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

电视新闻论文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1篇

从发展速度上看:传统的电视传播由无线(微波)传输、有线(光缆)传输和卫星传输三种,收视对象是接收终端———电视机前的观众。资料显示,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实验开播到2014年,经过56年的发展,中国有4亿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已高达140台,拥有8.8亿人口的农村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也达到95.2%,全国观众总人口数达10亿人以上。反观新媒体的发展则迅猛得多,以互联网为例,从1994年到2013年6月,短短的二十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1亿;而中国智能手机从本世纪初引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3年,智能手机拥有量大约是5.8亿部;微信平台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从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观众接受信息是靠电视机完成,受制于固定的有电视机的场所,而手机的使用者不受制于任何场所,不管在哪,只要有信号,就可以从微信、微博、短信中接收到信息。

从影响力来看: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靠高科技的支撑,具有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即时沟通、成本极其低廉等优势,其影响力至少已基本达到了与电视传播不相上下的程度。

不难看出,电视的受众规模依然是庞大的,然而,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保留传统的传输方式,巩固已有的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覆盖新的受众群体,让电视新闻融入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多样化是当下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保证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向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把电视节目整体放到互联网和手机上,如手机电视和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NTV,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成为电视新闻受众。其二,将电视新闻节目按板块、栏目建立起微信、微博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如辽宁电视台的知名新闻栏目《新北方》《新闻正前方》等。其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依靠技术支持实现多重、多向传播。当电视新闻到达微信、微博平台后,接受者又可以通过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将微信、微博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及朋友圈。

传输方式的多渠道,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而传播的多样化则改变了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模式,新闻资讯获取的平台从以往的只能通过电视机变为既有电视又有新媒体,一大批不待在电视机前的新媒体拥有者(特别是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并且,由于新媒体渠道的扩展,使得传播者能够借助新媒体渠道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实时化、共享化,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资讯。

二、利用新媒体使电视新闻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2篇

对于现代人而言,看电视新闻并不全是为了“娱乐”或“打发时间”,很多观众更需要从新闻中挖掘到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电视新闻不能再停留在泛泛而谈的走流水账式的播报层次上,而应不断深入挖掘新闻背后蕴藏的价值,彰显出实用性。观众看重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的新闻事实,还有从这些新闻事实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思考。例如,对某项国家新出的政策文件的报道,就必须把该政策将会为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百姓应如何去申请才能享受到该项政策等问题讲清楚,这样观众才能体会到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自然也会提升观众对该档栏目的口碑,从而大大增强节目影响力。

二、突出服务功能

目前,电视新闻记者为新闻当事人“跑腿”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也符合新闻“贴近民生、服务民生”的内在要求。一档新闻栏目要想办好,取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是前提,因而自然就离不开深入大众、为大众服务这条途径,使观众感觉到“有困难、找媒体”是条不错的路子。而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应重点突出服务的效率和结果。真正做观众的贴心人,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座右铭,忧百姓所忧,急百姓所急,尽快帮百姓把事办好,让群众满意。例如,农民工讨工资问题,记者应竭尽所能,有效利用采访权、监督权,依法依规、破除障碍,带着真情感帮助农民工兄弟排忧解难,突出新闻媒体为民服务的价值。

三、关切弱势群体

当前,社会中弱势群体普遍存在,而媒体的介入,往往会使弱势群体获得新机和希望,这也是加强新闻贴近性的重要方式。例如,对于地震灾害中的困难群众救援问题,对于重大疾病患儿的资金筹集问题,对于老年人、失独家庭或留守儿童等各类弱势群体的帮扶问题,在我国法制建设还尚不完善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紧迫性。此时,就需要我们电视人心怀强大的责任意识,做好公众“良心”表率,和广大群众一起,出谋划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四、疏通当代情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情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普遍问题。诸如婆媳关系不和、离婚、赡养老人等情感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因此,电视新闻栏目在新闻报道的同时,也肩负着疏通当代人内心繁杂情感的重任。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切忌蜻蜓点水、猎奇式的报道方式,应注重协调、沟通,从多方面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理好当事双方或多方的矛盾纠葛,化干戈为玉帛,使人与人之间走向和睦与和谐,使当代情感找到合理有效的释放和溶解渠道。

五、优化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几乎“人人都是网民”,从网络渠道关注和收看新闻的人数量极其庞大。因此,电视新闻要想获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与网络进行“贴近”也变得愈发重要。目前,微信、微博、网站等渠道,是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来源。电视新闻栏目应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与民众建立更为便捷的传播与互动通道。一方面,这些渠道能够进一步拉近新闻与民众的距离,使民众看新闻更便捷、更迅速,促进节目知名度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与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搜集民意,可以为节目的优化调整和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获得双赢。

六、结语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3篇

(一)叙事时效的鲜活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新闻,其永恒不变的一项重要诉求便是时效,所以,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还是各地方省级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十分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作为时政新闻的招牌,新闻联播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省级电视台都具有极高的鲜活性。目前,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媒方式的日新月异,使得新闻叙事的时效性不断加强,让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仿若一直身处于社会信息的不断变化发展中,从而使观众可以时刻体会到鲜活的时事新闻资讯。受实际硬件条件因素的限制,使得央视电视台的新闻在空间叙事方面与地方电视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大部分的地方电视台都是偏安一隅,注重对本地区发生的时事新闻的叙事性播报;而中央电视台则是对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特点的时事新闻的叙事性播报。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地域性的约束使得地方电视台无法掌握更多的新闻素材,但是,这种地域性却能够使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更加突出其地域的特色,能够加强其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脉动的把握。

(二)互文性叙事在文艺理论中,互文性又称之为文本间性,其主要指的是: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产生的一种带有互文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其中的某一文本,利用重复、修正和记忆,对其他文本的扩散性产生较深的影响。如果将中央电视台或者是各地方的省级电视台比作是一个主要的叙事文本,那么,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各个新闻节目便会呈现出互文性的特点。例如,中央电视台在2005年9月3日的新闻联播中播出了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举办的相关活动的报道,其中,也包括了我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中举办的纪念会。在此次会议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处于首都各界人士也纷纷在纪念碑前献花篮等。[3]以上的报道,都是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要文本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人们理解这一新闻事件,各省级地方电视台也会纷纷转播,并在报道的同时接入一些带有本地区特色的语言补充,这就是互文性叙事的重要表现。

(三)主题叙事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具有时空性叙事的特性之外,其另外一个较为特别的叙事就是主题叙事。如果,我们将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每个新闻报道都看成是一个单一的文本,那么,我们便可以从电视新闻节目对各新闻报道的编排顺序、所占篇幅、时间等的划分找到其中的叙事结构。一般来讲,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报道主要分为国内新闻报道和国际新闻报道两大类。[4]从央视电视台多年的新闻报道结构来看,无论是从编排的顺序、报道的数量、占用的篇幅、播报的时间上来看,国内新闻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际新闻只是作为国内新闻的点缀,零散出现。单从国内新闻的报道来看,其播报的顺序主要为:政治、经济、文化,其中,这三个版块内的新闻事件也是按照其重要程度和价值进行编排规划的。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性来看,其具有较高的主题叙事倾向。

二、电视新闻艺术叙事的体现

(一)英雄化叙事该叙事手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带有英雄形象的人物,主要是采用仰视的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表达。一般情况下,该手法表现的都是社会上的底层人物,他们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但是却做着与其他社会底层人物不相符的事情。[5]通过英雄化的叙事,可以提高与他们有关的新闻事件的价值,塑造出一个英雄化的形象,从而向人民群众传达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二)日常化叙事该叙事手法主要是对生活中一些平凡人的形象进行塑造,他们没有那些“草根英雄”身上的英雄气概,他们每天只是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社会上,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社会发展中也透露出这些人默默工作、努力的身影。新闻工作者在对此类人物的事件进行叙事时,大多都是采用平等视角,在新闻中不断地引入一些平易近人的话语,将他们日常那些平淡如水的生活深刻地刻画出来。

(三)权威化叙事电视新闻节目虽然属于节目的类型,但是,其报道的内容对社会舆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是一项具有较高社会公信力的传播媒介,所以,电视新闻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电视新闻权威化的叙事,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对社会上一些不法现象和不道德现象进行严肃抨击,从而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引导公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三、结论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4篇

央视的《新闻联播》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中流砥柱,一直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依据。《新闻联播》细微的变化也能引起电视新闻产业的变革和创新。近几年来,《新闻联播》不再是严肃庄严,而变得灵活质朴。其主持人不断更换,将新的面孔呈现给观众,给栏目注入新鲜活力,其内容也逐渐多样化,不但引入了评论员,而且增加了幸福调查等内容,使得《新闻联播》更接地气,更加真实。此外,近几年来,省级卫视不断发展,中国的电视新闻更加多样化。自2012年以来,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在相关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下,省级卫视变革了一部分新的电视节目:一方面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比重增加,相比而言,娱乐节目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新闻节目的种类更加的多元化,其中以新闻评论类节目和新闻专题类节目尤为突出。

(1)扬长避短,发挥电视媒体优势。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海量、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电视新闻媒体需要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加工机制。与此同时,加强监督工作,电视新闻应当积极响应网络监督、网络议政等新内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增强报道的内涵,赋予新闻活力,并通过突破报道的惯性思维,给予创新的空间和机遇。此外,电视新闻媒体还需要展现新闻的良好气质,减少新闻的宣传和联播味道,但不能简单地减少时政新闻的报道,要考虑多民生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做好做大,返璞归真,增加电视新闻的人气,表达真实情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贴近,以此打动广大观众。当然,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还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将电视台所拥有的资源供全台使用,增加其叠加效应,要形成内容共振。例如,电视新闻的内容在经过编辑筛选加工之后,可以用于电台新闻以及专题节目。再者,电视新闻节目要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热点节目,推动热点节目的进一步发展,要实现多屏共赢,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创造收视率;另一方面,要利用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形成立体互动。

(2)注重舆论引导,确保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多更迅速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缺陷,信息分散、真假难辨。电视媒体虽然在方便和快捷方面不如新媒体,但是却在信息真实度和深度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依然是引领社会舆论的主要权威媒体,但是,灌输式的新闻报道形式容易引起受众的抵触情绪,由此可能引发受众流失,所以,应该将舆论引导上升到电视创新的层面,实现电视新闻的软着陆,让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力量落实到每一篇报道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在选取新闻内容以及转变新闻语态等方面,应当做适当的创新和尝试,打破惯例,注重挖掘新闻深度,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一方面,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在内容上应当坚持提供正能量,深入挖掘新闻内容,做大众喜欢的新闻;另一方面,电视新闻可以在现有的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电视新闻的评论优势,做出解读性的报道,尝试挖掘新闻的深度。此外,电视新闻媒体应当抓住时机,建立公信度,打造可靠的品牌。广东民生新闻栏目,如《新闻最前线》《今日关注》《今日一线》《新闻共同睇》等传统栏目,经过多年打造,均在观众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实践证明要打造良好品牌,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本土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并不断加以深化和改革;另一方面,要打造新媒体和电视新闻节目的衍生产品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影响力。调查显示,有将近七成网民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后,都会在传统媒体中验证信息的真实性,由此可见,高点击率并不意味着高信任度。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传统优势,通过对自身品牌的打造,维护其在受众心目中的信息权威形象。

(3)丰富报道形式,实现媒介融合。新媒体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电视受众,但是对于电视新闻媒体来说,不仅要看到新媒体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应该看到新媒体发展对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此,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借助互联网络等新兴媒体,加速媒介融合,充分利用手机、电视、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电视新闻媒体借助媒介融合渠道,可以为电视新闻报道构建起更加顺畅、互动的传播渠道。例如,就电视媒体传播及时性、互动性滞后于新媒体信息传播这一劣势,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将手机、网络等不同形态的媒介整合,充分发挥整合传播的优势。笔者所在的广东省某地级市电视台,顺利全媒体大势,在原新闻中心基础上设立了全新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建立了全媒体统一平台。所有当天新闻,都经由新设的大编辑部进行跟进,除了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电台新闻之外,增加了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重要新闻随时上传,体现了新旧媒介的全情融合。而当天的突发新闻,更是第一时间由记者在QQ群上,随后马上经由网络编辑之手,到微博和微信,新旧媒介的快速融合得以淋漓展示。此外,媒介融合还可以帮助电视新闻媒体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例如,电视媒体可以利用社会公众在新闻现场所拍摄的画面和视频作为新闻素材补充,以弥补电视新闻记者没有拍摄到新闻现场画面的不足,缩短电视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获得更高的电视收视率。

二、结语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5篇

符号学认为,任何事物都表现为某种符号。符号是人类载送信息的代码和携带意义的载体。榜样人物是符号,电视新闻中的榜样人物是新闻符号,也是文化符号。

1.榜样人物是符号德国学者卡西尔把人抽象为“符号”,把人的行为和人类的历史抽象为“文化”。换言之,作为物理存在的人,其本身即符号。符号可感知的层面即符号的形式,在符号学中被称为“能指”。任何一个可感知的符号形式都必须来源于一个物理实体,人们据此才能去识别这个特定符号,并具备进一步理解其形式背后意义的可能性。除了“能指”之外,符号还具有抽象的内容,即“所指”。“所指”是符号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志、价值、意义等内容。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榜样人物是现实环境中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道德模范、时代先锋,是携带特殊意义的符号,其一言一行皆可观可感,他们是符号可感知的形式层面,即符号的“能指”。

2.榜样人物是新闻符号新闻传播活动是以新闻符号传播新闻信息和接收新闻信息的活动。电视新闻传播通过创制电视新闻符号营造着由无数新闻事实组成的拟态环境。电视新闻符号由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图片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整合而构成。新闻传播者通过“把关”、“议程设置”并依据一定的文化规范和新闻价值判断,将榜样的言行、事迹、思想、道德加以符号化。电视所创制的新闻符号是对榜样的事迹、业绩和精神境界的一种符号式转换,传播者将这些内容或意义转换成各种新闻符号,受传者接受这些表达内容或意义的符号,以此来认知和理解新闻所表述的内容和思想,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判断、反馈,进而在思想意识中做出反应。通过报道、宣传榜样,现实环境中的榜样人物以电视新闻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拟态环境之中,这种拟态环境仅是现实环境的部分映像。也就是说,榜样人物从现实环境中的自然符号转变为拟态环境中的新闻符号,需要经过新闻选择阶段,并通过编码将要传达的信息利用符号来实现可感的过程。现实环境中很多人物符号并未进入拟态环境,原因在于其不具备新闻价值或尚未被传播者发现。榜样的感人事迹运用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加以传播,使得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手段一起,共同创制能够反映客观现实环境并具有象征意义的新闻符码。

3.榜样人物是文化符号符号本身就是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可感载体。凡属精神、道德范畴的文化皆具有抽象的意义。抽象意义无声无息、无影无形、无法触摸、无法识别,也无法传递。精神文化必须具备一个能承载它的可感载体,使之携带着精神、价值、意识、思想、意义等抽象内容而实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其意义需要物理形式来承载,需要特定的可感符号而具象化,而榜样恰好是这种可感符号的代表。榜样人物以符号的形式成为传承中华道德文化的载体,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符码。文化中抽象的价值、意义,通过榜样的形象以及他们的光荣事迹、感人经历而得以充分传达。榜样人物作为文化符号被受众的视觉或听觉感官所感知,因而确定了其文化意义,这种意义即符号的“所指”。榜样人物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其“所指”即中华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精忠报国、勤政爱民、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仁爱孝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血液在榜样人物的身上延续和流淌着。

二、榜样人物的文化意义

符号是文化,新闻亦是文化。符号具有“表义”功能,文化符号蕴含着文化意义。意义包括观念、价值、精神、认知等概念,电视新闻中的榜样人物作为一种可被感知的文化符号,携带着正能量和积极的文化意义。

1.榜样人物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各学者对其表述皆有不同,但阐释的内涵基本一致。具体而言,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为政以德”、“修身为本”的重德观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精神,等等。先进榜样人物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例如,捐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孝女孟佩杰,高位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见义勇为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舍己救人的英雄军人孟祥斌,义薄云天的守墓老兵陈俊贵,热血热心的“雷锋传人”郭明义,践行信念的好村官沈浩,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拾荒助学子的老人刘盛兰,百岁仁医胡佩兰……这些榜样人物作为携带文化意义的符码,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给养,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榜样人物宣传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民族、政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核心,是全社会的精神旗帜。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充分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电视新闻中的榜样人物宣传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媒体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工具,是传播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是党和政府进行宣传的重要平台。实际上,任何精神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提倡某种价值观、宣传某种特定的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对公众的意识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核心价值观以榜样人物的文化符号作为传承和传播载体,榜样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每一种感动,每一种价值,都是榜样们用意志、用努力甚至是用生命去实现的。这些感动或者是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电视新闻报道传播关于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培养国人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既是对新闻事件的采集与挖掘,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榜样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使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化认同。

三、结语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6篇

电视系列新闻专题片《县委大院》是湖南电视台自主创新的节目,体现湖南电视新闻人的敏锐和担当。这个作品有很好的策划,立意高、思想深,坚持“三贴近”原则,践行“走转改”精神。对十一个县委大院的采访和深入报道,本身不仅改了文风,也改了记者工作方式。《县委大院》没有说教,始终关注人物的真心世界,而且在矛盾冲突中来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龚政文说,湖南卫视的新闻联播一直坚持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好新闻,坚持正确导向,做正能量传播者。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主动担负传播主流价值。每年都做大量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重大关切,以核心价值观为魂的大量报道。去年,湖南电视台不仅自创了《县委大院》,还推出系列主题报道,包括5集纪录片《我的中国梦》等,现在又正在推出系列专题新闻《绝对真诚》。他们没有满足于复制、拷贝人家的消息,也没有满足于应付上面交待的任务,而是主动设计议题,引导舆论,成为敢担当、负责任、做真新闻的媒体,做老百姓真正爱看的好新闻。为此,湖南卫视的新闻联播在新闻模式、探访模式、话题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变革,摒弃官话、套话,回归新闻本质,不仅好看,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厚度和深刻内涵。很长一段时间,一说到正面报道、典型报道、专题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过于严肃,枯燥、乏味,有点高调,甚至有些学界的人以不看新闻联播,不看各省的新闻时段联播节目作为炫耀。笔者认为,不能说这些节目普通百姓不喜欢看,而是这种新闻报道是不是有温度、有力量、有厚度、有真情,接不接地气。电视新闻专题片就以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文化的厚重,造就了当今中国电视新闻一片亮丽的风景,在全国老百姓心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县委大院》的成功,再次给我们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一个重要启示:注重推出主题深刻、鲜明,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有重大传播影响力系列报道、专题报道,打造高质量的、恢弘大气的电视专题新闻精品,是当今电视媒体拓展自己新闻生存发展空间、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加大基层民生化和感染力强的新闻份量

走向基层、贴近群众是我们新闻报道选题的来源,也是改文风的一潭活水。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面对最多的、而且最重要的、还是日常平凡生活,关注基层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一定会长期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一)《县委大院》是电视新闻基层民生化的具体体现目前,各省台新闻联播是新闻宣传跟着领导跑、围着会议转,关注基层少、关注群众少。新闻报道基层民生化主要是指在记者的态度、报道内容、传播效果上,体现出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在工作态度上,意味着从记者心灵深处去“亲民”、“爱民”;在新闻内容上,意味着直面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等日常生活事项;在传播效果上,意味着报道能切实为百姓服务,为他们解决各类问题,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能让百姓感同身受。在社会转型时期,“走基层”“、走转改”的电视新闻主题策划报道、记者采访最终生成的新闻报道,具有非同一般的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基层民生新闻的孔隙中渗透出来,最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县委大院》成功之处在于突破典型宣传和主题报道固有的形式,切合时代、关注民生,创新性的实现党性和民主性,宣传和艺术,真实和梦想的高度。在当今新闻媒体大多偏好最新最美的事物,各类地标建筑风起云涌的时候,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却另辟蹊径,把镜头对准了三湘大地上那些外表上已经不入流、功能设置上已经严重落伍的但却最接近民生的县委大院。节目播出后,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老百姓对这档节目以及节目呈现的旧县委院子竖起大拇指。这组报道主题鲜明,采访到位、文风朴实、影响巨大、直指人心,受到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和好评,被誉为新闻界深化“走转改”活动中产生的精品力作。

(二)基层民生化新闻才能走进老百姓心中这几年,中央电视台一直在重点推出一些“走基层”系列报道,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系列报道,曾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尤其是前年两个“走基层”系列报道:《皮里村蹲点日记》和《索道医生》,用一路攀升的收视率和热烈的社会反响,给电视新闻界以深刻的启发。《索道医生》报道者说:从发现这个选题到第一次去这个地方做报道,让她最深的感受就是要“深入”当地百姓生活。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个“近”,笔者认为其实就是真真切切走近基层百姓生活,走进他们内心和心灵深处。但是,即便是去报道一个最基层的、再卑微的小人物,心中也要有为国家、为天下百姓服务的这种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判断新闻线索,提升电视新闻人的新闻敏感。在新闻《皮里村蹲点日记》里,皮里村孩子们上学之路的艰难画面,曾让电视机前千万国人感动落泪,该新闻报道者说:“一个电视记者除了要带着情怀走基层,更要带着思考走基层。那么基层究竟在哪?只要有百姓心声的地方,有百姓需要我们的地方,有人间大爱、有诚信、善良这些社会正气需要弘扬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真正该去走的基层”。只有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百姓的实际状况,才能在今后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甚至国际传播中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报道出中国最有力量的新闻。“走基层”系列新闻报道有一个重要口号就是“走近你”。这既要求电视新闻表达手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更要求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与群众心理上实实在在的贴近与亲近。《县委大院》这样的系列报道为全世界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个启示,“走基层”的新闻报道应是我们当代社会各种媒体价值的一种本质的回归。“走基层”的节目把目光投向现实,投向普通人,关注疾苦、传递温暖,让人们感受到新闻的力量。电视新闻人一定要蹲下身深入基层,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挖掘故事,到基层去蹲下身才有真知灼见,才能看到真新闻。

三、创新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和叙事技巧

电视是一门视觉艺术,在采制电视新闻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既能看懂新闻,又要觉得新闻好看,且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一)电视新闻表现手法要创新文风电视新闻表现手法非常多,与所有其它媒体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新闻表现手段极其丰富,有现场画面、现场报道、同期声、解说词、音乐、特技、字幕图片等多种方式,它的报道形式也体现多样性,如记者现场出镜采访、现场报道、图像新闻、现场直播等。如何让新闻好看,又有一定思想内涵呢?我们要抛弃以前一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思维定式,其实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可以选择、组合、不断创新变化的。笔者认为,在《县委大院》中,有几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手法值得电视新闻人思考。在《县委大院》中,如果按照常用的表现形式,在报道时,画面加解说词,配上同期声采访,交代出时间、地点、内容以及背景等情况就可以了。但《县委大院》的记者和编辑在处理新闻时,认为按照常用的表现形式的话,这条新闻缺少表现力,他们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采用厚重解说配灰色怀旧画面,并且巧妙利用字幕、音乐、同期声、特技以及纪录片的纪实手法,适当运用了文学思维、审美思维等多种表现手法。有的观众说,第一眼看到《县委大院》有电影般的镜头,有纪录片似的追问结构叙事方式,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青砖老瓦背后的感人故事。《县委大院》节目是一次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手法的创新,是一次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表达方式的创新。平时,电视新闻人总是抱怨观众不看新闻,究其原因就是让大家觉得不真实,新闻有假,要改变新闻的这种面貌,质朴平实的文风表达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县委大院》做得很有特点,在《县委大院》中,记者、编辑们用质朴平实叙述方法报道新闻。避免新闻报道高、大、全的模式。质朴平实的方法表达让人可信,清新朴实的文风可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新闻的深刻思想要用人们易于接受,触动情感的质朴平实方式来表达,否则观众很反感。《县委大院》的标题也非常平实、朴实、实在,得到了老百姓认可。整个片子的解说词写得很实在、充满普通人的话、接地气的话、掏心窝子的话,特别在一些较为敏感话题上并不回避,但又不失文化、品味、厚重。比如说经济发展与改建搬迁问题,改建办公条件和艰苦奋斗的问题,客观上反映各种诱惑在我们内心的呈现。在现代社会这样简朴、古老、破旧的县委大院已经越来越少见,为了强化这种历史传统的感染力和历史传承的召唤力量,该新闻作品在后期包装上进行了独特的设计,从旧房子到老照片、老物件,历任县委书记任职中的情况,缅怀过去,启迪未来。尤其在片尾的时候编辑选择了一首吹号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配以灰白色的历任县委领导名字的滚动字幕画面,并处理成慢镜头,这种节奏、这种氛围有力的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尤其是观众每每听到每集结尾的吹号音乐声,就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么一个纯真的年代,给观众以强烈怀旧感和意犹未尽、心灵震撼、洗涤净化的庄重、悲壮和崇高感。纵观整个片子,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根据新闻思想的表现需要,大胆抛弃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选择有效的表现形式,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达到高质量新闻传播效果。

(二)电视新闻可以用纪录片手法进行创作报道作为一档新闻联播的栏目,不仅仅是消息类、会议类、时政类占主导,可以与专题、纪实类手法相结合,提升电视新闻内涵、思想和温度,尽管新闻和纪录片是有区别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真实的现象,新闻也可以用纪录片手法进行创作报道,《县委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了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手法、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县委大院》中,记者对几位县委书记的采访,很随意,有的是在院子里,有的是他的住所里,有的是一边走一边采访,采访也没有做刻意的处理,一看就是真实的,有一个书记说,历届都是这么做,到了我这届就要传承下去。也有一个书记说他住的房子挺安静的,就是太潮湿,记者问他能不能住得好一点,他想了一下说,住了可能别人会说的。有一个领导干部说老干部们盯得很紧,监督很厉害。其实群众对这个片子也有质疑,光住烂房子也不行,是不是太保守,市场经济是不是能搞上去,但是这部片子在这方面没有用语言,而是用纪实性镜头去回答。住老房子不是关键,住老房子的背后是心系民生,是真正执政党的本色,这个主题不是用记者的话、解说员的词说出来的,而是用纪实性画面来回答,通过纪实拍摄手法处理,让画面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在作品采访拍摄过程中,这些拍摄、采访的过程性、细节性、原生态性具有很强的纪实效果,让观众觉得这些非常真实,体现这些干部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让冷冰冰的新闻多了一些感情的元素。正因为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该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新闻报道,语言是借用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形式。加上它的画面精美,所以脱离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碎片化呈现,能够反复欣赏,延展了这个作品的传播性,提高了传播效率。因此,电视新闻面对新媒体新闻的剧烈冲击,要挖掘出电视新闻本身的优势,以最精彩的画面、最震撼的声音、最丰富的表现手法来报道新闻,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四、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概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电视迅速兴起,冲击着原有网络视频行业,可能会改变媒介行业原有格局,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会对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带来颠覆性的革命,“讲求平等交流、强化互动反馈、追求简约极致、重视用户体验、崇尚开放共享、注重跨界协作、强调数据运用、推崇迭代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之变,更是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工作方式的革新,堪称一场“转基因革命”。

(一)网台互动,相互利用,形成报道合力对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降低了传统媒体传播效益,新媒体来势凶猛,但也有短处。目前新媒体的传播在真实性、权威性、道德性、法规性、文化品味、具体节目和栏目制作播出层面尤其是大型活动制作播出等方面欠缺,而且、碎片化、商业化太浓。新媒体的受众基本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在一段时间里选择的仍然会是电视等传统媒体。电视媒体的互动性、海量性、方便性、随意性、生活化、私人化、人性化等方面欠缺。面对新旧媒体的优缺点,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只有主动冲击、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才能不失职、不失态,才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应该综合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优势,将电视媒体的“灵魂”以新媒体这种先进的大众传播方式表现出来。湖南台的《县委大院》巨大影响,网络推广功不可没,到百度搜索最美《县委大院》,结果是1610万屏,湖南省内红网和华声在线两大主要地方新闻网站的专题点击率超过了3000万人次,新浪微博有关《县委大院》话题超过100万条微博参与互动讨论。人民网舆情报道分析网上信息有超过95%言论为正面言论,所以《县委大院》迅速量化升级为一种正向舆论,《县委大院》走红网络影响全国,是一次传统电视媒体融合互联网等新媒体宣传思维来提升正面宣传能力的一个标杆。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7篇

1.真实性价值。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记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文字语言方面,还体现在核心镜头上。但记者不能只为了追求核心镜头而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2007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了《纸箱馅包子》的新闻,这是一条典型的编导炮制的假新闻,尽管新闻核心镜头非常“好看”,但它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也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2.审美价值。电视新闻是一门综合艺术,镜头是电视新闻的本体语言,具有动静结合的空间艺术,它与绘画、摄影一样具有美学价值。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镜头语言的组织和核心镜头的拍摄美感至关重要,通过核心镜头的美学传递,让受众感到空间美、自然美、社会美、心灵美。在历年福建新闻奖和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中,有镜头美感的新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核心镜头组织的途径

新闻采访中,记者需要运用核心镜头语言来“画说”新闻事件,突出新闻主题。那么,该如何组织拍摄核心镜头呢?

1.抢抓拍摄。新闻发生时,新闻事件的核心画面往往一闪而过,记者必须具备抓拍、抢拍的意识和素质,一旦错过,就很难获取到事件的核心镜头。2012年度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公路除险现场,岂敢如此闯关?》,本来是反映一次很正常的公路除险作业,出于安全考虑,公路部门设置了警戒线,禁止车辆通行,但还是挡不住一些“骑士”闯关。记者现场抓拍、抢拍了“骑士”冒险闯关和施工路段石头滚落等惊险画面,现场感强。新闻播出后,对市民文明行车起到良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2.守候拍摄。有的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特定性,记者采访报道时要有耐心与毅力,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如果拍不到新闻事件的核心镜头,就等于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没有两样,失去“画说”的吸引力,创作不出好作品。第十七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作品《53岁海堤昨夜“退休”,厦门即将迎来高铁时代》,记者为了拍摄厦门53岁海堤“退休”前“送别”最后一列客车的核心镜头,守到22点50分,在拍摄从厦门出发到武夷山的火车通过的画面和铁路工人启动杏林跨海铁路桥与鹰厦线“接上头”的核心镜头后,记者又守到次日凌晨5点45分,将杏林跨海铁路桥建成后迎来的第一列火车画面摄入囊中。为了这一组核心镜头,记者在深夜守候了5个多小时,成为守候拍摄的典型范例。

3.跟踪拍摄。有些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这就要求记者要有耐心跟踪拍摄的思想准备,才能积累丰富多彩的核心镜头。前面提到的获奖作品《闽江源头86家养猪场全部拆除》,这86家养猪场并不是同一天同时拆除,前后时间跨度三个多月。记者走遍了延平区15个乡镇街道,跟踪拍摄了近5个小时拆除养猪场的画面,最后筛选出有现场感冲击力的核心镜头,汇集成90秒的新闻短消息。

4.暗访拍摄。记者有新闻采访权,但并非所有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以正常采访拍摄,有些新闻报道即使记者亮明身份,也很难正常拍摄,或干脆被采访单位拒之门外。尤其是批评性新闻报道,记者的暗访拍摄是获得第一手新闻核心画面的唯一方法。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如果没有核心镜头语言作为证据,单凭文字语言,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2009年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作品《消毒餐具,如此出炉?》,就是记者采取暗访拍摄的成功例子。当时,在全国各地餐饮业普及消毒餐具时,记者通过暗访,真实记录了某些餐具消毒企业存在脏乱差现象,反映了餐具消毒企业自身“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有核心镜头,有事实真相,有消毒环节不卫生的细节。新闻播出后,立即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5“.随手拍”。新闻随时可能发生,但记者又不可能随时都在第一现场。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都是瞬间或短暂的事,等记者赶到现场,新闻事件发生过程已经结束或消除,很难拍摄到核心镜头。这时,记者就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认真搜集现场观众的“随手拍”,找寻有冲击力的抓拍画面,借为新闻所用,弥补第一现场核心镜头的不足。第福建新闻奖二等奖作品《龙舟倾覆,紧急救援!》中,龙船倾覆瞬间、众人第一时间合力救人的画面,都是市民“随手拍”提供的,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镜头,对新闻传播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6.探头拍摄。如今,大街小巷、银行商店、客运班车、公交车,监控探头无处不在。监控探头实时拍摄的画面,成为新闻报道核心镜头的来源。特别是报道抢劫、火灾、天灾等突发性事件时,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有助于还原事件发生的起因和经过,突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2012年度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生死十七秒》,记者运用公交车上的监控画面,完整地还原了泉州司机冯师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竭尽全力履行职责、车上乘客主动出手及时施助的惊心动魄的17秒核心镜头,并对相关乘客作了追踪采访,较好地揭示了守望相助的人性美主题②。

三、核心镜头的强化

电视新闻时间短,画面通常一闪而过,想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够记住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核心镜头的采用和处理手法很重要。

1.延时拍摄。如今,延时拍摄手法被运用在新闻报道中,以强化核心镜头,突出新闻报道主题。2014年国庆黄金周第一天,北京故宫如往年一样游人如织。仅一个上午,人流量就超过10万人。央视记者在组织新闻核心镜头时,与往年表现手法不同,采用延时拍摄的方式,对进出故宫游客的核心镜头进行技术强化,将游人会聚成潮的过程浓缩成短短几秒的核心画面里,使一条每年都报道的“老新闻”拍出了新意。

2.巧用航拍。航拍能够扩大镜头视野,展示全景全貌,解决摄像机视角受限的问题。在2010年“6.18”特大洪灾中,央视作品《挺进宝庄村》就是采用航拍方式,报道顺昌县宝庄村断水、断电,成为孤岛紧急救援的新闻。记者巧用三角翼航拍器,直观报道了宝庄村满目疮痍的受灾情况和受困群众的转移过程,其中包括5名孕妇。航拍核心镜头的运用,真实反映了灾情的严重性和救援行动的紧迫性,也引发人们对村里人物命运的关注,使新闻主题得到升华。

电视新闻论文范文第8篇

在新闻专题中,适时插入影视小品的片断,通过耳熟能详的影视小品片断影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以起到深化主题、引导人们向更深层次思考的作用。例如:记者在采写一篇《高档礼品的背后》的专题时,发现这些礼品店的很多用户都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购买时还可以变换产品种类开发票。高档烟酒、营养保健品这些高档礼品摇身一变,变成了笔记本、复印纸等办公用品。于是,记者在写稿时进行了这样处理。

稿件原文如下:一些单位买的香烟、红酒、海参摇身一变,变成了办公设备、笔墨纸本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就像下面的这则小品中说的那样。同期:小品《打扑克》黄宏:我告诉你啊,就这狗,做了个CT花了上千块!侯跃文:哎哟,真舍得花钱啊!黄宏:当然舍得啦,写他老丈人的名字给报销了!侯跃文:这能报吗?黄宏:有招啊!在“狗”的后面贴了个“皮癣”,说他老丈人得了“狗皮癣”就给报了!小品中给狗做CT变成老丈人得了牛皮癣,同文中把“高档礼品”的发票开成“办公用品”形成类比,在开心一笑中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二、在新闻作品中插入影视小品可以起到加强理解、引起观众共鸣的作用

有时在新闻写作中,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晦涩难懂,语言表述困难,用通俗易懂的小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解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记者采写的一篇作品中,一位厂长因为市建委规划局的疏忽,将其房票弄丢,致使他无法用房票贷款。在补办房票过程中,房产局和规划局都要求对方提供证明,双方互为前置,致使这位厂长的贷款始终发不下来。因为事情比较繁琐,记者在对前因后果进行阐述后插入了一段黄宏的小品《开锁》。

作品原文如下:咱百姓办事最怕的就是来回推诿,你推我来我推他,打的是一个罗圈架,打的是一个太极拳。就像小品《开锁》中那样。同期:小品《开锁》我开这个箱子这把锁啊,请出示房产证户口本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证件都有全锁在这个箱子里了。这样,你帮我打开箱子,我给你出示证件。你给我出示证件我帮你打开箱子。你帮我打开箱子,我给你出示证件。你不给我打开箱子我没法给你出示证件,你不给我出示证件我没法给你打开箱子。这是行规呀。通过开锁这个小品,形象地展示了有关部门的互相推诿、扯皮,明白易懂,具有强烈的贴近性,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