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

产业发展论文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一、研究区域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的退耕还林实施规模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甘肃省东部平凉、庆阳两市的泾川县与合水县,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大陆性显著,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农业发达。1999年两县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至2009年两县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分别为28.69万亩和44.75万亩。

(二)研究区域的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平凉市和庆阳市,凭借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等区位优势,成为种植优质苹果最适宜的地区之一,苹果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成为甘肃省苹果的主产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市引入了以发展红富士系列为主的优质品种,逐步采用了套袋等综合技术,苹果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1999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在以甘肃等三省作为试点实施后,两市苹果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18.34万亩扩大到2010年308.85万亩,苹果产量从2000年34.32万吨增加到2010年102.03万吨。

二、退耕还林后苹果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说明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苹果产业作为泾川县及合水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产业逐步发展起来。2011年至2013年,笔者参与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工作,监测点涉及甘肃东部地区的泾川县及合水县,监测点选取了两县共10个行政村100个农户,采用了问卷与个案访谈结合的调研方法,收集到了较翔实的基础数据,笔者根据连续5年监测的数据筛选整理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模式之一的林果业的发展情况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1.被调查户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100个农户中,有2户因未从事林果业且其收入均在百万元以上,作为大户未纳入分析的对象。户主年龄在50岁以上59岁以下的占到一半,其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居多,占到42.86%,家庭人口数以4到6人为主,占到65.31%,劳动力数量在2人以下的占到57.14%。2.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比较2012年,被调查的98个农户中,有4户为当地的养殖大户且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数据分析中作为大户剔除,其余94户户均纯收入为3.77万元,其中林业收入所占比重最大,为40.77%;被调查的退耕还林户为80户,非退耕还林户为14户,退耕还林户户均纯收入为1.86万元,明显低于非退耕还林户的纯收入,这种差异主要是源于当地的养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被调查的大部分非退耕还林户都参于养殖,且以养殖收入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已高达为40.69%,而退耕还林户的参与程度较低,其重要的收入来源是林果收入,占比42.76%,次之的是其他收入。

(二)退耕还林户收入变化及结构分析

自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进入第二轮补助之后,退耕还林户的收入随之发生了变化,如表3所示,2008年至2012年,退耕还林户的户均家庭总收入由2.72万元增加至3.99万元,其中林果收入保持较稳定的增速,由户均0.63万元增加至1.64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23.11%增长至41.05%;从收入结构看,自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户收入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2008年其他收入的比重高达54.44%,而到2012年林果收入已取代了其他收入的地位,成为退耕还林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他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近年来苹果产业的发展为退耕还林户的收入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后续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

贡献率常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其公式表述如下: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将此理论引入本研究中,可以清楚地衡量后续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与贡献,即各类收入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其他收入贡献率为非负值的有62户,占农户数的75.61%,其中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40户,占比64.52%;作为后续产业的林果收入贡献率为非负值的有53户,占农户数的64.63%,其中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27户,占比50.94%;家庭经营收入贡献率为非负值的有57户,占农户数的69.51%,其中贡献率在50%以上的有20户,占比35.09%。由此可见,退耕还林户所参与的后续产业为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大,仅次于其他收入。

(四)后续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笔者通过对2008年和2012年两时期面板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分析过程中为避免异方差和自相关的影响。由前述分析可知,通过对比自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农户收入的变化,随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退耕户家庭收入提高,收入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外出务工为主的收入结构转变为以后续产业即林果业收入为主,而传统的家庭生产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这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从而助推了农户从事后续产业的积极性。

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后续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持续有效的科技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参与后续产业的农户中,已接受苹果种植科技服务的比重高达79.27%,服务形式多为现场指导,由此可见政府对发展后续产业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为农户提高营林质量,增加后续产业的收入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持,但科技服务的持续性以及所提供服务的效果仍是参与后续产业农户所关心的事,调查结果中有高达67.07%的农户仍需要科技服务证明了这一点。

(二)苹果种植集约化程度低,亟待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与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参与当地合作社的比例仅为12.20%,合作组织未建立是很多农户未参与的主要原因,在对其参与意愿的调查中,愿意参加合作组织的比例已超过50%,这说明随着农户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对商品经济的意识不断的提高,加之从事的苹果种植较分散,长期以来形成了丰产园较为零散,高产园数量十分有限的被动局面,新品种有样品无产出,有了产出却形成不了批量供应,果品的供应时常出现断档现象,集约化程度不高,致使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户更多寄希望于专业化的合作组织帮助其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三)产品开发程度低,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延伸

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大部分果品主要依靠简易库和土窑贮藏,保鲜效果差,增值空间有限,而果产业仅集中于鲜果的销售和果汁的加工,精深加工缺乏技术及资金的支持,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不强,效益不高;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资源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商品优势。因此,在保证苹果产业产前(苗木培育)、产中(果树修剪、施肥、浇灌、疏果、套袋)的同时,需要进一步集合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多方的力量逐步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作者:乔娟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1.1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

1.1.1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第一产业中成果显著,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态势下,我国的家具企业正不断增多,很多地板企业越做越大,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这也预示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此外,林业产业的规模扩大也带动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很多待业人员加入到林业产业的队伍中来,有效解决了目前劳动力就业的难题。

1.1.2新类型产业不断增多。

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就是新类型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如食品、花卉和旅游等新类型产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外还有制药业等其他类型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新品种和新种类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正逐步走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在林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林业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带,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产业集群的态势逐步确立。在不同的产业带中,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例如,在北方的林业产业主要形成了林业食品的产业群,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带主要以发展地板产业和花卉产业为主,这也使不同的地带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产业集群。

1.2林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2.1林业产业的总体结构不合理,建设质量较低。

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是很多指标都处于较低的层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总体的产业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分布不均上,此外还存在着林业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很多林业资源都处于幼龄的结构层次上,可供开采和利用的资源较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供应,存在着明显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形成了我国林业产业中发展的主要矛盾。

1.2.2存在着发展上的误区。

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方面,我国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发展的社会效益,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日趋加重。总体而言,我国现在仍没有摆脱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子,林业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1.3生态建设亟需加强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下降,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多林业管理部门正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型的品种和技术。但是,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再加上林业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破坏、盲目砍伐的现象严重,很多地方存在着偷伐林木的现象,进一步影响了生态建设,在治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导致生态建设步伐缓慢。

1.4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治理,密切展开相互协作、综合治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在林业产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工作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林业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推脱的问题。具体说来,很多部门不能推行出一致性的意见和管理措施,再加上生态建设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绝,林业发展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促进我国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积极转化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二要转变开发利用的途径,加强人工林资源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种植面积,提高林业资源的总量;三要树立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3结语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同时也不能忽视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砍伐严重、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石德刚单位: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林业站

第三篇: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林业产业作为会东县的主要产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切实加强管理,探索实践出了一套成功经验。一是政府主导,强力推进。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在林业建设中大力实施“生态会东、产业兴县”发展战略。从县政府到各乡镇政府,分别成立了林业产业发展机构,具体负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建设工作,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林业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乡镇和部门落实”,合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科学规划、注重特色。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林业产业等林业重点工程,立足会东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华山松、核桃、杉木、中华块菌等特色林业产业,科学有序的推动了产业发展。三是深化改革、多元化发展。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多元化资金投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和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元经济投入林业产业化建设格局。为林权所有者提供政策保障,调动各方投入林业产业建设积极性。四是依托科技,加快发展。首先,积极加强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合作,在本地品种选优、新品种引进、繁育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及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其次,制订技术标准,规范林业产业发展,先后有十多项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三是抓好林业产业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内引外联,不断开发升级新产品,打造名、特、优林产品品牌。五是配套资金、保障发展。县财政每年预算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产业发展方向上引导、政策税收上倾斜,支持品牌、基地建设,加强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扶持,积极鼓励和帮助林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能力。

2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会东县林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地方经济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全县林业经济总量小、比重低,优势支柱产业不强,林业总产值仅7.82亿元,在凉山州17个县(市)中排名第5位,与森林资源大县地位极不相称。

2.1林业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依然存在,大企业少、龙头企业缺乏,林业专合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基地生产与产品加工脱节、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林产品加工粗放,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2.2经营管理粗放,产值产量不高

基地建设品种混杂,苗木质量差,良种使用率低,林地生产力不高。多数乡镇对经济林重造轻管,甚至只造不管,林地产量、产值不高,林业产业经济还处在经营管理粗放,低水平的增长方式。

2.3林业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不够

科技投入少、研发少、成果少,新品种、新技术转化推广利用率低,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不长。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粗放,林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创建意识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发展体制改革滞后

林业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经营机制不活,没有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林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低,尤其缺乏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林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2.5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受国家政策和地方财力影响,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低,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林区住房、交通、供电,通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乡镇林业站、国有林场职工收入增长还比较缓慢。

3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3.1自然地理气候适宜

会东县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境内地表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96%。山地间镶嵌有平坝、台地、山原等类型。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春干旱无严寒,夏秋多雨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1℃,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323小时,大于10℃积温5120℃,无霜期262天,年平均降雨量1062.9mm,平均相对湿度65%。草地资源分布多与林地、农地交错镶嵌,乔灌草结合,类型健全,牧草种类多,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生物量中偏高,适宜发展多种畜牧业。会东气候温和,植被好,有多种动物繁衍生息的生态条件,其自然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发展林业产业。

3.2林业基础资源丰富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13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4.8%,各类森林、林木活立木总蓄积560.86万m3,森林覆盖率42.5%,截至2013年全县已建成人工商品林128.3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50万亩,特色优势经果林基地21万亩,林药林化原料林基地8万亩、森林食品生产面积80万亩、林木花卉基地面积1.5万亩。充足的林木资源为发展林产加工提供了有力支持,是会东发展林业产业资源的重要优势和发展基础。

3.3劳动力资源富集

会东县是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人口41.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2万人,占总人口的92.51%,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为发展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4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思路

4.1指导思想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以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加工利用为龙头,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完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为抓手,加快发展特色优势林业产业,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

4.2发展目标

《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快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步伐,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强县。到2018年,全县林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力争达到11亿元,进入全州排名前五位,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3000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突破14亿元,力争达到15亿元,进入全州前三位,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4000元以上。

5会东县林业产业发展对策

5.1发展华山松基地

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林业产业、生态功能区植被恢复造林、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等林业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华山松,打造特色优势经果林基地。新发展华山松35万亩、改造65万亩,至2018年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并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华山松生产经营加工龙头企业,对华山松籽生产、加工、销售实行“基地+农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松籽产量、质量和效益,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华山松,加强速丰林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华山松基地,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化发展。

5.2发展核桃基地

依托现有核桃资源,着力培育发展核桃产业。一是建立优质核桃采穗圃基地。建设优质核桃采穗圃基地200亩,培育生产高产、优质的本地乡土核桃品种。为广大林农提供优质的核桃嫁接苗和穗条(芽),切实解决全县核桃产业存在的良莠不齐、品种混杂、平均单株产量低、果质差等问题,充分提高核桃产量、质量和效益。二是培育壮大核桃生产基地。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土地等,采取规模连片种植、林粮间作与零星分散种植(“四旁”植树)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建立“核桃产业合作社”,加强育苗、栽植、管理、采收、经营、加工、销售等服务工作。新发展核桃20万亩,改造10万亩。至2018年基地总规模达到2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30万亩左右。

5.3发展杉木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的5万亩杉木资源,在适宜发展杉木的高二半山区乡镇,新发展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5万亩,到2018年全县杉木面积达1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15万亩左右。把会东建成凉山州最大杉木采种基地和杉木用材林生产基地。

5.4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充分利用好全县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鼓励支持农户、林业职工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生态猪、土鸡、肉牛、黑山羊、野猪、梅花鹿、野鸡等为主的林下特色特种养殖业。积极发展以中华块菌、华山松籽、松茸及木耳、蘑菇、香椿、老鹰茶等为主的森林食品、森林蔬菜,培育绿色、无公害森林食品。逐步形成会东特色的林下资源产品,满足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要开发产品加工包装,形成地方特色的“小礼品”,提升产品知名度。

5.5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批“森林农家”、“森林景区”,开展观花、采果(采茶)、品鲜、生态疗养、观光休闲等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旅游,依托海坝、拉马、鲁南乡现有杜鹃花观赏景区和在建光伏、风电项目,加强花木、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物种多样性,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景区,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收。

5.6加大林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力度

要进一步规范整顿木材加工经营秩序,整合做强木材加工企业,培育扶持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响、绿色环保的木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着力带动全县林产品加工水平的逐步提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5.7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以县、乡林业产业站、种苗站、科技推广站和林业工作站为依托,健全完善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林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林业专合组织,引导林农成立体系健全、营运规范、凝聚力强的林业专业合作化组织。把林农组织起来,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技术的业主参与专全组织,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增加林农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5.8完善投融资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及林木良种选育推广、林区道路建设、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年增加。要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合力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5.9完善科技保障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持续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辽宁风电行业总装机容量已位居全国前列。过快的发展也致使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风电产业建设规划不完善,“弃风限电”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由于风电开发高度集中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风电建设规划不完善、能源管理不到位,辽宁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等原因,风电的并网难及市场消纳问题开始凸显。“弃风限电”现象比较严重。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辽宁省风电利用小时数为1732小时,风电运行限电比例达到10%以上。从业界经验看,1900小时为盈亏平衡点,所以情况仍然很严峻。2012辽宁用电负荷只增长了1%,而电源装机却呈现加速度增长。由于辽宁处于中国电网的末梢,电网的输电能力不足,造成一些风电企业发出了电送不出电。此外,一些风电企业相应的配套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风电并网难的原因之一。

(二)风电产业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目前,辽宁省风电投资以大型发电企业为主,其他投资较少。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我国的风电发展战略有关。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鼓励大规模的风电开发项目,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发电企业才具备项目需要的投资数额,其他投资主体很难与之抗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能源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技术特性,缺乏新能源和电力系统顶层设计,风电发展与电网发展的协调性、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电力企业由于盲目投资,导致的负债率提高。以投资金额计算,2013年,我国风电新增投资量较2012年减少约140亿人民币。风电产业的利润水平连续下降,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风电开发商积极性严重受挫。

(三)风电设备制造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相关企业生产水平不高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风电的导向,加之财政政策的支持,导致辽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增加,其中许多企业规模过小,并不具备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这种“跟风”造成严重的人员的资金浪费,对辽宁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不利影响,亟待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行业管理和规范。辽宁省是中国制造业龙头大省,具有较强的风电设备研发、制造能力。但对于风电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阶段,如风电机组中控制系统和并网等关键技术设备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不高,并网技术更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这将是制约辽宁风电产业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

(四)风电专业人才紧缺,制约风电产业发展风电人才包括风资源评估人员、研发人员、工程师、制造企业工人、运维人员等。目前国内开设风电专业的大学尚在少数,每年培养的风电人才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强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目前辽宁风电企业的员工,多数是来自其火电企业或他行业,缺乏风电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水平差,一旦风机运行出现故障,一般技术人员很难做出故障诊断,更难有妥善处理办法,这直接影响风力机运行状态,甚至使用寿命。同时,不够专业化的现场人员不大具备发现风机运行过程中问题能力,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风机运行问题,这影响了对风机设备的技术消化和改进。

二、对辽宁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辽宁风电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风电建设规划不完善、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弃风限电严重;风电产业投资主体单一;风电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受限于国外;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抓住技术创新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快适应风电电网及其运行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未来风电产业将朝着海上风电、风车大型化、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日臻完善等趋势发展。“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风电重点是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及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从风况分析到风电机组、风电场、风电并网技术的系统布局。解决辽宁风电“弃风限电”现象,可从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增强本地消纳能力、加快外送通道建设等新技术应用入手。辽宁省海上风能资源储量丰富,但海上风电开发还基本处于空白。海上风电具有风速高、静风期少,全负荷小时数多、环境影响小,靠近经济发达地区,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风电并网和消纳容易等优点。因此加快海上风电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是解决资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弃风限电严重的好办法。探索风电清洁供暖,也可以作为促进辽宁风电本地消纳手段之一。风电清洁供暖的基本模式是采用蓄热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制热,电锅炉在夜间电网负荷低谷段用电制热并将多余的热蓄起来。蓄热电锅炉原则上白天不用电,利用夜间蓄存的热能满足白天供热需要。这样可以增加电网负荷低谷段用电量,从而为风电并网运行提供负荷空间,增加风电在当地电网消纳的比例。除了积极推动风电本地消纳之外,加快外送通道即特高压输电的建设,将东北风电市场扩大到“三华”市场也是解决辽宁电网负荷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放宽投资主体限制,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风电开发根据国外经验,在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上应注重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吸引,鼓励全民参与是促进分布式风力发电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要达到拓宽投资渠道目标,应采取以下两项措施:一是降低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的初始投资,使风力发电成本下降,风电价格大幅降低,具备与火电竞争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风电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使投资主体能够清楚的计算出投资收益,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应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前提下,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风电开发,鼓励成立部级的风电开发担保公司,完善产业贷款担保模式,加大对风电行业参与和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风电行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议各级金融机构,根据分布式风力发电行业的特点,成立风电开发担保公司,完善风电产业开发贷款担保模式,分散和化解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

(三)依托中国装备制造业优势,强化风电自主创新能力辽宁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风电成套设备制造的先天优势。辽宁风电制造企业应该把握住机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风电技术,不断提高风电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抓住机遇,使辽宁省成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的龙头,将辽宁风电设备制造产业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当然,辽宁的风电企业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由于国家对于发展清洁能源的各项政策支持,导致这一领域热度过高,竞争加剧,资金变得非常分散。盲目跟风,单纯跟随政策导向,缺乏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在这个朝阳产业里,把自己推向过剩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是辽宁省风电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当前,世界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已经呈现出国际化、大型化和一体化趋势,全球十个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96%,排名前4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已经控制了全球75%的市场份额。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而且还有一些可发挥的优势,例如,因为中国国土广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可根据不同气候、风力情况量身订做,研制出适合不同风电场用户要求的装备;对于大型化风电设备,国内运输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势;进口设备的维护成本相当昂贵,而国内企业则具有提供快速、便利的售后服务和低廉的维修成本优势。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草莓适应性较强,在满城县20世纪30年代已少量种植,1956年开始大量栽种。之后发展到保定市郊及市属各县,但满城县最多。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一位。1986年,满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草莓基地县,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总产量达8.0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出口草莓深加工产品2000吨,创外汇120万美元,成为满城县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此表可以看出,满城县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考察满城草莓种植,草莓种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9年收获面积56100亩,占当年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左右,成为全国草莓主产区之一。种植呈现基地规模化,形成以山前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草莓生产基地。随着满城草莓种植规模的扩大,草莓产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实现了生产基地、专业市场、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一条龙式产业链条。草莓销售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和东北三省,市场占有率30%以上,销售收入3.9亿元,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成为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草莓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草莓酒、草莓酱、速冻草莓、草莓罐头等产品已打入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其中“壮”牌草莓酒被评为河北省贵宾果酒,“明花”牌草莓酱曾获轻工部博览会银质奖。从世界草莓消费的需求趋势看,草莓加工产品的需求缺口主要凸显在欧、美洲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但因农业劳动力缺乏、昂贵,草莓生产和加工成本偏高,生产和加工量明显不足,在草莓加工产品的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对草莓浓缩果汁和速冻草莓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就给满城县的草莓加工生产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满城县磨盘柿的种植与产业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满城县是磨盘柿集中产区,栽培历史悠久,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磨盘柿之乡”,其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海内外。满城县磨盘柿栽培遍布神星、石井、坨南等5个山区乡镇,集中在神星和石井两个乡镇,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现有磨盘柿栽培面积9万余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年产值9000多万元,建有果品专业市场30多个,主要销往俄罗斯及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市和上海、深圳等城市,销售收入15000万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满城县磨盘柿先后获得河北省优质果品奖、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连续5年被认定为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等一系列荣誉。在产业化方面,由于磨盘柿去涩工艺复杂,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困难,一直停留在鲜品销售和民间柿饼等简单加工层面。2011年满城县柿柿红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建立起河北省第一家磨盘柿柿醋生产项目。磨盘柿原汁醋酸度4.5度,富含10多种矿物质,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安全认证,以期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满城县凭借磨盘柿资源优势,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尝试。开辟了中国第一条生态旅柿子沟,举办了“中国磨盘柿之乡--金秋红叶柿子节”。“柿子节”中开展了“柿子王”拍卖会、经贸洽谈会、农民诗会、柿子采摘等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柿树王”、“柿子王”评比活动。

三、满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1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优势

1.1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

湖南地处中部,景观丰富。其中部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处,数量全国第一。此外,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雅士对湖南的风光赞不绝口,如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的《泊岳阳城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千年的历史中,湖南人才辈出。爱国诗人屈原,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文学家贾谊、周敦颐、李白,或是湖南人,或在湖南生活游历。近代名臣陶澎、贺长龄;思想家魏源;湘军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熊希龄;辛亥群体黄兴、宋教仁、蔡锷;新民主主义革命家、刘少奇、蔡和森、、等人,都诞生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湖南得以留存大量宝贵的文物资源。湖南省有180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古迹,包括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南岳衡山,岳麓书院等。此外还有还有以韶山、乌石寨、花明楼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故居。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在湖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1.2文化消费和品牌优势

2000年,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130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55元,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增长到663元和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4%、7.5%。这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南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娱演艺、网络与广告等文化产业体系,成立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长沙广电集团、三辰卡通、宏梦卡通等一批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闻名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挂牌成立,在品牌研究中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品牌中,“湘”字号文化品牌有29个,占21%。在品牌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2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层”、“相关层”。核心层主要包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层主要指网络、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湖南目前文化产业的格局是“四轮驱动,两翼齐飞”,“四轮”指广电、出版、报业和娱乐,“两翼”指旅游业和会展业。湖南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是发展的大头,占的比重较大,层,即网络、数字、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竞争力不足。作为相关层的文化旅游、会展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都比较低。此外,受地理、市场、文化资源、和传媒等因素的影响,除了旅游业外,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省会长沙,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看对文化产业的对外延伸和可持续发展是有阻碍的。

2.2从业人才匮乏

在国内,文化产业走在前列的有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深圳从政策、待遇、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引进全球的文化创意人才,数十年间汇聚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人才,打造中国的“设计之都”。杭州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居住杭州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为杭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由于地域、经济和机制等原因,在湖南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数量远远低于以上城市。此外,湖南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只占小部分比例,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性眼光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某些方面缺乏创新力,出产的文化产品模仿痕迹重,缺乏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2.3国内、国际合作程度低

如前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也形成了一些在国内极具影响的文化品牌,但总的来看还是以本土化发展战略为主,缺乏国际合作,没有具体的国际化发展计划和领域,在人才引进、市场策划、统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标准、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军没有形成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系统政策。正因为如此,湖南目前尽管拥有为数众多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但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即便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集团,其在跨越式合作、经济效益、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是和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文化集团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使得湖南的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3.1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首先,有计划地制定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政策。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平台和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对于国内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应启动专项资金和专项计划予以资助,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及时掌握人才的工作和流动情况。其次,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湖南省高校众多,仅长沙市就有34所高校,全国与设计、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校更是数不胜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工作和锻炼的平台,使之更契合文化产业机构对人才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并保证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轻易流失。再次,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进修机制。文化产业是全球性的事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外出培训、业务交流和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首先,深入发掘湖湘文化特色,积极与其他产业在资源、内涵上深度结合,开发出具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和创新因素的产品。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开放与包容的,并且,一个地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来获得更大的机遇和提升。如金融危机其间,日本Broccoli株式会社和Animate社合并,共同开拓动漫市场,营业额大幅度增加,美国卫星电台服务商Sirius和XM的合并,实现共赢。而在湖南,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重组,成立了“经世图书出版研发中心”、湘西自然区旅游与特色文艺表演相结合、歌厅文化与电视媒体相结合,都是不错的尝试。

3.3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

如前文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几个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是湖南文化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首先,维持并提高现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相关的附加产品,形成品牌系列。其次,充分促进各文化部门的协同发展,如媒体、出版与娱乐业的配合;旅游、休闲、餐饮、酒店的一体化服务,尽可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1+1>2的效益模式。再次,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中心,以湘西、湘南地区为两翼,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开放性文化产业带。尤其坚持将长沙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品牌城市”来打造。

3.4尝试开拓国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对湖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熟悉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前沿动态、操作模式和运行规则,从而制定合理合法的参与政策。其次,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审美需求、文化习俗和信仰等因素,以避免遭遇“文化折扣”,影响到文化出口。再次,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对外业务、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产品经理人,能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协调国内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出口等问题,分类别、分步骤地将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等特征和优势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它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充分认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是湖南文化产业走可持续之路,为湖南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作者:易菲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二篇: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

一、政府介入传媒制度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需要政府管制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存在缺陷,这种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于市场发展之初存在垄断或者垄断性竞争、公共属性、外部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原因,政府需要在前期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文化产业产品的公共属性。

关于文化产业的产品属性不同于其他产业,产品具有两重属性,既具有内容属性的特点,也包括载体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产品的双重属性,即兼有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的特点。和意识形态联系较为紧密的具有较多的公共属性,而和意识形态联系相对较少的具有一些私人属性的特点。公共属性和私人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有线电视的产生就将公共物品转化为私人物品。

2.传媒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

传媒业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点的行业,因此就有自然垄断的特点。霍西金斯等人认为文化产业产品具有较高的初始成本和较低的复制成本,即产品的边际成本很小甚至为零,因此较多的受众会使总成本下降,这种特点决定了产品具有天然的垄断特征。

3.传媒产品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产品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当出现负外部性的时候需要政府的规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种外部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和意识形态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文化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市场,即产业市场和内容市场,政府的规则也分别针对两个市场。对于内容的规制,主要是基于宪法对于表达权力的规定。对于产业的规制,主要基于市场的规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制和西方有所不用,从一开始对文化产业的规制就是严格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制的内容和程度都需要发生变化。尤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之初,政府的规制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对于文化产业的规制,政府的规制也充满了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是放松规制导致的垄断的出现,一方面的制度供给的缺乏导致的技术保护问题,公共利益的保护,以及新旧传媒的均衡等问题。

二、西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制度转型的路径

西方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规制主要是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监管机构来实现的。先发是基础的法律体系,也是所有法律的重要基础。通常是对市场准入和产权等进行规制,对于传播也进行一定的管理。相关的法律如美国1996奶奶电信法案,德国则通过州之间的协议和法规等进行规范和约束。此外西方国家还有各种电视法、传播法、基本法和表达自由的法规等,对于所有的文化产品供应商进行管理,让市场更加规范。除了相应的法律,监管是必须的,这种监管通常是由独立的机构来完成。这些机构不隶属行政,而是通过法律进行设立,所依据的也是相关法规来完成监管。这种监管机构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独立性,但不是完全和政府割裂开来,具有一定的关联,也保持相应的距离。美国的独立监管机构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英国也有类似的机构。监管的权限也主要涉及产业监管、内容监管以及类似司法的裁决权。

1.美国在传媒制度转型中的政府规制。

美国的文化产业规制主要是高度自由的商业模式,缘于其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美国的文化产业监管机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是独立于政府的监管立构,规制较为严格,主要对市场准入、所有权、纠纷和违规以及内容进行监管。监管的方式主要有:

1.1相关法规,宪法是各种法规的基础,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是其主要特征,针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法律法规,横向贯穿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纵向则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最近的法规为1996年通讯法案。

1.2行业协会管理,是美国对文化产业管制的重要方式,主要是协调各行业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新闻准则、广播准则等。行业协会的管理是对法律的重要补充,为政府和企业以及企业之间提供沟通的渠道。

2.英国在传媒制度转型中的政府规制。

英国是民主和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于文化产业的管制是公私并重的管理,政府的干预相对美国较多。其主要机构是通信办公室——Ofcom,随着发展英国逐渐对各种法规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监管的模式。监管对公共机构和商业机构实行分别管理的方式。监管的方式主要有:

2.1法律法规。

宪法是英国传媒制度的基础,英国通过不成文法、《欧洲人权公约》等对传媒进行规范。主要出台了相应的广播法规和通信法规,英国在2003年出台了通信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管理。

2.2规制的方式。

Ofcom统一制定法律法规,并且整和各种规制,公共性和商业性同时并重,处于一个竞争格局下的自由发展状态,实现了商业利益、政治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实现一个自然融合的过程。

3.日本在传媒制度转型中的政府规制。

日本对传媒制度的规制不同于欧美,最大的特点就是强有力的政府干预,虽然日本和美国英国一样同为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受西方文化制度的影响,但是独立于西方的文化产业制度,对文化产业的规制更加严格,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规制模式。这种模式的选择缘于二战的影响较大,严格的规制适合日本的国情。日本对于文化产业的规制是最有特点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开始了文化产业的转型,产业发展之初,主要是政府政策的主导。在制度推动上,日本选择了动漫行业,政府把动漫产业作为最主要的扶持对象,在制度和其它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动漫产业大国。政府针对文化产业市场失灵,在战略上予以关注,在策略上提高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训等鼓励性政策有效的扶持了动漫产业。动漫产业是传媒产业的核心发展产业。政府从经济的角度管理文化产业,负责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动漫企业提供产业辅导,使企业熟悉从动漫创意、制作、发行到销售的流程;派遣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培养动漫原创人才并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如对动漫产业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出口灯措施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

4.几种政府规制的比较。

通过对西方传媒传媒制度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政府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国家,如英、法、德、美、日等,不管市场经济的程度如何,政府都会介入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调节的角色,通过政府干预,使整个社会的公共成本等于受众、广告主、传媒企业等市场参与者的私人成本。由于市场存在缺陷,美国强调对垄断的限制,实现节目的多元化;英国等欧洲国家强调几种模式联合的倾向,对于传媒业,单一化不利于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植、资金补助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公众的传媒形式来推进多元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本则是强调政府主导下的推动。

三、制度转型缺乏动力的原因

我国文化产业初期政府规制的特点就是强制性的制度转型,从上个世纪50年代,这种规制是严格的,并且很难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政府虽然放松了规制,但是文化产业自身难以形成大的突破,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让文化产业出现巨大的获利空间,获利主体才会逾越以往的制度限制,推进制度的转型。政府在规制上并不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而是采取默许的形式来顺其发展。通过一定的试错体验,或者予以支持或者予以否定来完成制度的转型。制度供给和需求更多的时候是不均衡的状态。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制度的转型很难实现,主要是由于:

1.对传媒业严格的管控,制度供给的空间有限。

产业自身对制度转型需求的增加,需要突破政府制度的限制,而政府的制度限制又总是出现在产业自身对制度的试错之后。因为这种制度的博弈,政府占据较为有利的的位置,因而转型的空间有限,转型成本最低的行业会率先实现制度的突破。

2.由于较高的成本可能会使微观主体缺乏动力。

文化产业的制度转型对于市场来说也不是很迫切的,缘于制度转型的成本,在现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下,以及文化产业的性质决定了这种产业相对其他产业的优势,也缘于转型成本的的增加,因此对于制度转型的需求并不迫切。而其他行业进入文化产业相对也较难,切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此外政府对市场准入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很多民营企业和境外传媒企业难以进入行业。这种状况决定了制度转型必然是缓慢的渐近式制度转型。

3.政府也缺乏对文化产业制度转型的动力。

主管部门本身可能就是某些文化产品的人,从政治层面讲,主管部门更加关注宣传服务,制度转型更多的要考量整体福利,对于经济福利的目标反而有些弱化,制度转型在灰色地带尝试创新,由于政府奉命经营的位置,决定了政府对制度转型缺乏动力,宏观层面很难切实实现制度的转型。

四、结语

西方文化产业制度转型的经验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政府应当在产业发展初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当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者。从宏观角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如果2009年的文化产业规划,地方政府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的中短期规划。政府应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的规划者,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其次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产业硬件设施,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行业信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供应和法律支持。最后,政府应当构建独立运行的市场监管机制,政府逐渐退出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产业的协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

作者:金春单位:石家庄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构建

1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1.1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在概念的起源上就与国家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的公共服务将政府所从事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都视为公共服务,显然是混淆了公共服务与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服务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由政府介入服务供给,作为福利可以使公民的某种需要直接得到满足,公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然而公共行政体现的是非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公共行政规范公民的行为,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求公民必须遵守。本文对公共服务是从狭义上进行理解,作为福利满足社会成员某种直接需求,由政府介入的服务供给机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概念与公共服务有交叉,又有超出一般意义的公共服务的内容。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支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指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由知识产权政府管理部门、社会第三部门、市场等多元主体提供的,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满足人们生活与发展的直接需求,围绕知识产权在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及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所提供的服务。根据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概念,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普惠性,知识产权应该面向全社会,这也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奉行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务贯穿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的全过程,为满足人们直接需求所提供的福利。二是公益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在公共领域内,利用公共权力或者公共资源提供的服务。三是提供主体的多元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不仅强调知识产权政府管理部门的主体服务职能,还要注重社会第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功能,同时要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和补充作用。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的模式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四是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性。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不同的权利要求,不同的权利要求会派生出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服务需求的不同,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形式,丰富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1.2产业化视域下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具有内在相关性,健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实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有利支撑,完善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化进程,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得到释放。知识产权贯穿于产业化的整个流程,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样贯穿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图一所示,在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知识产权活动的内容及特点,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应该有所侧重与差异。

2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2.1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实践及经验

2.1.1美国。

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版权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美国在版权产业政策方面一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强调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坚持“无为而治”的政策。美国贸易代表处、美国版权办公室、WIPO在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贸易代表处由具有专业经验的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协调贸易政策、为谈判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协调解决纠纷、发起版权保护方面的调查等,有力的推动了版权贸易的发展。美国版权办公室在版权保护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主要作用在于保留了知识创造纪录,成为获取版权问题建议和信息的权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发展在线注册、在线法定许可文件归档、版权文件的在线接入等快捷的服务促进版权作品的合法利用和实现对作者权利的保障。创设版权相关文件的公共纪录,为公众提供进入这些信息的入口,提供信息纪录的检索与拷贝服务,方便公众获取更多的版权作品。建立版权保护和管理的国家系统,提高公众对版权法律的理解。为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处理版权和相关问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美国是WIPO的主要成员国之一,WIPO在提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鼓励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用、提供辩论论坛、促进人们对知识产权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美国民间版权组织在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版权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是美国最大的民间版权产业组织,包括七个成员组织,每一个联盟都代表着版权产业的一个巨大的部门,这些组织积极致力于提高版权产品的国际保护水平,检验其他国家的行为、政策是否给予知识产权足够有效的保护,以及是否根据知识产权的原则给予美国人公平的市场准入,承担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执行任务,积极参与版权保护活动。此外还有从事版权的民间组织,如美国作者协会、版权结算中心等。

2.1.2欧盟。

欧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欧盟统一政策框架中,英国、法国等国家在保持自身文化与经济优势的同时,不断寻求建立统一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对于欧洲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欧洲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长期以来对文化领域统一的管理和财政资助。欧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特点是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围绕文化保护、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开放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计划,比较重要的有万花筒计划、雅利安计划、拉斐尔计划,主要用于推动民众对文化的认知、资助与支持文化创意活动、辅助文化资产专业人士交换等。还开展一些文化推广与宣传活动,设立各种奖项对创意活动给予支持。同时也注重开发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欧盟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区域环境,其成员国采取的一些措施同样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英国是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也是最早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英国将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作为文化创意转换的关键,相应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也比较完善。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组建跨政府部门的行动小组协调创意产业各部门的发展,英国税务部门、海关总署、以及创意俱乐部等中介机构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法律、财政、专业技能服务、业务培训等扶持。在英国,申请商标、专利注册设计快捷方便,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网站为创作者和使用者提供有关版权、商标、专利、设计等信息的开放获取平台。知识产权网站对所有人开放,各种申请程序、注册指南、收费标准、各种有关知识产权年报季报等都可以查询。英国积极调动民间资金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降低增值税税率,设立专项风险资金,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本,在创意产业局下设风险投资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帮助相关企业或者个人从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

2.2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2.2.1上海。

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城市,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早在2008年上海就提出了五年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信息、交易、投资、教育及宣传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上海市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颁布《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上海市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成立上海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提供知识产权的咨询与保护。上海市政府还积极构建以知识产权为交易对象的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从2003年就就开始探索文化产权交易,并先后创建了国家动漫游戏产权交易中心和上海版权产权交易中心。2009年首个部级版权交易系统在上海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式开通。以知识产权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市场平台,不仅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及保护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还有效的促进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近年来陆续成立了众多基金投资于文化创意产业,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质押担保服务。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类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和研究机构,通过整合创意资源、建立创意产业信息交流平台、集聚创意人才,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有关创意产业的政策咨询,协助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2.2北京。

近年来北京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文化创意企业的运营成本,发挥间接推动或直接孵化的作用。首先,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北京市数字版权保护服务平台包括反盗版监控与取证、数字作品版权转让、互联网版权管理与发放激活、电子鉴证与举报四个子平台,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版权保护,加大了数字版权的执法力度,提升了北京市数字版权的管理水平。其次,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北京产权交易所、国际版权中心根据市场信息及时项目,帮助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文化创意企业的ASP(应用服务供应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以集中托管的模式为企业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应用系统服务,有效的促进了文化创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再次,在投融资服务方面,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向境外转让无形资产免征营业税。开辟文化出口企业投融资绿色通道,借助产权交易所这一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交易,解决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问题。北京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试行开辟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绿色通道。最后,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多类型、多层次、高质量的综合性服务。在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细分领域形成多个行业协会组织,为其提供决策、法律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产权交易和人才培训等在内的公共服务,有力的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凭借着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已经成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通过总结美国、欧盟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驱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经验,比较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较为成熟的城市上海、北京的发展模式,为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启示。

3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现状

西安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科技实力,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政府颁布了若干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当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1供给模式单一,多元供给主体未能形成合力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依赖政府部门,这种单一的供给模式产生了诸多问题。首先,政府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供中存在失灵现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率低下。应该由政府提供的一些对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服务平台投入不足,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宣传、督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方面的服务不足,使得企业缺少足够动力和知识产权意识。其次,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不够重视,保护意识薄弱。企业在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在提供侵权救济服务时,不能够做到有效协调。最后,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行业协会在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不健全,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一些中介机构的管理不规范行业信息搜集整理方面欠缺,不能够充分代表企业的利益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不能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向政府提出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服务建议。

3.2供需结构失衡,缺乏产业化的针对性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引导至为重要。围绕产业化的各个环节设计针对性的服务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西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真正到位,企业很难享受到政府服务的项目与系列扶植政策。企业享受政策扶持面不宽,扶持力度不够,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有效的管理体系,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乏对产业链的打造与拓展。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以及产业技术与管理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推进力度不够,一些产业基地建设前期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和论证,公共服务平台只是简单的物业配套服务,建成后没有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链。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制约了形成产业规模发展,不利于促进产业创新,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已有的服务平台建设中忽视知识产权服务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并没有运用到版权产业链的开发中,没有充分挖掘人物形象的版权价值。此外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不同的权利形态和保护模式。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不清楚该如何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以及所处的产业链的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保护模式,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对于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3.3运行机制尚需完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究其本质是个公共组织运行体系,其宗旨和核心是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构建良性的高效运行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依赖于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供给阶段存在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多元供给主体未形成合力。公共服务供给运行的过程中不透明,产生了大量的寻租行为,一些行业如手机网络文化监管形同虚设,多部门扯皮,无法监管。涉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专家听证制度、行政问责制度尚不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外行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4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4.1明确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

4.1.1效率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内在动力。

效率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内在动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效率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要体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各项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在既定投入成本下,对投入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促使各项制度发挥最大的功效,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合适的供给机制和制度安排,推动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创新,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其二要寻求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公益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的兼容。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在供给主体方面强调政府管理部门的主体服务职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和补充作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的不同环节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求,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形式,丰富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形成涵盖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不同权利诉求的全方位保护模式,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进程。

4.1.2公平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公平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制度自身设计上,要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保证机会的公平。个人、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有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的机会,成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应该以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相关主体为服务对象,保障其在享受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范畴要兼顾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以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为重点,帮助创意主体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制度产生的社会效果方面,要实现创意权益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文化创意权益主体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体现为知识产权制度中知识产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冲突。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兼顾公众对文化产品获取的权利,必要的时候由政府买单,为实现知识产品的共享创造条件,以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4.2形成多元主体合力共建的模式

当前,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是政府负担过重,私人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弱小,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于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强调知识产权政府管理部门的主体服务职能,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和补充作用,注重社会第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功能,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能力。

4.2.1强调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涉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制定服务政策;出台文化创意产业不同行业类别的金融税收方面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方面的政策,降低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成本;营造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发展的软环境。对于已经制定的政策要建立动态的评估机制,保证服务政策的科学有效。其次,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政府部门要扮演好提供者的角色。政府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直接提供的服务。建立方便申报与信息查询的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提供信息检索与咨询服务。举办知识产权战略与预警分析会,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体系的建设,组织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加大知识产权知识的普法宣传力度,提供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最后,政府不仅是服务直接提供者,还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安排者。鼓励、支持、引导私人部门和社会第三部门的发展,为其参与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创造良好的竞争和发展环境。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对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价格进行监管。

4.2.2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和补充作用。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领域,对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事无巨细全部交由政府部门来提供会加重政府的管理成本。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私人部门针对产业化的不同环节设计的服务模式更贴近企业的需求,更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市场主体的能动与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接受政府转包而提供的服务。把一部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以协议、补助、出售、出租、特许经营、公私合作等方式承包给企业。企业利用自身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加廉价的知识产权服务。在涉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一些服务领域,推动商用服务业的发展。支持民营行业进入知识产权评估、专利服务外包、专利权的转化交易、知识产权的托管、行业及产业分析等服务领域。第二,倡导企业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的社会责任。文化创意作品作为知识产品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其价值在于实现知识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理应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组织,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不能对企业苛求太多。企业能够做的主要是将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公众开放获得相关知识提供便利。第三,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服务能力的提升。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的提高将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涵盖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合同管理、预警监控、资产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交易与转让,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定期组织企业职工参与知识产权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4.2.3注重社会第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决定了必须引入第三部门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第三部门是作为政府和私人部门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来自于社会基层,不以营利为目的,谋求公共利益的社会组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第三部门主要包括:提供知识产权、咨询、交易、评估的中介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还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在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沟通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渠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在提供涉外知识产权援助服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政府不适合干预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中,中介机构可以凭借其独特的身份,提供专业指导,提升涉外知识产权援助服务水平。建立知识产权信息跟踪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的应急预案。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课程的设置,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供了技术与人才的支撑。

4.3搭建知识产权各领域的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兼顾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不同权利形态,针对不同权利形态的特点涉及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权利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3.1促进公益视阈下著作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客观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著作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保障创作者著作权的同时,应该更多体现社会公益性的要求,侧重点在于推动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探索如何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资助力度,为构建著作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物质保障。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中发表权、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该制度涉及的出发点就是为平衡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权益。除了著作权法律制度中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之外,政府部门应该担负起促进文化创意产品传播的公共服务职责,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文化创意作品的创造。对于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精品力作,文化管理部门可通过支付一定的报酬,获得许可使用的授权,进行公益性的传播,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著作权公共服务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著作权登记和合同备案制度,确保登记备案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登记备案文件在作品著作权转让,许可使用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还可以作为诉讼中的有力证明,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积极创建著作权创新与保护的示范群体,发挥版权保护的激励机制,组建版权产业基地,把版权保护工作延伸到文化创意园区的产业集群,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投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政策支持。积极推动版权贸易,加大版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版权市场化。此外,著作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充分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著作权集体管理是著作权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著作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作者的利益提供维权服务,有效的保障权利人的著作权。

4.3.2优化产业环境下专利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产业化的重要着力点,是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化环境下专利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服务、专利技术转让中介服务和专利技术评估服务。专利服务贯穿在文化创意产品在专利创造、申请、运用实施、维权保障的各个环节。首先在专利创造阶段。申请人可以委托服务机构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检索分析,避免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帮助确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其次,在专利申请阶段,专利申请文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能否得到批准,以及获得授权后专利保护的范围大小。专利人通常具有专利法律知识、实践经验,具备较强的处理专利申请事宜的能力,通过专利申请人的帮助,专利申请成功的几率大为提高。再次,在专利实施方面,专利机构可以提供的服务很多,例如转让、许可、质押等。专利人专业化的服务是专利有效实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最后,在维权保障方面的服务,专利案件通常较为复杂,要求当事人具备较强的专利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专利服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委托人进行维权。在专利评估和转让服务中,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对大限度的降低转让交易的风险。评估机构要规范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标准技术和方法,按照客观、规范、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评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质押融资的发展。转让中介机构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拓展转让服务的范围,创新转让服务的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

4.3.3推动商标权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文化品牌。

商标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价值在企业所占的比例甚至远远超过企业的货币资本和物化资本。文化创意企业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对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商标公共服务平台需要增强文化创意企业的商标权益意识,方便申请人的注册申请。当前文化创意企业的商标权利意识有待加强。从国家商标局官网检索,曲江文投早在1998年就成立,近几年才进行商标注册。已经注册的商标主要集中在不动产上,如曲江池、曲江公园等,拥有子商标但是核心商标确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在商标抢注风日盛的背景下,商标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帮助企业树立商标权利意识,认清商标的价值,指导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商标申请与商标维权诉讼。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商标申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简化商标申请的程序。建立商标形象识别系统,帮助文化创意企业建立结合商号、通用网址、商标等识别标志在内的整体识别体系,增强企业的识别能力。

4.3.4加快构建商业秘密服务平台,保障创意所有者的权益。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秘密已经成为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的制胜砝码,其重要性愈加凸显。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高额的研发费用,本身的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所以选择商业秘密的保护对文化创意企业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商业秘密服务平台的建设依赖于企业自身的保密服务的完善。首先创意企业应该组建专门的商业秘密管理机构,对商业秘密进行统一的管理。创意企业要制定内部商业秘密管理制度,明确违反制度需要承担的后果。其次,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将保密制度录入员工手册向员工发放,将保密规章和保密守则列入员工考核的范围。针对员工的职务权限设计保密合同或者在劳务合同中列举保密条款。明确哪些构成商业秘密,员工对此要承担哪些责任。创意企业还需要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的协议强化商业秘密的保护。

作者:王宇红马玥琳倪玉莎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第四篇:养老服务模式下产业发展研究

一、法国养老服务模式

法国是典型的西方福利国家,拥有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的养老服务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愈加突出,政府才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4个方面。

(一)多样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法国,并没有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依据公民归属部门、行业、层级的不同以及就业形态的不同,有差异性的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总的来说,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归纳为4类:一是特殊保险制度,主要适用于军人、国家公务员等;二是普通保险制度,主要适用于一般企业雇员等;三是农业雇员保险制度,主要适用于自耕农和农业雇工;四是非农业雇员保障制度,主要适用于商人、自由职业者和手工业者等个体经营者。此外,法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还是一个具有选择性的多层次保障结构,公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加大自己的养老保障。这一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再补充的补充养老保险3个层次构成。基本养老保险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保障;补充养老保险可以提供附加的养老金;而再补充的补充养老保险则实施基金积累制度,主要由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组成,由公民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我选择,缴费率也上下浮动。

(二)鼓励养老机构发展

法国政府于2007年通过了《安度晚年2007—2009》、《高龄互助2007—2012》两个全国性的与养老相关的发展规划。这两个发展规划都是为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内容集中在鼓励设立养老机构和推动发展养老服务券两个方面。据法国官方统计,法国国内现有养老机构超过1万家,其中公立机构占40%,私营非盈利机构占29%,私营盈利机构占31%。这些养老机构拥有超过70万张养老床位,以当前法国75岁以上老人500万计算,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约为140张,这一数字在国际范围内都是领先的。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在于政府的大力推动,法国政府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公立养老机构,使公立养老机构快速增加;二是不断降低其他资本设立养老机构的门槛,有效促进了盈利性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在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发展的同时,法国政府还鼓励老人进入机构养老,主要鼓励措施是给予进入机构养老的老人相应的补贴,这一补贴比例在公立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达到了90%,即便是在盈利性养老机构,政府也在评估后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一措施使法国老龄人口的机构养老需求大大增加,从另一个发面加快了养老机构的发展。在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的同时,法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保障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只有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审核的企业才可以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二是加大对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监督力量,专门成立了医疗福利机构评估署,按年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评估,评估不达标将吊销机构资质。

(三)大力推行养老服务券的流通使用

养老服务券是法国全国性养老发展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法国政府从2006年就开始推行包括养老服务券在内的预付定值通用服务券,这种服务券由一些通过家庭服务管理局认证的实力较强的公司发行,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购买。服务券发行商并不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而是主要担负资金结算、监督、培训及整合养老服务提供商等职责,这一模式有效保障了行业质量,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养老服务券的流通模式是这样的,首先由企业或个人购买养老服务券,企业购买养老服务券后,将养老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直接发放给员工个人或以一个较低的折扣售予员工个人,个人得到养老服务券后,凭券向养老服务提供商要求服务,养老服务提供商则凭券与养老服务券发行商结算。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政府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以推动其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给予企业购买养老服务券总金额25%的税收减免,减免额最高可达50万欧元;二是在1830欧元/年/人的限度内,企业为员工购买养老服务券可免缴其他社会保障费。在养老服务券的使用流通环节中,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取得了共赢。首先,员工个人享受到了比自付价值高得多的服务;其次,企业获得了相应税费的优惠;最后,政府一方面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才培养机制

法国政府认为,要使养老服务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必须实现自身的职业化。为此,法国政府从4个方面入手,制定了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培训体系,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人才环境。一是建立了完善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这主要是指法国政府以提高社会福利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目的出发,制定的完善的社会福利从业人员培训体系。这一体系依据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差异性,精细划分了14个不同类型的专业文凭和由低到高的5个层级水平等级,基本囊括了社会福利服务的方方面面。同时,政府还根据社会福利行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每三年更新一次社会福利从业人员服务指导手册。二是大力发展相关培训机构。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措施,直接措施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社会福利服务培训机构,法国政府在这方面投资很大,巴黎大区仅2008年一年,区、省两级政府就投入了1.66亿欧元用于社会福利服务相关培训机构的建设。间接措施是鼓励其他资本投资建设社会福利服务机构,鼓励措施除税收等方面的减免之外,还包括对通过资质认证的其他资本投资建立的社会福利培训机构以同等待遇,予以其与政府设立机构同样的国家补贴和学历认定。三是建立针对参与相关培训人员的补贴激励机制。为激励人员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提升养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法国基本实现全日制社会福利培训的全免费,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对参与社会福利培训的在职人员提供补贴。四是着力提升从业人员身份地位。各国大都存在对社会福利服务行业尤其是其低端工种的歧视,为改善社会福利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地位,缓解其心理压力,法国政府下大力量将社会福利培训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使社会服务培训学历得到正规大学的认可,并且支持完成社会福利培训的人员进入正规大学相关专业接受再深造。同时,法国政府为进一步提升行业吸引力,还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福利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创造性的为社会福利服务行业设计了一系列对应的高级雇员及管理人员学历、学位。

二、对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而且受观念限制,我国老龄人口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还不是很旺盛,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形成的老龄人口赡养的倒金字塔结构愈加明显,未来,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将不断加大,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势在必行,法国多样化、产业化养老服务产业的繁荣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法国4大类保障制度和多层次保障结构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的全覆盖,这使得法国的老龄人口具备支付养老服务的基本能力。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截至2012年,仍有超过8000万老龄人口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完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还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养老服务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可以预见的对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据相关预测,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或超过3亿,此后这一数字将维持在3~4亿规模。于此同时,随着我国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不断小型化,“42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将导致老龄人口的赡养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都表明,我国将呈现出比法国更加迫切,更加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其次,养老服务市场派生出大量服务领域。养老服务不仅包括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仅从当前来看,传统观念决定了当前我国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首选还是居家养老,仅仅居家养老一个方面就可以派生出包括陪伴、保洁、导医、购物、日托、生活指导等众多服务领域。而随着社会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等等,养老服务行业将是一个可以不断开拓出蓝海的服务业大门类。

第三,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从法国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养老服务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完善的养老服务产业链除需要高层次的现代企业管理人员、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护工、陪护、家政服务人员等等。因此,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决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全社会老龄人口的数量,这一因素基本不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在当前世界经济动荡时期,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的是不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稳定的就业岗位。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专业化的不断推进使人们对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服务业从业人员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反向推动劳动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全社会老龄人口的实际生活问题,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四,养老服务产业拉动消费需求。

从法国养老服务产业繁荣发展的经验看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从两个方面拉动了全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产业对全社会服务消费的直接拉动。2006~2008年法国家庭服务业增长速度年均11%,养老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56亿欧元,而同期的GDP增长年均仅为2.9%。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2012年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家政服务产业营业额已经接近2000亿元,按照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平均速度计算,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接近4000亿元,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中等发达国家序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老龄人口将为自身养老预留更多积蓄,再伴随全社会老龄化进程,全社会预留养老积蓄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养老服务产业必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行业。另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产业对其他社会消费的间接拉动。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法国家庭消费环比增加0.4%,经济形势相对其他西方国家要好一些,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这就对当前的消费预期产生了影响,人们更倾向于当前消费,从而扩大了当期消费,推动了全社会消费。

第五,养老服务产业关键要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对法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是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推动养老服务产业服务质量提升方面,法国政府的举措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对全行业企业的监管以引导企业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从而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二是通过引导鼓励高素质企业兼并联合快速做大做强来提升整体行业经营水平。而转观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行业职业化程度不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是导致养老服务产业服务质量偏低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借鉴法国的经验,大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服务水平。

第六,养老服务市场的繁荣需要多种经营模式进入。

在法国,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繁荣了养老服务市场。不同经营模式的进入为整个行业引进了类型各异的管理模式,在为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全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量,为全社会老龄人口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断推动养老服务产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价格的降低,形成一个良好的正向反馈。

三、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提到要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仍有超过8000万老龄人口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针对这一问题,要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的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吸取法国经验,采用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体制,确保老龄人口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覆盖面低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现有制度中的问题,实现城镇人口养老保险全覆盖;三是加快研究建立适合老龄人口的护理保险体系,解决目前存在的老龄人口因长期护理产生的巨额费用支出问题。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全行业监督管理,使养老服务产业与养老保障体系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主要措施有4个方面: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专门的养老服务产业规划,并将其纳入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产业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养老服务产业行业标准,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行业内的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年度审核,以引导全行业健康发展;三是逐步将养老服务产业纳入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行养老服务券;四是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服务业态,充实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明确政府投入责任

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出发,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和投资方向。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针对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养老设施的不同,在充分考虑自身专项资金筹措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的建设资金分担比例;二是要将福利养老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体制,完善福利养老事业建设专项资金体系,并将专项资金与社会经济增长挂钩;三是在社区内要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以便于开展社区家庭养老。

(四)鼓励各种经营模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

鼓励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繁荣我国养老服务市场。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一是放宽养老服务产业的进入条件,在取得相关经营资质后,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以独资、合资、联营、合作以及参股等方式从事养老服务产业;二是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对经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企业予以相应的税收减免,并简化非盈利性养老设施建设的审批环节;三是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产业,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环境;四是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模式,如养老券、候鸟式养老院等等,满足不同层次老龄人口的服务需求。

(五)完善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1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模式

——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折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实行除本分红的分配方式,即除去生产成本之后,剩余纯收入按1:2:7比例分配。其中,1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20%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佣金,70%用于农户的土地入股分红,形成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1个,入社土地面积21.33万亩,入社农户9.46万户,农业组织化程度达56.48%。——强化社会化服务,建立“一站式”服务超市。整合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和社会化农业服务资源,分片区建立农业“一站式全程服务超市,所有服务均实现公开公示、明码标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多样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已分片建立农业服务超市6个,服务面积达14.63万余亩。崇州探索实践的“农业共营制”模式,有可能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2顺庆区农民产业园模式

石香炉蛋鸡农民产业园区,建于2007年2月,占地106亩,入园农户18户。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的“五方合一”运作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和发展,政府负责进行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资金、流转土地,当好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红娘”;农民自筹资金,自建圈舍,自己管理,多干多得,利益自享;龙头企业引领农民产业园区发展,解决农民无技术、无市场的问题;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政府出资设立)为入园农民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农民进园区资金不足的问题;养殖合作社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管理、品牌等优势,采取统一供种、供料、防疫、保险、治污、销售的“六统一”办法,大力推进园区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农民产业园已由原来的1个乡1个村推广到全区18个乡镇2个涉农街道办事处200多个村,由原来的3个拓展到220个,入园农户由原来的57户增加到3.1万余户。其创新做法被写入国办〔2009〕55号文件在西部地区予以推广。

3郫县川菜产业园模式

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位于郫县安德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园区集中发展郫县豆瓣、川菜原辅料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以地方菜系命名的产业化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已形成2.4平方公里的项目承载能力,引进聚集棒棒娃、丹丹调味等农业产业化企业84家,总投资70亿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200余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3家,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企业4家,省级名牌企业8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2013年,园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63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5.68亿元,完成入库税收1.5亿元,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26家。园区周边已建成安德泉水、唐昌先锋等8大特色基地,县内建设蔬菜原辅料配套种植基地11万亩,转移劳动力3000人,并带动县外建设原辅料种植基地25万亩。同时,以“川菜文化”为主题,打造形成集观光、体验、品味于一体的“川菜味乡”优势服务业品牌和部级AAA旅游景区,并建成4万平方米川菜美食文化体验休闲特色街区。构建了现代农业种植-川菜原辅料加工-川菜文化体验产业链,形成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格局。园区先后获得“中国川菜产业化食品加工基地”“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4朝天区农旅结合模式

近年来,朝天区立足良好的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农兴旅,以旅富农,做足生态山水文章,曾家山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从单一农业向产业多元化联动发展转变。朝天区结合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节点50余个,加快景区商业服务一条街建设,实现“吃、住、游”一条龙服务。曾家商业步行街被省商务厅评为第二批“四川省特色商业街”。该区还大力挖掘农业的文化功能,建设核桃、土鸡、蚕桑、食用菌等文化广场,开展“麻柳刺绣”“朝天唢呐”“李家狮舞”“平溪傩戏”“木牛推新娘”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展示农耕文化丰富内涵。先后被评为“中国西部生态养生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四川省首批十大避暑胜地”。2013年,朝天区接待游客2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67亿元,分别增长26%和45.8%;旅游经营户人均收入11000余元,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500余元。

5射洪县“公司+专合社+农户”合作模式

2011年,射洪县成立白羽肉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依托四川玉冠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养殖户”的运作模式,实行统一圈舍设计、统一设施设备、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保健、统一收购加工,分户养殖、分户结算,保证养殖户2元/只的最低利润的“六统二分零风险”经营模式。目前全县农户建标准化肉鸡圈舍48.23万平方米,公司建圈舍15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白羽肉鸡繁育基地之一。2013年,实现宰杀白羽肉鸡2000万只,产值10亿元,利税6000万元,养殖农户增收5000万元。预计到2015年,公司将累计投入15亿元,建成年出栏1亿只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及年屠宰加工1亿只的肉品厂,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3亿元,养殖农户增收2.5亿元,可带动白羽肉养殖户4000户,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

二、以农村改革促进产业发展

1放活土地推行承包地“三权分确”

——加快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应进一步加快步伐,力争到2016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等多权同确,特别是推行承包地“三权分确”,即:所有权确权到集体,承包权确权到农户,经营权确权到经营者。对于需要经营权证的,符合条件的可以单独发放独立的经营权证,为搞活土地经营权打好基础。——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和交易平台建设。强化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权益,集体经济组织应加强对承包地的管理,引导常年外出务工农民把承包地流转出来,通过代耕代种、土地入股、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由政府推动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重点加强县级平台建设,盘活农村土地产权。——积极推广促进产业发展的好机制好模式。大力推广崇州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积极总结推广顺庆区农民产业园、郫县川菜产业园、朝天区农旅结合、射洪县“公司+专合社+农户”等好的机制和模式,探索适合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产业发展方式。

2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始终坚持把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做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资产、货币等要素入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行业“排头兵”,以部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成为全国性的产业发展行业“排头兵”。——探索引导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创新完善以村两委和村民监事会为载体和组织架构,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体,管理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产权。培育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控股农业公司、合作制农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研究支持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其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清除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障碍,拓宽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产业领域,既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又支持工商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和贷款优惠政策,拓展社会资金投资渠道,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于农村产业。不应提倡工商资本到农村低价格、大面积租用土地进行一般性农业生产。

3发展百亿千亿农业特色产业

——市场导向发展一批百亿千亿农业特色产业。以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为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支持不同类区发展一批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百亿千亿农业特色产业。支持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稳产高产粮油、特色畜禽和优质种业,加快发展大城市郊区奶业,大力培育工业原料林和景观花卉苗木,打造农业高端产业,形成产业高端。支持丘陵地区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优质柑桔、蔬菜、食用菌、茶叶、蚕桑、中药材、肉牛羊、禽兔等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现代种养业。支持盆周山区突出生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推广林粮结合耕作模式。建设生猪、牛羊、特色家禽优势产区。大力培育木竹原料林、特色干果、木本药材、林下种植养殖业。支持民族地区继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发风味独特的绿色农畜产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把农村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托现代农(林、畜)业重点县、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以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强县。——园区化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等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基地或园区就地就近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发展农村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竹木加工、农机具制造、包装印刷等工业企业,提升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规划引领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农村第三产业。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开发林业生态资源和农村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历史民俗文化和观光休闲体验结合起来,发挥部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品牌效应,用好农民空置房屋等闲置资产,建立多种形式的旅游联盟,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支持发展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物资供销、信息咨询、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

——着力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广农业服务超市等好的模式。积极培育新型流通主体,加快建立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整合各种类型的农民培训资源,建立完善公益性的农民培训和就业综合平台。办好农博会、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培育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平台。尽快制定农村电子商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营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针对不同类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选择部分县(市、区),以农业生产服务全程化、专业化、市场化为目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效益,通过试点示范,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5大力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政策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一)生态农业。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技术落后、产量不足,对水土和植被破坏大,现代农业依靠机械化作业,高投入化肥、农药等换取高产出。生态农业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于1970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在1980年后,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这种农药的大量生产和过量使用在带来短期效益的同时,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正是生态农业发展最大的市场动力。现阶段,全国已形成生态农业管理和推广体系,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而重庆市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应该注意以镇为单位主导产业的生态化和经济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跨县市的区域系统。生态农业不是局部区域或部分系统的拼接,而是农业系统各组分的有机整合,应多元化发展。另外,在产业配置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让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种养——加工——运销配套一条龙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除此之外,还应加快建立区域性与全球化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信息、饲料安全体系、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安全食品生产和销售平台。

(二)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强调生态资源永续利用,保证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使生态旅游区可持续性发展,重庆市小城镇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应注重该区域的生态保障,对生活垃圾处理、水质量保障、空气质量维护等方面,要规划在先、保护在先。平衡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利益均衡,以获得最大的产业收益。特别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工业的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将旅游景点土地直接出让给地产公司修建高档住宅的现象,这不啻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的典型。重庆市的合川区在重新打造钓鱼台景观过程中注重挖掘和维护景区人文资源,杜绝土地为出让而出让的办法很值得大家借鉴。另外,旅游和工业相协调的过程也值得我们注意,以小榄镇为例,该镇是全国闻名的“菊城”,该小城镇在规划时,注意各组团的分割,将镇中部的花卉苗木生态农业经济区作为绿化隔离带,区隔镇北部的商住、生态区和镇南部的工业经济区,妥善处理了功能分区、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整合区域产业资源,积极寻找新的区域产业。仅以巴南区为例,木洞镇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东泉镇的温泉、木洞镇的山水园林、二圣镇的茶山、丰盛镇的古建筑等特色各异。发展时应该统筹各镇资源,开发一系列的精品旅游路线。

二、重庆市小城镇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镇一级领导加强培训,使其树立生态化发展观念。就现实来讲,不少领导干部对世界范围内生态对传统产业全面渗透这一深刻变化并不了解,其对生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层面,同时,对打算要发展的新产业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如果不加强培训,很难确保各镇在产业发展时方向明确,思路清楚。

(二)视规划为灵魂,以生态化的眼光,高标准进行规划。以小榄镇为例,2002年该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指导下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了城市规划,形成了《2002年——2020年中山市小榄镇总体规划》,这为指导小榄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冷静面对外来资本,以“招商选资”代替“招商引资”。从大局来说,资本趋向于越来越多,技术趋向于越来越先进,而可供利用的土地却越来越少。只要有好的地区发展计划,不愁没有资本和技术的进入。各镇一定在机会面前认真评估,确保产业发展的高起点。

(四)大力兴办高等教育,引进高端人才。经济学家曾作过调查,为什么城市产生更多的富裕而且作为国家发展和革新的支撑点,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和贸易的紧密结合,科技、研究和文化的结合才能在显现自身优势的同时创造出区位优势。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一、嫩江玛瑙的明显优势

(一)资源储量丰富。

顾名思义,嫩江玛瑙出自于嫩江流域。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脉,自十二站与二根河起,经嫩江镇、尼尔基、齐齐哈、三盆河等游段汇流至松花江,沿山脉、丘陵、平原、湿地顺势入海。嫩江中段的齐齐哈尔,地处火山爆发喷迸熔岩的地理范围,地下富贮玛瑙等矿物质,加之河谷深、河床宽、河道长、河流急,具备了冲击浅层矿藏的生态环境。这一地域内的玛瑙,以火山圆心的呈环状分布,多掩存于江道和洼地的沙土层中。讷河、富裕、克东、克山、甘南县和市区周边的地下藏量较大。采沙出玛瑙,犁地露玛瑙,逛滩途可拾玛瑙,挖野菜可得玛瑙,盛产地的收储者积料石少则成吨,多则几十吨或上百吨,估测个体已采存玛瑙总量多达数千吨,可谓遍地珍宝取之不尽。

(二)品相成色俱佳。

嫩江玛瑙是隐晶质与微晶质石英的聚合体,其品质具备宝石界所标定的常态参数: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摩氏硬度为6.5-7,折光率为1.53-1.54,密度为2.57-2.64g/㎝3。地势使之然,由于嫩江玛瑙始终深藏于江河与湿地中,经过几亿年的水浸涵养,使其质感温润、硬度适中、色泽艳丽、光华剔透,堪称玛瑙家族的上上品。江河中的籽料,由于历久的冲刷、撞击、摩擦,形成了状态迥异的天然奇石,断言在世界玛瑙种群中凸显“两最”优势———通透度最强,象形石最多。嫩江石色彩极为丰富,大体呈现9种常色:黑、白、红、黄、绿、灰、赭、蓝、紫,民间俗称的“嫩江五彩石”当属比喻多彩的概数。

(三)文化积淀深厚。

嫩江流域蕴生了璀璨的文明,讷河神泉、昂昂溪等遗址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其中不乏精致的人类凿制玛瑙器皿和配饰品。现存于市博物馆的玛瑙“石镞”是镇馆之宝,足以佐证玛瑙很早就与原居人的劳动生活息息关联,人民大众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发现者和创造者。齐齐哈尔人都有“打火石”的情结,祖祖辈辈收藏和把玩玛瑙,因此生发出对家乡的荣耀感,而太阳神焙炼“红宝石”等民间传说已图腾般地烙印了人们的精神敬仰。清朝卜奎流人中的文豪,对嫩江玛瑙倍加青睐,多有赏誉之辞句。刘凤浩诗云:“采采嫩江绿,光晶石子铺。人今投靺鞨,地古擅珣玗。”方观承诗咏:“墁壁光明有细沙,石成五色亦堪嘉。石妍似玉能成器,莫道边城少物华。”我市作家近年创作的话剧《风刮卜奎》、动画片《神鹤丹丹》、民间文学集《仙鹤的传说》中,都生动地叙述了嫩江宝石的神话故事。

(四)贸易价值巨大。

史载,清代以前齐齐哈尔地方官向朝廷缴纳贡品有两种,即“空青石”和“一等貂皮”。清方式济《龙沙纪略•物产》述:“空青,渔人得之,不敢私匿。将军酬以值,遗官奉进。或弃卒自得之,即遗送京师,奏其名例,得赐帛。”“空青石”别称“营浆石”和“水胆玛瑙”,因其石体中含有液体,生成条件极为特殊巧合,是既罕见又难得的珍稀宝物,因其“天然”而“天价”。上世纪50年代,我市建立的玛瑙玉器厂,是全国技术大牌企业之一,也是东北三省核心专业机构。该厂声名远播海内外,产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常以大价格交易,甚而被收藏为国宝。近年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百业待兴,嫩江玛瑙再次复苏,市场价格逐渐回升并且迅速上扬。估测,几年间仅玛瑙料石价格提高数倍,较好的雕刻件达到几百元或几千元,而大的精品雕刻件则万元起价且偶有突破10万元,全市年均玛瑙销售额数百万元。

二、嫩江玛瑙的经营状况

(一)产业曾经跌入低谷。

厂消业衰,随着上世纪末玛瑙玉器厂的关停,我市玛瑙经济很快重新回归到民间型的“原始贸易”状态。个人采集,零星收藏,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直至使嫩江玛瑙失去了以往夺目的光环。业态的落伍,使玛瑙行业萎缩,只剩下寥寥几户小门铺,料石废弃,珍品廉价促销,大量良材没有附加值便倾流外埠,造成了不可估数的折损。这种状态的弊端有两方面:一方面,矿产开发混乱。以挖沙为主采兼采玛瑙,使玛瑙流失量巨大,自主经营管理的沙场如果不采玛瑙,所有玛瑙都将成为建筑工程材料。同时现有抽沙设备的管体为“分划线”状,强吸力的窄孔工艺,使完整的玛瑙被震裂或粉碎。另一方面,行业经营分散。我市目前的玛瑙经营多属私人收藏交易,或者是微小型个体户销售,松散型的“阵势”虽大,却不能体现出整体“优势”。如此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在收集石料、价格行情、批量生产、打造品牌、集中外销上难成规模,不能科学合理地整合与利用珍贵的资源。

(二)产业逐渐实现转机。

近年来,我市明智地抓住文化产业发展契机,把嫩江玛瑙产业摆到重要地位加以导引和孵化,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做了大量有效工作。一是把嫩江玛瑙产品推向“深博会”、“龙港会”、“哈洽会”及“哈博会”亮相,在本市举办多次嫩江玛瑙展销活动。二是赴北京、上海、广州、四川、辽宁、内蒙古等地参观,学习“南红”、“战国红”、“阿拉善”等玛瑙旺业的成功经验。三是组织专家进行考察研究,举办了嫩江玛瑙产业发展学术论坛,编辑出版了《嫩江玛瑙鉴赏图录》。四是积极策划,招商引资,向省申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拟重新兴建老品牌齐齐哈尔玛瑙玉器厂。五是开办了中心城区“嫩江玛瑙市场”、“讷河玛瑙石馆”、“富裕玛瑙大集”,搭建交易平台,哈尔滨、大庆、莫旗、黑河等地的石友广泛加盟参与。六是成立了市、县两级嫩江玛瑙研究会和收藏家协会,吸收会员近300名,组织开展采石、研讨、评奖等多种活动。七是加强媒体宣传,扩大产业影响,先后邀请北京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社、新浪网地域频道工作站等多家新闻单位作专题报道,通过大力宣传,大造声势,为嫩江玛瑙的深入研发和实现产业复兴夯实了基础。

三、嫩江玛瑙的产业发展

(一)纳入重点产业项目。

嫩江玛瑙具备天然材质的高价值,如果与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必将体现出多重优势聚合的“强元”效应,扩展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据此,我市应以这一产业为关节点,将其作为行业型首推项目,上升到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进行宏观指导,提出战略性的发展目标———“文化引领,旅游拉动;资源整合,品牌造势;集散经营,规模发展。”要超常规运作,大尺度放宽,破惯例倾斜,在场所、税收、销售、矿源开采等多方面给予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向国家和省申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争取专项资金的注入和贴息扶持。

(二)进行科学考证、规划、管理。

组织相关部门,聘请权威专家,对我市境内玛瑙资源的分布、储量、品质、市场、研发和生产管理,进行深入严谨的考察论证,提出准确合理的产业发展意见。从保护环境和开发矿藏统筹兼顾的原则出发,进行嫩江玛瑙开采的长远规划,颁布管理法规,禁绝违章盗采和劣性竞争,确保生态不受破坏,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强化专利权的无形价值保护意识,抢先注册“嫩江玛瑙”、“嫩水明珠”、“嫩江五色石”等相关商标。

(三)打造高端产业品质。

一是兴建实力型企业,充分利用“老字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重建齐齐哈尔玛瑙玉器厂。以龙头企业注入资金,规范管理,创新经营,形成开采、生产、销售功能齐备的模式,拉动众多个体产业同步发展壮大。二是研发嫩江玛瑙品牌,在经营造形石、图纹石、矿物石、古化石的同时,重点设计和雕刻精工礼品。嫩江玛瑙籽料多,加工产品要遵循规律,扬长避短,侧重于“小、巧、俏”,适宜大量制做头簮、耳环、胸佩、手镯、衣帽扣,以及项、腰、手、脚的珠链等。要针对旅游需求,宣介嫩江玛瑙药用和养生保健功能,在产品选题上融入鹤文化,以吉祥、忠贞、长寿、高雅、俊秀定位,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三是培育雕刻人才,形成嫩江玛瑙工艺品加工的庞大群体。聘请原市玛瑙玉器厂老技师担任顾问,教学带徒。在市高等师专和县区职业高中开设玉石雕刻专业,企业包就业。面向社会广纳人才,安置有技能的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就业。四是壮大营销平台,办好“嫩江玛瑙市场”,在扎龙旅游点、市内各大商场和宾馆开设嫩江玛瑙工艺品专卖店。放大销售半径,逐步使产品打入外地市场。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各种方式宣传嫩江玛瑙文化。创办《嫩江玛瑙珍品》专业期刊,标牌、灯箱、LED屏幕等硬性广告介绍嫩江玛瑙产品。出版图书,摄制影视动画片传播嫩江玛瑙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举办展览、订货会,组织大师品宝鉴定,赴京沪杭等地开展研讨活动。评定嫩江玛瑙“雕刻大师”、“珍藏百家”、“绝世精品”,张扬产品优良品质。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流展示嫩江玛瑙,扩大影响,招商引资。

作者:邱利锋单位: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篇: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

1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1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内涵

发展潜力是指事物的发展潜能,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潜能。旅游产业作为复合性产业,除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关键要素之外,还涉及到其它诸多行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和关联性,也正因此,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是诸多影响旅游产业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旅游系统潜在的发展能力,是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爆发需要一定的条件,是随着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特定的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势头,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与此同时,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不是不可控的,在充分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它是能够被预测到的。因此,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预测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1.2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相对复杂。马勇等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主要受保障力、承载力和支持力等三个系统方面的因素影响。随后,杨敏在马勇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调整,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除受保障力、支持力两大系统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市场供应及需求系统因素的影响。王兆峰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受到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旅游开发效益、社会经济支撑条件和开发支撑条件等五个方面的系统因素影响。丁悦等则认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受到需求、供给、社会支持、经济支持及基础设施和环境保障等五个方面的系统影响。总之,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旅游产业是一种复合性极强的产业,其发展要受到政府、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基础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3旅游发展潜力的测度指标体系

综合上述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可量化、代表性和全面性原则,我们把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来源归结于政府调控与管理、经济支撑、社会支撑和产业基础保障等4个方面,并采用德尔菲法征询行业内相关专家的意见,经过筛选最终确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度——以湖南省为例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2012年,湖南省全年入境游客22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8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3.03亿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2175.46亿元,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0.65%、26.61%,增长速度惊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34.10亿元,同比增长25.11%,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历史新高。可以说,近年来湖南省旅游业发展屡创新高,从2009年旅游产业首超千亿元,到2010年以跻身全国十强,达到1425.8亿元人民币,再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纵向相比,湖南省旅游业发展飞速,但横向比较,尤其是与一些旅游强省相比,湖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素质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一是旅游资源依赖严重,技术创新水平低下;二是产业链条不长,产品开发不深;三是市场组织规模较小,市场行为失范;四是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综上,湖南省旅游产业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1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必然要求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具备多指标、综合性的特点,而主成分分析法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主成分分析法不但能够承认原始指标的固有相关性,而且还可以根据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大小对变量进行客观分组和归类,使同一组内或者同一类别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或者不同类别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低,从而使较多的指标被归纳为少数综合指标即公因子,达到降维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在计算中还能显示出相关指标的贡献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湖南省2000—2012年数据为例,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和研究。

2.2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度

①数据来源。表1中指标X1—X24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湖南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标X25数据通过搜集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整理得到。②数据处理。为方便比较和计算,我们首先对25个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现有指标的性质,我们采取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③数据结果分析。通过对25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可以从旋转后的因子矩阵中提取3个公因子。相关指标对应公因子上的载荷,它反映了原始指标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度,同时也反映公因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被解释变量,如果载荷量的绝对值相对比较高,就说明该因子能够代表原始变量。从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环境保护投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专利申请受理量、卫生机构床位数、公路里程、民用汽车拥有数量、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4A以上旅游景区数量16个指标在公因子1上的载荷量相对较高,说明这16个指标与公因子1的相关性较强,更为重要的是,这16个指标主要反映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经济能力和市场潜力,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持因素,可将其定义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当然,在这16个指标里,虽然都是旅游发展的支撑条件,但其支撑的途径、作用机理以及效果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从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环境保护投资体现出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支持;专利申请受理量、卫生机构床位数、公路里程、民用汽车拥有数量体现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支撑;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体现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国内旅游人次数、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次数、国际旅游收入体现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支撑;4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是旅游资源的禀赋,体现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支撑。在这一组指标中,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在公因子1上的载荷为负值外,其它所有指标的载荷均为正值,说明区域旅游的支撑条件越好,区域旅游发展越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代表了一个区域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为负,说明湖南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支撑。

各类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电话普及率、游客人均消费、旅行社数量、星级宾馆数量、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旅游院校在校学生人数等8个指标在第2个公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量,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状大的基本保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保障条件。在这一组指标中,所有指标的载荷量均为正数,说明区域旅游的保障条件越好,区域旅游发展越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反映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越低,就表明城镇居民用于食物方面的支出较少,用于旅游等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较高。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指标在公因子3中上具有较高的载荷量,说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3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依次为84.957%、7.281%、4.218%,合计达到了96.456%,这说明3个公因子在96.456%的程度上能够代表和解释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原始指标信息。湖南省旅游产业在2000—2012年的发展潜力基本是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期间2008—2010年旅游发展潜力指数有所下降,此后缓慢恢复。2010年后,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指数持续上升,这说明2010年以后,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在持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旅游发展效果显著。

2.3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

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三个公因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力,公因子1反映了2000—2012年旅游产业的支撑条件的变化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近年来在“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各级部门对旅游业进行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社会资本的积极介入,大大促进了旅游支撑体系的建设。从计算结果来看,其对总方差的贡献率达到84.957%。从时序上看,支撑条件潜力指数F1逐年增加,尤其在2010年之后,旅游产业支撑条件潜力指数由负转正,说明湖南省旅游支撑条件在大幅度地改善,特别是近年来,湖南省全面实施“251”重点旅游项目工程,在全省规划建设20个省级重点项目,50个市级重点项目,100个县级重点项目,一批大型旅游项目建成开业,丰富了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因子2说明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条件的潜力变化,这一变化重点体现在旅游专业服务人才、旅游专业服务机构、宾馆饭店等旅游产业自身基础条件的逐步完善,但从保障条件潜力指数F2的变化趋势看,2010年以后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条件有所弱化。

公因子3则反映了湖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情况,从公因子3的潜力指数F3的变化趋势来看,湖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呈现反复波动变化。然而,整体而言,2000—2012年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指数基本呈现逐步上升态势,潜力指数从2000年的-1.716上升到2012年的2.010,增长了3.726个指数单位。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12年,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在2008年达到峰值,但2008年以后,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汶川大地震和“五一”七天小长假取消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不足,2008—2010年,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2010年以后,湖南旅游产业经过两年调整,逐步恢复发展。这种恢复性发展这主要归功于湖南省“旅游强省”战略定位指导下的大力扶持与引导,积极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培育一大批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恢复。就整体发展实力而言,2007—2012年是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期间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与现实竞争力协同上升,无论是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得到飞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在2009年跨越千亿台阶,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47亿元人民币,成为湖南省第六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二是在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25.8亿元,为2005年旅游总收入的3倍,跻身全国十强;三是在201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经济总量(GDP)的9.5%,在全国排名上升至第十位,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转变。

3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根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相关理论及前人研究,在将复杂的区域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大体划分旅游发展支撑条件、旅游发展保障条件等两个方面的基础上,从整个旅游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2012年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在此期间,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基本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潜力指数从2000年的-1.716上升至2012年2.01,旅游产业发展呈现竞争能力与发展潜力协同演进上升的局面,这是湖南省旅游产业整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的体现,更是诸多因素尤其是政府重视、社会整体发展和人文素质提高、经济实力增强、行业规模扩大、产业发展基础夯实以及市场影响力逐步增强等影响因素相互耦合共同演进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为湖南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其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及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环境保护投资力度。政府的重视及政策支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等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将有效提升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有利于壮大旅游产业规模;而加大旅游区域的水土流失保护和水流域整治力度,则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休养生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

其二,努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力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旅游产业是一种休闲服务产业,其发展需要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当前,湖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提升,对湖南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湖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对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来看,湖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还不尽合理,旅游等消费支出偏少,对湖南旅游产业发展贡献极不稳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其实质就是为湖南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和培育潜在的市场需求。

其三,大力挖掘湖南旅游资源潜力,把湖南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及时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湖南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但评为A级景区尤其是4A和5A级的景区并不多,资源禀赋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因此,继续挖掘、整合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对于提升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极为重要。

其四,大力开拓湖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相对国内市场,湖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明显开拓不足。湖南应集中定位一批区位优势明显、旅游特色突出的风景区作为发展国际旅游的品牌资源,集中有限的财物,重点开发,重点建设,重点营销,形成国际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其五,逐步夯实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旅游从业人员、旅行社、宾馆数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旅游产业发展不但需要产业要素的数量投入,而且更需要产业要素质量的提升。因此,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和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是提升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总之,影响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条件,通过改善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能够进一步提高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并促进其向现实竞争力转化,从而有效促进湖南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影响旅游发展潜力的指标因素非常多,而且其间的联系也很难定量的阐释清楚,本文仅仅借鉴前人的研究,所采用的25个指标数据还很难精确地反映湖南在过去10多年中的发展情况,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这是本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作者:杜焱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商学院科研处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及改善

一、近十年来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接待能力持续增强,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以观光,度假、休闲、会议为主的大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旅游业在大理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1、近十年来大理州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47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总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41.1%。从2003年到2012年,大理州接待海内外游客从565万人次上升到1847万人次,年均增长约9.4%,旅游总收入从28.4亿元增加到195.3亿元,年均增长14.2%,不论是接待游客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2003年云南省接待游客约5268万人次,大理占10.7%;全省旅游总收入为306.6亿元,大理占9.3%。2012年,全省接待游客约2亿,大理占9.1%。全省旅游总收入为1702.5亿元,大理占11.5%。接待游客占全省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这是由于近年来丽江、保山、迪庆等新兴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客流形成了分流。2、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龙头产业2003年全州旅游业总收入28.4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6.1%;2012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95.36亿元,占全州总收入的29%。旅游业日益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全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龙头产业。3、旅游接待设施现状截止2012年4月,大理州共有星级酒店102家为全省第二,大理古城内共有客栈600多家,分布在洱海周围、大理古城、喜州、双廊。大理已拥有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28家,大多数旅行社集中在大理市,其他11个县比较少。旅游公路交通发达,旅游铁路交通已开辟大理—昆明专线,旅游航空交通从大理机场有飞往昆明、西双版纳、广州的航班,洱海游船航运仍然是大理苍洱一日游的主要形式。

二、大理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吸引力的限制性因素

大理州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和民族风情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不平衡,由于旅游者偏好苍洱地区,造成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上县市之间、城乡之间开发建设不平衡;二是旅游产品逐渐老化,目前仍然以观光旅游为主,缺少体验性和创意性,民族风情旅游纪念品日益商业化。旅游产品文化整合度低,只是简单的白族节日方面的展示,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整合系统。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理古城中,商铺遍地,古城的淳朴民风是否会被商业化气息所腐蚀的问题已引起忧虑。

(二)旅游业增速减缓,周边地区旅游业兴起,大理州旅游业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大理州接待的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但增速趋缓,大理州入境旅游者人次数、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周边的丽江、迪庆、保山、怒江和临沧等州市。随着丽江古城在全国声名大噪;香格里拉也异军突起;怒江州境内的“三江并流保护区”申遗成功;临沧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也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这些周边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兴起给大理州旅游业发展带来挑战,使大理州旅游业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三)星级饭店分布过于集中,类型构成不合理,缺乏精品特色客栈

目前,大多数旅游饭店多分布在大理市及重点旅游景区,大理酒店类型构成不合理,高星级酒店所占比例较低,区域分布不合理,大理旅游饭店业的季节差异化特征十分明显,在旅游旺季时旅游住宿供求矛盾突出。星级饭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客房供给呈相对过剩情况。家庭客栈普遍档次较低、特色不突出、服务不规范如床上用品更换、洗涤滞后。如何打造高品位、功能齐全、有一定规模的家庭旅馆,有待探索和实践;对家庭旅馆的管理、协调、疏导以及宣传仍有许多不足。大理目前的接待条件仍然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高星级酒店所占比例太低,低层次酒店占酒店总数的90%以上。因此对现有酒店进行严格管理,引进国际品牌成为必然选择。

三、加强大理州旅游产业布局与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为改善旅游产品开发不平衡缺少体验性、创意性这一现状,可依托大理旅游圈,开发苍洱周边旅游资源,形成以苍洱景区为中心,各县市景区互补的环大理旅游圈,辐射带动全州旅游产业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巍山古城、巍宝山景区,石门关景区,水目山景区、诺邓古镇,天生桥,金光寺等景区的开发。在开发古镇文化旅游产品时,将不同类型的古镇、古村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特色开发,使古镇成为集旅游、休闲、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具有古朴典雅气息的旅游产品基地。加强社区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把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异变为展演性的历史博物馆,营建真实而生动的文化景观。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是以大理白族文化为中心,以歌舞表演、民居工艺、民族节庆为依托,重点培育综合性文化产业,打造大型演出品牌和工艺品品牌,增强游客对大理州民族风情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把下关普洱茶、大理石工艺品、银铜器、大理扎染工艺品、珠宝玉器五大类旅游商品做大做强,做成名牌。

(二)改变单体发展,联合整体优势,摆脱大理旅游业边缘化窘境

州内要充分发挥大理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大理至巍山、宾川、剑川、漾濞、云龙为重点的放射性开发。以祥云—宾川—永胜—丽江—香格里拉—兰坪—永平—南涧—弥渡为大环线的开发;州外打破地区间壁垒,实现无障碍旅游,联合丽江、迪庆共同打造“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线路”,联合迪庆、怒江、保山,共同打造“三江并流生态旅游线路”。省外加强与四川、西藏两省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川、滇、藏大香格里拉黄金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推动旅游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三)严格管理酒店,引进国际品牌,规范客栈服务质量,打造精品特色客栈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1.1林场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1.1.1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核桃生长白马河林场经营的区域内地处低纬高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核桃生长和果实发育,属中国I类核桃生产区,林场辖区内都适宜种植核桃。

1.1.2周边农户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有一定的栽培技术林场周边与永兴乡和中和镇接壤,这两个乡镇都是永仁县核桃种植的主产区,栽培核桃历史悠久,林农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

1.1.3楚雄州核桃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为林场核桃产业发展指引道路林场所处的楚雄州核桃栽培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核桃品质优良,栽培面积、产量和加工初具规模;当前世界核桃产量较少,市场潜力较大;核桃栽培容易、产量高、寿命长、一年种、百年收,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核桃产业是楚雄州最具地方特色、最具比较优势、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楚雄州具有将核桃培植成为山区重要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1.2林场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种源不清,品种混杂1996年初,由于大规模发展种植核桃,林场购买嫁接苗有漾濞大泡核桃、三台核桃、云新早实新品系核桃、新疆核桃等,品种混杂,导致后来生产管理中品种混杂、良秀共存的情况。品种结构不合理,低产、低质和低效经济林果面积占70%以上,而名特优新品种,错季型品种极少。

1.2.2生产管理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由于林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对生态建设抓得很好,历来以采伐经营木材及更新管护森林资源为主要工作目标,职工的思想及工作思路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对核桃产业的发展重视得不够,管理核桃的工人生产管理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科技含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对核桃管理科技意识不高,科技投入少,有的职工管理核桃地甚至不翻地、不施肥、不修剪、不防治病虫害,任其自生自灭,有多少收多少,使部分果树出现过早衰弱退化,不结果或挂果少,产量低、品质差等现象。使得核桃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1.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种植后的核桃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劳力投入进行必要的后期管理,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所需的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该嫁接的铁核桃也没有及时嫁接,使部分果树生长缓慢,迟迟不能见效,形成了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1.2.4缺乏优质核桃接穗,影响核桃产业的发展林场在乔地山瞭望台下和大火山种植核桃主要采取先种铁核桃,2-3年后用接穗进行嫁接,这种方法能提高核桃种植的成活率、生长率、抗病虫害能力等。而且林场核桃地周围生长着许多铁核桃,可以通过嫁接后,2-3年就能挂果。但由于没有优良品种的核桃接穗,在嫁接时随意的在核桃地里采穗条,品种混杂,极大的影响了核桃树的生长和产量,对核桃品质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1.2.5烘烤技术落后,核桃产品经济价值低在核桃产业发展中,林场采收的核桃是用传统的烟熏火烤方法,这种方法烘烤的核桃壳黑,带有火烟味,品质差,经济价值低。

2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1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受核桃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近年来,世界特别是中国核桃栽培的面积和产量迅速扩大。中国核桃面积由2002年的135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8000万吨,产量由26万吨增加到200万吨,云南核桃由2000年的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65万吨,面积已突破4000万亩,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我们要加大核桃基地建设投入,扩大种植规模。根据适宜区重点发展,不适宜区的地方坚决不规划种植的原则,选择海拔在1800-2200米的林地内种植。我个人认为核桃发展是件好事,但核桃发展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注重质量,要以质量取胜。

2.2科学选择优良品种,提高竞争能力通过长期的核桃种植,从立地条件、气候条件而言,林场适宜种植大姚的三台核桃,大姚的三台核桃具有核桃壳薄、仁白且成熟后不缩仁、销路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可以确定为林场的主栽品种。大量种植后,可以逐步实现林场核桃品种优良化。引进大姚的三台核桃接穗,对林场铁核桃品种和已挂果但品质差的泡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技术改良品种,实现林场核桃品种化栽培。

2.3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提高核桃基地的管理林场核桃栽培管理的技术低,还处于粗放管理。要把林场的技术人员和核桃管理人员送到核桃管理得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核桃嫁接、育苗、栽培、采收、烘烤、加工等一系列系统的知识,加强对林场的核桃基地进行整形修剪、科学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真正实现核桃的集约化经营。

2.4提高核桃综合利用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核桃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珍贵的用材树种,核桃的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却削及油漆性能好,是飞机、军械、高级家具的最佳材料。核仁芳香味美,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核桃仁含油率高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核桃根深叶茂,寿命长,花、果、叶的挥发气味有杀菌、驱虫的功能,因而也是城乡绿化的良好树种,更是山区经济林发展的主要树种。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综合开发利用核桃果、仁、花、壳、青皮和木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树立综合开发、循环经济、高效利用的意识,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外技术交流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核桃初、精加工技术,调整优化核桃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工艺品、装饰材料和高档家具,发展精深加工推动核桃产品由单一的食品功能向保健品、化妆品、医药用品等多功能延伸,拓宽延长产业链,提高核桃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

2.5改进采烘方式,提高商品价值近年来,林场核桃由于偷采的现象严重,核桃还不成熟就采收,致使核桃不饱满、仁瘦、出仁率低,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质量,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此外,林场还延续用烟火烘烤核桃的落后方式烘烤核桃,烘烤出来的核桃外壳色泽不佳、食味不好、价格偏低。应尽快改变核桃的烘烤方式,改烟火烘烤为小烤房低温烘烤或机械热风烘烤,以提高核桃的商品价值。据调查,新型烘烤方式比传统烘烤方式的核桃价格高5%-10%。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