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

本科会计论文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1.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与时俱进。

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方式,大力扶持互联网行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存款模式和计息方式,引起会计利息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和制造业相结合,将改变我国传统产品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将引起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方式的改变。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也会引起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这将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而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几乎都忽略了通信技术课程的普及及其应用,互联了网联网技术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冲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没有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特色。

2.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10月15日,习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文艺作品应该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标志着我党开始重视健康的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作用,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习的讲话无疑给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新目标,那就是德才兼备,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品德和文化的培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偏重于会计与商业经管类课程,基本忽略了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课程。这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仅仅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步入社会后,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恶俗文化引诱、占领,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3.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会计准则为了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一个不断修订修订的过程。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对我国旧会计准则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打破了过去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垄断地位。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估计技术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而不再局限于会计知识的机械化重复应用。2014年3月份,我国财政部再一次对2006会计准则进行重大修订,使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更加抽象,其应用进一步要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综上,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国际趋同是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会计知识的简单复制。但是,现有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议

1.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交易模式,促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事物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提高,企业的虚拟化程度会提高,企业的外延会逐渐增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交易和借贷模式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无疑将会引起产品成本核算、期间费用核算和借贷利息核算等发生变化,挑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思考和判断能力。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生产和加工会计信息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准备的会计信息,势必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流程有一个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普及,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作贡献。

2.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艺术学科。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表达了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本科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无疑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学生,也就预示着国家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所以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作品都教育人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现有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重视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有才无德的现象。因此高校应该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普及学生人文艺术常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公允价值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要求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因此,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不能仅仅关注会计理论、会计知识的普及,还要关注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提高,应该在现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会计知识应用和会计技能的课程。

三、结论与启示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1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脱节的现状剖析

虽然应用型会计本科定位于与职业技能考证实现零对接,但是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与职业技能考证相脱节,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在内容设置、培养观念、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没有与职业技能考证达成一致,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一方面不能通过职业证书考试,二是不能达到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观念方面的脱节问题主要体现于应用型本科的会计教学观念还是继续着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的固有观念,看重于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还是专注于理论教学,对于操作性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和适应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些固步自封。在内容设置方面,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安排包括三门:《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主要有《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师资格证的考试科目包括涵盖了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一)、(二)》和《经济法》。但是应用型本科的会计教学安排的课程却与这些技能考试的课程不相一致。有的安排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内容体系不同;有的是根本就没有安排,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在教学方式上,技能性训练的课时安排较少,而且在具体实操训练方式上也是基本上与社会的实际会计操作相脱节。教学训练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实际操练的感性认识不强,另外实际技能也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2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对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相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不能招聘到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会计人才的矛盾。因此,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满足企业实际人才需要,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必须尽快实现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对接。

3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对接路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实现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对接,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3.1教学观念的对接策略

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实施直接取决于其内在的教学理念,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实现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对接的实现必须首先解决教学实施者的观念问题。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必须让学生达到企业的实际要求,通过了技能的社会验证性考试。

3.2教与学主体的对接路径

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实现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对接,教师要在改变观念之后,迅速提升相关教学能力。具体包括职业技能考证方面的学科的学习与考试方法的研究,并要考虑如何把这些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去。还有教师的职业技能考核与提高。教师可以考虑参加相应的会计技能培训,并且要到企业实际会计岗位中去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提高技能感性认识,也提升实际技能水平。学生也要建立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观念,发掘出内在的强大动力,形成自身学习的主导性,积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3.3教学内容的对接手段

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实现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对接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与职业技能考证的要求相一致,安排相同的科目;二是内容体系要一致,每一门课安排相同的内容;三是要实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一致,学校教学要与技能考证的要求符合。

3.4教学方式的对接方法

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实现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对接,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也非常必要,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建立和技能训练的方式的变革。多媒体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氛围,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并且非常逼真的仿真教学氛围,让学生领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场景,展示会计操作的经济业务内容和相关的票据以及凭证和账簿。增加学生的多方位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引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多媒体教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也可以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原有不变的教学时间内,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料。技能训练的方式要改革,抛却过去的封闭性实验训练方式,建立实训基地。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实现与职业技能考证的对接必须加强实践应用环节的培训,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是最佳的方式。相关的教学人员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方面的课题与项目的开发和研讨,积极按照国家的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变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内容与方式,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利用实训基地让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场景,建立工作责任感与紧迫感,积极进行实践操作,边学习边练习,快速并扎实地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

作者:刘要红单位: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基础会计教学方法。

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到光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真正内化知识,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来说,加大习题课的比重尤为重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一部分的内容,如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显得很空洞,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在学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理论课之后,仍然无法理解什么是凭证和账簿,只有借助手工账或是会计软件实操,才能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上课时讲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会计分录编制知识的巩固。在内容的讲授顺序上,笔者做过统计,分别把两届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按照基础理论-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账簿-会计分录的顺序讲授,而B组学生按照会计理论-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分录-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顺序讲授,仅看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同样是70位参考学生,A组学生通过率73.41%,B组学生通过率提高到77.97%。虽然统计样本存在差异,两组学生的自身的理解学习能力等因素没有统一评估,但就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来说,按后一种讲授方式似乎更能被学生接受。笔者认为,讲完会计科目与账户之后,紧接着通过企业的具体实务涉及的会计分录,直接讲授会计分录的编制,两者衔接紧密,这实际上是理论上教会学生怎么做账,之后,再回到会计凭证和账簿,介绍在企业实际操作中,怎么把理论的借贷会计分录客观反映在会计凭证中,最后生成会计信息,这不仅避免学生对会计科目与账户名称的遗忘,也方便学生后期在实验课的安排。

二、应用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管理会计的教学,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和项目投资决策以及全面预算。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重点集中在费用在各种产品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分配和归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和归集,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成本报表的编制。

2.教学方法。

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应尤其注意图形和知识点介绍的结合,就是看图说话。比如变动成本法中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本量利分析中各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项目投资决策中各期现金流的折现计算等,通过图形结合描述,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掌握计算方法,理解计算原理。如果管理会计是看图说话,那么成本会计更多的是看表说话。比如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如何分配,通过表格中的数据逐一讲解,把一张表讲完,数据的关系理清,分配方法也就掌握了。此外,学生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由于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开设的年级通常在大二、大三年级,这个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学完中级财务会计,对财务会计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在教学中不妨加入一些分组作业,给学生一些具体案例,让每个组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案例,最后得出结论。比如在管理会计里的项目投资决策,如何利用贴现分析方法分析具体项目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制作ppt,再演示讲解给全班同学。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观察到,采取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也更为生动。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心得体会及建议

本文认为,基础会计的教学,如果具备实验室软件和排课的条件,那么完全可以把实验室课程植入理论教学课时之中。比如,讲完企业的采购业务,就让学生到实验室,利用设置好的数据,根据材料采购单、采购合同、入库单等凭证录入记账凭证,而不用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由于在基础会计中也会涉及到成本分配的问题,那么成本会计的实际操作内容可以以基础会计学生作出的数据作为基础,直接填制成本费用的分配表,最后生成报管理会计的课程,仍然可以利用相关的成本数据,对未来期间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同一套数据,可以利用三次,但是对数据的加工方式不同,使用的程度也不同。当然,在具体实践中,难免会有局限性。比如实验室软件的选取、教室教师的配备等问题。使得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理论教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另外,在担任这三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后,笔者深刻体会案例教学对于开展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或者高校管理者,不应该总是强调学生的出勤率,如果没有丰富的课堂内容,仅凭照本宣科,我们又怎么要求学生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呢?但是,高校教师一旦进入高校,便很难再接触企业中的实务,即便是从企业中进入高校的教师,本身具备实战经验,可以将理论有效的与企业实务相结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涉及到实际案例的更新问题。所以,本文对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提出的建议如下:建立教学案例库,可以通过高校合作、民间协会、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获取实践领域的资料,加工成教学案例,形成案例库,由业界专家和各高校的学者定期更新,并实现共享。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案例库中的实例,运用于教学。作为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供一些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在企业工作,了解企业真实的第一手案例,作为企业,也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高校教师作为理论基础扎实的群体,也可以为企业的理论研究作出贡献,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以上是笔者建立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看法,其可行性还有待探讨。总之,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慧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第三篇

一、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会计专业基础课和会计专业课、会计课堂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实习等方面结构不合理,会计基本理论课程还沿用传统的只讲会计基本理论方法,没有与会计业务的具体业务流程及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岗位设置相结合;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训分离脱节,不能将会计理论教学和会计实际操作有效的融合;同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多,不能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

(二)会计实训手段单一

会计专业实训主要是以在本学校内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为主,实训手段多以仿真为主,很少有学生能够参与实战的训练;会计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会计工作的真实业务操作存在较大差异,会计实训实战性、真实性和规范有待加强。

(三)实训指导教师素质不高

具有会计工作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少,多数实训指导教师来源于理论教师转型,没有真正做过会计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环境和工作业务流程不清楚,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匮乏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建立多层次教学体系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设计包括课程实践(课程设计、专业课实训和作业等)、集中实践教学(职业认知见习、不同学期见习、社会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全过程、多层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全过程”是指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多层次式”是指实践的内容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实践。

(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1.单项实训课程设计。单项实训课程是指每门专业会计课程都应设计出针对于这门课程的单项实训课,具体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实训课程。上每门会计理论课程的同时针对本门课程直接进行单项实训。如《会计基础》是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先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然后集中时间进行会计实训,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比较空洞和抽象,再进行实训时很难将所学的理论与实务有效的融合。过去在讲会计的方法时只是分别讲清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没有将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会计岗位有效的结合,使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及会计方法之间的联系。必须设计《会计基础实务》课程,利用会计核算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会计各岗位业务的流程,将课程的设计与会计岗位相融合,使学生通过会计岗位的具体业务,熟悉与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使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与实践课同时进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2.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训,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训应按大中型企业业务量的要求来设置会计岗位,以典型工业和商业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基于仿真性设置会计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大部分,并且可以分阶段进行实训,具体设计如下:第一阶段: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这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时间会计专项综合实训课程。会计专项综合实训可以根据企业的会计业务将会计工作进行岗位分工,以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实训,在实训时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会计工作岗位的日常业务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出纳、税务核算会计、财产物资核算会计、费用核算会计、往来核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总账会计和财务经理等岗位。实训的内容一般选用典型的工业企业和典型的商业企业第四季度日常经济业务进行实训。实训时要求学生先在会计手工实训室进行手工会计业务的处理,也可以利用高仿真的会计软件进行实训,并且熟悉每一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和具体的经济业务,然后再利用现有的会计资料进行会计电算化全套账的操作。在实训中要提供高仿真的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在学生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同时,培养学生与企业内部、外部各部门业务交往事项时的基本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及能力,注重培养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良好职业操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会计专项综合实训为基于企业运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业务。综合实训是在单项实训的基础上,对各个模块实训内容的进一步综合。通过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使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会计方法形成全面系统的掌握,能够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来更好的认识财务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与价值。第二阶段:在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学完之后,可以安排一定时间理财综合实训课程,选择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企业财务资料综合解析利用财务分析沙盘,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会计报表资料案例进行财务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培养,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并对特定单位的财务数据运用所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实训,以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复杂的财务决策与审计实践的能力。3.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职业认知见习》(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见习1》(大二第一学期末开设)、《专业见习2》(大三第一学期末开设)等三次企业见习活动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会计实践课程,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专业见习3》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单位主要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的校企业合作单位校外实习基地来承担,并在企业聘请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指导工作,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4.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的具体问题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实训设施

校内财会实训室既要建设会计的手工实训室,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大一学习《会计基础实务》课程的仿真会计业务流程业务的需要,同时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更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学院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利用开发的《3D会计虚拟实习》软件,对学生进行大、中型企业会计各岗位全部业务的仿真实训,学生通过软件中仿真会计资料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使其身临其境的办理各种会计业务,处理一个企业经常发生的会计事项,使学生对企业财务部门的具体会计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也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会计部门进行实习时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能够很快的进行会计职业人的角色中。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实训课时对学生进行ERP(企业资源计划)虚拟实验(包括: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和应用操作。将ERP案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总账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与软件商合作由软件商中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老师进入实训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学校选派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公司挂职锻炼,同学生一起去企业实际参与会计工作,丰富教师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真正把经验和技术带回到课堂。此外,学校应设计《企业运营与管理》实务课程,使学生集中时间进行企业整体环境的业务模拟,使会计专业学生熟悉自己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学生做为职业人的意识。同时还应开展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学校还应与校外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联合成立企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从一开始就进入企业进行了解企业,使学生由学员角色很快过渡到职业人角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会计专业还应利用资源优势和学院区域优势,成立具有独立财务服务公司(校内生产型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周边各类中小企业记账、办理纳税和银行等业务,这样学生在老师和会计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各种类型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真账实做。同时参与财务服务公司的经营与运行,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情境,锻炼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综合能力。这可解决会计专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缺乏批量岗位,管理难度大,实习效果差的问题。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实现校企空间和文化的统一。无论从办学的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看,都是值得推广的具有生命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其推行将极大地提高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将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可为学生、教师、专业、学校的发展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这是一举多得的办学新思路,也是高职院校财经类老专业开放式办学的新模式。

(五)培养高素质实训教师

本科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虽然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非常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要真正实现我国的财务会计和国际惯例接轨,必须提高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下,我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高校应加强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职业会计师;(2)传统财务会计人才过剩,管理会计人才缺乏.从数量上看,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数量庞大,但严重缺乏管理会计人才.传统会计人才在提高企业综合效率和绩效方面远远不及管理会计人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未来我国财务从业人员至少需要一半管理会计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加速,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量与质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会计从业人员总体需求情况来看,一方面,高层次会计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口达到60%左右;另一方面,普通的财务人员供过于求,其就业形势严峻.这说明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当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总体质量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教育观念落后导致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而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使得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未能满足社会需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这无疑增加了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甚至有的完全脱离了社会需求.根据2008年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会计学专业在我国应届本科最热门的前10个专业中排名第三,但遗憾的是,会计学专业也是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而且,在关于学生的工作专业相关率和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方面,会计学专业均不在最高的10名之内.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水平大多达不到工作要求,工作技术含量被企业认可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会计专业人才结构性失业的局面:(1)社会严重缺乏大量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2)许多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因无法胜任高层次岗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据相关调查显示,90%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不符合外资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岗位要求.这说明我国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社会需求视角下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为我国当前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2.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从国内各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看,其培养目标定位可谓是五花八门,如会计师、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者等等.尽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会计人才涉及到各行各业,但是在实践中,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岗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尽管从表面上看,目前各地方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体现出了差异性和层次性,但从教学内容方面看,由于课程体系等大同小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性非常强,模糊了不同层次之间的人才界限,这导致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供给无法与行业需求对称.“在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尽管都突出了应用性,但基本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的单一定位,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单一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虽然,众多高校对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都力求突出应用性,但这种应用性是偏重单一会计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职业综合素质的应用.换句话说,大多高校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是基于会计职业岗位指定的.“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人才.”在实际财会工作中,会计工作者不仅仅是简单能够完成会计操作和实训就可以了,也不仅仅要求掌握编制分录、报表等等技能,而是要求其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经营运作过程,在经济业务的数字核算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协助解决企业与会计问题,为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就应该作为会计工作的功能之一.目前,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的应用性,实际上是一种具备会计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这种方案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属于会计专才,而非综合性应用人才,这种人才无法真正适应社会需求.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高职层次混淆.目前,很多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层次雷同,过分偏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区分清楚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高职高专层次会计人员培养的重点是动手能力,要求其具备熟练地会计核算基本能力就足够了,或者说,高职层次的会计人员所从事的是一种重复性的技术工作.但是,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熟练的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甚至掌握财务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管理决策能力,这个层次的工作应该是兼具智力性和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仅强调技术操作,同时在职业道德、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通用性.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迎合工业企业会计人员的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把工业企业会计作为重点内容,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主要偏重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方面,并不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拓展.自我国打破了按行业划分会计的制度之后,为了适应现代财会业务的综合性特征,高校会计专业也随之取消了行业会计的专业方向设置方式.为了迎合学生暂时的就业,部分高校代之以交通会计、国际会计等一些不十分规范的专业方向,这种对专业过细的划分实际上是对会计学的误解,会计学不是一门算账之学,也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过细的专业方向划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忽略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长远目标是多元化通才教育的长远目标,而且这种划分不利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2.3实践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深度、广度上和高职高专层次没有拉开差距,很难实现本科会计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践.其中绝大部分本科会计专业校内实验室模拟训练是停留在在没有任何企业经营背景支撑下的会计核算层面上的,主要是账、表等填制和基本业务练习.由于没能进入真实具体的工作环境,不能贴近工作实际,模拟训练的项目如果不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训的效果.从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的实验项目看,由于缺乏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实验教学教材和缺少一体化的实验环境,大多没有设计企业的部门设置、财会部门各岗位设置、凭证的传递流程等.最突出的问题是,严重缺乏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的实验项目,结果导致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计核算的层面上.在这种简单化的模拟环境下,学生感受不到实践的氛围,加之许多模拟训练滞后于理论知识,学生很难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没有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比如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经济业务的监督、成本分析、财务分析与决策等等.因此这种模拟实习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这一点上看,其实践教学环节和高职高专相比没能体现出更高的难度.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环节,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私密性限制,大多数企业无法满足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但恰恰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对学生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毕业后要迅速适应新的职业角色,必须经过校外顶岗实习的训练过程.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局面,企业为降低员工的培训成本,倾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但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大都没有这种实际工作经验.基于以上原因,本科会计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学生缺乏参与企业全面会计工作的机会,整个校外实习过程难免流于形式,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4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与能力密切相关,首先,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许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是直接从高校应届硕博士毕业研究生中直接招聘或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引进任教的,来源单一,他们本身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才.多数会计学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缺乏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经历和对整个企业财务现状及运作的了解.其次,由于会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虽然会计专业教师数量有少量增加,但由于培训成本等问题,使得师资整体素质提高缓慢,和招生规模扩大的速度相比,教师数量的增加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失衡,这造成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社会实践,而且大多数高校未能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办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实践,使得本科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教师队伍本身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实验、实习或毕业设计等环节加以指导,从而导致了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实现其最终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

2.5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许多本科院校过分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对比如职业道德和沟通协作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忽视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这说明在人才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上,许多本科院校仍需要在社会需求的视野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应把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会计专业人才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部分地方高校在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的驱动下,招生规模被盲目扩大,师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高校的办学理念缺乏清晰的定位,学校的管理形式主义化严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难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市场需求定位,则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加剧了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定位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要深入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为指导,改革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布局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完善会计人才发展制度.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核心,以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追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用会计专业人才.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来指导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并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面向社会办学的主体,其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是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各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应从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视角出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校背景,体现其特色,培养具有地方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招生对象、服务对象、资源优势、就业面等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全面了解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获取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需求状况,把社会需求作为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直接驱动力.随着会计教育迅速发展,各院校都在探讨自身会计教育的培养定位,出现了“专才”与“通才”之争,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是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工作,所以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企业、上市公司等高级“应用型”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得财会业务日趋复杂,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记账、报账式会计专才无法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这就要求本科会计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复合型应用会计人才,而不是高职层次的专才培养.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科会计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才能落实.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规划都等于空话.就目前我国本科会计专业现有师资的整体情况看,师资队伍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建成一支各方面素质好;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优化;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相对稳定、合理、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教师的实践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是否有效,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支兼具深厚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先进教学方法和学科前沿等方面的获得国际视野.高校不应过多限制会计学专业教师业余兼职,在保证师资队伍稳定不流失的前提下,应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兼职校外会计相关工作,如企业财务主管、注册会计师等,丰富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同时,改革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其次,可加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会计专业教师到经济实体机构进修培训;最后,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整合校外人才资源,选聘企业学术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业务管理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会计实务与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3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首要的任务都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因此应该把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与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偏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教学体系应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同时体现出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但必须围绕能力培养这个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本科会计专业教育是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和职业适应能力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为此,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和高职高专类会计专业课程区分开来,围绕宽口径、复合型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应涵盖人文通识类基础课程、商业管理类课程和会计专业类课程三个层次,基础课设置应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陶冶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变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应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合理确定文科、商科和会计学科之间的比例,增加选修课和讲座课,精简必修课,加强实验课、实习课和实践课.同时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就业意向等方面的差异,设置弹性化的专业方向选修类课程模块,如与国际接轨的外贸会计类课程等,实现拓展专业口径和灵活专业方向的平衡,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4加强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和积累的执业经验对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所作的推定与判别.”目前,我国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要素核算方法和财务处理知识的讲解,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表现为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敏感性等内容.由于我国的会计学科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的职业判断的水平不高,这种现状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十分强调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其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体现出来的,所以,本科会计专业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敏感性,这是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影响,在会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和企业具体的经营环境下,如何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会计处理,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会计业务中的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能力.

3.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友情链接