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

大学英语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文戏剧表演;大学英语;口语

一、戏剧表演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从外研究现状看,18世纪的法国萌芽出了教育戏剧。到了20世纪30年代,教育戏剧发展较完善成熟,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起来并在国外教育领域逐渐普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完善研究,将教育戏剧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同期,台湾及香港地区率先采纳此种教学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戏剧教育最近几十年传入我国大陆,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过本地化吸收演变成了一种近些年来流行于少儿教育的英语学习方式。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甚至专门开设了英文戏剧社团。但戏剧表演教学法和戏剧教育不是同一事物。英文戏剧表演法是从戏剧教育中得到启发,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向,形成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作者以“大学英语”、“戏剧表演”等为关键词在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查得2004—2018年间相关文献共有41篇。将这些论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近十年来相关文章也才35篇。如果再进一步将关键词限定于“大学英语口语”和“戏剧表演”则只有7篇文章。这些文章中大部分以实证研究法得出自己的英文戏剧表演教学法应用方略,但受制于学生主体水平、剧本选取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的不同,得出的教学法步骤和解决方略也不同。当前我国对于此法在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本文探讨的是戏剧表演法具体实施步骤、价值效果等,可以增加现有的理论基础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补充。本文主要是探讨英文戏剧表演法对学生在英语口语能力方面的提升作用。

二、戏剧表演教学法概念定义

传统来说英文戏剧表演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如:戏剧游戏、朗诵、即兴表演、角色扮演等。其中的“表演”是一个宽泛概念,常见说法还有教育戏剧、课本剧、话剧、话剧表演、角色表演、英语短剧等。在这里作者认为英文戏剧表演法应该是:一种在英语课堂上运用的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来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活动。由传统教学模式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其相互合作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表演活动中担任某种角色,真实地或创造性地表演出这些角色在某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或出现的行为,使学生在语言、身体和情感心理层面上均有表达的机会,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并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趣味性以及实用性。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引导、指导、评价的作用。英文戏剧表演教学法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更适合在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高年级英语听说课堂和综合性英语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2016级涉外护理系1—3班(高中起点,学制3年的专科学生),同时设立有2016级涉外护理系4—5班为平行对照班级(不对4、5班实施英文戏剧表演法教学)。研究内容为:主要探讨英文戏剧表演法的实施对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口语能力是否具有提升作用;探讨戏剧表演法具体实施步骤及价值效果。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首先,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戏剧表演法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的研究、定义、如何实施等进行总结。其次,运用行动研究法分析验证在大学英语课上开展戏剧表演法教学是否能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及提出此法的设计与实施流程。最后,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分析验证其作用效果。

四、教学流程

学生们进行的戏剧表演通常是对既有剧本进行现场表演,因而,它的实施必须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英文戏剧表演教学法需要充分的课余准备,这是表演成功的关键。准备包括任务布置、剧本选用、角色分配、反复排练等,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布置表演任务,要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然后是选材。在做课题研究时作者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传统英文戏剧剧本或是课文等教科书类的剧本几乎不感兴趣,如果强制他们表演此类传统内容,教学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尤其此类剧本多写成于几十甚至几百年前,其语言输入价值并不高。故决定采取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其表演的剧本,教师可适当引导的选材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适合自己的戏剧表演资料,作者通过整个实证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从网络搞笑剧、短视频段子、流行好莱坞动画片(如冰雪奇缘)、经典童话改编(如丑小鸭)和经典中国影视剧(如还珠格格)中截取片段作为剧本,也有少量反映自己真实生活的原创剧本。获取材料后,需要适当地加工改编,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机会。第三,分组及分配角色。因为需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排演,时间精力的投入需要小组成员的配合和沟通。所以放弃了平均学历或随机组合等分组方式,而是以学生自由结组方式进行,统计下来恰好是以宿舍为小组单位(本校一个宿舍10人,男生自动成一组,表演时如有必要会邀请同班其他组女生客串),同一宿舍容易统一时间排演合作。对于大多数不需要太多出场人物的剧本来说,10人一组很容易出现闲置人员。对此学生们通常是将一部剧分成不同场景,同一角色由不同学生扮演,或是剧情中有角色性格、年龄或是剧情走向发生变化时换成另一人来继续表演。由此尽量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的热情。学生根据现有资料互相对台词,进行排练。

2.表演阶段。当表演开始前,一般会由一名学生介绍演出的剧目名称、剧情以及人物等,让听众能够明白剧情大致走向以及不同同学扮演同一角色时不至于混淆(同时会有胸牌写上名字)。结束时,由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并现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在表演的最初级阶段,学生们只是想着能够完成表演就好,但随着在舞台上练习语言的机会与时间的增多,学生们也开始注意道具、场景、烘托音乐等舞台因素的配备了,甚至是学生自己的舞台表演技巧、表情等也成为后期对于表演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所以,在确定剧本后,要对剧本进行适当改编与节选,内容涉及情节选取、角色分配、人物取舍、长句和复杂句简化,更为重要的是要照顾到每位参与者,让学生们都有机会在舞台上张口说英语。每组演出的时间为10—20分钟,每学期要进行2—3次。作者教授的大学英语精读每学期72学时,实验班级通常人数为76人左右。在表演时,专门有学生进行录像,让学生感觉是在真正的演出。根据改编的剧本分多个场景,将所选戏剧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完整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用英语充分表达,配合以适当的背景音乐或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舞蹈或音乐特长进行独舞、群舞或英文演唱等。同时,戏剧表演营造了剧情环境和语言氛围,让表演的同学全身心投入,观众随着剧情发展跟着主角看完了全部故事。随着学生们实践表演机会的增多,他们口语交际能力也能更加快速地提高。

3.总结反馈阶段。表演结束后,分析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每次表演时,教师必须认真地观看与记录。教师要在结束后就本组学生的发音、剧本选择、演技、道具和背景音乐、相互配合度等项目打分。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们舞台上表演的亮点,对于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应区别对待。对那些由于表演经验不足产生的口误等小问题,可以忽略不计,一些较大的发音错误或是身体僵硬眼神飘忽等表演共性错误,教师有必要及时指出并给予解释,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一对一详细说明。尤其是个别学生会表演自己创作的剧本,通常因为观众对剧情走向的模糊或是剧本创作用词不准等问题导致观众理解不了和反应平淡的剧尤其应该鼓励为主,切勿一味批评打消了学生的原创积极性。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戏剧表演。作者几次出现在学生的剧中都是学生需要下台与观众进行互动时主动选我或是学生表演气氛特别好充分调动了作为观众的我,一时忍不住在台下与台上演员进行英文互动。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热情,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比较容易营造气氛,消除学生在表演中容易产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其他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动机。

五、英文戏剧表演的教学效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有关研究问卷调查表共下发231份,回收231份,无效问卷4份,有效表格227份。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分成三种组别,具体分析在学习驱动力不同的情况下,实施英文戏剧表演法效果的差异。三个组分别是:A.对英语有兴趣,喜欢英语(43人);B.觉得学好英语很有用(123人);C.不喜欢英语,只是应付考试(61人)。1.在多选题:你喜欢的英语学习方法有哪些?表演和情景剧的A组38人,B组69人,C组26人。在教学方式中,动作、肢体表演和合作对话、情景剧以58.6%的大比例优势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A组有88.4%倾向于戏剧表演法,其他选择了音乐等方法;B组有56.1%选择此法,选择其他方法的54人,其中选择音乐歌曲等方式渲染气氛的有45人。C组有42.6%,倾向其他方法的35人,其中选择音乐、歌曲等方式渲染气氛方式的22人。2.通过实践戏剧表演教学法及活动,你是否提高了英语成绩和口语能力?明显提高:A组9人,B组7人,C组0人。提高了一点:A组28人,B组98人,C组33人。没有提高:A组69人,B组18人,C组28人。77.1%的学生都认为在使用了该教学法后成绩和口语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7%的学生认为提升效果明显。3.你认为英文戏剧表演法趣味性如何?趣味性高:A组39人,B组79人,C组30人。趣味性一般:A组4人,B组44人,C组29人。趣味性低:A组0人,B组0人,C组2人。65.2%的学生认为该法趣味性强。4.对于课堂上的戏剧表演,你感兴趣吗?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A组43人,B组122人,C组0人。一般:A组0人,B组0人,C组58人。不感兴趣:A组0人,B组1人,C组3人。72.7%的学生对课堂上表演戏剧感兴趣,只有1.8%的学生对其完全不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以应付考试为主学习英语的C组学生对其感兴趣程度整体不高。5.是否愿意参与英文戏剧表演?愿意参与:A组42人,B组121人,C组55人。完全不想参与:A组1人,B组2人,C组6人。96.04%的学生不论学习成绩高低都愿意参与表演。6.你对该教师的英文戏剧表演是否满意?效果满意:效果一般:A组4人,B组18人,C组12人。不满意:无。85%的学生对该法的教学效果满意。15%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7.同刚进大学时相比,与同伴合作的热情是否有变化?越来越有热情:A组28人,B组65人,C组28人。没变化:A组15人,B组58人,C组33人。53.3%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排演英文戏剧,觉得合作热情越来越高。8.在该教师引入英文戏剧表演教学法前后,对学习英语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喜欢→非常喜欢:A组10人,B组11人,C组无。喜欢→喜欢:A组33人,B组82人,C组23人。不喜欢→喜欢:A组无,B组22人,C组17人。喜欢→不喜欢:B组4人。不喜欢→不喜欢:B组4人,C组19。厌恶→喜欢:C组2人。由上得出23.6%的A组学生、17.9%的B组学生和31.2%的C组学生因为该法的实施改善了对英语学习的态度。由以上问卷调查表数据及学生访谈信息可得出:英文戏剧表演法是学生普遍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趣味性强,可渲染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参与率和效果满意度极高,能够改善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提高小组团队合作热情,并最终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口语能力。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口语成绩分析口语测试主要以口语测验时教师给出口语话题,然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向口语老师进行陈述,以及小组戏剧表演两种考察方式给分,并由教师根据其语音、语调、现场表现力、用词水平等给出10分以内的评分。最后得分是根据几次得分的平均值得出。前测为未实施该教学法时的口语成绩,后测为实施三个学期后的口语成绩。分析以上口语成绩数据信息可得出:实施了英文戏剧表演教学法的班级口语成绩呈现明显的提高状态,尤其是在后面几个学期,实验班级组的学生口语表达时其现场表现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访谈结果分析作者也就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查:(1)实施英文戏剧教学法前后对英语喜欢程度有无变化?(2)实施英文戏剧教学法前后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什么?得出71.75%的学生认为实施该教学法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更高,更加喜欢学习英语了。学生提及原因主要有:(1)戏剧表演让其学习英语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有感情地投入戏剧表演使其觉得说英文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2)教师的表演法教学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兴趣,同学们的积极组织使得课堂氛围良好。(3)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4)增多了自己学英语的时间,增加了对英文情景剧的好奇心和趣味性。(5)改变了以前对英语课就是一味地读和背的印象,即使有时听不懂也愿意看别的同学上台表演的是什么,有兴趣看下去。

六、意义与讨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如下优点及效果。

(一)有利于消除学习外语时的焦虑感(趣味性强)在Krashe的输入理论中提出:学习输入的内容必须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还应当能有效地排除“情感过滤”(学习者由于缺乏自信或焦虑而使语言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语言输入材料既应难易适中便于理解,又应轻松有趣、有效排除焦虑感。英文戏剧表演的剧本正是符合的素材,有利于提高语言输入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在潜意识中消除“情感过滤”。

(二)弥补了大学生外语口语的输出不足(学生参与率极高)虽然学生学习了大量语言知识,但语言输出活动明显不足,没有足够的机会在课堂环境中使用外语。课堂上语言输出活动不足是大学英语教育的痼疾之一,而英文戏剧表演能够有力弥补这一不足。

(三)提高了学生的现场表现力,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升其素质(切实提高英语成绩和口语能力)大学英语教学采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较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造成了大多数学生表现能力严重欠缺的现象。在很多正式场合,经常见到学生不敢张口,难以表现自己的情况。本教学法的运用,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在公共场合锻炼的机会,使其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障碍,能在交流过程中自如地运用英语,提高了他们的英语现场表现力。轻松的课堂气氛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说错时的焦虑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也能克服“羞于启齿”的现象,大胆开口,并能最终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有利于学生们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小组团队合作热情)戏剧表演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语言天赋、改编及创造构思能力等。戏剧表演又是个集体合作的过程,在各个阶段的讨论、编剧、表演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学习探讨,这一过程既需要集体凝聚力,又要发挥个人的独立性,从而使个人意识与团体协作精神得到和谐的发展。小组内的配合非常重要,通过不断地磨合,使学生学会共同协作,团结一致。

七、结语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已有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并且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英文戏剧表演教学法实施后对学生进行口语成绩前测后测得出的数据以及问卷访谈观察得出结论:英文戏剧表演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口语水平;有利于消除其学习外语时的焦虑感(趣味性强);弥补了大学生外语口语的输出不足(学生参与率极高);提高了学生的现场表现力,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升其素质(切实提高英语成绩和口语能力);有利于学生们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小组团队合作热情)。本文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英文戏剧表演教学较为喜欢,但目前本校多数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很少有学生具有充分自主权的课堂活动。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使更多的教师对英文戏剧表演教学法感兴趣,尝试采用此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黎爱玲.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课程与教学论[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陈娟.中职英语艺术表演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3]黎明霞.戏剧教学法在艺术中专英语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4]蔡敏.在“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20).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1.1语言环境欠佳,学习氛围不浓

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尤其是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其实践性非常强,需要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成自发的语言习惯,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往往局限在课堂上,甚至存在课堂教学仅仅为“汉译英”或针对英语等级考试进行“应试教学”的现象,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他们英语语言能力难以提高,更阻碍了他们英语思维的形成。

1.2师资力量薄弱,需进一步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但由于地域文化、专业素养、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执教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通常来说,要想做好英语教学工作,不仅要求老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运用自如的语言能力、驾轻就熟的教学技巧,更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的文化变迁和语言教学的最新动态,不断吸收国外语言教学的先进理念,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此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近年来,高校引进师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反映出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1.3教学手段落后,需不断改进创新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非常明确:培养学生将学到的英语基础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不断提高英语交流的实用能力。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法比较单一,且多重视书面语言教学而忽视口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往往学的是“哑巴英语”,无法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远远落后,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地域差异,各高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任重而道远。

1.4片面强调英语重要性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人英语交流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但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片面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压力。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过分夸大英语的重要性,甚至让学生产生学不好英语将来就无所作为的思想,会给学生增添无谓的心理负担,使之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英语教学的效果则无从谈起。

2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背景

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通常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出现。文学作品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瑰宝,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笔者发现,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分享优秀作品带来的愉悦体验,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英美文学教学应运而生。

3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

3.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鉴赏,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语言技巧、写作手法,以提高阅读、写作等实际运用能力。对教师来说,带领学生对这些语言技巧、写作手法进行探讨,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更好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

3.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接触到的英美文学往往是一些片段或精华部分,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一部优秀作品的整体认知,感受国外的文化气息,增进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3.3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语言,或形象、或抽象、或严肃、或诙谐、或通俗、或深刻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和态度,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可以说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是一份精神大餐,每一部优秀作品都是一场精神盛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让学生徜徉在优秀文学的海洋,接受优秀文学的熏陶,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4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4.1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英语教育从中小学开始就要与国际接轨,在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改变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不能用英语交流、看不懂英文原著等状况。这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随着学生英语基础的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可以从原有的基础知识教学逐渐向素质教学方向转变,力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之,高校引进师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在不断提升,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师资为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4.2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教学改革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不是全盘否定,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也不是将原有的教学模式全部逆转。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础英语教学与文学英语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英美文学教学的引入是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拓展,有利于学生丰富和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加深刻地感知外国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

4.3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实现途径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具体的教改实践全过程中。其次,要改变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而英美文学教学的引入,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则以“导师”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思路、语言技巧、写作手法等,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比如,同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时期的作品,英国的文学作品注重的是社会问题,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希望在精神领域探索实现理想的途径,法国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则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再者,英美文学教学一定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防止“管中窥豹式”的鉴赏,破坏作品的整体性,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碎片化,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4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是“教”和“学”的结合。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成功接受知识,教育才是成功的,知识的传播才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学”,所以课堂传播是不成功的。这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被称为“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这是由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和他的同事沃·韦弗于1949年提出的。这一模式最早用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中的传播模式,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用于教育教学研究。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包含“噪音”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指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干扰因素,比如生词的出现、社会文化背景过于陌生、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等。根据《要求》的精神,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接受教师的信息之后,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都发出信息,也都接受信息。这种双向传播符合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理论。他认为,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有传播学者针对教育教学展开研究。90年代初期,已有一些教育传播学的教材与论著问世。教育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课堂教育传播模式与效果成为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基于对大学英语课堂传播模式的分析,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的有效性呢?从传播因素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是从传播者开始的,要想增强传播有效性,就要先提高传播者的素质。首先,教师是大学英语课堂的行为主体,教师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其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权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不反感、不排斥,才有兴趣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再次,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学生”。传播心理学表明,信息接受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范围,包括知识、经验、立场、历史文化知识来接受信息。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融入到教学中,扩大师生的共同经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传播效果理论分析,首先,认知一致理论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寻求平衡和一致,如果某人的观点与其他人不一致时,他有压力形成新的观点,达成一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成功接受教师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在相同时间接受信息。后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感到紧张,有的会加快步伐,追赶上其他学生;有的则出现放弃或者逃避的念头,表面看起来接受了教师的信息,其实则不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点对面”地教学,而应该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式,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让所有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还要理解好信息。在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指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设定议程的责任,比如,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要简要讲。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议程”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和可控性。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合理使用传播媒介是达成有效传播的基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传递的信息是英文,这对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科学利用传播媒介来辅助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有基本功的训练,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在电子课件的设计上,要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和现场感;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教师要多操作、勤练习,熟能生巧。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一)大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育中,很多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系的学生在大的阶梯教室中学习英语,基本都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就会加大,负担也随之加重,教师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导致教师很少有空闲时间去进行自我培训、自我学习,无法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受专业性的影响,英语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学校对外语教书的要求随之降低,就出现了大学中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不足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原因之一。此外,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也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效果也难以提升,目前大学中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二)大学生英语素质参差不齐

受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不同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育存在着沿海地区英语水平比西部地区学生英语水平高的现象,但是大学是把全国各地的学生汇集在一起,这就导致了学生间英语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除此以外,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和学生个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也有关系,因为个性化的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相同。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交导致了普通教学只能满足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要求,但是却导致了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兴趣日益低下,使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间英语水平差距过大,使得学生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三)评价方式过于应试化

除了各学期必有的考试以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最主要的考核方法。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教学大纲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程度。但是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四、六级考试的目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考试的通过率上。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词汇、掌握语法,忽视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部分国外院校招收研究生时,已经不将四、六级考试作为参考。此外,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测试和四、六级考试的试题类型多以选择题为主,学生通过选择题很难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从而导致了现阶段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仅以应试为主,综合水平普遍不高。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与时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向外向型企业转型,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外资企业。对于毕业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拥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是指要有良好的听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需要光能通过考试而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的“学渣”,而需要能够综合应用各项能力都很强的“学霸”。而针对这一需求就必须要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找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

(二)高校扩招的需求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使得学校学生的人数不断激增,就会导致学校的教室数量、教师数量、图书数量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满足不了高校扩招的需求。面对大量的学生,英语教师也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在逐年下降,教师的压力也成倍剧增。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育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才能满足高校扩招的需求。

(三)大学英语教学自身的原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出来,例如英语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评价方式过于应试化、片面化等缺点。这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听、说的能力受到发展限制,不利于大学生英语的学习。鉴于此种情况,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进行改革才能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推动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稳步提升。

三、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是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效果、指导具体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所以要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灌输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观念,要将知识传授、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新的教学观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知识的接受情况,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教学形式和教学进度,注重提升并不断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重点。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一定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各个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与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1.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既可以创造真实情境,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通过图像、声音、色彩、音乐相结合来加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通过情境创设来提供生动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语言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有利于营造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3.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多元互动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使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组织者、合作者进行转化,在互动中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

(三)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加深,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视频、照片等资料放入多媒体中,能够大大节省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最后,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极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但是技术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如果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主次不分,反而会使正常英语教学受到影响。基于多媒体既有优势又有劣势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从而对多媒体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对教学环节不断地优化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争取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并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四)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大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培训班或者外出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之余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五)制定更加灵活、客观的评价机制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或者表现,它直接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并且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紧密关联,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师应当了解那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在教学实践中避免低效或无效教学行为的发生。[2]如今,面对今时不同往日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视觉刺激或举例来开始,授课过程中通过目光接触,改变音高或音量,适时在教室走动的方法使学生保持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越高,教学有效性就越高。大学英语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时,要坚持任务导向,控制好课堂节奏,高效利用教学时间,创建组织有序、注重学习、愉悦学习的环境。

如果教师用于讲课、提问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越多,学生学习的机会就越多,那这样的教学就越有效;反之如果教师用了很多时间组织教学和使学生做好准备好好学习,那这样学生能获得的有效教学内容就越少。有效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教师情感。教师情感虽然无法用仪器来衡量,但是学生会看的很清楚,学生可以洞察教师行为背后隐藏的感情。可以说,教师情感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行为,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情感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感染和对课堂气氛的调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生动,声调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真挚,就会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同时,教师以亲切而期盼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就会传达一种关注和热爱,而这种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一旦投射到学生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2提升教育境界

俗话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远远不止课堂教学一种形式,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日趋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师要想维护其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正确引导学生,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由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垄断者,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崇尚读书学习,潜心钻研学问,探索教学方法,丰富知识经验。

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涉及很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具备渊博的通识性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事实上,当前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不合理的,对与英语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好,而通识性知识和教学知识相对不足,所以要加强学习和培训,逐步完善知识构成。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

英语是一种语言,蕴涵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于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把有限的课堂用于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工具人”。为了完成既定的授课目标,教师往往忽视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多地引导学生训练答题技巧,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锻炼其英语思维。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压的学生和老师都透不过气来,这无形中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苦背单词和语法,一些老师专门研究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却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征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态,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意义,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主张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师生借助语言媒介分享人生体验,升华生命感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系统资源的承受力,致使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双重增加,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导致了课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个体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不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此外,大班教室空气浑浊,难于管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有一种“闲散”的感觉,继而出现课前预习准备少、课上注意力分散、无故旷课等现象。而对于教师而言,控制一堂大班英语精读课程的压力相应变大,授课和批阅作业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加大,从而使教学变得费力低效。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设置阻碍了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三)课堂主体角色异化

夏晋祥教授对“生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也就是说,生命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话题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应该在习得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获得生命的启迪。课堂教学理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现代知识本位教育禁锢了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与激情,“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4]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各种考试达标为中心,把书本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记住大量所谓的“标准”知识和“正确”答案,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这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将学生生命发展中宝贵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销蚀了。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生成者”异化为知识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习惯于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

二、生命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从知识传授到生命体验

生命化的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其发展是生成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任其发展,就像荒山上的树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因此,教育承担着引领生命航向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识,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更应该是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力争完成课前预设好的教案,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寻求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交流个人思想,分享其个人情感。比如,在讲授《全新主题大学英语4》第三单元A课文Mars:AWaterWorld?(火星是有水存在的世界吗?)时,笔者在引入课文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课前展示的方式回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事业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分布和外形图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有关“机遇号”火星探测在火星上工作的实景录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想课文内容,熟悉专业术语和词汇;课后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Isitworthwhileformantoexplorespace?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仅对人类太空探测的轨迹和火星探索的新发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而且对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和太空竞赛的意义有了更为理性的沉思。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从文本译解到生活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血脉相连的,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养料,教育源于生活又创造着生活,因此,与生活断裂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与生活相融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6]语言来源于生活,它描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英语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英语的教学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欲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话题为中心,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语境,预设多样的情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教学方式动态化: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

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共享经验和人生的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与阳光。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摒弃传统的单线交流的对话关系,即师生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知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或是唯一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多向交流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英语学习者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多向互动而建构知识,习得语言。而所谓的多向互动出了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师师之间的协作研讨之外,还包括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人本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例如,当前国内基于语料库和“云”资源“句酷批改网”,已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试用。通过笔者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这一网络资源的便捷。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定期内在该网站完成作文提交,立刻会收到自动的批改反馈,以及具体的批语。学生依据批语可以反复修改并反复提交,直至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些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大班型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团队合作。教师在大班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分组时提倡异质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锻炼机会,促进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三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应经常轮换角色,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的机会,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三、结语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一)研究样本为了解近十年研究状况,课题组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采集数据库,检索“主题”为“教育生态”的论文(时间截至2013年底),在检索结果中以“大学英语”为“主题”进行再检索,得出257条记录,剔除一些非论文信息,这十年间共计发表了224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相关论文数量开始呈增加的趋势,这与2007版《课程要求》的出台,以及专家给予教学理念指导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信息技术支持的文献研究法对大量文献材料进行分析。具体使用了EXCEL、SPSS等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

二、研究过程与讨论

本研究对“做了什么研究”进行了调查,同时有选择性地通过对政策文件和期刊论文的研读来解读调查数据与图表。一般而言,一篇论文有3到5个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呈现研究内容,发现研究重点。

(一)高频关键词统计与研究重点分析课题组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对关键词的频次进行统计,按频次排序,选取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50个,见表1(每个关键词后的括号表示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位居前20位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诸如“教育生态、生态化、课堂生态、网络环境学习、学习环境、生态化教学”等得到了重点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普通词汇的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所关注内容的一致性。因此,关键词被归类成普通词汇,并统计普通词汇频次,可以更加准确地理清研究概貌,结果如表2所示。由此进一步了解到:目前“大学英语”的“教育生态”存在“生态失衡”,分析“生态位”与“因子”的关系,利用“网络环境学习”“多媒体”与“信息技术”,以“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谐构建”“生态化课堂”。

(二)研究内容讨论外语教学系统作为一种微观的生态系统,指在外语教学环境内生存的各种要素或者因子(教、学、物理环境等)与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种教学要素相互竞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如表1和表2所示,研究者围绕着教学环境内生存的各种要素(因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课题组统计了研究者对各因子研究结果的比例,依据关注度比例,依次为“教”因子、“物理环境”因子和“学”因子,如图2所示。1.“教”因子研究者普遍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生态环境的现状,发现由于高校扩招造成了师生比例失衡、多样化的学习者与大的授课环境失衡;生源在基础知识、学习动机、态度、学习环境资源以及对教学内容反应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导致教育生态失衡;教育生态位偏差;教育生态主体(教师培养)发展相对滞后;语言学习输入与输出不平衡;课堂物理环境优于社会和价值环境,社会环境最差;应试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目标不平衡;传统教育方法难以实现教育的生态功能;语言知识传授与文化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学习不可持续;评价机制单一,等等。针对以上失衡现象,研究者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按研究成果比例排序)进行了深入研究:(1)课堂教学。通过对共同点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在以下几点上达成共识:1)课堂生态平衡具有复合性,即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物理、社会和价值环境与课堂主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通过净化美化学习环境,人性化座位编排等,营造生态化课堂物理环境;通过优化师生生态位,促进师生多向交流,平衡男女比例,拓展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激活第二课堂,营造生态化课堂社会环境;通过淡化英语等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强化学习内动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变换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创造愉悦心境,开设多种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建立主体交往互动的仿生模式,营造生态化课堂价值环境。2)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课堂主旨,既注重英语的“工具”作用,又注重利用工具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策略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优化教学目标。培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构整合包括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素养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生态化教学内容,注重利用专业、实用、有特色的教材,拓展利用多媒体、流媒体、超文本、网络、移动等教育与学习资源。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与教学媒体互动;采用情境、开放式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采用合作化教学方式,开展生生互动等。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教师和小组成员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评价提高教学评估的科学有效性。3)利用“限制因子定律”,营造师生相互作用的课堂心理环境,根据社会群聚性与阿里氏原则,加强教师心理环境意识,根据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筛选加工有效信息,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根据花盆效应原则,建构师生开放的心理观。4)网络环境下课堂生态的构建,构建学生友好型网络学习平台,生态主体转变角色,平等的网络空间可以增加学习与练习机会,生态信息丰富多样,便于加强监控,实现网络异步交流。(2)课程研究。韩戈玲(2011)认为不同类别的高校应该建立不同生态结构的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各校需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合适的大学英语课程。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实施教学,力求避免“千课一面”。李新民(2010)提出课程整合可诠释为以《课程要求》为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学生、教材等相互作用来实现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章木林[2](2012)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教学目标、结构、模式、内容和资源开发等因素有机结合,自主学习与面授教学整合,突破耐度定律,课堂物理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整合,破解花盆效应,EGP、EGE、ESP整合,发挥边缘效应,提升教师素养,关注限制因子,重构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结构。章木林[3](2013)提出通过“3+1”课程范式、“1+1+X”教学模式、“1+X”课程结构、“3+X”评价体系来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态化课程体系。(3)教学模式构建。封磊(2010)、曲晓慧(2011)、贾秋仙(2011)、夏英姿(2012)、于娜(2013)等提出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金晏旻(201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线教学与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纯网络学习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效率、兴趣、写作信心以及英语写作水平,充分说明混合式学习在网络写作课程中是可行且有效的。(4)教学改革。陈兴莉(2010)认为教育改革应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同时进行,积极主动地、多层面地去适应赖于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改革向联系、整体、平衡、发展的方向前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采用生态化模式,调动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主体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用形成性与终极性评价来考核与管理,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学的基本精神,采用网考对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进行改革。郑珺(2009)提出“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课程设置上,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改革的新需求,增设专业英语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构建“精选”知识、感悟学习、讨论常规化的课堂生态模式;树立第二课堂活动观;树立社会实践观,打破课堂局限性,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关联,注重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孙璐[4](2013)指出计算机网络应与外语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建立一个动态平衡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个性化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外语环境,促进个性化教学发展以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5)课外延展。课外语言学习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研究者从第二课堂、课外和后续课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构建整体化教学原生、延生、再生和创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树立学生主体的生态观,倡导学生利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举办各种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加强第二课堂的监控;开设后续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加强课外学习,发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6)教育生态主体———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要求教师调整生态角色,重新定位,不断反思教学与自我,努力创建生态化课堂。[5]首先,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向多元化发展。其次,教师应调整好与环境的关系,成为课堂生态环境的营造者、管理者,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的研发者、整合者、建构者,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参与者、协调者;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兴趣激发者,学生情感和生命教育的关怀者、推动者,学生心理疏导者,教学的组织者,学科文化和学习过程的对话者、诊断者、评价者,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最后,教师这一生态种群自身素养定位,知识技能和教学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观念意识和文化教学的创新者、探索者,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的实践者、反思者,多元文化素质提升者。其他,研究者还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课程要求》的分析解读。谭玮[6](2008)提出它所蕴含的适应性、主体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教育生态学的教学理念。陈玲(2012)提出教学模式体现出开放性、动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生态特征。新型生态教学环境以师生为课堂生态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继而衍生出多元共生类和竞争类教学策略。第二,教学监控。研究者提出“自监”“调节”“隐形”的生态化教学监控运行机制,“全程全员”“过程控制”与“广泛参与”的生态化教学监控保障机制。2.“物理环境”因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大学英语课程不断深入整合,课程生态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后简称《规划纲要》)中提到“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物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着整个教育生态。研究者以“网络环境”“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物理环境主要因素构建教育环境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第一,确定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帮助建立和发展新型学习生态系统,扩展和改善人际社会互动;[8]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参与,能够构建不同时空的课堂环境,网络虚拟环境,建立新型仿真的学习生态系统,破解花盆效应;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构建以生为本的个性化生态环境,使学习者的差异性和个性统一。[9]现代教育技术给大学英语教育环境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如:第一,多媒体课堂的僵化现象。多媒体作用被夸大,造成“越位”倾向;教学课件与信息泛滥;多媒体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第二,网络虚拟环境构建的仿真学习生态系统存在监控困难,教学与学习评价不准确等问题。第三,学生与教师ICT素养欠缺,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参与的教育改革。[10]ICT素养指的是个体恰当利用信息、通信和技术工具获得、管理、整合、评价信息,建构新知识,为有效参加社会活动而与他人交流的兴趣、态度和能力。3.“学”因子教育生态中的“生”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活着的,有生命的”;其二是学生。研究者大量集中研究“教”因子的同时,对“学”因子也投入了关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如上所示,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必备因素,学习者的ICT素养成为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孟亚茹(2009)采用实证调查研究法对该情况进行了解,使我们关注到学习者的ICT素养水平对高校有效配置资源,教师进行合理的课程计划,课内和课下自学形成平衡的生态系统构建,以及教学改革、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的参考依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自主学习作为复杂因子的结合体,自身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动态的生态环境。构建多媒体网络辅助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互动,从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习策略切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放手,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避免“花盆效应”;基于“生态位”原理师生、生生角色准确定位,促进良性竞争;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之间动态、和谐、平衡的互动交流,生态型的自主学习系统不仅仅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且是各生态主体间积极、主动、互动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3)学习者的学习个性品质培养,是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谭玮(2008)提出学习者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等良好学习个性品质只有在和谐、开放、自主的生态化英语课堂中才能养成。生态化英语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唤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4)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能帮助解决学习困难者的心理问题,学习困难者通过提升自身的挫折容忍度、通过自我实现预言来强化正面的评价由此克服“习得无助”现象,跨越学习中的障碍。

三、研究结论

大学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在我们的调查中觉得通过分层授课可以从中获益的占63%,认为没有收益的只占13%,教学效果有一定提高。2013年,我院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依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参照学生自己报名意愿,全院2013级52个班20%学生组成A层,60%学生组成B层,20%学生组成C层,大学英语分A、B、C三层教学,教学目标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全校按系分为三大组排课,同组学生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依据学生基础而不同,A层学生教学中加强听说,C层学生侧重词汇和语法。期末同一时间、统一试卷进行测试。经过一年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较之前英语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更明显。老师们也认为分层教学后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便于开展教学活动:如听力材料的选择,课文重难点的把握等等。这一成功案例为我们在我院成人英语教育里实施这教种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可行性。

二、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新生入校后,马上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成人高考英语成绩、摸底成绩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英语基本功较扎实,对英语很感兴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B层次的学生为中等生,在英语学习上有积极性,但基础不够扎实。C层次的学生为基础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从测试学角度看,采用任何形式的分级考试都难以把来自不同发展区的学生准确区分开来。因此,在分层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应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学生可以试听一段时间,如果师生任何一方感觉学生不适合该层次,即可向老师提出转层次的请求。既可以从高层往低层转,也可以从低层往高层转。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期望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实现目标的动力。分层教学计划必须富有弹性,这种弹性要保证各层次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机会和内容。A层次的学生一般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兴趣,有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可适当注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风俗的输入,加入中英文化的比较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应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采取多样形式,例如角色扮演、口头陈述等,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和篇章写作教学,培养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能力。B层次学生课堂上教师仍需做较多的讲解和示范,采用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语言听和读的信息输入量。教学中可设计适当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但难度和比例小于A层次。对C层次班级学生可从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入手,配合简单的音像资料作为学习材料,制定课后学习计划,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实践,做到课外练习,课堂检查。考虑到听说能力的显著提高比较困难,可在教学中侧重阅读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搜集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英语材料,通过查阅字典等方法帮助他们一起进行阅读翻译。

(三)教学方法分层

教无定法,学有规律。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分层教学的基本方式在于把传统的、现行的各种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教师不仅要创新,而且要熟练使用它们。一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都是好方法。这样的好方法多种多样,极为丰富。重要的是教师要明智地选择和灵活地运用,从而能为每一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并为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内容提供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法,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完成教学目标。

三、成人本科“大学英语”分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和教师的“层次反应”问题

目前,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英语成绩,这样就形成了快慢班机制,而“不幸”被编入慢班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被“标签”了的感觉,再加上本身英语学习的困难,即使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成年人或多或少也会在心里产生紧张、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层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及时疏导、消化学生的负面情绪,想尽一切方法改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热情。

(二)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普遍希望外语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教师除了要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外,还要强调再学习的过程,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进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评价,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更要明确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