职业认证中心、在线服务中心,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服务。结合出版企业掌握的优势内容资源的现状,研究进入特殊用户服务市场的渠道,对于我国大多数出版企业而言,已是一项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和领域。二是出版企业向非相关产业渗透和扩张,形成混合扩张性的多元化产业链。其途径是资本扩张,以出版主业积累的资本投资非出版行业。出版企业形成混合扩张性的多元化产业链,既可以通过参股、并购其他行业,直接投资其他高回报行业,如互联网、房地产、酒店旅游,甚至金融证券业等,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合作建立一种新的联合体而进入新领域。采用这种多元化经营战略,出版企业来可以获取投资非出版行业的收益机会,有利于出版企业综合性成长,或向前景好的新兴行业转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